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30 13:07:2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大全[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大全[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乚、乙”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教法应用:

  小组讨论法,质疑问难。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你觉得这几幅图怎么样?(播放四季景物的课件,然后定格四幅图。)

  2、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画,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指名回答问题。(教师板书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就构成了一年的--“四季”(学生答后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从图中感受四季的美,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配乐诗朗诵

  那么,这么美的图画,要是配上一首儿童诗,一定会更棒!(配乐儿童诗朗诵)这首儿童诗就在我们的课本上,你想不想也像他们一样朗诵出来? (课件配乐朗读,按喇叭键)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课文的欲望)

  三、初读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再数一数课文中有几句话,把它读通顺。

  (设计意图:读中识字,让学生通过读,掌握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四、检查反馈:

  1、 这篇课文中有不少生字,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课件按学生的提醒显示生字,字上面红色显示4个偏旁“月、雨、口、禾”)

  如: “叶”、“圆”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

  “秋”、“就”的韵母是iu,不是iou。

  2、比赛读:

  (1)课文有几个小节?交代比赛规则:你最喜欢读哪一小节,最有把握读好它,就选哪一小节参加比赛。

  (3)指名参赛。(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每段请2—3个学生

  (4)点评:你认为哪位选手读得最棒,能说出他好在哪儿吗?

  (意图: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促使学生读通读顺课文,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质疑问难 随机学文 (课件返回上一图 随机点击图显示课文)

  1、在课文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交流反馈 根据学生质疑随机重点引导学习一句,扶一放三,使其能举一反三

  如句1:

  学这一句就得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1)“草芽”指什么?

  草芽不会说话,课文中为什么写他对小鸟说他是春天?再有感情读课文

  草芽为什么对小鸟说他就是春天?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说自己是春天?

  (2)用“是——”练习说话 (课件点击“是”,“是——”字闪烁)

  而其他3句略学:只解决什么是“谷穗” 、“鞠着躬” 、“一挺” 、“顽皮”?

  (设计意图:解学生所疑,急学生所需。以探究学生的疑问为教学目标,展开学习,并随机引导学习课文,既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主动学习;又能在帮助解决重难点的同时,根据课文四个段落相似的特点,采取举一反三的教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受到高效。)

  课间操。

  六、欣赏、背诵

  结合图,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背、加动作背)背出热爱四季、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七、尝试创作

  课文用四个小节,短短的几行就把四季的景色描绘得那么生动。小朋友也很了不起的,让我们也来学学课文的样子,来描绘一下这些美丽的图画,好吗?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播放音乐),并仿照书上的句式向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以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以读带讲,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朗朗读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尽情表达对四季、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八、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保护自然,使四季更美)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板书设计:

  四 季

  春 夏 秋 冬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3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体验,体会语句的优美。

  2、通过朗读、交流、合作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体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

  教师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继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7-10)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段。

  (2)说说自己在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

  (3)抓住文章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句子,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灭亡,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质疑。作者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

  3、读课文1—6自然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章描写把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

  “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章“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美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板书设计

  17 暴风雨的启示

  来之前

  来之时 同样具有美

  去之后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暴风雨的启示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

  旨在引导

  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语文教案 篇4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

  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

  (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

  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

  (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3.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他们在干什么?(分组交流)

  5.你们能配合画面,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分组交流,尝试练说)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6.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汇报)

  7.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指名读)

  8.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中去呢?这样吧,让我们朗读古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吧。(生齐读第3、4句)

  六、背诵古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背下来。

  2.集体配乐吟诵。

  3.生自由背。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生字“诗”“童”“村”,重点写好生字“童”。

  1.看“电脑小博士”的笔顺顺序,学生认真观察笔顺顺序、笔画写法。

  2.指名反馈。

  “童”字是上下结构,共有12画,可组词为“儿童、童年”。

  3.观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再通过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立”的最后一横最长。)

  4.教师范写3个生字。

  5.学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

  6.师生评议。

  八、梳理板书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把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教具准备:录音机、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词语----出示在图中相应的事物旁)

  1、春姑娘是位神奇的'魔法师,她能把大自然打扮得非常美丽,你看(课件出示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并伴着《春之歌》的音乐)

  2、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从图中的哪些景物中找到了春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景物旁出示词语。

  春风

  (1)注音“春”的读音,谁能读准它?指名读、齐读。

  (2)春风跟其他季节的风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春风像

  (3)真好!那我们一起把这轻柔的春风读一读。

  春雨

  (1)齐读词语两遍。

  (2)春雨有是什么样的?

  (3)出示春雨像 ,像 ,又像 。 同桌讨论,指名读。

  (4)通过课外阅读,你知道哪些有关春雨的诗句?

  (5)有感情读一读词。

  柳树

  (1)注意两个生字的声母,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看,在春风吹拂下,柳树在干什么?真像什么? 出示春风一吹,柳树 。指名读。

  嫩芽

  (1)注意“嫩”的声母和韵母,谁能读准它?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请小朋友们再仔细看一看图,找一哪些是嫩芽呀!

  (3)“嫩芽”是什么样儿的?

  (4)看来大家都明白了,齐读这个词。

  小草

  (1)读准“草”的声母,一齐读两遍。

  (2)你们看到小弟弟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往外钻呢?

  (3)说的真棒!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布谷

  (1)齐读词语。

  (2)它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叫的?你能学一学吗?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布谷”的叫声吧。

  (4)初夏时,“布谷”常昼夜不停地叫,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杜鹃“。布谷能吃许多害虫,我们可要保护它。

  燕子

  (1)小燕子穿什么衣服呀?

  (2)你对小燕子有什么了解?

  (3)齐读词语两遍。

  梨花、杏花、桃花

  (1)把这些花儿的名字读准,指读,齐读。

  (2)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3)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美丽的花是怎样开放的?

  (4)除了上面这些花外,还有哪些花也是春天开放的?

  (5)齐读三个词语。

  二、图文结合,巩固词义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将词语和图画对位。将12个词语的卡片分给学生,老师点出课件上某个景物,拿相应词卡的学生上来,带领同学们齐读词语两遍。

  3、班一起读12个词语。

  三、齐读词语,体会特征

  1、读词串,说一说每一组词串与春天的什么有关?

  2、除此之外,你在春天里,还观察到过什么?教学后记:学生乐学,喜欢学习对春天的特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树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