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花之咏》教案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花之咏》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花之咏》教案设计1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诗一样的语言,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蕴涵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
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进而再体会如何读好,让孩子我口述我心,联系上下文品读、体味,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
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指名读。)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花之咏》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花之咏》教案设计3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文中花的各种形象。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并阅读相关的美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品悟,继续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花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人笔下花的不同形象。
2.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难点
继续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纪伯伦的相关资料。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谁能背一背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学生自由说)有一位著名的黎巴嫩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花之歌》,走进花的世界。(板书课题)
1.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交流资料,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资料。
(2)教师简介作者及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情感,读出语言的节奏感、音律美。
2.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以一系列“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了具体描绘。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
三、再读课文,感知形象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问题及学习要求:课文题目是《花之歌》,可全文没有一个“花”字,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花?花又具有哪些形象?
(1)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在相应的位置作上批注。
(2)读完后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用“读到……时,我仿佛看到花儿……”的句式,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花的各种形象。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读到“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时,我仿佛看到花儿花开花落,来年又开花的画面。(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
(2)读到“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绿茵中闪闪发光的画面。(高洁夺目。)
(3)读到“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时,我仿佛看到了花儿在人们的微笑中传递,在幸福的婚礼上散发芬芳,在死者的葬礼上默哀。(对人类无私奉献。)
(4)读到“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美丽的原野上摆动身姿,在风儿的吹动下散发清香。(与万物和谐共处。)
(5)读到“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抬头追求光明。(向往光明,积极向上。)
……
3.汇总整理,感知形象。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婚礼的冠冕、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儿怎样的形象?(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无私奉献、积极向上。)
(2)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作者写花的各种形象的意图。
(作者在文中其实是以花自喻,借花来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四、精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
1.仔细阅读课文,揣摩文中的想象。
2.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大胆想象。
(1)如果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生自由发言)
(2)对比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找出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小组交流。
五、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在写人,诗人以花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六、延伸阅读,交流感受
1.默读“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
(1)找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
(2)同桌交流:说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全班交流小结: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2.思考:面对同样的夜,杨柳与水莲的感受为什么会不同?作者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用充满爱和希望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美好。)
七、布置作业
1.以“xx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春风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
2.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花之咏》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花之咏教案08-14
葵花之最教案12-26
咏鹅说课稿07-08
《咏华山》说课稿09-04
《咏鹅》教案11-19
小班《咏鹅》教案10-01
咏煤炭的阅读答案12-24
《咏鹅》音乐教案12-30
咏鹅小学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