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9 08:37:4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汇编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辨析同音字、多音字,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练习修改前后矛盾的句子。

  2.以介绍小制作为内容,进行听说训练。

  3.练习阅读短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4.练习写景,注意做到作文有中心。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五题的小黑板。

  2.学生的小制作一两件。

  3.学生作文一两篇,用大字抄出。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项练习。

  二、学生自己练习前四题。(各自在课本上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第一题。

  指名读写出的句子。有错的讨论纠正。(句子是:把祖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自己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2.第二题。

  指名说说每组字的字形、字义的区别,再说说组成的词语。有组成不同词语的可以补充,有错的讨论纠正。

  3.第三题。

  (1)指名读词,说说不同读音时,词的不同意思,不同用法。(2)指名说说自己组的词。

  4.第四题。

  (1)指名读成语,说说每个成语的意思,还可说说是哪篇课文中学到这个成语的。(2)指名说说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一类是带肯定色彩的词语:赏心悦目、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雪中送炭。一类是带否定色彩的词语:张冠李戴、张牙舞爪、自高自大、画蛇添足)

  四、讨论第五题。

  1.挂出小黑板。请学生说说句子有什么毛病,应该怎样修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句子的毛病,自由发言。

  2.练习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讨论订正。)

  五、布置作业 。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做一个制作,准备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练习听话说话。说话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大家要积极发言,还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二、各人拿出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座看,向同座作介绍。

  三、全班交流。

  1.指名介绍自己的小制作,讲后适当评议。

  2.推荐同座的小制作。(可讲同座的小制作是什么,他是怎么制作的,自己从同座的介绍中学到了什么。)

  3.教师表扬讲得清楚具体、听得认真仔细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

  1.用课余时间继续交流小制作。

  2.预习“阅读”练习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主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同座可互相讨论。

  三、集体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

  2.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是讲聂耳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围绕这一中心,短文着重选择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聂耳爱唱歌,勤奋刻苦地练习拉手提琴,这个材料可以说明聂耳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音乐家的;二是聂耳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特别是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这个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称聂耳是著名的音乐家。)

  4.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可从两个方面自由发言:一是从聂耳的勤奋刻苦中受到启发;二是从围绕中心写方面受到启发。)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短文。

  2.预习“作文”训练的要求,考虑下次作文的材料。

  第四课时

  一、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1.指名读作文题。

  (1)这次作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要求?(可以写一处景物,要写出这个景物在冬天的特点;也可以写活动中的人物,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2)这次作文,在表达上有什么要求?(表达要有顺序,要做到有中心。)

  二、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1.根据题目要求,你准备写什么内容?(多请些学生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2.从学生讲的内容中挑选几项有代表性的,请学生说说文章的中心可以是什么,怎样做到围绕中心写。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酌情组织讨论,并作适当指导。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对写完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学生认真修改。

  第六课时

  一、概述作文情况,肯定成绩和进步。(教师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抓住重点加以表扬。内容方面,表扬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写景物的写出了特点;写活动中的人物的,写出了人的精神面貌。表达方面,表扬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注意做到有中心。还要注意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二、交流作文。(多请些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部分,教师酌情评点鼓励。)

  三、重点讲评。

  1.将用大字抄写一两篇学生作文张贴出来,组织学生讨论:作文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2.请小作者谈谈是怎样确定中心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写。

  3.教师就怎样做到作文有中心进行小结。

  四、指导修改语句方面的毛病。

  教师读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让学生注意听,然后说说听出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修改。

  五、学生根据讲评的收获,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 。

  修改作文,还可以写一写写作文的体会,或者是修改作文的体会,写在作文本上交给老师。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本单元既有歌词,也有记叙文,还有说明性的文字。选材也各不相同,教学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分析每一篇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有的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的方法;有的是通过包含感情的方法抒发的,有的是借助于一个简单的饰物来说明的,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篇文章都能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染。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章的的句子.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认识五十六个民族,体会各民族的深情;激发学生多民族感情的理解,以及感谢。

  重点难点

  本单元通过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爱我中华》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尊重,情同手足,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放歌曲爱我中华)。

  2、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谁来给带大家介绍,展示一下?

  3、你们想唱这首歌吗?要想唱好一首歌,首先要理解歌词,那我们就一起到文中看一看吧!

  二、初读,读通

  多媒体出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用“_”或“?”画出来。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交流。

  三、再读,感知

  谈读书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哪些词句得到的?请再读读课文。

  四、研读,感悟

  根据学情随机反馈。

  1、通过研读,感受到不管五十六种语言有多大的差异,但有一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我中华”。

  ①结合有关语句谈理解,讲感受。

  ②点击教学软件,通过大屏幕放映⑴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雄姿英发的场景,使学生目睹各族健儿在世界比赛场上为祖国摘金夺银争得荣誉的场面。放映⑵医护人员在非曲时期救助病人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中华各族儿女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在各行各业中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那感人的场面。

  2、通过研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渡:看到这一幕幕动人的场面,我们心潮涌动,激情澎湃,清听作者的感慨。

  ①出示课件,学生边看边听边体会。

  ②介绍材料,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爱我中华》这首歌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乔羽、著名曲作家徐沛东在20世纪xx年代初创作的,是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音乐采用壮族民间曲调并进行了发展。这首歌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它不断鼓舞着中华儿女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的豪情壮志。

  ③会唱的同学唱《爱我中华》,多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④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民族情,爱国情,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⑤组织讨论,在朗读歌词时,哪句话让你充满激情。

  ⑥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时(师读爱我中华其余生读)。爱我中华在文中出现了6次,每次都不同程度地爱到感染,特别是最后一句,在歌词结尾点题,首尾互应,一气呵成将作品中的爱国情推向^***。

  五、总结全文

  这么美的歌词,配上昂扬的旋律,更能表达人们的爱国情感,就让我们载歌载舞再一次听听这首催人奋进的歌吧!(放歌曲爱我中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白话,认识词义的 古今差异,积累词语。

  2、了解施耐庵与《水浒传》,了解杨志的出身与遭遇。

  3、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4. 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及失败的原因。

  鉴赏小说故事情节,分析课文是如何体现智取的,体会叙事的奇特魅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赏读法 讨论法 文献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二. 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Xk b1. com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三. 检查预习、指名复述课文

  四. 故事情节分析:

  (一) 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 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思考题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布置作业:

  1、 完成小论文《智取生辰纲与三十六计》

  2、 就杨志个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性格,写一篇短评。

  3、 课外阅读。

语文教案 篇4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她,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她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某个人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这个人的眼睛也将得到永生,这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本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文章刻画了让人难忘的形象: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省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感动、让人怀念,让人学习。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北师大实验小学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着较好的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但也有一部分孩子比较自私,不懂得关爱别人。我们学校一直坚持搞“感恩”教育。这正好是一篇渗透德育的好文章,可借助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来唤醒孩子们的爱心。促使孩子们都来为别人、为社会献爱心!本校的学生有很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查阅资料,特别是上网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会通过多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本课中,学生对于捐助眼角膜的事情可能了解得不多,可以鼓励大家借助网上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使之更多地了解有关内容,以及捐助的意义,从而对于“爱的奉献”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3、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小书签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我们昨天已经读过了课文,谁来说说哪个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当时琳达只有14岁,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当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琳达和爸爸的表现截然不同。快速的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用”――”画出琳达的表现,“浪线”画出父亲的表现。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汇报:指读琳达的表现。

  3、琳达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冲着父亲哭喊着,(生接读)琳达发疯似的哭喊着,(生接读)可是父亲却这样说,(生接读)

  4、谈感受。指导读。

  5、看似普通的话语,女儿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接着学生的回答,问:爸爸的话使琳达受到了哪些触动?

  6、那振聋发聩的话是什么呢?我们也记住这句话,慢慢的理解、慢慢的体会吧(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父亲那振聋发聩的话语给琳达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父亲便开启了琳达那扇爱的大门――导读5-7自然段。(生读父亲的话)

  2、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指读。

  3、父亲曾说过: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父亲认为捐献自己的眼睛有什么意义?能从他的的话中感受到吗?谈读结合。

  4、在谈论生与死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想到的是盲童、是盲童的父母、是自己的女儿!我们再来通过朗读感受一下父亲那伟大的心愿吧!女、男分读两次话。

  四、学习并感受“骄傲”:

  1、父亲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琳达感到骄傲,事实上不仅是琳达,就连14岁的温迪都为此而感到骄傲。所以在后面的文章当中有一个词就反复出现了多次,这个词就是“骄傲”。

  2、默读下文,画出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3、指读四处句子――出示句子――集体读。

  4、琳达把父亲的话告诉了温迪,温迪被外公的心愿深深打动了,此后,她也见证了外公捐献角膜的动人一幕。她对妈妈说了什么?温迪为谁感到骄傲呢?为什么?

  这种行为是多么令人骄傲呀!温迪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浓浓爱意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为母亲、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所以她骄傲的对妈妈说。师生对读对话。

  5、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这话是什么意思?追问:还有什么?

  父亲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温迪的眼睛里,温迪为此感到骄傲!琳达也为有这样懂事的女儿感到骄傲。没想到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家庭里。什么事?

  6、听说有的同学在读这部分时满含着泪花,谁来给大家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年幼时失去了母亲,中年时失去了父亲,两周后又失去了可爱的小女儿。女儿,这是妈妈唯一的希望呀!琳达再也看不见女儿那碧蓝的大眼睛了,再也看不见她那栩栩如生的画了。这岂是一般的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呀!而琳达却承受住了,她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7、为了别人能够见到光明,温迪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在死后捐献自己的眼睛,为了别人能见到光明,琳达在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时,帮助父亲、女儿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这是多么无私的骄傲,多么伟大的骄傲呀!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全班同学一起怀着感激之情给琳达读读这封信好吗?

  8、琳达一边看信一边想。齐读15自然段。你认为温迪是为谁而骄傲?为了什么而骄傲?

  9、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带学生说):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 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

  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一齐读课题。

  10. 你认为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11. 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他们这样做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有助于世界。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呀!孩子们,再来读读课题,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齐读(饱含着浓浓的爱意!)再读课题。

  12. 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有多少人需要得到这样的眼睛呀!仅我国就有400多万因角膜病而致盲的人!而目前我国的角膜库存却很少,每年只有3千多人能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他们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着。因为他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像琳达一家人一样愿意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你们听说过这样的事吗?你们看,他们就是这样的人。

  五、课外延伸,展示资料

  (出示图片)他叫吴翼飞,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阳光、善良的大男孩,去年他死于骨癌。他的眼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出示图片)这是吴翼飞生前为角膜捐献中心所设计的宣传图案:它是由无数片美丽的花瓣编织成的一颗美丽的心。它似乎在呼吁着我们“献出一点爱吧,世界将会更美好!”此时此刻,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的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一两句话写下来,好吗?――(把想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么小就懂得感动与关爱。这不禁使我想到多年以后,你们当中一定会有人主动捐献出自己的器官。因为你们已经同琳达一家人一样深深的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我们再来用心的朗读一次父亲那令人振聋发聩的话吧!

  六、总结升华:

  孩子们,老师把喜欢的3句名言,还有从书中摘录的爸爸的话制成了小书签,送给你们。好好收藏起来,好吗?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命的.感悟一定会更深、更透彻。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吧!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因真情而温暖吧!让他人因有我们的存在而骄傲吧!

  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我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读着,我的泪水一次又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想到了我的家人,我那温暖的家,如果缺了任何一个人,我们将如何的面对现实?我那慈爱的爸爸,温柔的妈妈,我那疼我爱我的丈夫、活泼可爱的小女儿……我不敢想像。而琳达一家人却对此事是那么的平静。他们没有哭得死去活来,没有发疯,而是在失去亲人那极度悲痛中还能够捐赠出器官给别人,并以此为骄傲。这怎能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呢?我走进了课文里,我感动了,我要通过教学,带着我的学生也同我一样走进文章当中去,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奉献的真正含义。

  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们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

  果真,在老师那浓浓的爱意引导下,在课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间中,学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课堂氛围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入情入境。特别是第12、13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一堂课下来,虽说是情感味很浓,但是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讲的过多,牵的过多,生成的内容并不多,原因是我的预案设计的过于细致,走教案成分过重。这节课上得还是不够大气。我想今后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设计的思路,有张有弛、有收有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思路】

  本文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特别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

  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

  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

  字:嗅 摩 衍 匿 祷

  词:匿笑 祷告

  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

  整体感知:

  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学生体会:哀愁、深情)

  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

  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合作探究:

  学生品读这首诗,通过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师生交流对话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诗人叠纸船时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情)

  2、你觉得纸船回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吗?为什么作者要借纸船来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亲的身边,纸船当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还要不停地叠是要以此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抒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所在,体会诗人的精妙构思)

  师生在交流探讨中理解诗人的感情,学习对诗歌的品味鉴赏。

  生活链接:母亲的爱滋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子女对母亲的爱又何尝不是动人心弦?以小组为单位,以“母子或母女之爱”为主题,搜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诗言,在读书笔记上办一个专题材料库,看看哪个小组搜集得最多,材料最丰富。

  五、《金色花》教学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教师的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方法处理不同)。

  重点体会: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妈妈的惊喜、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

  “孩子,你在哪里呀?”(读出妈妈的着急、关爱)

  3、学生读过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觉得这首散文诗写得怎样?(学生只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学习: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沐浴着母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请同学们品读这首散文诗,思考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2、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3、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研读课文,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理解作者。可以简介泰戈尔的作品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爱的内涵──最高尚、最纯洁的神圣之爱。

  交流探究:

  师生研读课文,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妈妈脸上的表情吗?

  2、孩子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

  3、母爱就在我们身边。泰戈尔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谈感受。师生交流互动,在探究中发展提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创造性学习:

  请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调,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为题,学写一首散文诗。

  六、作业

  1、背诵两首诗,准备背诵比赛。

  2、课后阅读《飞鸟集》、《繁星》、《春水》。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已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成为别人服务。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及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假如参加班干部竞选,你准备讲些什么?请准备后,说一说。

  (竞选岗位可以是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小组长……)

  2、让学生体会情境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给同桌听,互相纠正读音。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指名说一说。

  4、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读读想想,说说读懂了什么。从文中的王宁、全班同学和老师的不同角度谈谈看法。

  三、识字写字

  1、识字:

  出示生字词,采用多种方式认读词语,学生开火车读、比赛读、学生领读。

  2、出示生字,指导读音:

  ⑴ 本课生字,“掌、室”声母是舌后音,“宁、愣、掌”韵母是后鼻音,“宁、切”是多音字指导学生读准确。

  ⑵ “委、宁”等字,可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愣、掌、补”三个字的偏旁和字义有内在的联系,可结合语境,让学生说说三个字的意思和偏旁有什么关系,并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组词、说话。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

  青:下边的月的第一笔是竖。

  教: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条字头。

  切:第二笔是竖提,不是竖弯钩。

  室:写紧凑一点儿,防止拉长。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学生以多种方式认读。

  2、板书课题:我选我,自由读课文,说说我指的是谁?

  3、王宁选自已做什么?为什么要选自已?

  二、体验性朗读,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并读出相应的语气。

  1、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

  (大家在想什么?带着你的.想法读这句话。)

  2、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

  (想想王宁会用怎么样的语气说,读出相应的语气。)

  3、大家都愣住了。

  (读出吃惊的语气。)

  三、创设情境,在朗读中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1、排练情景对话“我选我”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注意重点句的表演。小组表演,然后师生分角色表演情景对话。

  2、重点读王宁说“我选我”理由的那一段话,让学生说说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什么?谈谈自己的想法。可对全课后练习进行句子训练:

  李小青是我们班我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 )是( )。

  ( )是( )。

  读后使学生了解到,每组两句说法不同,但意思一样。

  四、拓展思维,深化理解

  就王宁选自已当劳动委员一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自学课文中的2个生字,积累词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课题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桂花雨》。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自读提示,明确目标

  轻声速度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目标?(学生小结)

  点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体会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清顺序,明确内容。

  (二)细读探究

  1、自主读文,画出桂花给“我”带来快乐的句段,边读边在书中作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伴听,不懂的内容,同伴互助或做标记,集体交流。

  3、代表汇报,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并恰当点拨。

  学生汇报哪些内容,教师相应点击哪部分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用“读句子,想情景,谈感受”的方法,重点交流以下内容: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课件演示桂花树与梅花树的对比)

  2、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体会馈赠的快乐,引导学生 练习生活实际谈感受。)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课件演示桂花香,课前泡一杯桂花茶,让学生闻一闻,尝一尝,体会桂花的香;感受“浸”字的恰到好处,同时进行夸张句的训练)

  4、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摇花乐,这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创设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乐。)

  教师点击课件演示摇花乐的情景,把学生带进花香飘溢的桂花雨之中,体会课题的含义。

  指导朗读,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了。

  出示琦君父亲看见琦君摇花时的即兴诗: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指导朗读这首诗,通过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我”童年摇花的乐趣。

  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揭示主题——热爱家乡)

  四、感情朗读,拓展升华

  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了呀,同时,作者也把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童年的摇花了,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板书设计:

  12 桂花雨

  摇花乐

  思故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谈话: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板书课题]

  2.解题:怎么叫刷子李呢?(姓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3.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

  参考资料: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板书:俗世奇人]

  二、合作交流

  1.检查预习,初识“刷子李”。

  提问:通过预习,你认为“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学生的自由回答,小结要点──技艺高超──俗世奇人。)

  2.引导学生提问:要读懂本文,你会设计一些怎样的问题来帮助同学?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提问,作为自学要求。如:从哪些地方看出“刷子李”技艺高超?)

  三、品读体验

  1、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3、交流自学心得。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4、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点评。

  四、巩固延伸

  1.教师推荐:《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推荐课前找到的同类文章。

  作业设计:小练笔: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片段描写,写出他的主要特点(一个即可)。

  板书设计:

  23*刷子李

  衣着

  奇规矩技艺高超

  动作

  效果

  教学反思:

  我把这堂课定位为“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即目标求简明,过程求简要,引导求简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把本课教学定为两大板块:聚焦文本内容,从细节描写中感知“技艺高超”;聚焦表达形式,在揣摩曹小三内心活动中感知“一波三折”。本设计,始终考虑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取舍,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思路

  2.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真实”的理解及对于童话寓意的理解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虽是首次见面,但我想大家肯定都是文学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如果一次机遇,使你成为一国之君,那么,你会怎样实现你的雄才大略?……不过在很多年以前,有一个皇帝却不如此。大家一定想了解吧?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的皇帝。

  板书:《皇帝的'新装》

  二 学习课文

  本文是一篇童话,它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学生浏览课文,看一看,作家是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来展示它们的丑行。

  ※在括号内分别补充一个字,使故事情节合理完整。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四)整个故事情节中,以骗开始,以骗结束,在不存在的“新装”面前,哪些人不敢说真话? 讨论;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浏览课文,思考讨论,然后回答)

  ※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细读他们的语言和心理,思考讨论: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皇帝: 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

  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 保住他们的地位、职务

  老百姓: 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

  (六)故事最后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来揭开黄的新装的奥秘,来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提示: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既天真大胆,又率直肯定。

  指导学生思考讨论

  ※本文分别讽刺鞭挞赞扬了谁的什么特点?(提示:可选用下列词语)

  至高无上、 道貌岸然、 愚蠢、虚伪、自欺欺人、 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三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课堂讨论。课文中有些情节是荒唐可笑的,如结尾处,大臣手里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皇帝光着身子在大街上游行等。这些夸张想象,并非生活中有,但又能令人信服,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提示: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有生活的真实)

  四 了解它的体裁——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五 作 文:

  看完《皇帝的新装》这则故事,试想:皇帝对老百姓会怎样?对小孩子会怎样?对骗子会怎样?反过来,老百姓会怎样看待皇帝?大臣们会怎样看待皇帝?假设皇太子已经成年,他会怎么样?假设当时由人民起义军,情形又 会怎么样?

  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地漫谈,为《皇帝的新装》写一个续篇。

  六作业

  展开联想

  讨 论 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 提示:

  1说假话的人大多有私心,头脑里有杂念。

  2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

  3骗子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

  4 要做一个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的人。

  板书设计

  爱 愚蠢 语言

  做 虚伪 1皇帝 动作

  16皇帝的新装 穿 自欺欺人 心理

  安徒生 展

  对比

  诚实 小孩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课、了、的、不、要、里、皮”7个生字;认识偏旁言字旁、白字旁和基本笔画横折提;理解“上课”“小鸟”等词语;会用“我们”看图说一句话。

  2、会正确朗读课文。

  3、知道上课要专心听讲,说话要有礼貌。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看图说话。

  2、学习“课、了”2个生字,认识言字旁及基本笔画“”(横折提),理解词语“上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字词:女、子、大、上、你、好、我们。

  2、指名认读音节:shu bu yao ke le chao kou dai qiu shui xiao jiao niao。三拼音音节要多读几遍。

  二、揭示课题。

  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出课题。

  三、指导看图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

  2、丁丁在干什么?

  3、丁丁上课专心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四、拼拼读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

  2、指名按课文顺序读带有拼音的字,要求:一是读正确,二是组词读。

  3、重点正音。

  4、指名试读课文。

  5、教师范读,领读。

  五、教学生字词。

  1、让学生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找出要学的生字。

  2、教学新笔画和新偏旁。(用拼音出示)

  ---heng zhe ti ---yan zi pang ---bai zi pang

  3、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哪些字自己学会了,谁来学做小老师。如:“了”是“子”少一横;“要”是“西”“女”的组合……

  4、指导书写。(先自学书上的笔顺分析。)

  课:利用熟字“果”学习,注意“”(横折提)与“”(横折弯钩)的区别。

  5、口头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理解课文。知道上课应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

  2、学习“的、不、要、里、皮”5个生字,认识白字旁,理解词语“小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指名认读生字和词语。

  2、指名上黑板写出言字旁,并说出“横折提”这个新笔画。

  3、指名四人分句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朗读理解课文第一、二句话。

  ①指名读第一段。这两句话说了一件什么事?

  ②这里怎样称呼小鸟,为什么不用“叫”而用“吵”?(这里用“你”,像称呼人一样称呼小鸟。用“吵”,表达“我们”不愿让小鸟的叫声影响大家学习的心情。)

  ③为什么用“请”?(表明“我们”是懂事、有礼貌的孩子,用“请求”不叫表明要专心学习。)

  ④朗读指导:

  a.第一句的逗号处,要有较短的停顿,语气要连贯。

  b.“请你不要吵”应读得轻些、慢些,读出亲切、有礼貌的语气。

  2、朗读理解第三、四句话。

  ①指名读第二段,想想这儿有几句话?

  ②这两个句子同上面两句话有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

  ③为什么要请皮球睡觉,怎么让皮球睡觉?(“我们”要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去摸皮球,不做小动作。可指导学生用“因为”说话。)

  ④词句训练:

  好好:表示尽力地、尽情地的意思。第二个“好”念轻声。

  我们上课了:这是个“什么人干什么”的'句子。可让学生口头说说这样的句子。

  ⑤朗读指导。“好好”可读得慢些,以示强调。

  这篇课文说了两件事。第二件事另起一行写。第一件事,即第一自然段,读完要多停顿一会儿。如果句号处停一拍的话,这儿就要停两拍。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要:上下结构,下面部分要略宽些,“女”的一横要长,以横中线下面一点的地方起笔,略往上翘些。

  皮:第一笔横钩,第二笔长撇,第三笔的竖要在竖中线上,下面“又”的横撇要横在横中线上。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课文,用“我们”练习说一句话,说说“上课该怎么做”,并完成其他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并用“皮、课”口头扩词。

  2、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节与节之间的停顿。

  二、行为指导。

  1、读了课文看了图,你觉得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

  2、读课后第五题。

  评评读读,搞清上课应做到两条,即:

  ①上课专心听讲。②积极举手发言。

  让学生逐条自我评定,做到的涂红书中的一朵小红花。做的特别好的送一朵大红花。

  提出要求:像丁丁一样上课前把玩的东西放好。

  三、指导做课堂作业第三题。

  1、读题,搞清题目的要求。

  让学生看图,用“我们”自由练说一句话。

  指名试说,共同评议、纠正。

  第一幅图:上课了,我们赶快走进教室。

  第二幅图:上课了,我们专心听老师讲课。

  再用“上课了,我们。”练习说话。(可将说话内容扩展到其他学习、学校课余活动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树教案12-05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经典)语文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