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精)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丁丁的愿望是什么?
2、识字15个。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识字15个。
教学难点:理解课后题。
教法:猜谜语、朗读法
学法:读一读,说一说、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识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情趣。(3’)
1、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特别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说出谜面:它是美丽的花,长在藤蔓上。吹着小喇叭,慢慢往上爬。谜底:喇叭花
2、你们见过牵牛花吗?它是什么样的?谁来说一说?
牵牛花不仅长得美丽,它还帮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实现了愿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丁丁和牵牛花》。(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
1、听范读课文。
要求:(1)听清字音。(2)思考:丁丁的愿望是什么?实现了吗?
2、听完后请学生说一说。
指名回答
三、自主识字,小小组合作学习. (10’)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朋友们,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这些生字呢?
可以看生字表,联系课文猜一猜,向其他同学请教
3、小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记住这些字?
4、出示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读一读,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再组词
5、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谁能组个词带大家读?
6、小小组活动:用生字卡片互相考一考,你学会了吗?
7、游戏:
小朋友们,看这些漂亮的'牵牛花(出示牵牛花形状的词语卡片),告诉你们,每朵牵牛花后面都有一个词语,谁会读了,老师就请你让这朵牵牛花到藤蔓上去,谁愿意?
四、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10’)
1、这些生字宝宝太调皮了,他们又回到了课文里,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
小小组内互相读课文,读后评议。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3、齐读全文
五、课堂检测:(10’)
1、认读词语:
不久 发芽 盼望 晚上 一根 竹竿
绳子 满足 记着 感谢 实现 或者
2、丁丁的愿望是 。
板书设计: 丁丁和牵牛花
久 芽 盼 晚 根 竿 或 者
绳 足 记 往 感 谢 实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15个生字,积累喜欢的词语,了解卖荸荠的小姑娘的品质,能带着对小姑娘的敬佩之情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小姑娘的优秀品质,带着对她的敬佩之情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准备: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的所有生字新词,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到小姑娘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当别人有了困难,你会怎样做呢?当你的同学生病了,你又会怎样做呢?(自由发言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根据生字表把课文读正确(教师巡视纠正)
2、小组讨论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愁云顿消执意不肯拘谨喜出望外
3、默读课文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自由读小组合作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全文可以分为“买荸荠”“送荸荠”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1)讲因为集市已散,“我”只在一位小姑娘那买了一些剩下的小荸荠。
第二部分:(12——结束)讲第二天清早,卖荸荠的小姑娘特意挖了半篮又大又好的荸荠送到了病房。
四、课堂: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卖荸荠的小姑娘的淳朴善良,读出对她的敬佩之情,积累语言,学生自己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课文中小姑娘的优秀品质,那么你觉得小姑娘是怎样一个小姑娘呢?(自由发言)
二、精读课文分析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姑娘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
想一想:这些句子表现了小姑娘什么特点?(边读边动手画句子)
2、有那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画的句子读听。说一说:这些句子表现了什么?
“站着一个小小的身影,一件红色的小棉袄------站在屋檐下。”
“我看见帽檐下是一张充满稚气的十一、二岁小姑娘的脸------湿漉漉的。”
“她把荸荠倒入称盘,玲起秤杆称了称------我的塑料袋里。”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可爱的,但是过早就为家庭分忧的小姑娘,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淳朴的小姑娘)板书:淳朴可爱
“我看见门口站着一个穿红棉袄的小姑娘,挎一只------走了过来。”
“我拉她坐下,她却提起篮子将半篮子------水色。”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小姑娘的语言、神态,表现了小姑娘很羞涩,不好意思,却又很懂事,走进病房后办事很干脆。)
“结结巴巴地说昨天的荸荠太小不值那么多钱------刚洗过。”
(这充分表现了小姑娘那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
3、出示投影: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只在那条水泥路上留下了一行清晰沾着春泥的胶鞋印”
讨论学习(预示着小姑娘按照做人的准则正在人生道路上一步步前进。)
三、全文
学习了这课文,相信大家已经被小姑娘的这份善良、可爱、淳朴所感染了,所以,希望各位同学学习小姑娘的这种好品质,用做人的准则来要求自己。
四、布置作业:预习4课扫除阅读障碍
板书设计:
3、卖荸荠的小姑娘
卖送
淳朴可爱善良
人生道路做人的准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相机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言
1、你们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
钱塘江大潮录像
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
3、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喜欢的理由或者你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
4、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依次出现课件内容:
⑴ 出示课件内容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①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谁来学学看?
(指名学,齐学。)
板书:
闷雷滚动
② 作者用“闷雷滚动”形容潮水的声音,真是太形象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⑵ 出示课件内容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①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东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是怎样沸腾的呢?我们一起来表演看看。
(学生用欢呼、尖叫等各种声音来表示。)
板书:
一条白线
② 这就是沸腾,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能形容这种场面,能找到吗?
(人声鼎沸。)
③ 能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齐读。
⑶ 出示课件内容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板书:
横贯江面
② 读出这种感觉来。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⑷ 出示课件内容四: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条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① 你从这句话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板书:
白色城墙
② 分男女比赛读。
⑸ 出示课件内容五: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 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板书: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老师也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下面我们大家再准备准备,待会来比比赛,看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③ 指名读,评价鼓励。
④ 能让我也试试吗?
教师读。
⑤ 该你们了,喜欢这句的一起来,让我也为你们喝彩!
(学生有感情的齐读。配乐朗读。)
⑹ 出示课件内容六:
① 我们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的句子合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下大潮的宏伟气势,好吗?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齐读。
②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5、作者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远──近)
快速默读3、4自然段的内容,找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6、练习背诵:
⑴ 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⑵ 你可以根据板书背诵,也可以根据这些表示描写顺序的提示语来背诵,老师还可以提供录像帮助你背诵……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⑶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根据录像背诵。
7、提示语练习背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 )。顿时( )。过了一会儿,( )。那条白线( )。再近些,( )。浪头越来越近,( );那声音( )。
四、积累词语
1、从学过的3、4自然段中找出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词语: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飞奔而来 白色城墙
(学生带读或齐读。)
4、词语运用:
⑴ 大家找得非常准,读得也很好,那么是否会用呢?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图片。
⑵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说话。
五、拓展作业(作业任选)
1、把潮来时的景象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图片,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3、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思考人们为什么选择八月十八日这一天来观潮?
(能完成第一题,可以得三颗星星,完成第一二题,可以得四颗星星;完成第一二三题,可以得五颗星星。)
〖板书设计
潮来前
闷雷滚动
远 一条白线
观潮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潮来后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2、难点: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教学时数]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二、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探究
1、明确什么是克隆。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⑵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会运用鲸、猪、腭、哺、滤、肚、肺、矮、判、胎“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弄明白鲸为什么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学法指导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提纲
二导入新课
你们见过鲸吗?想了解鲸有哪些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鲸的课文。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听写10个生字。
积累“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3.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一)、比一比,再组词。
捕( ) 叛( ) 矮( ) 滤( )
哺( ) 判( ) 短( ) 虑( )
肺( ) 隔( ) 状( ) 行( )
市( ) 融( ) 壮( ) 形( )
( 二)、我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必须 必需
1.鲸隔一定的时间( )呼吸一次。
2.杏仁、榛子、橡栗是松鼠日常( )的食物。
判断 判别
1.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 )鲸的种类和大小。
2.你能( )这头幼鲸是须鲸还是齿鲸吗?
(三)、我会查字典。
“判”,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判”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⑴ 分辨,断定;⑵分开 ;⑶ 判决,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决定。在“判别是非”中选第( )种解释,在“判案”中选第( )种解释,在“判若两人”中选第( )种解释。
(四)、读一读。
《鲸》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 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1.默读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鲸很大?
第一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二、三句:“…十六万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四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2.鲸是怎样进化的?鲸分为哪两类?
3.默读4—6自然段,填表
习性
特点
说明方法
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4.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
二、展示学习成果,交流成果。
1.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鲸很大?
2.鲸是怎样进化的?鲸分为哪两类?
3.读4—6自然段,填表。
4.展示自己的习作《鲸的自述》
三、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试
1、听写词语
——————————————————————————
2、读下面的句子,看是用哪种方法说明的。
(1)最大的鲸约有三十二万斤重,最小的也有四五斤重。( )
(2)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
(3)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
(4).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
3、填空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鲸非常__,是__,有__类以及它的__,使用了__、__、__和__四种说明方法。
3、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
———————————————————————————————————————
板书设计:
26.鲸
形体特点--- -- 大
进化过程------ 海洋
须鲸 没有牙齿
种类{
齿鲸 有牙齿 生物进化 优胜劣汰
进食方式
呼吸用肺
生活习性 睡觉特殊
生长迅速
教学反思:
打破了“串讲串问”、繁琐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格局,顺应了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基本规律,展示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探究,在读中创新。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感悟母爱,启发学生融进爱的世界;
2、了解小小说特点,理解小小说惊奇结尾的意义;
3、适时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倡导批判性学习。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感受母爱亲情。
2、难点:发散性思维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故事情节较简单,但立意深远,所以怎样让学生从简单的情节中体会缺位母爱的无所不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运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采用讨论,分组交流和谈话的方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打开,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意见。
3、教时:1课时
四、教学进程
1、情境导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背影》,文中谈到了父子间相互眷念的深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文章——《甜甜的泥土》,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又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先不谈,请大家看一副图片(展示图片),看了这副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
2、引出文章体裁(小小说):老师展示这副图画的用意何在?和文章主题有关,母爱和泥土有什么关系?文章哪些地方写到了甜甜的泥土?文章结尾,讲的是埋在土里的奶糖化掉了,不是大家想的埋起来,还做好标志,下次挖起来再吃,结尾显得有点突然。美国作家欧亨利讲过有一种文章体裁结尾很具有惊奇性,大家可能依据自己的文学知识积累来猜猜这是什么文体?小小说。
小小说:人物、环境、情节,“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
3、小说的人物、环境是围绕情节来设置的,这篇小说是围绕什么样的情节写的呢?请同学读文章(设置小组交流活动),归纳总结文章情节。
4、请一位同学用自己语言简单复述文章内容:一位离异母亲给在新家庭中受虐的孩子送奶糖吃的.故事。离异母亲是“她”,受虐孩子是“王小亮”,这是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呢?
(板书)送奶糖
吃奶糖缺位母爱
埋奶糖无所不在
融奶糖融于社会
5、师生交流:读文章时感觉文中哪些语句对你触动比较大,怎么样体现出母爱的无私、伟大,缺少母爱的艰辛、悲惨,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归纳点拨。
6、写法透视,延伸主题:母爱在两个主要人物之间展开,但是文中也写到了只有在梦中“过去的妈妈”才能再回到小亮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他无私的母爱,但毕竟是不现实的,那怎么能说是“无所不在”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文中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还有没有其他人物(怎么刻画的)?这些人物的存在有没有必要,起到了什么作用?
传达室老头:“面带愠色”、“不耐烦”,“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对缺位母爱的理解支持
同学们:“嘻嘻哈哈”——快乐被分享才是快乐;老师:“背过了身”——老师是成人,对小亮的处境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那么这些小亮身边的人把母爱化做自己的理解,融于生活的一丝一缕当中,给予小亮以帮助和支持,相信小亮必
将在这种总汇“母爱”的关爱之下,茁壮成长,因为他把这种爱融入了他的心田,才有了“甜甜的泥土”!
7、发散思维:你认同文章的立意吗?它的所述符合你所见所闻吗?你是怎么想和做的?
语文教案 篇7
1 说教材
《爱吃的水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中的口语交际训练课。本课是通过实物或挂图及投影片,让学生运用普通话,说说这些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让同学们来了解生活,热爱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
(1)你最爱吃什么水果?把它的样子、颜色、味道讲给同学们听。
(2)评出一两种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水果。
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儿童的生活实际来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和与人交流的勇气。根据学生的识事经历来确立本课口语交际的难点;怎样来激发学生能围绕“水果”积极地参与讨论,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本节课要达到以下数学目的:进行听和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话和说话的能力。
2 说教法
合理运用快乐教学法,以投影仪、挂图、实物图演示,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诱发学生语言的兴趣,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口语交际的潜能。
教师是学生口语交际过程中的引导者、点拨者、鼓励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看一看”中学会辨别事物特征;在“想一想”中学会善于思考问题;在“听一听”中学习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在“尝一尝”中学会判断水果的味道,并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在“比一比”中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演一演”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逐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说教学过程
能力的获取过程比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根据学生初识事物的特点,为本课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场面。
“看一看”:出示投影:
(1)内容是一盘水果。这是创设生活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小学会思考问题的习惯。先让学生看一看盘子里有哪些水果,平时看到过吗?吃到过吗?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让学生去说,要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同学们能听得懂即可,不能要求过高。把学生说话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想说要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2)是一个水果店。让学生看一看,然后,引出问题。这些水果你平时看到过吗?吃到过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水果店里的水果一一辨认出来,如果有困难,大家在一起讨论,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想一想”:联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平时吃过哪些水果?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如果有叫不出名称,说出水果的特征,就让大家来帮助你解决。在培养学生说话时,要注意那些平时不大爱说话的学生,要多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另外还要注重说话要有条理。让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例如按“名称——样子——颜色——味道”来说,即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说。在这个环节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言,说出生活感受,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营造口语交际的环境。
“尝一尝”:出示准备好的水果实物,让学生亲口尝尝其味道,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然后再“评一评”在这些水果中,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水果是什么?因同学们的口味不同,说法不一,少数服从多数。同时教育学生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学生平时要能做到注意卫生。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尝一尝,培养学生的辨味能力。
“比一比”:选同学位最爱吃的水果,按照一定顺序,说说它的特征。比一比看谁说得最清楚、最具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推荐代表上讲台讲演。同时从各组里抽出一名学生当评委,教师给予引导,提出比赛规则,评一评谁说得最好。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相互作学习,取长补短。鼓励学生善于表现自己,锻炼自我。从而学会怎样把事说明白,说清楚,说具体。并能做到表达自如。懂得听话时要认真倾听别人讲述,边听边想,有不同意看法要用“我认为”、“我觉得”的语气向对方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习惯和能力。
“演一演”:组织学生开展演示活动,并在演示的过程中及时反馈,相机纠错,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手、口、脑、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充分发掘学生口语交际的潜力。先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小弟弟小妹妹到大姐姐来作客,大姐姐揣出一盘水果放在桌上,用手指着会说些什么呢?先同桌说,再请学生表演。在表演中注意礼貌用语,如“谢谢、请”等。
我还用投影片设计了两个图景让学生上讲台演示。
投影(1):“有个人挑着一担水果在街上叫卖。”让一学生扮演卖水果的,再让几个学生扮演买水果的。想一想,卖水果的可能会说些什么?买水果的可能会说些什么?先让同桌学生说说,再请上讲台表演,看谁表演得像,大家给予鼓掌,教师给予肯定。
投影(2):“小姑娘拎着一些水果来看望一个病着的老人。”通过老人的表情和小姑娘的动作,想一想,他们各自会说些什么呢?先同桌表演试试,让学生看画面上的情景去想象,再指几个学生上讲台扮演一下,看谁表演得好。我用这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通过图片来发挥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将口语交际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创新,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掘其口语交际的潜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9-02
(精选)语文教案08-02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