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教案1
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
教具准备
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附:板书设计
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教案2
教学过程
引 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提问:很好。请同学们阅读书123页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
(板书)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板书)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
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讲述:实际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讨论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板书)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
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很多?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变化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点燃枝条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发。说明:枝条中含有的有机物在燃烧中释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发。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组同学认真观察。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于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或列举事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这是因为甲瓶里缺少氧气。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还需要氧的参与。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演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简单过程,以活的植物为背景,指明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述: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当中,而且发生在所有植物细胞的内部。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问:你能说出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吗?
(回答:线粒体)
提问:你能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吗?
(回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书: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某食物链中有机物的传递,并由点到面展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提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回答: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讲述:请阅读书126页“技能训练”,并回答下面问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请将推理过程有顺序地写下来,并相互交流。
(回答: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因为:
1.甜瓜的品种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复述一下“演示实验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请一位同学谈谈“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要适当做出相应归纳。
达标检测:课本126页,1.2.3
课后实践:给栽培植物松土。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阐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阐述有机物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呼吸作用的过程。
2、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3、实验现象有分析。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回忆前面学习过的课程中,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
其中,产生的氧气供植物体本身和供其他生物利用,而其产生的有机物有何作用?可适当提示学生回忆什么是有机物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过程。
回忆有机物的定义?
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植物细胞或者动物细胞里面都有共同的组成成分,提示学生能猜出几种?
有机物、水,无机盐。其中植物细胞的各组成部分包括: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都是由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
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主要成分—蛋白质、脂类
细胞核主要成分---DNA
还有我们所吃的萝卜(植物的根)、甘蔗(植物的茎、白菜(植物的叶)这些植物的器官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有机物、水,无机盐
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比较三个演示实验:
让学生总结:实验一、二、三分别证明了什么?
联系我们人类,想想植物是在呼吸吗?
回忆,呼吸对你有什么用?
因为植物体的这些活动就是他们在进行呼吸作用。动物需要呼吸,植物也一样需要,书本P125找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
(有的特殊情况,细胞中的有机物没有氧的参与也能分解,但是分解得不彻底,释放出的能量也比较少)。
1、活的生物体需要分解有机物产生热能和能量。
2、活的生物体需要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活的生物体进行活动时需要吸收氧气。
巩固知识为什么之前说植物产生氧气,现在又说植物产生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呢?究竟哪个对?学生各抒已见,回忆学习过的课程。
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学生一步一步地比较,说出答案
思考:1、假如你是农业学家,你会建议植物多进行呼吸作用还是少些?怎样使到植物的'果实又大又甜?
2、为什么说早上太阳没出来时去树林里运动会对身体不好?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我国的主要植物类型
什么叫植被?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其中植物最多的植物被应该是?为什么?
热带雨林,条件适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不够世界水平
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倡导学生保护植被的意识大量砍伐树木,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图片,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验过程,对植物这个呼吸作用比较感兴趣,但他们又很困惑,为什么之前才说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现在又说植物吸收的是氧气,放出的是二氧化碳,让列表让他们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重点说明两者的联系。最后要把呼吸作用应用到实际,让他们把自己假设成一个农业学家,怎样指导农民栽种水果,让水果变得又大又甜?是让它们多进行呼吸作用还是少些?具体怎么减少?为什么说早上太阳没出来时去树林里运动会对身体不好?更多的联系生活,学生易于理解。
因课时不够,把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也在这节课一起讲,让学生更易理解植物之间的关系。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教案4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过程。
2、阐明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3、认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实验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机物对植物体的作用;植物体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分为六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探究有机物分解时需要氧、产生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同时,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查找常见的蔬菜和水果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的资料。
2、实验材料的准备:16个暖水瓶、温度计、薄膜袋、试管、广口瓶、澄清石灰水、蜡烛、导管、燃烧匙、止水夹、火柴;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各若干。
3、制作相关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趣味引题,直接导出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1、出示常见的几种植物器官,请学生分析属于什么器官、含有的成分。引出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各部分都由大量的有机物构成,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从细胞水平和器官水平两方面引导学生归纳出有机物构建植物体 。
引起注意并思考回答问题 ,知道植物各器官和各细胞中都含有有机物。
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探究一、有机物分解时释放能量。
提供种子萌发释放出能量的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观察、思考、讨论,自行探究得出种子萌发有能量的变化。
观察现象,思考和回答探究一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有机物发生变化释放出能量
探究二、有机物分解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A
提供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材料,提出问题,让学自行探究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完实验A的内容后,小组自行操作实验,讨论得出结论: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B
教师提示学生实验的要点,学生实验时老师巡查指导,了解各组的实验情况,演示探究的问题,各组边汇报现象,教师边填入。引导学生分析记录,得出结论。
每组的实验材料(新鲜白菜和白菜干)分别于课前一天放到薄膜袋,扎紧袋口,插上导气管,连接用的橡皮导管以止水夹夹紧,放到黑暗中。上课时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瓶中的气体。观察记录现象。汇报记录的现象。参与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得出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的结论。同时老师引导出还有水产生。
探究三、有机物分解时需要氧参与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各组的实验情况,演示探究三的问题,各组边汇报现象,教师边填入表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记录,得出结论。
每组分别把煮熟的种子和萌发的种子在实验前一天放到广口瓶中,放到温暖的地方。上课时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到每组的广口瓶中,观察记录现象。汇报记录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归纳得出有机物分解需要氧的参与。
呼吸作用
演示课件:以活的生物为背景,示生物体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以及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根据三个实验的现象,概括和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课件,并根据三个实验的现象,通过分析和归纳,概括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并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明确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进行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还有什么作用?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是否有呼吸作用?
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举例说明得出结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五、教学说明
1、引题采用趣味引导,能引起学生注意并快速进入课堂。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这部分的教学,按照课本是从细胞水平到器官水平的顺序,但学生通常了解较多的是器官,比如,苹果、红萝卜、马铃薯和花生分别是果实、根、茎和种子,学生都知道这些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入手唤起学习的兴趣,归纳出植物的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有机物,通过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是有机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有机物,归纳出细胞组成成分主要是有机物。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从器官水平到细胞水平,最后推断出有机物的作用之一是用来构建植物体。
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是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自行探究实验导出呼吸作用,得出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体供能。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对探究过程中积极、认真的组、最快做出实实验现象的,能做出实实验现象的都奖给红花,红花多者获胜。
提问: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用来构建植物体还有其它的作用吗?过渡到有机物还能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老师先叫学生阅读探究一的操作,然后让学生分组观察种子萌发过程有热量散发的实验后,要求学生思考探究一后回答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有机物发生变化释放出能量。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什么物质呢?
要了解这部分的内容,我们首先要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特性,同学们先阅读实验A怎样操作。然后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完成探究问题,老师提问并了解学生成功与否,若不成功,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提出问题: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有机物最终也会转变成二氧化碳吗?
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实验B的操作,提示一些注意事项,让学生分组完成萌发种子在呼吸过程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上课前一天,全班分成8个小组,演示实验的装置可以改成用两个同等大小的薄膜袋,分别放进等量活白菜叶和白菜干,扎紧袋口,插上导气管,连接用的橡皮导管以止水夹夹紧。再让学生将导气管放入澄清石灰水里,挤压薄膜袋,这样操作比较简单,贴近生活实际,效果明显。学生在观察现象时同时思考问题并填探究二的内容。从而推导出二氧化碳来自植物的有机物,得出有机物彻底分解时产生二氧化碳。
有机物彻底分解时产生了二氧化碳,还有产生其它的物质吗?
老师导出:有机物彻底分解时,除了产生二氧化碳,还有水分。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否需要其他物质的参与?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完成有机物分解需要氧参与的实验。上课前一天,全班分成8个小组,与实验二的材料一样,只是把薄膜袋改为广口瓶。观察各组的实验现象,记录的现象,各组边汇报现象,教师边填入。引导学生分析记录,讨论得出结: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需要氧的参与。
呼吸作用的概念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看三个实验的结论及三个实验总结的动画演示:有机物利用氧释发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让学生根据所观察的进行理解。教师再引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和场所等,让学生归纳得出有机物是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的生命活动供能的。
3、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师通过问题: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自己利用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学生通过举出实际的例子的过程,理解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然后提问:其他生物有没有呼吸作用?学生回答人和动物等都有呼吸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教案5
一、教学设计思路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不但满足了绿色植物本身生活的需要,而且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有机物和能量。而所有生物对于有机物和能量的利用都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因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往往意识不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甚至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混淆。在课堂中注意时时以动物的呼吸作用作为参照,组织一系列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有关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分析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关注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二、教材分析
重点
1.呼吸作用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
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2.通过探究实验,描述植物的呼吸作用。
3.理解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1.完成有关呼吸作用的实验,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灵活运用实验原理,独立设计、开展探究实验。
3.分析和解决植物的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在实践中大胆思考、勇于创新。
3.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及
诊断性评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
准备1.准备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装置。
2.另外准备学生分组实验用的澄清石灰水、吸管、小木条、火柴及可能用到的大号注射器、细线等。
3.用PowerPoint演示多媒体课件。上课前1~2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备的植物器官如各种蔬菜、水果,放入密闭的容器内,如罐头瓶、塑料袋等,上课时带到实验室。教师备用实验材料,以供上课时教师演示和学生检测选用。
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的常见材料为实验用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3.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复习
提问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根据实验,说出:绿叶在光下制造出有机物──淀粉。引导学生回忆到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的。
新课绿色植物制造出大量的有机物有什么用呢?置疑,引出课题。
进入
新课启发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植物器官,分析构成这些器官的物质有哪些?
植物体不仅利用有机物构成了本身,还会把这些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消耗。
以PowerPoint形式展示视频:鲸的呼吸。
设疑:植物也有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与动物的呼吸一样吗?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说出植物器官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构成的;有机物中包括糖类、蛋白质、脂类等。
学生观察、分析、回答。引出呼吸作用。引导学生说出有机物的用途之一是:用来构建植物体。植物体不仅利用有机物构成了本身,还会把这些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消耗。
引出呼吸作用。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植物的呼吸与动物的呼吸一样,或者不一样。教师都不必给出答案,用下面的实验来说明。
实验过程
1.设疑:动物在呼吸时吸收什么气体?植物与动物一样吗?氧气有什么特性?我们就根据氧气的这一特性来检验。
教师利用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找一位同学协助,将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装有煮熟的黄豆种子的乙瓶和装有等量萌发的黄豆种子的甲瓶中。
提问: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我们证明了活的种子吸收氧气,那么,植物的其他器官是否也吸收氧气呢?你打算如何根据这个实验原理进行探究?
教师强调利用现有材料实验的可行性。
2.设疑:动物在呼吸时产生什么气体?植物与动物一样吗?
介绍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简单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检验自己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出示第二套演示装置:
瓶中装有萌发的黄豆种子,实验前漏斗及U型管的末端都是封闭的。提问:如何证明瓶中种子呼吸释放的气体与动物呼吸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
请一名学生来操作,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我们证明了活的种子能产生二氧化碳,那么,植物的其他器官是否也能产生二氧化碳呢?你们打算如何根据这个实验原理进行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利用现有材料实验的可行性。
3、动物呼出的气体中还有什么成分呢?指导学生自己往玻璃器皿上吹气,观察。
提问:植物呼出的'气体中是否也有水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4.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和水,那么二氧化碳和水来自何处?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水来自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提问:有机物分解需要什么条件?
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什么形式的?有机物分解时其中的能量会怎样变化?
动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时释放的能量有什么用途?
植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时,其中的能量如何?
教师出示前一天准备好的实验装置:甲、乙两暖水瓶中放入等量的黄豆种子,其中,甲瓶内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内是煮熟的种子,瓶口用棉花密封后,各插入一支温度计。公布初始温度。
比喻:这就好比煤在锅炉里,在氧气的作用下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煤里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中,有机物就像煤,锅炉则是线粒体。
三维动画演示线粒体内的呼吸作用。氧气。
氧气可以助燃。
观察现象:小木条在乙瓶中继续燃烧,在甲瓶中熄灭。
分析现象:小木条在甲瓶熄灭是因为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利用自备的实验材料(放入罐头瓶中的)加以检验。交流实验结果。
二氧化碳。
利用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缓缓吹气。观察现象。
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提出利用清水将瓶中的气体排出,通入澄清石灰水加以检验。
一名学生操作:去除棉球,将U型管的末端插入澄清石灰水,向漏斗内注入清水。其他人观察现象。分析:萌发的种子也能产生二氧化碳。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利用现有仪器和自备的实验材料(放入塑料袋中的)加以检验。
(1)用注射器抽取其中气体,注入澄清石灰水;
(2)吸管插入塑料袋,并用细线捆住插孔,将其中气体挤入澄清石灰水;
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到自己呼出的气体中有水蒸气。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通过对比观察实验1中的甲、乙两瓶内壁;或自己带来的装置;或联想到家中装蔬菜、水果的塑料袋内壁等。
得出结论:植物也和动物一样,呼出水蒸气。
氧气。
化学能。
释放。引导学生说出:一部分供给动物体利用,如运动;一部分转化成热能散失,如维持体温。
学生读取甲、乙两瓶的温度,与初始温度相对比,发现甲瓶温度明显上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活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其中的能量,一部分转化成热能。
观察。体会。
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循序渐进。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植物也和动物一样,需要吸收氧气。
不同小组选用不同的植物器官,得出结论:植物的各个部分呼吸时都吸入氧气。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特性”建立感性认识。
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现有条件完成实验。
不同小组选用不同的植物器官,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出一致的结论:植物的各个部分呼吸时都能放出二氧化碳。
使学生体会自主探究的乐趣。
直观,简便。
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能力。
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通过复习原有知识,提出新问题,自然过渡到有机物分解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
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学生较难理解的能量问题得以突破。
利用形象比喻和动画演示的优越性,将学生的理性认识感性化,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小结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什么是呼吸作用?
(2)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动物的呼吸作用是否相同?
(3)呼吸作用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归纳呼吸作用的定义。
板书:呼吸作用反应式。
呼吸作用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
使学生认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应用6.组织技能训练:
推理: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
进一步推理: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葡萄特别甜?
7.讨论:生活中,人们在储存农作物时,用哪些做法限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延缓有机物的分解?
8.分析现象:在北方冬季,有的家庭把许多盆栽植物都移到密闭的卧室内,这样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学生分析讨论,交流:
环境温度低,呼吸作用弱。
新疆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白天光合作用产生的糖分多,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弱,糖分分解少,所以瓜果特别甜。
如降低环境温度、降低氧浓度(真空包装)等。
这种做法不合适。因为盆栽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夜间会与人争夺氧气。
启动学生的逻辑思维。
分析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关注现实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结束播放羽泉的《深呼吸》,组织学生整理实验用品。学生在音乐声中整理实验用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缓解紧张情绪,体现人文关怀。
五、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学教师一般所任教学班级较多,几天后,乙暖水瓶中的温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一起分析乙暖水瓶中的温度升高的原因:是由于煮熟的种子腐烂、细菌的呼吸作用所致,这又恰好说明了“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本节教学既没有像以往传统教材的单纯讲授呼吸作用,也没有完全按照新教材的呈现顺序,而是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动物的呼吸作用一样吗?”为主线,组织了系列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剖析了“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备材料的分组实验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层层递进的思维启动,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情绪状态,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教案】相关文章: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07-26
有机物知识点总结08-12
小学作文废物利用07-13
幼儿教案音乐教案05-31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1-08
7的分解教案大班教案09-03
小班教案起床啦教案11-17
元日教案 《元日》教案优秀09-08
拼音a教案大班教案参考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