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3 09:38:29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把握本课的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表达方法及心理描写

  过程方法

  通过重点词段、词语感悟小男孩和少年的美好品质,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在交流中体会一诺千金的重要含义,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体会一诺千金的重要含义,感悟讲信用、守诺言的诚信品质。

  课前预备:

  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诚信的格言或谚语故事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喜欢不讲信用的人吗?(不喜欢)那谁愿意将你课前搜集的关于讲信用的格言或谚语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生汇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遵守诺言的小故事,你们想不想学(想)板书课题:一诺千金(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熟悉的字或者拿不准读音的字(教师巡视,帮助落后生正音)

  2、小组交流,查字典解决不熟悉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

  3、出示以下词语:一诺千金、如期归还、酣睡、严谨、罕见、坦荡无愧、目睹、灵魂等词语(指名读,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自己试讲,小组交流,个人汇报)师指导学生叙述完整

  四、交流评议,朗读感悟

  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信守承诺的故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两个小故事,你们想不想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小故事?(想)

  不过这次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不同的人对待诺言又怎样不同的态度?下面请同学们拿着笔快速的默读课文,可以将你的感受写在书上。

  学生汇报

  预设一

  学生可能会说小男孩是一个遵守诺言的好孩子。老师可以围绕小男孩的部分进行教学,重点围绕第一个故事来分析文本。教师顺势导出“你是从那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抓住“小男孩为了如期归还小女孩钱自己天天夜里去帮菜家推菜。顺便抓住“狂奔、十分火急”这些词语来表现小男孩的焦虑心态。顺便将文本多元化理解,可以看出小男孩不但是一个信守承诺的好孩子,还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抓住“夜里快睡觉时………两元纸币”。因为已经到了夜里还给小女孩送钱,也表现出他遵守承诺。老师顺便导出“通过这个自然段的哪些词语看出小男孩的钱来之不易”引导学生画出“淌、攥、哑”等词语来理解课文。教师结合时机还可导出“小男孩为什么在夜里来送钱呢?第二天不可以吗?牵引到第1、2、3自然段分析小男孩借钱得不轻易,说好保证五天归还,并且让学生明白两元钱就是小女孩两个月的零花钱以及小女孩开始的不情愿。

  预设二

  学生可能围绕第二个故事少年和朋友的对比展开评价。教师顺势导出让学生读出少年的固执却等来了如约而至的朋友,而远道而来的朋友也看到了真诚守候的少年。在风雨中再次见证了一诺千金的行为。而“朋友”的推脱与少年与小男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对少年的赞叹,读出对朋友的鄙夷。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看法。

  预设三

  学生可能会抓住小男孩和朋友的对比,少年和朋友的对比突出小男孩和少年遵守诺言的行为,而朋友失信于人的行为。假如出现这样的回答,教师要顺势导出预设一、二,所专注的重点段落和词语进行分析、理解、感悟。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通过刚才的朗读和理解,你对一诺千金是怎样理解的呢?(生各抒己见)

  那么,你能不能讲述一下发生在你身边的或者从课外书本上获得的关于一诺千金的故事?(生畅谈)

  六、作业

  课下小组合作以本课为蓝图,编课本剧。

语文教案 篇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3、借插图识字、了解课文内容。

  4、感受按时间顺叙的方法。使学生懂尊严别人的习惯,要尊重别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2、初步感受课文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6年11月11、14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狮子是“万兽之王”可是现在它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之王”。都选谁了呢?请看(出示三幅图片:猫头鹰、袋鼠、小猴子、当大王图片)这样换来换去,现在究竟谁成为森林里的新首领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21课——《从现在开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

  2.对于本节课出现的生字,你有没有不认识的?

  对于这些不认识的.字,可以小组合作学习。(前后桌4人一组)

  方法:可问同学,也可问老师,借助拼音,字典等。

  3.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可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

  4.这些字,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

  例如学生可能答出:用加一加方法识字“眯”:目+米——眯

  用编顺口溜方法识字“郑”:把耳朵关起来就是郑。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还想说的,就让学生同桌,前后桌再说一说。

  5.巩固字词:

  老师准备带同学们到森林去,那里有许多小动物,你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想)不过有一个条件,只有把小动物后面的词语读对,才可以交朋友。

  三.正确读文,感悟内容。

  1.谁能读一遍课文?

  边听边想:狮子都选谁做大王了?最后谁成为了森林里的新首领?

  然后指名评议读文情况,指名说问题答案。老师板书。

  2.根据学生评议情况,让学生再自由读文。

  四.赛读课文,探究感情。

  1.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对这课文,已能达到正确朗读,那么你还能感情地朗读吗?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朗读出来。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再读。

  为了进入情境,指名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读一段。然后师生共同评议。

  3.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谁还想读,课后再读一读,好吗?

  五.比一比,把生字写好。

  1.出示要写的字,让学生认读。

  2.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之”。

  3.在教师指导下,临摹书写。

  4.看一看,其它同学写的如何,结合优秀的,再书写一遍。

  附板书:

  21.从现在开始

  猫头鹰

  袋鼠

  小猴子

  进入课文重点

  注意:穿插读一读、演一演、讲一讲赛读表演读有动作的表演

  作业布置:书写生字,完成同步

语文教案 篇4

  【解读文本】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解说词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介绍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和构成宇宙的星系、恒星、太阳系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不仅准确科学地介绍了宇宙,而且还恰到好处地融合了说理和抒情,传达了作者对宇宙以及人类的认识和思考,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了读者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解说词的特点

  4、通过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2、鉴赏文本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议论抒情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对话式、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当我们抬头仰望无垠的夜空,常有无限的遐想神秘的太空中有多少人类难解的迷?屈原在《天问》中就有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陈置?)的疑问

  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黑洞吗?

  你知道我们地球会和其它星体发生碰撞吗?

  你知道宇宙会逐渐膨胀并最终走向毁灭吗?

  天文奇观使人类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宇宙呢?(找出关键句)“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就让我们带着探索的精神来漫游宇宙

  二、走近作者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所编辑和主演的《宇宙》电视系列片以及根据电视片编写的《宇宙》一书,都成为当今世界的科普名著当有一次萨根要给一位搬运工小费时,这位搬运工拒绝了,说:“萨根博士,你把宇宙都给了我,让我为你做点什么吧”《宇宙》这部电视片吸引了大概五亿观众

  三、文章的说明对象

  1、宇宙在萨根笔下是什么样的?通过阅读1—6段找出描述宇宙特征的词语(辽阔无垠,神秘非常)

  2、先请同学就现有的知识描述宇宙的结构

  由此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宇宙——星系——恒星——太阳系——地球

  3、从这几个说明对象中任选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进行分析,找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给它下定义,从而教会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

  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本质特征属概念

  四、文章的说明顺序: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地介绍了整个宇宙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镜头步步推进,使得解说词的结构更加清晰

  五、文章的语言特色

  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作者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让我们了解了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解说词的另一特色就是通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说明对象进行描述,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收到好的宣传效果,所以解说词注重文学性

  让学生结合解说词的特点赏析文中有文学性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找到的可能有一些运用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的句子,也可能是一些有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感受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优美的特点,由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句子启发学生的思考

  六、结合文中萨根对宇宙的认识,请学生来谈一谈对人类探索宇宙、地球的'思考

  文本上对宇宙的认识:宇宙辽阔无垠,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探索宇宙是一件让人心情激动的事情“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学生可能会有的认识:

  (1)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地球不过是宇宙这个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人类不过是宇宙万物的一种形态,是宇宙物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宇宙漫漫长河中的一族过客面对无比浩瀚深邃、威力无穷的宇宙,人类显得多么渺小、短暂整个人类尚且如此,个人更何足道哉?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人类又是朝气蓬勃,勇敢好学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

  (2)宇宙对于我们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学习了本文,我们进一步知道我们和宇宙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所见的奇异的天象和宇宙发生的壮观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和奇观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

  (3)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人类在一边创造着地球美景,一边留下越来越多的环境灾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一系列环境和生态危机全面爆发,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人类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

  (4)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类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奇迹,我们是宇宙中的幸运儿热爱生命,热爱家园

  老师的一点认识:宇宙的探索离不开后人对前人发现成果的质疑和完善卡尔·萨根在上世纪对宇宙的认识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有一定的局限,比如在第十六段介绍行星时,冥王星是作为太阳系的行星出现的,但20xx年国际天文联合大会决定把它降级为“矮行星”但是我们要知道没有哪一个科学理论没有得到过质疑,而科学理论却在质疑中走向成熟

  结束语: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探索,学会思考最后齐读课文上第二个题记“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能联系整首诗展开想象,了解诗中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数:2

  第 1 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诗中内容,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从《望庐山瀑布》导入课文的学习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记得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望庐山瀑布》,知道的同学一起吟诵。(师生一起吟诵)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庐山瀑布怎样的气势?

  3、今天我们要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关于瀑布的一篇文章,在叶老笔下的瀑布又是什么样呢?打开书第九课,自由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全文、把握全文。

  1、听老师读思考:作者观察瀑布的地方有什么变化?在不同的'地方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自己读课文,试着口头填写下表。

  三、指导字词的学习。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自主抄写字词。

  第 2 课时

  教学要求:能联系整首诗展开想象,了解诗中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品读析句,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以师生对读的形式交流。(教师读观察点,学生读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1、通过我们刚才读课文,你觉得瀑布怎么样?(雄伟 壮丽……)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瀑布雄伟 壮丽?再读课文,批 画 勾 注

  3、交流,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指导朗读。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1)想象一下,浪涌岸滩,风吹松林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把自己的想象读出来

  (2)“浪涌岸滩”是怎样的情形呢?谁见过,给大家说一说。“涌”可以换一个什么词?(翻滚 奔腾……)

  (3)比较着读读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在对比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描摹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声音,体会瀑布的雄伟壮丽。

  (4)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读出不同的感受。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趁着一道白银。

  (1)“一道白银”指的是什么呢?(瀑布)为什么把瀑布比喻成一道白银呢?

  (2)看录象,把诗变成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3)出示句子: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趁着一道白银。读出自己的感受。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1)珍珠的屏指的是什么?(仰望瀑布,看到的瀑布像珍珠的屏)

  (2)看录象,理解珍珠的屏。

  (3)把看到的读出来。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想象“如烟,如雾,如尘”的感觉,把想象到的读出来。

  4、朗读全文,感受瀑布的声势磅礴,色彩艳丽,形状奇特的美景。

  三、作业

  1、摘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Ⅰ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是他人(含自己在内的第二人),即心怀他人,并与他人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你能准确朗读全文吗?

  指名学生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则,能读准译对吗?

  Ⅱ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预习确定):

  对第7、8、9三则理解有难度。

  Ⅲ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三、课文研讨

  你最喜欢哪一则,为什么?

  师生讨论完成对各则的理解及其学生学习后所受到的启示。

  Ⅳ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一)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整体感知文本)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怎样做才能达到“仁”?

  (重点句)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c.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表述)

  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怎样才能达到仁。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二)所受启示: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各种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员工,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宿管老师,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Ⅴ课堂练习检测设计

  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则写一点读后感。

  小结反思

  小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语文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细柳营》是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六单元是一个文言文单元,它是这样编排的:

  20、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1、细柳营司马迁

  22、古文二则司马光

  孙权劝学

  祖逖北伐

  23、公输《墨子》

  24、诗词五首

  采薇《诗经》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送别无名氏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前四篇课文分别出自《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墨子》。它们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着作,同时又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作为语文教材,教学的重点应着眼于它们的文学价值。因此,教学这几篇课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应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细柳营》出自《史记·绛候周勃世家》,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它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在实录历史的同时,还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教学本文的重点就落在了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上。除此之外,《史记》是秦汉时期的作品,距离现在20xx多年,词语的使用、语言的表达都与现代有较大的距离。课文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一些语句的疏通,就成为教学本文的另一个重点。

  教师教学用书中本单元的设置意图这样写道:学习古诗文,不仅要学习、掌握古汉语,而且要通过学习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另外,《细柳营》一课的教学建议建议教师:

  1、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较难的字词。

  2、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很有特色,也很成功,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的作用。

  3、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加深了解和认识。

  单元设置和《细柳营》一课的教学建议也都将教学的重点指向了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上。

  根据以上的分析,为本课的教学确定如下目标:

  1、用现代语言讲述课文。

  2、说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此文后受到的启发。

  二、说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用现代语言讲述课文。

  2、说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此文后受到的启发。其中“用现代语言讲述课文”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课文《细柳营》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较多,加之涉及较多的古代礼仪,疏通文意有一定的难度。学习传记类文学作品,重点是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因此,“说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应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前两个侧重于古文、文章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后一个侧重于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提高和价值观的提升。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呈递进式逐步深入,在运用有效的方法实施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完成一次质的飞跃。

  完成本课教学的三个目标预计两课时,后两个目标计划在第二课时完成。

  三、说方法

  实施教学目标“用现代语言讲述课文”,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试读、试译,在试的基础上,老师采用点拨式教学予以点拨。课文中“将∕以下骑∕送迎”、“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两句的停顿,“锐、袭、虏”等词的含义及用法,还有一些表示礼仪的词语,如“持节、按辔徐行、式车、介胄不拜”等都需要老师点拨。

  教学目标“说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和“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此文后受到的启发”

  的实施,采用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遇有疑难,老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启发。“结合生活实际”需启发学生把思考的方向指向每日的学习、作息、生活。

  四、说学情

  本课中关于古代礼仪的知识是新知识,需要老师帮助。其他知识,如: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等,在以往的学习中均有接触,适当加以点拨即可。对比、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曾不止一次学习过,适当引入,便可导出。学生每日的学习、作息、生活是他们最熟悉的,只要与之和周亚夫进行对照,认识自明。

  五、说教学过程

  讲课选在第二课时,这一课要实施的教学目标是:

  1、说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此文后受到的启发。这里仅就后两个目标的实施过程加以说明。

  实施后两个教学目标预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朗读课文。

  (二)、用现代语言讲述课文。

  这两个环节的目的是熟悉课文内容,为下面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文帝是怎样评价霸上、棘门军和细柳营的将军的?他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2、周亚夫的言行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用了那些方法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3、找出文中描写文帝和周亚夫动作、神情的动词,加以品味,说说本文语言的特点。

  4、对照周亚夫,结合自己每日的学习、作息、生活,想想今后应该怎样做。

  (四)、老师与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讲解,加以组织,写在黑板上,学生完成笔记。

  (三)、(四)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意在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两步实施,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即环节(三)。之后的交流总结,即环节(四),是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也是为了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习惯和能力。环节(三)中问题“对照周亚夫,结合自己每日的学习、作息、生活,想想今后应该怎样做”,目的在于借助周亚夫将军忠于职守的精神启发学生树立责任心和敬业的意识。

  (五)、完成课后练习。

  三道练习题,分别分给三个组,学生自主解答,组织答案,每组选一个学生回答,集体参与修正,取得统一意见后,笔记落实。

  此环节意在检查(三)、(四)环节的学习效果。

  (六)、总结

  1、总结所学内容。

  2、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予以评价。

  意在帮助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也为了把本课所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学生的记忆袋,以备今后的学习。

  六、附《细柳营》课文及译文:

  课文:

  21、细柳营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

  汉文帝后一元年的第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朝廷就任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任河内守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用来防备匈奴的侵入。

  皇帝亲自到军营慰劳将士。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车马疾驰径直而入,将领用下马行跪拜礼的礼节迎接(送)皇帝。不久到细柳营去,细柳营的将士们个个身穿铠甲,手执利刃,拉满弓弩。皇帝的先行卫队来到营门口,营门紧闭,不能进入。先驱说:“皇帝将(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将军命令:‘军队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过了不久,皇帝来到营门口,营门(依然)紧闭,还是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自己的符节传令给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将士。”亚夫将军见到皇帝的符节才下令打开军营的大门。守卫营门的将士对跟从皇帝的车骑将军说:“将军规定,军营里不能驱车疾行。”

  于是皇帝就命御者按住缰绳慢行。来到营内,将军亚夫手执兵器双手抱拳(对皇帝)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便)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拜见您。”皇帝被(他)感动,脸上带着感动的神情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让人向亚夫将军致意:“皇帝怀着敬意慰劳将军。”皇帝完成慰劳(将士)的礼节后离开军营。

  刚出营门,众臣都表示震惊。文帝说:“唉,我很赞赏啊,这才是真将军的作为呀!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秋天的景色特征,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

  2、学会本课的几个生字,会读多音字“行”,理解“墙报、桂花、香味、成熟、帮助、叔叔”等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桂花、小草树叶果园”等词语各写一句反映秋天景色的句子。

  4、仿效例句,用“先……再……又……还要……”的顺序说话。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能读出课文中的全部生字,重点学生“墙熟报”3个生字,理解;“墙报叔叔”的意思。

  3、理解第一段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教学过程:

  一、启了谈话,揭示课题。

  1、天气渐渐凉了,小朋友们穿上了秋装,大地也换上了新衣服,谁记得第一册我们学过哪篇有关秋天的课文?《秋天的果园》,谁能试着背背?秋天还有哪些变化,你能说说秋天的其它变化吗?

  2、冬冬画了一张秋天的图画,今天我们学第8课《秋天的画》。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归纳:A、谁画了这张秋天的画?

  B、画中还画了些什么?

  C、为什么要画这张画?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1、带着这三个问题听录音。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学习“墙报”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墙报”指什么?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划:划带有生字的词。

  2、读:读带拼音的生字及组成的新词。

  3、记:看田字格记字形。

  4、数:这篇课文有几段,标上序号。

  5、想:A、生字在课文中的意思。

  B、从插图的哪些地方乍出这一幅秋天的画。

  C、秋天的画画了些什么?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理解部分词义。

  叔叔:叔父;称呼跟父亲辈相同而年纪较小的男子。

  3、读准多音字:行做量词时读hang,做动词时读xing

  4、初读课文。

  A、自由读课文。

  B、课文分几段来写的?指名分段读课文。

  C、看图说说为什么说这是秋天的画?

  D、“秋天的画”画了些什么?

  E、齐读课文。

  五、巩固字词。

  1、读生字卡片。

  2、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3、写出下列字的偏旁。

  帮()收()闻()

  六、书写指导。

  七、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桂花香味成熟帮助”四个词语的意思。

  2、能用“先……再……又……还要……”的顺序说话。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

  助的部首是什么?叔的部首是什么

  2、多音字组词。行:xing( )hang( )

  3、认读词语。

  4、课堂作业:

  二、学习第一段。

  1、为什么“我”要画这张秋天的画呢?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2、指名回答,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

  3、“画什么呢?”这句话是谁问谁?像这样的句子人们哪里学过?应该怎么读?(读出自己问自己的语气)练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指名读)

  4、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五段。

  1、“我”在这张画里画了什么,听录音。过听边想,划出有关的词语。

  2、用”我一()、(),还画了()和()。”来说一说。

  结合板画理解

  桂花:出示桂花图,你见过桂花是怎样的?(金黄、淡黄、五个花瓣);草坪:看图说说草坪是什么意思?(种着草的平地)果园:果园里会有些什么?板画三个小朋友和农民,看出他们在干什么?

  3、“我”画这些景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轻声读2——5段,用“。”圈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来说说我画了什么。(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4、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年出这是一幅秋天的画?自由读2——5段,找出课文中的'词句读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

  (1)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2)不像夏天那么绿了。

  (3)小白杨飘下了几片金黄的叶子。

  (4)红星在闪烁。

  重点理解“成熟”一词,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苹果成熟了?

  5、指导有感情发朗读句子,秋天的景色多么美丽,金黄色的桂花,金黄的树叶,闪烁的苹果,我们朗读民时要读出赞美的语气,读出丰收的喜悦。

  四、学习第6段。

  这一段讲了些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用“先……再……又……还要……”说说我画的过程。

  3、“先……再……又……还要……”是表示做一件事的先后顺序。人们还能用这些词语说说做其他事后顺序吗?

  六、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秋天的景色,还学会了用“先……再……又……还要……”来说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

  2、用”会用:“桂花、小草树叶果园”等词语各写一句反映秋天景色的句子。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用“先……再……又……还要……”说一句话。

  二、指导背诵。

  1、听录音2——5段,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我”画了些什么,这些景色是怎样的美丽。

  2、背诵2——5段。

  3、自由准备背诵全文。

  4、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三、总结。

  春夏秋冬在自然界中各有各的景象,春天的景色很美,秋天的景色也很美,所以我画了这张秋天的画贴在墙报上,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秋天大自然的美。

  1、秋天到了,大自然的各种植物、动物都有了变化。例如:桂花、小草……,你们能用这些词语来说说秋天的景色吗?

  2、课堂作业。

  3、你还能说哪些有关秋天的景象?(枫叶红了;大雁排着队伍往南飞。)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9-05

(经典)语文教案03-05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