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8 08:43: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通用(7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

  白鹅

  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夏夜的景色美,同时也突出助人为了乐的精神更美。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词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了解故事内容,使学生感受夏夜的美受到人格的熏陶。

  2、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读生字。

  【教具准备】

  插图、生字卡、录音带。

  【课前准备】

  孩子们收集有关夏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

  夏夜多美。

  2、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3、夏夜的风景也很美,美在哪里呢?

  4、指名说。

  5、出示挂图:

  播放录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指名说。

  二、初读课文

  1、多美的夏夜啊,让我们赶快翻开书读一读吧!要求:

  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去掉拼音读生字卡片:

  齐读、领读、开火车读。

  三、感悟课文

  1、自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板书:

  小蚂蚁──哭──笑

  睡莲──弯腰

  蜻蜓──送

  萤火虫──照

  星星──笑

  四、感情朗读 体会感悟

  1、生读自己喜欢的角色。

  2、指名读:

  师适时指导。

  3、四人小组读:

  相互评价是否读的有感情。

  4、指名分角色读:

  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5、生评价。

  6、全班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

  1、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夸这些小动物和植物。

  2、指名上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小动物。

  3、生评价。

  4、说一说:

  周围有这样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吗?

  六、小结

  这里的夏夜真美啊!睡莲姑姑、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找到家,他们帮助别人的心比景色更美。

  七、课后实践

  多为周围的人做好事。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通过观察表现总体印象的记叙方法。掌握屹、露、耿、穆、谗等5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场面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艺术家热爱人民和人民爱戴艺术家的动人情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记叙要围绕中心,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同学们往往不懂得记的中心一定要通过文章的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才能得到落实,体现。忽视了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记叙的中心就有可能被芜杂的内容,繁冗的语句所掩役或冲淡。恰当地根据记叙的中心处理好详略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材料为什么这样取舍,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一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共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l.明确本单元教学重点。

  2.检查预习字词掌握情况释词正音

  3 据预习题切入课文,理解内容,掌握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

  1 启发提问:

  (1)已学过的二个记叙文单元,这两个单元的侧重点是什么?(记叙的中心;记叙的顺序。)

  (2)记叙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如何?

  (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 映,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 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就是记叙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 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现的,因此,记叙文的材

  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记叙的中心明确、集中。)

  (3)记叙的顺序一般有哪些?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上述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时各举~例。

  2 指导学生学习单元说明并思考。

  (1)处理记叙的材料详与略的依据是什么?

  3.检查课前字词掌握情观.释词正音

  (l)检查

  (2)出示小黑板,释词正音:

  屹 凝 蜃 谗 耿 穆 沛 屏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好谗:好险的,挑拨离间的人。

  圆润:饱满而润泽。

  铿锵:这里形容声音有节奏而响亮。

  充沛:充足而旺盛。

  4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过戏吗,假如老师要你写一篇关于看戏的记叙文你想写那些较合适

  肯定种种构思。并和课文比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5 听课文录音.了解内容

  要求学生通读课文

  明确 谁看戏?什么地方看戏?看社么戏?谁演? 演的什么戏?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

  简介梅兰芳。

  6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结合预习题2.(1)分段。(2)写出文章中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组一部分(第1-2段)启幕前氛围。

  第二部分(第3-6段)写看演出的情景

  名各三部分(第7段),写现后的感受。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因而看戏有三个阶段:看戏前一看戏中一看戏后。

  (Z)中心是什么?结合练习题(三),应选择B。

  (3),哪些内容详写?为什么这些内容要详写?

  条合练习题(二),讨论。小结: 2、 4、 5、属于详写,因为这些内容正是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内容。

  (4)归纳中心与记叙材料的一些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本文详细描述了观众在演出前、演出中、演出后的感受和激情。而正是这些材料表现文章的中心。可见儿能充分表达中心的材料应样写。反之则应写。总结归纳串讲分析学生作文详略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7.课堂练习。理解掌握记叙的详略有关概念;掌握有关字词。

  8作业:朗读课文。完成作业本练习一、二、三、四、五。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

  (二)教学过程

  一、听写字词。

  二、1.朗读课文第一节。问:第一节与写看戏有什么联系?先简洁交代了看戏的时间和地点。并以两个没有、三个静静地着意渲染了露天剧场的静溢气氛。

  2.学生朗读第二节,要求学生找一句比喻句?这简直像一个人海这指代什么?这里以整段文字写观众之多(像 一个人悔),写场内天气热 :(如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 空气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写观众之静(如海在屏住呼 吸)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写剧场里人多、天热、人静,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预示这次看戏非同一般。从而激起读者的悬念。

  4学生个别朗读第2部分(3-6段)

  思考:(1)人海随着剧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平静--膨胀--平静--膨胀)

  (2)介绍剧情的`重点在哪里?

  课文以四个有··,也有的排比句简介演员所表演的 剧情内容。

  (3)第四一六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演员表情?划出有关词语。观众有何反应?

  这里课文细致地描写女主角穆桂英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和观众的强烈反应。作者从台步、唱腔、表情、动作等几方面描述 :

  台步--轻盈而矫健;

  演员表演 唱腔--圆润、柔和、铿锵

  表情--一笑一颦

  动作--优雅

  观众反响: 雷轰般的掌声;狂暴的掌声;

  着魔一样,鸦雀无声;不约而同立起来.

  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也是作者描写场是最精彩的物表演和观众的反响充分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4)学生再读第四节。进行背诵比赛。要求全体学生根据板书提示集体背诵。

  5.齐声朗读第三部分(第七节)

  问,写这一节是否画蛇添足?

  文章在此点明艺术家的名字,并简要说明这是一个奇迹,这奇迹又是怎样产生的。把对艺术家和观众的赞叹上升到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由衷赞美,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三、小结全文提问,由学生回答教师评析。

  1.记叙的详略由什么决定?2.本文哪些评写?3.哪些路写?中心是什么?(略)

  四、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六。作业本练习七。作业本八--

  · 四 课外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

  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过程与方法:

  分组讨论理解课文,提示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方法:

  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

  教师评点: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看来同学们学过的成语很多而且记得很牢,今后继续努力。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

  (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江中有一“小舟”,舟上立一佩剑之人。他…...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1.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4、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师: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是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3.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四、作业:

  1、练习:二、三

  2、《训练册》

  五、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教学重点:

  主动认字,有兴趣识字

  教学难点:

  字在田字格中摆放美观、工整。如:少、无、手、毛、电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2.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教学过程:

  一、讲清要求,引出“我会认”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星星多漂亮呀!今天,孙老师要把它送给会听、会说、会认、会读还会写的学习小组。大家可要努力哟!来!咱们一块儿学习《语文园地(四)》

  二、我会认

  1.小女孩会认什么字(生答)

  2.对,她不光会认字,她还会认好多字呢!你瞧!(点出转盘。)

  3.你们会认吗谁会认(引导学生自由认读:杏、林、休、森、松、桃、桥、机。)

  4.请3位同学当众大声认

  5.6个学习小组开火车认

  6.小朋友们认的对,读的准。可是,你们知道吗这8个字里藏着秘密呢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引导学生观察转盘上的8个字与“木”字的关系。)

  7.为什么这些字里都有个“木”字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学习小组讨论。)

  8.玩游戏“玩转盘,猜字谜”(教师操纵转盘转动。引导学生在玩中发现每个字里有“木”的原因)

  9.全班再认读一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短语,逐步形成积累的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大海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小朋友们认得真好,咱们接着往下学。(点出“我会读”。)

  1.小男孩读什么(出儿童电影院)

  2.你会读吗你是怎样会读的(引导学生说。)

  3.告诉你们,儿童电影院就是这个地方的标牌。标牌大都挂在一个地方大门边或大门上,你们见过吗(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4.标牌该怎样读呢谁会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标牌上的.短语。)

  5.出示8个标牌,让学生自由朗读

  6.再出6幅图,让学生在小组中选出合适的标牌贴在图上。(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完成一项任务。)

  7.每个学习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贴的是什么标牌,为什么这样贴,该怎样读(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语句。)

  二、比比写写

  1.出生字。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大屏幕,比一比,这些挨着的字有哪些地方不同你想说哪一组,就说哪组。(小朋友在小组内自由说。)

  2.大家说得好,还能不能写好呢请小朋友们翻开书第100页,在书上写写这些字,注意摆好写字姿势。(生书写,师巡视。)

  3.请3位同学,把自己写好的字,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一评哪些字写得美,美在什么地方;哪些字,写得不够工整,问题在什么地方(教师相机指导“少、手、毛、电、几”字在田字格中的关键笔画。)

  4.全班同学在田字格本上再写几个“少、手、毛、电”字巩固巩固,要求写得美观、工整。(生写,师巡视。)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1、根据图画情境续编故事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积极参与交际,把自己想到的情节说清楚,并能对别人讲的故事进行评论。

  3、学会倾听别人的回答。

  教学过程:

  1、出示图画,读句子。

  小兔正在路上散步,小松鼠急急忙忙的向他走来……..

  谁知道“……..“这个符号表示什么?

  2、接下来,我们就合作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3、小组合作编故事。

  4、小组展示:接龙编故事。

  5、动笔画一画,把自己讲的故事画下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

  3、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重点:

  掌握本文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

  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教具:

  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

  教程:

  一、导入课文

  1.师:大家对于纽约的认识有多少呢?

  2.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 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 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 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 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 纽约。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1.师: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 融、商业、贸易、文化中心之一,联合国 总部所在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 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作为一座 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生机和活 力,生活节奏快速异常,同时也存在竞 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的一面。(播放幻 灯)请大家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 魅力。

  2.请学生讲一讲自己读完这篇游记的初 步感受,提醒学生要注意物质文明的两面性。

  三、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1.师:作者分别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 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请大家阅读 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便于全方位、立体地层示纽约市 的面貌。

  3.师: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了静态描写 和动态描写两种方法,如第1段中写 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 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是静态 描写。第4段写纽约市的交通状况, '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尽可以坐 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则是动态 描写。请在文中找出其他例句,并分 析其作用。

  4.总结。静态描写作用:勾勒出纽约景 物的轮廓,使读者较清晰而完整地看 到纽约市的真实面貌。动态描写作 用:将景物写活,充分表现出城市的活 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四、宇词积累

  指导学生准确认读下列词语,并释义、 造句。(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字词积累

  烙印 伟岸 喧嚣 倏地 超尘脱凡 柳暗花明 横空出世 摩天

  分道扬镳 风风火火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

  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

  态度与情感

  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

  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设计意图

  导入、解题与背景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

  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

  解,针对性解题。

  3、背景和作者介绍,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读与背,并根据注解和课件提示,翻译课文。

  突出文言文,尤其四六文读背的特点。文言文字、词、句必须过关

  翻译疏通字、词哦、句

  展示课件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

  赏析写景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和老师一起分析课文写景的特点

  突出文章的重点

  体验感情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

  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看课件、听分析、做笔记

  突出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

  板书设计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澈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2)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归纳概括

  练习

  (根据具体情况课内或课外做)

  1、请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想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2)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5、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6、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9、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 谢公比肩之意.

  10.“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

  课后反思

  背与翻译是学文言文的不二法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经典)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5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桥的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