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大全【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知道生字的两种基本结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知道生字的两种基本结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2.正确、流利朗读儿歌,会辨别方向。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爱学习。今天,老师带大家再到语文园地里玩一玩,想去吗?这个园地的名字叫“语文园地六”,这个园地里有很多知识呢,咱们赶紧去旅游吧。
二、我会认。
1.课件出示课本第90页:连一连。
2.小朋友们,大树上有很多字果果,你们会摘哪一个?
3.指名认读生字。
4.小朋友们,我们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找一找,看看这些生字是怎样组成的?
5.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生字的组成。
6.找规律,看看哪些生字组成结构相同。
三、找一找,分一分。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字果果组成结构相同?
2.分组讨论,不对的地方其它同学帮忙。
3.老师手里有两个小篮子,你能把结构相同的字果果放到一个篮子里吗?
4.指名学生上台摘果果。师相机点拨指正,或其它学生帮忙。
四、师总结,了解两种生字结构。
1.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棒。是呀,生字宝宝的构成有几种结构,一种是上下结构,一种是左右结构。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汉字的其它结构。
2.生完成书上连线题,小组合作评价。
3.全班交流。
五、读一读,背一背。
1.多媒体课件出示儿歌,请同桌之间一起借助拼音把儿歌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比一比哪些小朋友会作得最好!(自由读儿歌)。
2.指名同桌读儿歌。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订正。
3.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边评边读,组内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指导学生用动作识记
(1)师在前面黑板的'上方画一个太阳,在后面黑板中部画一个太阳。
(2)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面向前面黑板上的太阳,把它当作早晨升起的太阳;一组面向后面黑板上的太阳,把它当作傍晚时的太阳。
5.学生练习指方向。
6.派代表汇报结果。
7.拓展。
(1)小女孩早晨起来面向东方上学去,你还能判断出其他三个方向吗?
(2)傍晚放学,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8.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利用太阳辨方向的儿歌。并了解利用辨方向的方法,希望大家以后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六、总结收获。
谁能向大家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反思:
“读一读,背一背”的环节设计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通过动作巩固方法,在情境中灵活运用方法。做到学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抛出钓线湖面涟漪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大鱼挣扎小心翼翼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筋疲力尽拉鱼上岸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不容争辩放鱼回湖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获得启示遇到诱惑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简单问题道德实践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启示抛(出去)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沮丧纽约抉择
曾经实践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二)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1)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异。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生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越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学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3
【《金色的草地》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设计时,着重通过朗读,再现蒲公英的美景,感受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通过仔细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蒲公英一天里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观察的重要性。最后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学情简介】
对于县城的孩子来说,蒲公英这种植物离孩子的生活有一段距离,孩子们之前并不了解这种植物及它的属性,是本文中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准备稿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教学第一自然段
1. 同学们,我们的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我们还拥有多彩的课余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齐读课题。
2. 生字词的预习怎么样了?谁领我们一起读一下课后的字宝宝?
老师又把字宝宝请到了老师这里,谁还能正确地读出来?(小黑板出示: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可真奇怪呀![ ]-[ ]+[ ]=拢)
3. 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很牢固,那么课文呢?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生评价。
4. 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答案了,谁来说一说?你能抓住书上的词句来回答吗?(一大片、长满、盛开)这些词语说明蒲公英长得怎么样?(多)
5. 谁能读一读,把蒲公英的“多”读出来。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兄弟俩是怎么玩耍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告诉学生,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读句子,想意思。
2. 金色的草地给兄弟俩带来了什么?(板书:快乐)是做什么的快乐呢?(板书:玩耍)
谁来读一读,读出兄弟俩用蒲公英玩耍的快乐来。
3. 你平时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快乐吗?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全班交流。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这片草地除了给兄弟俩带来了玩耍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发现的快乐。(板书: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出示小黑板)我发现了什么?(草地会变色)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2. 全班交流。指名说“我”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早上绿色;中午 黄色;傍晚 绿色)
在理解原因时加上动作。边读边做动作。
3. 小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呢?(板书: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是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同学们可要做一个细心的.孩子。
四、 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 蒲公英可真有趣!小作者在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读一读,读出对草地的喜爱,对蒲公英的赞美。
2. 正因为这样,从那时起,蒲公英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为什么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早晨,当阳光洒遍大地,蒲公英就张开花瓣,就像我们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所以说它和我们一起起床;晚上,夕阳西下,蒲公英会合拢它的花瓣,和我们一起睡觉。)
3. 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
五、 拓展练习
1. 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除了有趣的蒲公英,你还了解其他有趣的植物吗?指名说,师适当补充。(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碰它它就会合拢它的叶子。
猪笼草——捕食昆虫做食物
向日葵——托盘的背面害怕阳光,因此它总是把它的笑脸迎向太阳,这也是“向日葵”名字的由来。
睡莲——花瓣白天张开,夜晚合拢,被誉为“花中睡美人”。
六、 作业
今天回去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找找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植物,回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玩耍
快乐 早上 绿色
发现 中午 金色
(仔细观察) 傍晚 绿色
【教学总结】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特别适合孩子的口味。在写作特色上,描写细致生动,抓住了时间的变化,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读起来很优美。因此在教学中,用一“读”字为教学手段。通过本人的教学设想,学生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无论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同步习作练习,都落到了实处。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本人在教学中作了课前准备,对蒲公英的生长特点及性质作了些查找。特别是我们山村孩子对蒲公英的认识并不陌生,现在正是蒲公英快开花的时节,课前我让学生回家请教家长,并找了些。这个过程学生本身就感到有趣,因此也乐于完成。孩子们都知道蒲公英可以做药,可以喂猪,牛、羊等动物都喜欢。味苦可以清热解毒,学生算是对蒲公英有了许多了解。于是板书课题,揭示新课。
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因此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要用不同的语调变化,把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把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出来,把草地上玩耍游戏的童真童趣体现出来,语气要轻松活泼,节奏速度较快。(在这一过程中,是本人在本课的.阅读指导上的重点,给足时间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品读、跳读、引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孩子们在平特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写生动,这部分的描写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
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写法。本文恰当地运用了打比方,比喻的手法。如“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的张,合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那么怎样打比方呢?(这是本人在这一知识点上的重点训练)通过出示一些较为深刻形象的例句。如,描写看报时,可以这样打比方:
1、看报就像喝果汁,“咕嘟咕嘟”地喝,不知是什么味儿;如果慢慢地喝,细细地品尝,就会感觉果汁原来是酸酸的,甜甜的。
2、时间像公平的老人,如果你能善待他,珍惜他,就慢慢地就能感觉他对每个人都不薄。
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捕捉素材?这是本人在文本中的重点讲解与训练。(复述文中描写兄弟俩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情景,唤起孩子的童心令人欲放的一幕。)在这环节中,我口头出示:孩子们,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吧,去呼吸新鲜空气,去采集植物标本,火红的枫叶让人倾心欲滴,招人燃起生命的火焰,去和小鸟一起唱歌,和蝴蝶一起翩翩起舞……让孩子们感到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快乐的同时要用心去体会,写作文时才能把这种感受写得出来。比如:文中“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又发现了变化的原因。这虽然是偶然的,但却是作者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果换作别人可能不把它当回事,或者是轻易地放过去了。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自然现象。如:要下雨时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冬天有许多动物为了生存要冬眠。(让学生说)鼓励学生,凡事都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在这一环节中用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了习作,训练素材较多,写自己家乡的某处景物,也可以写一种植物,还可以写“生活中的小发现”写“观察日记”)等。
为了突破难点,再次出示第3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观察现象—提出疑问——找出原因。)出示:例子(我家种了几棵向日葵,我每天都去看望它们,有一天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为什么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生字的认读与书写学生掌握比较好。
总之,学语文,无论用什么方法教学,只要学生有兴趣去读,有兴趣去写,那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方能体现语文的实质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顺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男孩,别哭的深刻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男孩,别哭的深刻含义。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感悟,探究交流。
难点:从故事中得到启示,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
突破方法: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畅谈感受。
教学准备:
《男孩,别哭》影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男孩,别哭》片段或讲述《男孩,别哭》中的情节,学生看后或听后,谈感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类似的文章,让我们受到启迪。
3.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简单说说文章内容。
三、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3.小组交流。
(1)指名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文章回忆儿时担柴时遭遇山雨,父亲对我说男孩,别哭的往事,启示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要轻易被困难打倒。
文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小时候担柴时我们常会遭遇潇潇幕雨。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回忆十岁那年担柴时遭遇山雨,父亲对绝望的我说了句男孩,别哭的往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成长后,我对男孩,别哭这句话的深刻感悟。
四、合作探究
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我小时候常遭遇怎样的劫数?我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1)学生小组讨论。
(2)班内交流。
晴出雨归的劫数。
潇潇暮雨要么从后面赶上来,要么在前面截住你,想避都避不开。
心情就会像苍茫的.暮色,突然黯淡下来。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加重了家就显得更加胜遥远难及。写出我面对小雨的无奈和感慨。
2.研读第二部分,思考:10岁那年我又遭遇了怎样的感受?面对山雨我如何应对?结果又怎样?父亲的话包含着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1)学生自读,在书上圈点批注。
(2)交流。
山雨打湿我的头发,浸透我的衣服,钻进我的柴禾里,柴禾在肩上重若千金钧。
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柴担弹得老远。描写山雨来了后,自己的艰难困境。
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荡不羁声大哭。我多么无助、无奈。
山雨沙沙无边给遗弃了。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绝望的心理。
然后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生动形象的比喻,既写出自己遭遇山雨后的窘态,又表达了父亲的慈爱温暖。
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的吆喝声,让我感觉到希望,有一股力量,是父亲的援助。
3.研读第三部分,思考:男孩,别哭是一种成长的标志,这怎样理解?
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中,困扰可能是什么?你想怎样克服呢?
(1)学生自读自悟。
(2)汇报交流。
男孩,别哭是儿时父亲的教诲,是我成长后的感悟。意思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要轻易被困难打倒。只有这样,人才能成长,成熟。
如何与老师、父母、同学沟通,如何正确处理学业与娱乐间的关系,等等。牢记男孩,别哭,勇敢面对,寻找解决办法。
4.读文,理解升华。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受益匪浅!好好总结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及诗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
进行语文活动一—当回小记者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万花筒"
1、指名读、正音。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3、投影出示这六个字,让学生观察。(减、喊、感、涡、锅、窝)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用这些字组词。
5、在田字格里描写这些字。
二、学习"我能填"
1、投影出示。
2、指名读,正音。
3、教师领读。
4、引导学生分析每组两个字的.异同点,识记生字。
5、学生先独立组词,然后交流、讨论。
6、教师小结。
{丑(小丑)扭(别扭){雏(雏鹰)准(准备)
三、学习"我能写"
1、学生读例句,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这样写的好处。
3、教师引导学生扩写第一个句子。
(1)投影出示:()老师穿着一条()裙子。
(2)学生试填。提示学生括号里可以填许多不同的词,只要语意通顺就行。如:(美丽的)老师穿着一条(耀眼的红)裙子。
(年轻的)老师穿着一条(崭新的)裙子。
4、学生试着扩写第二句,教师个别指导。
四、学习"百宝箱"——读读背背
1、课件出示古诗。
2、配乐朗读古诗。
3、指名读,正音。
4、齐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6、学生读背古诗。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一个部首。了解刀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2.观察图画,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中餐与西餐的差异,简单了解西餐的用餐礼仪。
3.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温暖,体会亲人的关怀。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一个部首。了解刀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2.观察图画,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中餐与西餐的差异,简单了解西餐的用餐礼仪。
教学准备:
1.教学插图。
2.相关餐具和食品的图片、文字卡片。
3.实物:筷子、勺子、叉子、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课文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创设到小丽家做客的情境。
小丽的爸爸是一位厨师,他刚刚夺得了全国特级厨师金杯奖心里非常高兴,特意准备了一桌拿手好菜,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
师:你们知道我们到他家去做什么吗?
板书课题:用餐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拿什么来用餐呢?
生:筷子、勺子。(让学生看实物,认识词语卡片筷子、勺子)
注意:筷子、勺子的子是轻声。
写勺。
师:用餐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口渴,需要喝点水。
那么在喝水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水杯。
出示识字卡片,认识词语水杯。学习杯字。
师:注意观察杯字的左边是什么旁?
生:木字旁。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木与木字旁写法一样吗?
谁能来说一说哪里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随老师一起来书空杯字。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木字旁的字呢?
师:我们刚才所学的筷子、勺子、水杯都是我们中国人常用的餐具,称为中餐餐具。那么我们经常吃到的.食物有哪些呢?
师:这些都称为中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丽的爸爸为我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饭菜?碗里盛的白颜色的是什么?
生:米饭。利用生字卡片认识词语米饭。
师:我们中国人吃饭时也很讲究,在餐桌上一定要有碗汤。你知道汤是用什么做的吗?
生:水做的。
认识生字汤。三点水旁。
师:谁能说一说你都喝过什么汤?
为了让汤更好喝,猜一猜在汤里放点什么调料呢?
生:香油。
学习词语香油。学习生字香。注意观察字的结构。
师:我把这碗汤端到你面前,你想说点什么?(锻炼学生说一句话。)想一想还有什么是香的?(扩词练习)
师:小丽的爸爸今天,除了为我们准备的中餐以外,还为我们准备了好吃的西餐。西餐就是所谓西方人(外国人)吃的饭、菜。吃西餐就要用西餐餐具,你知道吃西餐用什么工具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看实物刀。学习字理演变与写法。
师:你还见过什么刀?
看实物叉,学习生字叉。比较又字与叉字的区别。注意:最后一笔写点。
师:吃西餐讲究的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丽的爸爸为我们特别准备了西餐的主食与调味品?
生:主食是面包,调味品是奶油。认识词语面包、奶油。
师:奶油有什么用处?奶油有许多用,把奶油涂在面包的外面或夹在面包的里面,可以使面包的味道更加香甜。
学习包的写法。
师:你吃过那些食品带有包字?(扩词练习)
师:小丽的爸爸今天还特意为同学们准备了西方人用餐时最喜欢喝的饮料橙汁。
学习词语橙汁。
三、巩固复习生字和词语。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带拼音的词语卡片。谁能把他们分一分类?然后涂上你喜欢的三种颜色。(同桌讨论)
刀子汽水面包饺子
橙汁叉子筷子米饭
水杯勺子
四、课堂小结:
师:小丽的爸爸实在是太热情了,为我们精心准备了这么多的美味佳肴,你想对他的爸爸说些什么吗?
生:(略)。
师:主人为客人们准备了丰盛的美食,客人为了感谢主人的盛情,一定不要浪费主人精心准备的食物,这也是一种礼貌。
五、板书:
用餐
中餐 西餐
餐具: 筷子 勺子 水杯 刀 叉子
主食: 米饭 面包
饮品: 汤 橙汁
调味品: 香油 奶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数不清、飘落、半空”等词语。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请大家看一幅图,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图片云彩)它已经成为一个妈妈了,那我们应该叫它什么呀?云妈妈。那云妈妈的孩子是谁呢?我请小朋友来叫一叫它。(指名叫)雨点儿,它是我们今天的新朋友,给我们带来了礼物,要送给能干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接下来我们就来比比谁能干?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自由拼读组词。请你打开课本,自己来完成。完成的小朋友请你坐端正了,哦,xxx很能干,雨点儿乐于和你交朋友。(奖励雨点)
2、你们都自己学习过了本课的生字,是不是真的认识了呢?生字宝宝要来考考你了。你认识了谁?(指名读──同桌读)
3、都挺不错的。我摘掉了它们的帽子,没有了拼音的帮助,你还认识吗?(去拼音,开火车读字)
4、看看小朋友的反应怎样?
三、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1、小朋友们真棒,生字宝宝都认识了,读得很不错,那下面这段话你也能读得这么棒吗?
2、我们先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再请你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词语:数不清)
除了雨点儿是数不清的,还有什么东西也像雨点儿一样数不清?还从其它地方读懂什么了吗?(理解词语:飘落、云彩)
3、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要是你就是雨点儿,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看图指名说)
4、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雨点儿们说了什么悄悄话。(出示三个自然段)一起读,自己读,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听,然后请你说说你听了它们的对话,知道了什么?(板书:小雨点儿 有花有草 大雨点儿 没有花没有草)
(雨点儿爱和认真听的小朋友做伙伴)
5、这主要是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说话。我先请你们同桌两个小朋友,读雨点儿们的对话,互相说说话。大雨点儿是绿颜色的',就读绿颜色的字,小雨点儿是黄颜色的,就读黄颜色的字。哪两个小朋友愿意试试,一个做大雨点儿,一个做小雨点儿,分别来读它们的话,我来读提示语。你们觉得他们读得怎样?(生评)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想读大雨点儿的小朋友请起立,想读小雨点儿的小朋友坐在座位上,我读提示语。
6、大雨点儿与小雨点儿各自去了自己要去的地方。它们去的地方是(板书:小雨点儿 有花有草 大雨点儿 没有花没有草)
我们先跟着小雨点儿去它去的地方。(出示图)你们看到什么了?(看图说话)小雨点儿来到之后,怎样了呢?(出示句子)请你自己读一读,读给同学听。
接下来,我们要去大雨点儿去的地方了,你先想象一下那会是个怎样的地方?(没有花没有草,比如:戈壁滩,沙漠,缺水的城市、村庄等等)(指名说)有了大雨点儿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出示句子)用朗读来表达其中的美。
雨点儿让大地变得如此美丽,雨后的景色多美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7、你能清楚响亮地送给雨点儿一句话吗?你最想对雨点儿说什么?
我们要好好地感谢雨点儿。让我们真心地对雨点儿说声:“雨点儿,谢谢你!”把我们对雨点儿的喜爱用朗读来表达,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方”(机动内容)
指导书写“方”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11-07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精选)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