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4-11-28 07:54:58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小学教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小学教学教案15篇

小学教学教案1

  【教材分析】

  《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

  【设计理念】

  《火烧云》一课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我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要求重点在于 “注意积累材料”和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运用讲授法,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不同形式和层次地阅读和交流等,帮助学生理解字、词,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边读课文边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及形态的变化的;并能边读课文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火烧云相关资料介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导入:

  进行汉字加笔画组成新字游戏。教师出示汉字“二”,要求加两笔变成新字,从而引出“云”字。

  2、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看到过一些什么颜色的云?从而引出“火烧云”。

  3、课题板书:

  4、火烧云

  学生齐读课题。

  4、学习教师补充的火烧云的资料。从中明白什么叫火烧云?火烧云的作用!并积累和理解关与天气的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二、明确目标,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导读:

  找出本课的学习要求。

  在指名学生回答后学生齐读要求。

  ⑴ 认真读课文:

  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

  ⑵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学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⑴ 读不准的字音借助拼音读正确。

小学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欣赏齐白石的《虾趣图》谈感悟。

  2、充分朗读、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虾趣”。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2、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虾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情怀,感悟作者的生活情趣,从而陶冶自己的情趣。

  教法与学法:

  老师:引导、点拨法;

  学生:朗读、感悟、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驼背老公公,胡子乱蓬蓬。生前没有血,死后满身红。

  2、同学们,你看见过虾吗?谁能向大家介绍虾的模样?这节课,咱们跟随作家秦牧的文笔,和他一起走进《虾趣》。

  二、读中品悟,体会虾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从哪两方面写了虾趣?

  2、朗读第1、2自然段,交流问题。齐白石画虾的妙处:惟妙惟肖。

  3、观虾之趣(学习第3、4、5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特点。

  (2)交流汇报和收获。

  ①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观虾之趣?

  ②你知道怎么运用所得知识、辨别哪些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吗?

  ③找出描写虾嬉戏时的动作词语,感受虾的`灵动与活泼。

  ④找出第5自然段中心句,画出虾小心翼翼吃食的词语。

  4、赏虾画之趣(学习第6自然段)

  自读自悟,出示自读提示。

  ①作者是怎样把观虾和欣赏虾画紧密联系起来的?请画出这个过渡句。

  ②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齐白石大师的虾画?

  三、课外拓展,妙笔生花

  尝试练笔,模仿课文描写小动物的动态。

  板书设计:

  虾趣

  养 虾 活蹦乱跳 赏虾画

  惟妙惟肖 出神入化

小学教学教案3

  《Whatareyoudoing》

  【案例说明】:

  1.

  2.

  3.

  4.

  【教学详案】:

  PEPUnit4

  PartBWhatishedoing?

  一.Teachingaims:(教学目标与要求)

  1.Enablethestudentstousethefollowingsentencepatternstotalkaboutthethingshappening:(学生能用以下句型表述他人正在进行的动作)

  Whatishedoing?Whatisshedoing?

  He’s……She’s……

  2.Learntosaythefollowingphrasesandspellthem:(能够听、说、读、写动词短语的ing形式)

  listeningtomusicwashingclothes

  cleaningtheroomwritingaletterwritingane-mail

  二.Importantpoints:(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五个短语动词的ing形式。

  三.Difficultpoints:(教学难点)

  以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动词ing形式的变化。

  四.Teachingaids:(教学设备)话题:谈论正在进行的动作课题说明:英语PEP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B部分课时说明:1课时学生情况说明:本案例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

  CIA课件,taperecorder,photos,pictures.

  五.Teachingprocedures:(教学步骤及说明)

  Step1:Warmup

  1.Let’schant:(通过说唱、唱歌等形式,引入课堂)

  Whatareyoudoing?Iamdoingthedishes.(将上节课内容串成―数

  Whatareyoudoing?Iamdrawingpictures.来宝”作为一个复习内容)

  Whatareyoudoing?Iamreadingabook.

  Whatareyoudoing?Iamcookingdinner.

  Whatareyoudoing?Iamansweringthephone.

  2.Singasong:Whatareyoudoing?(唱一首歌引入主题)

  Step2:Revision

  1.Showstudentssomephotos,askandanswer:––Whatareyoudoing?(学生通过句型复习五个已学过的动作)

  ——I’mdoingthedishesdrawingpicturescookingdinneransweringthephone eadingabook.(学生边说边做)

  2.Studentsaskandanswerinpairs.(同桌间互问互答)

  Step3.Presentation

  1.T:Whatdoyouusuallydoontheweekend?

  S:Iusually……(通过对话,直接引出词组)

  T:ButIusuallylistentomusic.Ilikelisteningtomusicverymuch.

  Look,Ihavearadio.NowI’mlisteningtomusic.

  2.Learntosayandspell―listeningtomusic‖.(学生跟读词组,并拼写词组)

  3.Showthephotos,askandanswer:(从Whatareyoudoing句型引出Whatishedoing?句型)

  ——What’shedoing?

  ——He’slisteningtomusic.

  4.Learntosaythefollowingfourphrasesandwritedownthephrases

  ontheblackboard:(继续引出其余四个词组,并将词组写在黑板上,为学生以后的活动做准备)

  washingtheclothescleaningtheroom

  writingaletterwritingane-mail

  Step4.Drillandpractice:

  1.Lookatthephotos,askandanswer:(通过CAI课件中的模糊画面,让学生猜一猜他们在干什么,巩固词组)

  Lookandguess:(每幅图片上三个动作,看谁记得最快)

  Therearethreeactionsinthepictures,guess:

  Who’sthat?What’she/shedoing?

  2.Doanaction:Studentsaredividedintoseveralgroups.Oneacts

  teacherandsays―Everybody.Doanaction.‖(做“每个人做一个动作”游戏。让学生切实体会进行时的含义)

  Practicethesentencepatterns:

  ―Whatareyoudoing?‖

  ―Whatishedoing?‖

  Step5.Consolidationandextension:

  1.Watchandlistentoashortstory.(听蓝猫的故事,回答蓝猫正在干什么。通过故事练习词组)

  1)Listentothestorytwice.

  2)Answerthequestions:

  What’sthecatdoingfirst、next…?

  2.Writeandsay:Wearesobusy!(仿造例子写自己一家正在干什么,并以对话的形式表演出来)

  1)Choosetheactivitiesthefamilymember’sdoing.

  Writethemdownandreaditout.

  2)Makeashortdialogueaccordingtothechart.

  3)Actoutthedialogue.

  Step6.Homework

  Writedownthedialogue―Wearesobusy!‖

  板书设计1:

  板书设计2: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题是Whatishedoing?在已学过五个进行时态动作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五个新动作。同时在已掌握Whatareyoudoing?句型基础上,学习Whatishe/she/yourfather/yourmotherdoing?句型。

  首先,用Whatareyoudoing?句型,以较短的时间复习五个已学过的进行时动作。

  其次,让学生看图片,引入Whatishedoing?句型。运用前三个单元出现的句型,较自然地引出五个新动作。教师板书五个动作于黑板上,为学生后面的书写练习做参考。

  第三,在强化练习之后,引入大量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的图片,以猜、听、说、唱、玩的形式进一步巩固。

  最后,词组的书写也是这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示范如何完成Wearesobusy!教学任务,让学生完成自己一家周末都在做些什么,同时以对话的`形式表演出来。

  1.教学观点: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要靠长期的学习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先学会说话,再学写作,把话说得通顺流畅,绘声绘色,无疑会为写作奠定基础。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课堂上,利用看图说话,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进行,让孩子灵敏的目光,扑捉画面的内容,从而萌发用英语表达这些内容的愿望,这个愿望催促他灵活地运用已经学过的单词和短语来叙述画面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小学教学教案4

  设计意图:

  《田园诗情》是一篇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田园风光,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全文仿佛是介绍荷兰的影视风光片的解说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上课一开始,多媒体展示荷兰如诗般的美景,草原、风车、郁金香都充满了浓浓的异域田园风情,而成群的牛羊、骏马则让人感受到荷兰这片自由土地上的勃勃生机。一幅幅精彩画面的展示,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让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激发起学习课文的欲望。

  再通过感受这首田园诗,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感觉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再进行学习。

  然后让学生逐段深入的品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读出自己喜欢的景色,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

  用赛读,配乐读等方式,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悟出新的见解。鼓励学生对语句的个性感悟。避免烦琐的分析而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并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词句。

  最后,让学生回归整体,真正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要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具准备:

  荷兰风光的多媒体课件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 抒情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心中的'田园是什么样子的?(板书:田园)

  是的,同学们心中的田园充满了诗情画意(板书:诗情)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田园诗情来自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让我们随着课文一睹那独居特色的域外风情吧.

  二、 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1播放荷兰风光的视频,师抒情配画面解说.

  2欣赏完后,你认为荷兰是一首怎样的田园诗呢?(板书:这是一首_____的田园诗!)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有自己初步的感受.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2--4自然段,说出自己的感受.

  3 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样的田园诗呢?(根据生回答板书:充满温情 悠然自得 无忧无虑等)

  4再读2--4自然段,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5指名交流.

  重点体会的句子1)“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和比喻)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把牛犊比作——孩子,而且是——顽皮的孩子,而老牛呢,俨然是——牛群的家长,那它们的家就是——这草原,这大自然。(评:这是一幅生动而温情的画面。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呀!)在这大家庭中其他成员在做什么呢?(引读前两句,谈感受)

  (2):“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镶嵌”的意思是(生查字典)——(把一样东西嵌入另一样物体内)用在这里你看到了什么?(评:荷兰的低地和运河相互交错,也说明了荷兰运河多,面积广。)“随风飞扬”这个词你感受到什么?(骏马飞奔时的情景,强壮的原始生命力,自由的向往和热爱)

  (3)“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它们是谁?(骏马)为什么说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骏马和草原是这样的“和谐”。)

  (4)和草原如此和谐的又岂止是骏马,它们还指谁?(奶牛、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读相关句子,读出安闲与悠然自得。

  6指导学生美读品味.配乐朗读。

  7教学5--6自然段

  白天的荷兰牧场是一首如此生动和谐的田园诗,那么傍晚、晚上呢?这又是首怎样的诗呢?请你读读5-6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到这份诗情画意的句子,多读几遍,细细体会。(板书:宁静美好)

  (1)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作者用排比的句式,分别从时间、空间、动物的状态营造了一幅宁静的田园夜色图。而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一方面反衬出夜色的宁静美好,一方面也为宁静的夜色增添了生气。

  8 配乐朗读。

  三、总结课文

  1齐读板书;

  2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学生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摘抄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作业

  10 田园诗情

  花之国 水之国 牧场之国

  这是一首_________的田园诗!

  充满温情

  悠然自得

  无忧无虑

  宁静美好

小学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发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具体做到,发现被除数不变,商随着除数的扩大(缩小)而缩小(扩大);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的扩大(缩小)而扩大(缩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时,商不变。并会根据这些规律计算除法算式。

  教学重点: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在观察时,对于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了商反而缩小的规律是比较难理解的。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研究

  课前小研究

  研究者 班级___________

  一、计算下面两组题,我能发现规律。

  (1)

  200 ÷ =

  比较一下这些式子之间,我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和商有这样的变化规律:被除数不变,除数(填怎么变) ,商(填怎么变) 。

  (2)

  ÷8=

  比较一下这些式子之间,我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和商有这样的变化规律:被除数(填怎么变) ,除数不变,商(填怎么变) 。

  二、 继续探索:

  我又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和商有这样的变化规律:被除数(填怎么变) ,除数(填怎么变),商(填怎么变) 。

  三、堂上学习

  1、交流汇报,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板书:变、不变……

  转折:刚才我们发现,当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而除数不变时,商和被除数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解释一下吗?可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讨论)

  (1)为什么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了,商会变小?

  (2)为什么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了,商会变大?

  (可举生活中的例子:一包糖果100颗,平均分给一个班上的'50个同学,每人多少颗?现在糖果不变,但分给两个班的同学,每人的糖果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如果还是分给一个班的50人,现在拿来3包糖果,每个人得到多了还是

  少了?为什么?

  如果糖果拿来2包,分的班也变成2个班,每人得到的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小结:被除数也就是要分的总数,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上几,商反而要除以几;当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上几,商也会乘上几。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时,商不变。

  四、巩固练习

  1、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60= 80÷40=

  7200÷900= 3600÷600= 800÷400=

  2、根据第三个规律,把下面的除法算式改写成比较简单的算式:

  38700÷900=387÷( )

  45000÷600=( )÷6

  3200÷80=320÷( )

  81000÷900=8100÷( )

  3、根据2500÷50=50你能写出多少个商相同的除法算式?(小组完成)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谁愿意分享你的收获。

小学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郊、到”等13个生字,会写“名、发”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及它们的特点。

  【重点难点】

  1、认识并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题课文。

  2、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课文是写什么的?火车会有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标出文章的自然段序号。

  2、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用生字卡片进行检查。

  3、再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4、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三、联系插图,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飞驰而过”是什么样的?把自己的手当作火车演示一下“飞驰而过”的样子。

  (2)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这段有几句话。(6句话)自己读一读,想想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2)第一句讲的是什么?(小明查了许多书)

  (3)第二句讲的是什么?

  老师引读小明提出的问题,同学回答。要读出明白的语气。

  (4)读读第三到六句,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语气。

  (6)观看各种列车的资料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导学生理解“夕发朝至”的含义。

  (2)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3)哪个同学乘坐过夕发朝至的列车?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

  4、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爸爸还说了什么?指名读,请同学标出不懂的地方。

  (2)“海拔”是什么意思?教师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3)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那里海拔特别高,平均超过4000米,是世界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豪、佩服的语气。指名读,评价。

  5、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六自然段,说说小明做了一个什么梦?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读全文,巩固练习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同桌听。

  五、实践活动

  你想象中的新型高速火车是什么样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画下来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接读课文,同学评议朗读情况。

  2、你了解到哪些火车的知识?

  二、巩固本文的生字、新词

  1、出示本文学习的生字。请学生认读。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记住生字的方法

  3、学生交流记字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进行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先让学生组词。指导时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本文的生字作业。

  1、补充句子。

  四、拓展:

  你还想设计什么样的新型火车呢?具有哪些功能呢?指名说,评议。师总结并教育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才能设计出更新型的火车。

  四、板书设计

  33火车的故事

  飞驰而过蒸汽机车内燃机车

  绿色环保磁悬浮火车电力机车

小学教学教案7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3、制作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过渡语: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同学们,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随景入文 初读课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教师范读。

  3、指名分段配音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三、依图学文 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四、看图学文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问难。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4、(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5、指导朗读:

  ⑴ 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⑵ 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

  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6、品味词句,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7、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8、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小组合作学习: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9、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桂林的`水真( )啊,( )得( )。

  真( )啊,( )得( )。

  10、总结第二段学法。

  设计意图: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自由读上节课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同桌互相交流第二自然段学法。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能不能用学习第2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已学习第3段。

  2、检查自学:

  ⑴ 填空:

  这段话先写( )的泰山和( )的香山,再写桂林的山( ) 、( )、( )的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⑵ 思考: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⑴ 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⑵ 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语,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5、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6、运用:

  ⑴ 用像像写一句话。

  ⑵ 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语: 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

  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四、指导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列出写作提纲。

  3、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五、知识拓展

  1、学生自由阅读。

  2、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

  3、再创造: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

小学教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的意思。

  4、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注重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在节日里你们最希望得到谁的什么礼物?西方人过圣诞节的时候,是圣诞老人给大家送礼物,而在我们中国是土地爷爷给大家派送礼物。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谁)送(什么)节日礼物。一年以后,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2、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个故事。土地爷爷说今天谁表现最好,他也将得到一份礼物,想不想要土地爷爷的礼物?(想)那我们就来认真地学习课文,看看谁能拿到礼物。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旧知,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精讲课文。

  1、请小朋友把书打开,自读全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确,读连贯。

  2、读熟后再快速地默读课文,网络课件出示教学要求,学生自学:

  边读边思考下列三个问题。并找出描写小猪的句子,用“_”划出来,描写小牛的句子用“﹏”划出来,描写小猴的句子用“…”划出来。

  (1)、三个小动物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后,他们的心情如何?分别是怎么想的?

  (2)、他们是怎样处理一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3)、对三个小动物的做法,土地爷爷分别是什么态度?

  3、交流描写小猪的句子。

  (1)、谁来读读你找到的描写小猪的句子,指名回答。

  (2)、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吃)心情怎样?课文里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小猪当时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迫不及待)

  (3)、“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你们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迫不及待的情况?

  (4)、你能找一个词语来替换“迫不及待”吗?

  (5)、请你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6)、他是怎样处理这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结果很快就吃光了。)

  (7)、小猪的做法,土地爷爷是什么态度?(哈哈大笑)(看课件录象)

  (8)、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猪?你是从哪里读懂的?你们喜欢这样的.小猪吗?

  (9)、揭示小猪的特点。原先老师很讨厌猪,因为它又胖又懒。现在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禁对小猪刮目相看,开始喜欢它了,因为他憨厚可爱,还是个美食家,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

  指导朗读:用喜欢的语气朗读描写小猪的句子,读出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

  看看大家是否都陶醉在各种各样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小猪的手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一读句子,找一找关键词,认识了一头憨厚老实的小猪,最后通过品读来再次体验小猪憨厚可爱的性格。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以小猪为教学突破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把学习小猪段落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小牛和小猴段落上。)

  4、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部分。(学生自己点击课件自学)

  汇报:

  (1)、小牛又是怎样处理麦子的?结果呢?

  (2)、你从小牛身上发现了哪些优点?(勤劳、节俭、有打算)

  (3)、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会怎么做呢?(种下地)

  (4)、你从小候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看来小猴不仅聪明,还很有见。)

  (5)、土地爷爷是怎样评价小牛和小猴的?

  小结:虽然三个小动物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但它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非常开心。

  指导朗读:现在我们就是课文里的小牛和小猴,读出我们当时开心的样子来!

  (设计意图:该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改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实践,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在学习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5、土地爷爷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兴奋)你是怎样理解“兴奋”的?请你用兴奋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6、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面对不同的体验、感受,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总结。

  1、让学生口述故事的内容。(课件展示全篇课文动画)

  2、学完这个童话,你懂得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整体,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从中渗透思想教育。)

  (四)拓展延伸。

  1、课前老师说这节课谁表现好,土地爷爷就送他礼物。现在土地爷爷真的从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麦子,送给我们班的同学。学了这个故事后,你一定更聪明了,你会怎么处理你那口袋麦子呢?

  2、课后续写《三袋麦子新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让学生的心态得到开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到解放。)

  附板书设计:

  三袋麦子

  小猪 小牛 小猴

  吃光 慢慢吃 种下地

  憨厚可爱 节俭 聪明,能干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学生一目了然。)

小学教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到过泉水吗?谁能说说泉水有哪些特点?(清澈、水流细、从山上流下),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珍珠泉的美景。

  (二)范读课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

  ①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三)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①自由读,给文章分段。文章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降2-4自然段)。第三段(第5-6自然段)。

  ②指导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①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②读第二段。

  (1)你认为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

  (2)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排比)。

  (3)是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扑哧一笑”这是把泉水当作什么来写的?(人)。

  (4)讨论: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

  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总结,概括)。

  ③读第三段

  讨论: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话“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是什么意思?

  (五)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六)布置作业,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次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小学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你能正确求出1——20各数的因数吗?

  小组比一比,看谁列得快。教师指名汇报。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找因数。

  观察这些数的因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你认为可以怎样分类?

  动手给20以内的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书P23。

  观察黑板上的三类数各有什么特点?

  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结合1——20各数,解释一下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板书概念]

  齐读20以内的质数、合数。

  问: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如果把整数按自然数的个数来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再次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与同桌说一说,并互相判断对错。

  P23做一做。独立练习,全班交流检查。

  (2)找质数。

  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20以内的质数,那“73”它是不是质数。

  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对,逐个判断比较麻烦,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地找出来?用排除法可以吗?

  因为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质数的倍数就都是合数,只要在数字表上依次划出质数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了。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教材第24页用排除法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一起把100以内的质数读一读。

  附: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二、三、五、七、一十一

  十三、十七、一十九

  二三九、三一七

  五三九、六一七

  四一三七、七一三九

  八三、八九、九十七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小学教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

小学教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好句读,读出韵味。

  2、能错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

  3、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复述故事。

  4、能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温故知新。

  二、图片导入,揭题解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出示图片,指图示意生读课题。

  2、板书课题,理解"株"和题目的意思。

  (1)伸出小手一起写课题。

  (2)理解词义及题目:"株"什么意思?指图,这就是树桩。

  守株待兔什么意思?大声朗读课题。

  3、了解作者:

  《守株待兔》是谁写的?(韩非子,姓韩名非,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政治家。)

  4、了解学生对故事的掌握情况。

  指课题,在此之前,谁听过、看过这个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你真会讲故事,生活中处处能学习语文。今天啊,我们学习的是文言文。请你回忆一下,文言文学习哪三步曲?

  读准字音读好句读读出韵味

  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

  想象画面复述故事感情道理

  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好句读,读出韵味。开始:

  1、易读错的句子。

  会读了吗?考考大家。

  出示:

  (1)折颈而死

  过渡:谁来读?

  (指名读,评价"颈"字读得很规范,再指名读,齐读。)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这句怎么读?(指名读)有没有不同的读法?指名说,适时评价,听了来了吗?他是这样断句的。

  读好断句。

  出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这句话应该这样读,自己试试。练习读——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过渡:为什么这样读,一会理解了咱们就明白了。像老师这样,在书上做好记号。

  过渡:这句话谁来读?

  (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指名读)

  这里面"为"是多音字,想一想,这个字在句中什么意思?

  小结:我们读音的'时候啊,可以结合字意来读。知道怎么读了吗?再读一遍。

  过渡:把这三句放到文中,好好地读一读。

  2、读出韵味

  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

  三、理解句意,感悟道理

  过渡语:课文会读了,下面咱们就来好好读读这个小故事,请你轻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好,开始。

  1、轻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2、交流理解

  交流第一句:

  (1)谁读懂了第一句话?指名说:先读原句,再说意思(评价:非常正确)

  过渡:在这句话里啊有个"走"出示

  (2)巩固“走”的意思

  出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是什么意思?(跑)

  百兽见之皆走读百兽见之皆走,走什么意思?

  儿童急走追黄蝶,读儿童急走追黄蝶,走什么意思?

  小结:这些走啊都是跑的意思,看来这个字古今古今意思差别很大很大。

  (3)想象画面

  我们想一下,当这个种田人捡到兔子以后,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读句子,问什么意思),这里面有个“复”字,“复”什么意思?小结:看来看工具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出示:因释其耒而守株

  种田人为了什么放下手中的农具而守在树桩子旁边?指名说(侥幸得到兔子)

  小结:正是这个原因,种田人才放下了农具,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因的后面要停顿。一起读读。

  看看书中插图,仔细这个种田人眼神和动作,展开想象,想象一下,当他白捡到一只兔子以的,会怎么想?

  指名说——补充说——补充说

  小结:要是一直有兔子,那该多好啊!追问:他会怎么做?

  指名说,提示观察一下他眼神怎么做的?(死死盯着)

  ——指名说(恐怕把兔子错过去)

  引读:正是这样的原因,他才:出示句子,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指名读,再读,一起读。

  导读:第一天过去,第二天,这个种田人还是——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这时候他的庄稼已经——,可是,他却依然——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过渡:像他这样什么也不做,一心守着树桩子,满脑子都是兔子来撞死,对于他这种想法,你能一个词形容呢?(白日做梦)

  教师板书:白日做梦痴心妄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心存侥幸

  (4)交流第三句:

  他这样,结果会怎样呢?生自由答,引导读书上句子

  适时板书:一无所获为宋国笑

  出示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追问:笑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加上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自己先练练。

  指名说——评说

  小结:加上自己的想象,故事就形象多了。

  大家想一想,他为什么被为宋国人嘲笑?

  3、感悟道理

  (1)生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格言等引导理解:想到我们平时积累的格言、歇后语之类的话了吗?出示:

  生自由读读,瞎猫碰到死耗子——碰巧了

  不劳动者不得食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就是种田人的邻居,你打算怎么劝他?可以用上这些格言。

  (2)读了这则寓言,你懂了什么道理?其一:做事不能不能不努力就希望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板书: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其二:不能把偶然的现象当成经常发生的事。

  四、背诵课文,活学活用

  指导背诵:懂得这么深刻的道理,我们通背诵下来吗?自由背,齐背(提醒,别把韵味丢了)

  五、总结作业:

  1、回家把《守株待兔》这个小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家人听。

  2、回家找来《曾子杀猪》《老马识途》这两则寓言读一读

小学教学教案13

  1.小学二年级语文《俗语》原文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根筷子易折断,

  十根筷子抱成团。

  一根竹篙难渡海,

  众人划桨开大船。

  2.小学二年级语文《俗语》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5个,会写8个。

  2、通过朗读初步认识俗语,初步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3、在朗读中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主动吸收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

  学习重点: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书写生字第二课时进行)

  学习难点:让学生初步认识俗语这种语言形式,基本懂得它所讲述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在我们民间有一种语言非常有意思,比如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等,我们把这种语句称为俗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起来学习识字二的第一课《俗语》。板书课题:俗语(生齐读)

  师:俗语就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简练而形象化的定型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应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一)师生活动

  (录音范读)学生认真听,心里跟着默读。

  (过渡:刚才老师给大家讲了什么是俗语,下面我们就去看看课文中有哪些俗语。我们一起来听录音范读一遍,大家要认真仔细地听,心里跟着默读。)

  (二)学生活动

  1、自由读课文。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听录音朗读了课文,下面老师要求大家也来读读课文,不过,老师可有要求告诉大家哟。)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对照生字表,勾出生字和生词并朗读。

  (2)然后同桌交流学习生字。(从组词,说话,怎样记住它等方面去进行)

  2、自主学习生字

  (三)师生共同学习生字

  1、反馈生字学习情况

  (过渡:刚才老师叫大家相互学习了生字,读了课文,下面老师就来看看大家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小朋友们看仔细了,老师用红色表示的就是生字,通过刚才的自学、相互学习,请小朋友们用拼音把生字的音节拼出来。注意要读准哦。)

  2、生字:小老师教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3、练习说话。

  三、细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一同来学习了生字,下面我们就去课文中初步感受一下俗语所讲的道理吧。)

  (课件出示)1、生读课文,读句子。

  2、说说自已读懂了些什么。

  3、抽生说。师相机指导。

  4、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句意。

  (用学生自已准备的小棒理解“一根筷子易被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让生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大。)(过渡:小朋友们把你们的小棒拿出来,先折断一根小棒,再把十根合在一起折一折,看看你发现什么了。)

  5、师小结:这几句俗语的意思都是讲的团结的力量大。

  6、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团结的力量大呢?(生自由的说一说)(拔河、劳动等)

  四、自主实践,知识迁移

  课后收集你感兴趣的俗语,看看自已能记住多少。

  3.小学二年级语文《俗语》教学反思

  《俗语》这篇短文是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的、简练而形象化的、定型的语句为依托,让学生初步接触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生活经验的民间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明晓事理以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高尚情超,使识字与认识事务、明晓事理、培养情感结合起来。教学的重点是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难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俗语这种语言形式,基本懂得它所讲述的道理,牢记这几条俗语,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本节课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本班的学生实际,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开课时播放蚂蚁搬粮食的动画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并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入今天的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这些俗语讲述的道理时,先集中讲述一条,然后“以点带面”理解其他几条俗语的意思。这几条俗语中“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句通俗易懂,而且易于用实物演示。所以教学时,我以这一句为突破口,先老师演示折断一根筷子再请学生动手折断十根筷子,很明显学生是不能这十根筷子的,他们很直观地顿悟俗语蕴含的道理。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教学中我安排了课内休息,即学生听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并提出听的'要求:听听歌曲中有我们学过的哪句俗语。这一环节我的出发点是休息、巩固和激趣。从课堂学生表现来看,这一目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生熟背本节课的五句俗语后,我请学生交流回家收集的俗语,学生兴趣盎然,争着展示。虽然课堂中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多,无法让每一个孩子都展示自己,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体现。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金”。本节课的教学也留下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识字教学落实得不够,学生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课件的操作不够熟练,教学有随意性,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小学教学教案14

  泰山简介

  形成“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岳、岱宗为五岳之首。?泰山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了(liǎo)

  曾(通“层”)眦(zì)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远望泰山—绵延不绝)

  那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绝。

  (写近望泰山—秀美高大)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抒发诗人心底的愿望)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问题探讨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赏析和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用在这里有深刻的含义:它不仅仅是诗人要登上山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顶峰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小学教学教案15

  原文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几年以后,我们上了不同的中学。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第一段。

  导学流程:

  一、解读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到我们班来听课,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对他们的欢迎?

  (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2、板书课题:掌声(学生齐读课题。)

  3、声能传情,读课题也要有讲究,怎么读,就能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热情?(生读得更热情整齐些了。)

  4、你在什么时候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学生自由说。)

  5、在别人送给你掌声时,你谢过人家吗?(大部分同学没有)带上你心中的那份谢意,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把课题再读一遍。

  设计意图:重视提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感受掌声的作用。语文不用概念说话,它是感性的。

  二、读准词句,整体感知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新词,并借助拼音读准它。在这篇课文中有些词是很容易读错的,请留意一下。(学生自由通读课文。)

  2、出示本课词语,在字音方面,你认为哪几个词是最容易读错的,给大家提个醒。交流:

  (1)落[lào]下:反复正音,直到读准。

  (2)麻[má]痹[bì]症[zhèng]:字音读得准,但感觉不够准,(指着麻痹症的偏旁)这是什么?(病字框),是啊,这是一种由病毒侵入脊髓引起的急性的传染病,严重时导致残疾甚至瘫痪。有病了身体就不舒服了,那该怎么读啊?(生皱着小眉头读。)

  3、同桌互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同桌打上。

  4、鼓励学生自告奋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

  5、请大家再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不容易,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

  “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舍得花时间逐词、逐句、逐段地读,必要时教师还要作示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听互读是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话也包括“你读我读”,在互读互听中夯实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面的`精读课文打基础。

  三、走进文本,对话交流

  1、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外貌及性格特点的词句。

  2、交流自学成果,抓住重点词句加以体会,随机交流以下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文静是什么意思?你从“默默地”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①学习生字:‘姿、势’老师范写,学生也认认真真地写一遍。

  ②英子的走路姿势是什么样子的?联系下文的“一摇一晃”来理解“残疾”一词。

  ③体验说话:英子走路“一摇一晃”,她不能像我们一样。

  ④她是多么难受啊,带自己的.感受读好这句话。

  (3)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①用心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英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从“早早地、总是、最后一个”这三个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②是啊,我们带着一种感动,感受到了英子的不幸,体会到了她的孤单和自卑。现在你会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好第一段话呢?试一试!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与英子对话,真切地感受、体验英子的内心世界。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想想哪些笔画特别需要提醒。

  2、重点探讨“烈、著”这2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范写。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并及时进行指导、评价。

  教学反思

  《掌声》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一篇感人致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情意交融,开放、扎实而有效的语文课,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教学这课时,我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

  1、让学生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划出描写英子心理活动的句子。

  2、读课文第一段,英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读第四自然段,这时的英子给你又留下什么印象?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掌声,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掌声有什么不同?

  课堂中我围绕上面几个问题要学生反复读课文,理解英子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明白掌声对英子的影响。从而明白: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既要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小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教学教案03-05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06-16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06-23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11-17

小学课堂教学教案11-30

小学教学教案15篇(推荐)11-07

小学教学《月光曲》教案11-12

小学教学教案[大全15篇]11-22

小学教学教案汇总15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