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4-01-13 12:36:20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1

  南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位置与国家

  1、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南亚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2、主要国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孟加拉国——达卡尼泊尔——加德满都

  锡金——甘托克不丹——廷布

  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

  3、学生阅读课文“南亚次大陆’

  ㈡、三大地形区

  1、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

  ⑴、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⑶、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北麓;流经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恒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的国家:印度,孟加拉国;注入的海洋:孟加拉湾。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一年分三季

  1、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3、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44页的活动题

  活动题①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广大。

  活动题②该地北、西、东三面山地环绕,南部向印度洋敞开,有利西南季风的进入;湿润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动题③总体上看,孟买和安拉阿巴德均为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孟买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买的气温年较差大。

  ㈡、宗教与社会

  1、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xx—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2、学生阅读课文中“泰姬陵”

  ㈢、人口与经济

  1、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2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6,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8,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7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授课体会:

  这节课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对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虽然使用了挂图,但同学们还不是很理解。在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这一规律,计算某些些题目时失分率还是很高。下节课对于这个知识点还要加以练习。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3

  世界居民和国家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种族和民族,以及他们的分布状况;了解世界各地区语言的使用与宗教的信仰情况;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国家数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节还介绍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风土民情、宗教、人种方面的录像,然后巩固重要知识点,在随堂作业中反馈。

  2、按教材顺序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一些风土人情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人口、人种、

  2、了解世界民族和语系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分布;

  2、教学难点:按具体情况区分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世界地图光盘、世界人种图。

  四、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长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亿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极地、沙漠和热带森林地区人口稀少,南极地区目前无人定居。

  (二)种族和民族:(参考《人文地理》种族篇,P、8)

  1、种族:

  ⑴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人数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人数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肤呈淡黄或棕褐色,眼珠黑、头发黑而直,面庞扁平;

  ②分布: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⑶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人数占8、5%;

  ①特征:皮肤黑、头发卷曲、鼻宽唇厚;

  ②分布: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乡在非洲)

  ⑷混血种人种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也有单一民族;

  (4)犹太人、吉卜赛人遍布于许多国家。

  (三)小结:

  语言人种

  居民(板书)

  宗教民族

  课后作业

  1、作业本:P、2—3第1—9题

  2、填图册:P、5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

  2、了解国家的分布,世界上和最小的国家;

  3、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4、了解中国的国际交往,浙江省主要的友好省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三大宗教及居民和国家。

  2、教学难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三、教学准备

  《世界政区图》、世界各地的录像、中国的国际交往图

  四、教学过程

  (一)语言与宗教:(参考《人文地理》宗教篇)P、20

  1、语言

  (1)语言是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志;

  (2)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其次是英语;

  (3)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

  2、宗教(社会现象)、

  (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流传于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印、中、日、缅、斯里兰卡)《人文地理》P、25;

  (2)xx: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传入欧、美、大洋洲。《人文地理》P、22

  (3)xx: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西部,盛行于西亚、北非、南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中国称回教及清真教)。

  (二)国家和地区: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53个、亚洲48个、欧洲43个、北美洲14个、大洋洲14个、南美洲12个、南极洲无人居住);

  2、面积的.国家是俄罗斯(S=1710万K2);

  3、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S=0、44K2);

  4、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人口12亿;第二是印度,人口9亿多;

  5、人口最少的国家是梵蒂冈,只有1000人左右。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高,经济发达;

  (1)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2)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

  (3)发展中国家:历曾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独立后经济发展虽然快,但经济实力薄弱。

  A、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B、不少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四)国际交往:

  1、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项基本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2、友好省州:

  (1)1995年底中国与15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友好省州:浙江省—美国的新泽西州、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日本的静冈县;

  (3)姐妹城市:杭州市—日本的岐阜市、菲律宾的碧瑶市、美国的波士顿;

  (4)绍兴市—日本的福光町、芦原町。

  (五)小结

  佛教

  1、宗教

  xxx

  发达国家

  2、世界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中国)

  3、作业布置:

  作业本:第二节

  填图册:P、2、3,

  课本P、3,P、6想一想、议一议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4

  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1、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是: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1)能够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概况。

  (2)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用图和材料分析的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弄宏观的角度去学习地理,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有45位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且对地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对地理课兴趣不大,学习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较差。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利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料对学生进行地理兴趣教育和我国的国情教育是很好的题材,既能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情趣,又能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内、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5

  教学方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有关寒潮、台风和旱涝灾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等。

  课时安排:本节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上一节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报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投影片)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下面我么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讨论。

  六个代表发言之后,由全班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归纳)

  (1)气候原因是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

  (2)人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3)使人感动的是1998年全体军民团结誓死保卫常见大堤的感人事迹。

  (4)常见上游应植树造林,中游应退耕还湖、疏通河道。

  (板书)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过渡)可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除了水旱灾害以外,我国还受哪些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呢?

  我们来阅读课本第59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思考以下问题:

  (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样的体会?

  (2)观察课本第60页“侵入我国的汉朝路径图”,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思考从那里来的是冷干的?

  (3)从图中观察,汉朝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汉朝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

  (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了学生对寒潮的了解。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使各种不同的意见碰撞,使意见趋向一致。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了很多的见解,通过小组学习、代表发言的形式使意见统一起来,可以概括为:

  寒潮造成范围广大的地区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06-01

初中地理教案03-16

初中地理教案15篇11-04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13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11-30

地理中考教案 02-23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02-25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08-19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1-14

初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