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5 11:40:0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热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出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秀丽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5、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 根根团结有力量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指和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语文教案 篇2

  一、交待阅读方法。

  1.指名学生朗读课后练习题1。

  2.启发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练习题1中的三个问题,看图读课文,一段一段地把课文读懂。

  二、围绕课后练习题1中的第(1)个问题,阅读1—2自然段。

  1.围绕问题(1),看第一幅图,读课文,大致找出写这一问题的段落(1—2自然段)。

  2.分段阅读。

  (1)阅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①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②“暖烘烘的”是什么意思!你有过“太阳暖烘烘的”这样的感觉吗?“太阳暖烘烘的”这种感觉一般产生在什么时候?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

  ③“鸭妈妈卧在稻草堆里……孩子出世。”用我们平常的话说,这句话应该怎么说?

  ④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春天,鸭妈妈在孵小鸭。)

  (2)阅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①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②“特别”是什么意思?(不同一般)

  ③边读边看图,找一找从这一自然段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丑小鸭很特别。(讨论后归纳)

  a.蛋大。

  b.出世时间长。(都……最后……过了好几天……才……慢慢……)

  c.又大又丑。(毛……嘴巴……身子……)

  ④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抓住“特别”来说)。

  3.连段阅读,回答问题(1)。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如下几个要点来回答:(1)时间;(2)事件(鸭妈妈孵小鸭);(3)丑小鸭显得很特别。

  三、围绕课后练习题1中的第(2)个问题阅读3—6自然段。

  1.围绕问题(2),看第二、三幅图,读课文,大致划出写这一问题(其中有两个小问题)的段落(3—6自然段,其中写第一个小问题的是第三自然段,写第二个小问题的是第四至六自然段)。

  2.阅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看图、边思考,然后讨论。

  (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疼爱”是什么意思?“欺负”呢?联系自己平时的观察,同小鸭在一起的可能有谁?他们谁欺负丑小鸭?是怎么欺负的?(咬、啄、讨厌)还可能怎么欺负?谁疼爱丑小鸭?从哪里看出来?(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试着用“除了……都……”说一句话。

  (3)“孤单”是什么意思?丑小鸭为什么感到孤单?

  (4)试着用“因为…所以……”说话。

  ①把“因为……所以……”加入“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一句中说话。

  ②把“因为……所以……”加入“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二个句子中说话。

  (5)朗读这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2)中的第一个小问题。

  3.分段阅读4—6自然段。

  (1)回顾学法——怎样围绕问题来分段阅读课文:先一自然段一自然段地读,结合图画一句句地弄清各自然段的基本意思,再把几个自然段连起来读,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2)试着运用这一方法阅读4—6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表,展开讨论。季节丑小鸭遇到的困难

  (3)检查自学、讨论情况,重点检查学生对第五自然段第二、三句话的理解情况:从这二句话中可看出些什么?(丑小鸭非常孤单;丑小鸭羡慕美丽的天鹅,希望像天鹅那样过上欢乐的日子。)

  (4)连段阅读,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2)中的第二个小问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文为我们描写了可爱的小动物活泼伶俐的珍珠鸟。谁能说你了解的珍珠鸟什么样?

  二、出示自学提示,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分别画出我对珍珠鸟的照料与呵护与珍珠鸟的变化的语句。

  2、在组内讨论,老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老师提示:珍珠鸟的动作、神态及活动范围发生了哪些变化?

  1、珍珠鸟活动的范围由笼里到屋里,从桌面到我身上,落脚的地点从柜顶书架灯绳到窗框,再到书桌稿纸,甚至落在我的肩头上。它一步一步地亲近我。它的胆子越来越大,神态也越来越自在、安祥,它在我身边有着绝对的安全感,对我完全信赖了。

  2、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体会深的.句子,学生评读,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3、提问: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老师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中人际间互相信赖、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

  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

  五、扩展阅读

  读《小狗儿和大画家》,读后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附:板书设计

  珍珠鸟

  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珍珠鸟彩色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是活泼伶俐的珍珠鸟。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学习

  小组讨论:

  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画出珍珠鸟发生变化的重点词语。

  2.作者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五、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收获

  六、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七、扩展

  1.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谁为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联系现实生活中人际间互相信赖、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交流有关珍珠鸟的材料。

  附:板书设计

  25* 珍珠鸟

  教案点评:

  课文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说明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教学的重点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中老师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以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按中心问题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分别画出我对珍珠鸟的照料与呵护与珍珠鸟的变化的语句。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自然引出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中人际间互相信赖、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探究活动

  让学生从课文中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情境(如:舒适安全的巢、巢中的雏儿、小鸟喝茶、可爱的小红嘴、睡得好熟好香),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说绕口令的练习继续学说普通话;通过补充完整句理解因果关系的句子,知道因果关系句子间的联系,掌握因果关系句子的特点,发展学生语言;继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和按要求积累词语的能力;通过阅读练习,使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格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介绍动物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说过绕口令吗?你会说哪个?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练习说绕口令:

  1.课件出示绕口令(一):

  2.自由练读,圈出难说的字。

  3.课件闪烁难读字:平、盆。

  4.点击分别出示音节进行分析:“平”是后鼻音,“盆”是前鼻音。

  5.自由练读。重点练习这两个字。

  6.指名读、比赛读,看谁读得快,读得清楚。

  7.课件出示绕口令(二),方法同上,注意“拉”“那”“两”“辆”的声母和韵母的发音。

  8.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说绕口令有什么好处?(纠正普通话、区分易混声母和韵母)

  9.激发学生收集和练习绕口令的积极性:请同学们课余时间去收集和练习说绕口令,准备绕口令比赛。

  三.把句子补充完整: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

  因为,所以我今天没到公园去玩。 因为,所以。 自由读句子,思考:两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因为”和“所以”是什么关系?

  2.思考横线上缺少的是哪部分?

  3.填写缺少的部分。

  4.指名读填好的语句,评议对错。

  5.引导学生拓展练习:你还会说这样的语句吗?试一试。

  四.读读背背:

  1.出示古诗《蜂》。自由读。

  2.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读准字音。

  3.练习背诵。

  4.同桌互相检查。落实背诵。

  五.我的采集本:

  1.课件出示题目中的成语,自由练读。

  2.观察思考:词语中都有什么共同的字?

  3.圈出表示动物名字的字。

  4.熟读词语。

  5.课件出示缺少动物名字的词语,指名填空读词。

  6.拓展积累:你还知道那些带有动物名字的词语。

  7.布置作业:通过多种方法(问、查、摘等)积累这样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喜欢观察吗?对于身边的事物你感兴趣吗?你有记录观察到的事物的习惯吗?读一读语文天地中的观察日记吧!

  二.阅读观察日记:

  1.自由读,认识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2.整体感知:日记中写的是小作者观察什么的事?

  3.指名读短文:继续整体感受:你觉得写日记的小朋友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引导思考:小作者都观察到了什么?读一读、画一画。

  5.出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读中理解小蚂蚁把比它大得多的米渣儿般回家的过程,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感悟按事情发生发展经过进行写作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1.你们一定喜欢动物吧?谁能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2.既然喜欢,那你们一定对这些动物有比较多的了解,想不想把你了解到的介绍给同学们听?

  二.自由介绍喜欢的动物

  1.引导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呢?

  2.指名说:你想介绍动物的什么?

  板书:整体(大小、胖瘦、颜色)外形、局部(头、身子、四肢、尾巴)吃乖巧习性、喝性格淘气睡勇敢

  3.自由练习介绍。

  4.小组交流,互相倾听并提问、解答。

  三.笔下生辉——学写观察日记:

  1.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练习介绍了自己喜欢的动物,还学习了怎样把动物介绍清楚。能不能把我们平时观察到的动物写出来呢?我们也来学习写一篇观察日记吧!

  2.分析短文,思考:观察日记是按照怎样的格式写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题目、月、日、星期、天气。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部分位置的安排。课件演示。

  3.课件出示观察与思考题: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动物什么样的?它喜欢吃什么?玩什么? 想一想:你对小动物的哪些方面感兴趣?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小组互相交流、评议。

  4.学生课堂练笔。

  5.投影展示、评议格式和语言表达是否通顺合理。

  6.小组交流、评议、修改。

  四.布置作业:完成观察日记。

  五.拓展学习:

  观察其他动物或植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课文。

  2.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捕蛇者说》》。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踠(luán wǎn)

语文教案 篇6

  中彩那天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 学习重难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三、 学习准备:写著名言的投影片

  四、 学习时间:两课时

  五、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

  你买过奖券吗?在买之前,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中奖了,又是怎样的心情?

  二、 初步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生字。

  2 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解决问题。

  3 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整体感知:

  1 课文围绕中彩那天的情景进行描写。作者用哪几个自然段了这一天的`事情?

  2 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3 文章是通过回忆的形式来写的。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

  二、 讨论交流:

  1 默读课文。当我们得知自己家中奖时,“我”“爸爸”“妈妈”各是怎样的表现?用“———”画出来,并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2 小组讨论汇报。

  三、 学生读3——8自然段

  1 指名读。没有了汽车的父亲为什么反而特别高兴?

  2 想象:当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我”和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有什么样的对话?

  3 小组内分角色进行对话,可以想象内容。

  四、 学习第十自然段

  1 齐读。理解含义: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五、 拓展延伸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你怎样看待诚信,自由谈谈。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以诚信为题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在什么场合下书法家忘写了间字?

  疏忽了这个间字,会有什么后果?

  又是怎样解的围呢?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4.资料补充。

  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作用。)

  5.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6.小结。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的立国之祖,是上古时代伟大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2.教材特点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大禹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第2一6自然段讲大禹是怎么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的。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理解21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3.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重点学习第3、4、5自然段,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并能复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多媒体录像课件(有条件的学校)。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13个,读准多音字“没”。

  2.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等词语。

  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大禹决定治水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低年级语文课中学过的古代了不起的人物,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

  (1)幻灯投影(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画面出现滚滚洪水及大禹的画像。认识大禹是古时代我国伟大的治水英雄。

  (2)板书课题:大禹治水。教学“禹”字。

  3、自学课文。

  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大禹治水中那件生动的事例?这件事告诉我们大禹是用什么样的治理洪水的?(要求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回答。)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思考:课文写了大禹治水几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他为什么过家门而不入呢?

  4、检查反馈。

  (1)抽生分别朗读课文第1一6自然段。

  (2)选择多音字正确的读音。

  淹没(méim)睡觉(jiàojué)

  (3)连字带词认读13个生字,重点指导“凿”、“渠”、“耽”三字的笔顺笔划。

  (4)说说:课文写了大禹为了治水几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他为什么几过家门而不入呢?(找出有关的词语简要回答)

  5、学习课文第:自然段。

  (1)抽生读第1自然段。

  大禹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

  (2)分句理解:

  ①指名读第1句。

  A.“相传”是什么意思?

  B.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又称之为母亲河,谁能简要介绍一下它的概况?

  ②指名读第2句。

  A.播放洪水泛滥的录像片段(或课件展示)。

  B.理解“凶猛”:“凶猛”一词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凶猛的洪水”给老百姓造成怎样的灾难?(田地——淹役;房屋——冲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是什么意思?(引导学习课文“提示”理解)

  ③齐读第3句。

  由于黄河水灾危害大,所以大禹决定——(治理洪水)。课文用“于是”表示什么?能用其他的词语代替吗?(“因此”、“所以”)

  ④齐读课文第1段。

  6、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词语卡片)

  (2)抄写生字。词语。

  (3)自由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一6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人。

  (1)读拼音写词语。(略)

  (2)说说大禹治水的原因。

  2.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划出能概括描写大禹是怎样“一心治水”的词语。

  (1)这个自然段介绍了大禹的哪种治水方法?(“凿山开渠”)

  (2)比较“常常”、“每天”,分别理解

  是什么意思;如果交换一下使用,意思会怎么样?

  3.学习第3、4、5自然段。

  (1)细读第3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大禹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家里情况怎样?大禹又是怎么做的?

  ②理解“耽误”、“匆勿”的意思。

  ③板书:听到啼哭匆匆走了

  ④指导感情朗读。

  ⑤学生想象复述。

  用自己的话,一边想象一边复述大禹第一次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况。

  (2)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并要求用“——”划出描写大禹家里情况的词语,用“…”划出描写大禹行为的词语。

  ②理解“深情”、“抓紧”、“脚不停步”的意思。

  ③板书:望挥手抓紧赶路让告诉向家走去

  ④请学生分别有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然后想象复述。

  (3)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举动感人至深,请把2、3、4、5自然段连起来深情地读一读。

  4、作业练习。

  (1)完成《作业本》第2、4题。

  (2)各自复述“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经过。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2.学会写“被”字句。

  3.学习第6自然段,知道大禹治水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指名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经过。

  2.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第”句。理解:“一心一意”是什么意思?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什么?

  (2)齐读第2、3句,理解“制服”和“安定”的意思。

  ①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说说洪水“凶猛”时是怎样的情景?“制服”以后呢?“终于”一词说明什么?

  ②出示下列两个句子,请学生读一读,比较一下。

  A.经过辛勤劳动,洪水被制服了。

  B.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通过比较,说明黄河闹水灾不是轻易就能治服的,而是花了整整上3年的心血。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人”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3.小组轮读全文六个自然段,抽生复述。

  4.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们应该学习大禹的什么?

  “凶猛”的黄河水灾终于被治服了,大禹一心治水,公而忘私,造福人民的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作业练习。

  (1)改写“被”字句,《作业本》第6题。

  (2)课外阅读一描写我国古代杰出人物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围绕“秋天的景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这有几句古诗,你们能说出下半句吗?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停车坐爱枫林晚。看到霜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句诗,你知道是写得哪个季节吗?

  2、诗中“橙黄橘绿”其实是说一年中硕果累累的时候,你现在知道是那个季节了吗?

  3、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她秋高气爽,满山红遍。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她五谷丰登,果实累累。

  (二)出示图片,感受秋天

  1、出示“果园里”(1)分别出示“苹果”、“柿子”、“葡萄”,(2)《秋天》中说:“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课文中是把苹果比作人来写的。你能用上拟人句或者比喻句选择一幅画面来说说吗?(3)三句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我们称为排比句,你能用上排比句,为我们描述下果园里的景象吗?(4)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写上一段。(5)请同学读,评价。(6)闻一闻,仿佛闻到了水果的美味,真让人垂涎三尺啊,教案《四上教案 作文 美丽的秋天(公开课)》。

  2.过渡:上个星期,我们放了3天假,有些同学和父母旅游了吧,或者去了公园、春江潮广场······你看到秋天了吗?(1)指名说。(2)秋天公园里的景色,我们可以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来写。出示“枫树”:红的像一团团火。(抓住枫叶颜色的特点)“银杏树”,那片片树叶好像一把把扇子,扇去了夏天的酷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抓住银杏形状的'特点)“菊花”: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也是颜色)“桂花”:我们可以抓住桂花的香味,“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沁人心脾。(抓住桂花花香的特点)

  3、出示“一望无际金色的稻田”。(1)你看到了什么?(一望无际的稻田)(2)远远望去像什么?(金色的海洋)(3)从整体看,金色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我们再从局部看那一株株稻穗呢?(稻穗弯下了腰,因为他们成熟了,沉甸甸的,)

  4、小结:秋天像一首诗,秋天像一首歌,秋天像一幅画,秋天像一个美丽的童话。难怪古人说:“万美之中秋为最”呢!

  (三)欣赏例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几个地方的景色?重点写了哪个部分?这样文章就能做到有详有略。

  2、再读一读,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用笔画一画,再读一读,品品这些句子好在哪?交流。

  3、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分别做了总结,文章在结构上运用了“总——分——总”的写法。 我们在写这篇文章时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四)作业:完成草稿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精选】11-03

语文教案[经典]09-05

(经典)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经典)10-15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