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1 08:23:4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通用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解题〕

  《5块钱成交》是保尔哈维(美国)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在拍卖会上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的故事,小男孩的执著、坚定引起了人们的关爱。表现对人们同情弱者做法的赞赏。

  本文标题《5块钱成交》是“这个物品5块钱成交”的紧缩。“成交”,商业用语,指交易成功,买卖做成。“5块钱成交”,用5块钱交易成功的意思,本文指用5块钱的低价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可见这是一次特殊的交易。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堪萨斯市警察局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拍卖会。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拍卖会竞拍的过程。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在拍卖会上特殊的表现。先写他每次都第一个报价,而且都是5块钱,最终都竞拍失败。再写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只有5块钱。接着写他不怕失败,坚持用5块钱继续竞拍。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写小男孩的行为感动了主持人与参与者,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这部分先写小男孩的行为引起人们的注意,再具体写最后一辆自行车的竞拍过程,最后写小男孩竞拍成功后他的心情及人们的祝贺与鼓励。如果说第二部分重点写小男孩的坚定、执著,那么第三部分则重点写人们对小男孩执著精神的赞扬与鼓励,体现了人们对儿童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爱。

  〔语意理解〕

  “堪萨斯市警察局经常会收到各种遗失物品,这些物品往往无人认领,因此,警察局仓库里真是琳琅满目:照相机、立体声扬声器、电视机、工具箱和收音机等。这些无人认领的东西,每年进行一次拍卖。”

  这是在介绍“5块钱成交”事件的背景,也是事件的缘由。美国有些人对丢失物品不大在意,所以“往往无人认领”。时间久了,警察局便出现“仓库里琳琅满目”的景象。冒号起注释说明作用。“拍卖”,以委托寄售为业的商行当众出卖寄售的`货物,由顾客竞价争购。这段话中,前句是后句的原因。

  “那个首先出价的男孩儿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预感到会有一个不平常的情况出现。”

  一句话自成一个自然段,在于突出情况的转变。“表现”,指前文写的男孩的特殊行为,即每次都第一个出价,每次都5块钱,每次都失败。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不仅在于行为不同一般,更在于小男孩永不言败,败而不馁,执著追求的劲头。“预感”,事先的感觉。与会人们关注到小男孩的特殊行为与精神,判断到拍卖继续下去,他仍会坚持先出价,仍会出5块钱,直至成功,也感觉到善良的人们不会对此事无动于衷,会支持他的,因此,一定会出现“不平常”的结果。什么样“不平常”的情况?下文作了交代。

  “拍卖员停止叫价,静静地站在那里。”“人们也静静地坐着,默不作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大厅里静得出奇。”

  这两句描述拍卖最后一辆自行车时人们的表现。呼应了前文提到的“不平常的情况”。3句话用了3次“静”字,强调场面静得太异常。“静”,说明人们为小男孩执著、坚定而震撼、感动;“静”,表明人们内心在快速思考;“静”,预兆并期待惊人结果的出现。伴随“静”,“竞拍”也停止了,“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人们把最后的机会留给了小男孩,支持他成功!

 〔写作特点〕

  1.特异的行为奇特的结果。

  作者要赞扬坚定、执著的精神,却不明言,而是写一个“特异”的人做了一件“特异”的事,使他也“特异”了一次。“拍卖会”一般由商人参加,都是成年人,而本文中的小男孩只有10岁,竟然也去竞拍,岂不“特异”?他每次都最先出价,每次报价都是5块,岂不“特异”?次次失败,却总不灰心,败后再来,岂不“特异”?最后一次拍卖,尽管自行车很漂亮,但人们决不与之竞争,出现了一个“特异”的结局?作者正是在诸多的“特异”中传达出社会对儿童的关爱之心,传达出对小男孩信心坚定、执著追求品格的赞美之情。

  2.一波三折,气氛浓重。

  本文前半部分描写了竞拍的场面,十分紧张、激烈。后半部突然平静了,使人顿时感到异常,然后出现“爆炸”情况,情绪再度高潮。真是一波三折,情节复杂而动人,使主题鲜明、突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味作者对书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对人间真情的渴盼。

  2、欣赏作者古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小调查:当你想念亲人和朋友时,你最喜欢、最经常采取的方式是什么?(请学生举手选择)

  A、写信 B、写信 C、打电话

  (二)、请选择“打电话”的某一两个学生谈谈自己选择的理由。

  (三)师:确实,电话的方便、快捷使生活的无数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它连接了七大洲、四大洋,使诺大的世界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地球村。但在古代,人们却只能靠书信来联系。想念驻扎在边塞的丈夫了,抓来一只大雁,在脚上绑上一封信,雁儿雁儿,你帮我捎封信给我的丈夫;漂泊异乡,想念家乡亲人了,唤来一只小鱼,鱼儿鱼儿,你帮我带个口信给家里人。

  就在七八十年前,人们也还是主要靠绿衣天使来传情达意。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书信的文章--我国文坛著名的`作家柯灵老先生的散文《鱼书》。柯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书信的喜爱和怀念。文章内容很简单,所以,今天我们一起从一个更能展示大家的聪明才智和文学功底的方面来学习。刚才同学们都说到最喜欢用打电话的方式,正好我这里有一些关于电话的作用和魅力的小短诗,那同学们读了《鱼书》这篇散文后,能否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也写出一些关于书信的小短诗,来表达书信的作用和对书信的喜爱呢?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写出,而且一定会写得更好。那下面就请大家先用自己的方式阅读品味文章,然后试着写一则关于书信的小短诗。到时侯我们请一些同学上台来展示他们的作品。

  提醒学生注意:

  1、可以仿照印发材料上的小诗的句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创造。

  2、所写的小诗的内容要尽量以文章内容为依据,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句字,也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和创造。

  3、阅读时可以根据给出的问题画出相关的词句,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其它词句画上记号、做好旁批。

  (四)投影建议思考的问题和建议注意的字词

  1、为什么柯老先生如此喜爱和怀念书信呢?在他眼中,书信具有怎样的魅力?

  2、建议注意的字词(加点):

  懒散因循 风流云散的故旧 友情的具体表征 取偿于精神的密接

  推诚相与 交流情愫 隽品 分道扬镳 恶札

  二、读

  学生自主阅读,感受全文,分析作者对书信的态度和看法,喜爱、怀念书信的原因,并将相关语句和自己喜欢的词句画上记号,做好旁批。教师巡查指点。

  三、写

  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仿写关于书信的小短诗。

  四、讨论交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所写的小短诗,推荐出优秀作品,准备上台展示。

  五、作品展示

  学生上台展示所写的小短诗,并解释诗句意思,说明诗句写作的课文根据;教师针对学生展示的作品,联系课文思想内容作简要评点。

  六、总结

  (一)情感内容

  提问:从以上的展示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了,书信在作者笔下只不过是一个传情达意的载体,那作者到底是想借书信表达一些什么呢?

  (二)语言特色

  1、教师列举仿写短诗中的一些古雅的用词。

  2、提问:这些用词使整篇文章充满一种什么味道?这样用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明确: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反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

  七、再次品读

  师生一起品读第四、五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渴盼和文章古雅的语言。

  八、扩展思考和作业

  同学们都知道,鱼书雁足正在悄悄远离我们的生活,那种企盼来信的焦苦,那种接读来信的喜悦,那种深夜写信的温馨,都在悄悄远离我们的心头。难道未来的天空将会只有电波的传递而消失鸿雁的往来?对此,你怎么看呢?请将它写成文字,交给老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搜集相关资料、调查家乡最近发生的变化。

  2.抓住家乡变化最大、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来写。

  3.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4.写完后,读给同学听,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

  重难点

  1.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2.把搜集、调查到的资料筛选成文。

  乐学善思办法

  本次习作和学生生活联第紧密,课前让学生上或查找书籍搜集资料,学生对上都比较有兴趣,这种兴趣也可以迁移到课堂中,迁移到学生中。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它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根据你们的调查,家乡有了那些变化,其中那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先交流,然后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

  二、从兴趣入手,多角度观察

  自由组合,交流学习

  学生自由组合,将采访、收集到的资料在组上进行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交流。

  环境生活工业

  多角度观察农业、旅游、饮食、交通

  三、交流沟通,共享资源

  1.请每个小组选出的代表自由上台展示汇报,把调查、收集到的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最能触动情感的资料讲听。(在汇报的过程中有什么不足之处和遗漏的地方,请本组同学给予补充和修改。教师相机、鼓励。)

  2.欣赏所搜集的家乡变化的资料,激发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把此时此刻心里最想给家乡和家乡人民说的话,说听听。

  4.: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是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独特表达,写出特色

  1.写法自由。

  (1)结合点评,学习方法。

  (2)为了能在表达上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请同学们

  思考:怎样才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条理地介绍?

  2.内容自由。

  根据自己讲的、同学说的,进一步调查、了解,增删习作内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3.体裁自由。

  可以是给远方亲戚、朋友的书信,可以是记叙文、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五、学生,教师巡回指导。

  六、教师

  今天这节指导课我们从兴趣、内容入手,写家乡的变化。通过调查、搜集活动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习作资料,这样同学们就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同学们的水平。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7个生字。积累词语8个。

  2、正确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知道有雾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景,并展开想象说一说。

  4、能模仿雾说话,并正确写下来。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积累词语8个。

  2、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模仿雾说话,并正确写下来。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猜谜,揭示课题。

  1、猜谜: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打一自然现象)

  2、板书课题:23雾(学生跟着书空。)

  3、齐读课题。

  4、你见过雾吗?说给大家听听。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提出听的要求:从前有一片雾,特别淘气,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边听边去看看,淘气的雾把什么藏起来了?

  3、根据提示,交流。

  出示:从前有一片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它把___________________藏起来了。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把课文读正确。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要做到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节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同时指导朗读中出现的难读的'句子。

  2、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指名朗读2——7节。找找,淘气的雾说了哪些话?

  (2)出示雾的话: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岸边藏起来。

  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

  我要把自己藏起来。

  (3)指导读好这几句话,读出雾的淘气,第四句要读出问自己、在思考的语气。

  (4)过渡:淘气的雾是怎样把大海、天空、太阳、岸边、和自己藏起来的?

  3、引渡第二节:有一天,雾飞到海上,说道——————————。于是,——————————。无论——————————,还是——————————,都——————————。

  4、想象读。

  (1)男生读,女生闭眼想象。

  (2)女生读,男生闭眼想象。

  5、指名朗读第3小节,其他同学闭眼想象。

  (1)学习第3节中出现的生字:周。

  (2)读生字连成的词:四周。

  (3)全班交流识记的方法。

  (4)同桌互读,边读边想象。

  6、出示句子: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甚至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也看不见。

  师点拨:房屋、街道、树木、桥梁是大的事物,行人小一些,小黑猫就更小了。所以作者用上了两个甚至。

  (1)挑战赛读这句句子。

  (2)学习第四小节中出现的生字:城、桥、梁。

  (3)出示词语:城市,桥梁。

  (4)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老师可以提示城、桥都是形声字。

  7、想象练说:出示:淘气的雾把—————————藏了起来,于是,——————————。(师提示: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出现什么情况呢?想一想,说一说。)

  8、学习5——7小节。

  (1)小组合作读5——7节。可以给学生提供几种参考的形式:一半读,一半闭眼想象画面,然后交换;份小节读;一部分人读雾说的话,一部分人读其余内容。

  (2)小组赛读。

  (3)学习生字:躲、及。

  出示词语:以及——读准词语——交流识字方法——给“躲”找朋友。

  四、读一读,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能理解“探索奥秘、颤抖”等词的意思。

  2、会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通过抓住关键句朗读想象,感受毕莱恩是和狼做朋友的过程,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毕莱恩和狼做朋友的过程,读好课文中的关键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写“狼”,读准字音,交流对狼的认识 师总结:狼一种凶恶的动物,可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却是“和狼做朋友”。

  2、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特别想了解什么。(板书:谁?怎么?) 谁和狼做朋友?他是怎么和狼做朋友的?他为什么要和狼做朋友?

  他就不怕和狼做朋友么?

  师总结:小朋友可真能提问,带着问题读书、学习,我们会学得更有趣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读课文,开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毕莱恩 德国科学家 探索奥秘

  师:第一组词,谁来读。

  师:这位德国科学家,他在探索什么奥秘?(读好探索北极狼的奥秘),如果你也是一位科学家,你想探索什么奥秘?

  师:你看,当我们特别想了解某一事物,并去寻找关于它的秘密时,我们就可以说是(探索奥秘)

  师:让我们连起来把这三个词来读读。

  叫声凄惨 浑身颤抖 师:这两个词都是写什么?

  师总结:是的,这是毕莱恩救起的第一只狼,他还给他取名叫(福子),一起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双眼紧闭 奄奄一息

  师:这组词语也是写

  师:这是毕莱恩救起的第二只狼。这只狼受伤时( )。

  (过渡)现在,你能用上这些词把毕莱恩两次救狼的经过说一说么。

  3、理清课文脉络

  德国科学家毕莱恩,一个人来到原始森林( ),他先救起了( )的福子,并和福子成了好朋友,又救起了一只( )的小狼。从此,毕莱恩和北极狼成了朋友。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们都知道是谁和北极狼做朋友?那他们又是如何慢慢成为朋友的?就让我们细细地来读读毕莱恩救福子的这件事情吧。这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先请人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三、深感毕莱恩和“福子”做朋友

  1、生个别读第二自然段。

  2、毕莱恩第一次见到福子时,它是什么样子的?

  3、交流读好句子“它浑身不停地颤抖,腿上流着血。”

  “颤抖”:颤抖就是?福子,福子,为什么你的全身颤抖不停?

  (引导学生走入,读好句子) 师引读:是啊,此时的福子是多么的害怕,它还是一只小狼(读) 可能还是第一次离开狼妈妈,它叫唤着同伴,声音越来越凄惨(读) 它已经叫唤了好长时间,却没有盼到同伴,它浑身颤抖得更厉害了(读)

  是啊,他不仅全身颤抖,还发出了凄惨的叫声,仿佛在说?

  此时,它最需要的是?

  (请你接着往下读)

  4、交流“毕莱恩看看四周没有别的狼,便小心地把小狼抱回了木屋。

  此时毕莱恩为什么要看看四周?

  从这“小心地”一词里面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总结:是啊,虽然毕莱恩怕弄伤小狼,可是此时他也害怕小狼会把自己弄伤,所以此时它是“小心地”(板书小心地)

  让我们把一起来读读毕莱恩和福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吧。

  (过渡)毕莱恩又是如何照顾福子的呢?

  5、交流“他给小狼冲洗伤口、上药、喂食,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福子”。

  ▲毕莱恩为小狼做了哪些事情?(屏幕一一列出) 他给小狼冲洗伤口。

  他给小狼上药。

  他给小狼喂食。

  他还给小狼起了个名字叫福子。

  ▲毕莱恩还会为小狼做些什么呢?

  ▲这样的照顾仅仅是一天么?两天么?是啊,在疗伤的这一段时间,毕莱恩都是(引读)

  (过渡)毕莱恩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福子。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6、列读毕莱恩和福子之间的关系 毕莱恩要把它放回森林。福子依依不舍地走了。

  晚上,福子常常会回到木屋前轻声地嚎叫,毕莱恩就会打开门迎接它。

  师生对读,男女对读。

  师引读:是啊,当毕莱恩将福子放回森林时,福子(依依不舍地走了),毕莱恩对福子也是(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晚上,福子也常常会回到木屋前轻声地嚎叫,毕莱恩就会(迎接)它。是啊,他总是盼着老朋友来看望他呢!(板书:迎接)

  7、小结 师:是啊,毕莱恩与福子之间,就是这样从“小心地、依依不舍”,再到“迎接”,最终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之间的这一段友谊是多么与众不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2.3两节,将这份温暖藏在心间。

  (过渡)毕莱恩与另一只小狼之间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下节课咱们再来交流。最后我们写一写词语。

  四、书写生字 喂药

  1、在写这两个词时都要注意些什么

  2、范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自探,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了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 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七、小结: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八、板书设计:

  谈读书

  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3结合”

  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九、作业:练习册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表明态度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六、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七、板书设计:(见上)

  八、作业: 练习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精选)09-02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07-21

语文综合教案01-18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下册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