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11-06 16:53:2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合集]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合集]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走进海底世界,认识鱼类、贝类、藻类等海底生物。

  2、能说出一些海生物的名称、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3、萌发热爱大海、喜爱海洋生物的情感。

  活动重点:

  萌发热爱大海、喜爱海洋生物的情感。

  活动难点:

  说出一些海生物的名称、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1、师:在浩瀚无边、深不可测的'大海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谁能说说你知道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在大海里都有什么呢?

  2、师结:海底世界真美,有各种各样的海生物。我们再一起去认识它们吧。

  二、认识各种海生物。

  一一出示ppt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其名称、特征和生活习性。

  如:带鱼,提问:这是海底的什么生物?它长什么样?喜欢吃什么?。。。。。。

  三、给海生物分类。

  1、师:海底的生物可真多。你能给它们进行分类吗?

  2、幼儿对海生物进行分类。(小组一份)

  3、说说分类结果及为什么这样分?(重点种类分类:鱼类 贝类 藻类)

  四、观看影像资料。进一步丰富认知经验和探索兴趣。

  1、观看介绍海底生物和海底世界的影像资料,了解各类生物的生活习性和活动方式,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2、师结:海底还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生物,请小朋友多查找资料,多观看有关视频、书籍,去海洋馆参观等,你会知道很多很多海底奥秘的。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爱心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让幼儿懂得砍伐树木对人类、动物造成的危害。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画有小鲤鱼的两副不同的图。

  2、画有小鸟的两副不同的图。

  3、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师幼一起听音乐做律动以激起幼儿的兴趣。

  2、出示画有小鱼的第一副图(小鲤鱼在水里高兴的游玩),问幼儿:这副图上都有一些什么?小鲤鱼高兴不高兴?

  3、出示第二副画有小鲤鱼的图(水污染),问幼儿:这副图和上面那副图有什么不同?

  4、通过比较引出以前学过的故事《伤心的'鲤鱼》

  5、幼儿讨论:(1)鲤鱼为什么伤心?

  (2)怎样才能不让鲤鱼伤心?

  (3)怎样爱护水资源?

  6、出示画有小鸟的第一副图(小鸟快乐),问幼儿:小鸟高心吗?师总结:小鸟在树林里又是唱歌又是跳舞非常快乐,可是过了一个月树林变成了这个样:出示画有小鸟的第二副图(树林被砍伐),问幼儿:小鸟在干什么?(哭、小鸟很伤心)

  7、组织幼儿给这两副画有小鸟的图起个好听的名字,幼儿自由发言(小鸟哭了、伤心的小鸟------)最后老师以《伤心的小鸟》为名。

  8、组织幼儿为小鸟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小鸟高兴?对表现好的幼儿奖励“森林小卫士”帽子。

  9、教师总结。

  10、组织幼儿在展版上为小鸟画家,结束本课。

  活动反思:

  在这两次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科学教案 篇3

  主要目标:

  1、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

  2、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迷迷转(目的: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理解"转动"的意思)

  (2分钟)

  二、动手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12分钟)

  o 提问推动: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o 试一试不同的材料。

  o 提问推动: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使他转动吗?

  小结:

  ★出示文字总结幼儿探索的方法。

  ★转动和"力"有关。

  三、创造性地通过组合,让二种物品转动起来(10分钟)

  o 提问推动:请你用一样物品帮助另一样物品转动起来。

  o 随机观察,给与鼓励和支持。

  o 你这种转动,在那里也看见过?引发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小结:

  ★从一到二位幼儿演示的创造性转动作品自然引导到生活中的'转动,总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四、游戏:跨步前进(目的:引导幼儿有兴趣地发现生活中的转动)(6分钟)

  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的制定符合幼儿特点,活动内容的各环节均指向目标。教师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介入,给幼儿充足的自我探索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发自内心的胜任感、自信和满足。这个活动基本完成了设定的目标,符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水中玩球。

  2、观看小球从水底向上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

  3、学说“小球躲起来了”、“小球浮上来了”。

  4、体验与同伴一起玩水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在水箱中接满水;乒乓球若干;石头一粒。

  2、玩水前将幼儿的长袖外套脱掉或卷起衣袖。

  活动过程:

  1、师出示一粒石头和一个乒乓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手里有宝贝呢!你们猜猜看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测)

  2、观看沉浮。

  师:这两个宝贝都喜欢在水里玩,你们来看看石头在水里怎么玩的?(很明显一看就知道石头沉下去了)师:那你们说乒乓球在水里会不会沉下去?(幼儿自由猜测后教师示范)

  3、敢看游戏“小球躲猫猫”。

  (1)师:小朋友听,什么声音啊?(配班老师发出小猫的声音)哇,乒乓球可害怕小猫了,这可怎么办啊?它浮在水上肯定会被小猫看见的。(幼儿自由发言)(2)师示范游戏:双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将球摁入水中,边摁边说:“小球躲起来了。”见没听到小猫的声音后,师放开双手,边放边说:“小球浮上来啦!”

  (3)师示范游戏第二遍,鼓励幼儿一起说:“小球躲起来了。” “小球浮上来啦!”

  4、分组游戏。(师讲明游戏规则:听到猫声就躲起来,没听到了就浮上来。)

科学教案 篇5

  目的要求:

  1、 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

  3、 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 泥鳅若干条。

  2、 玻璃缸两只、小网兜。

  3、 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

  4、 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

  2、 请人家看实验记录纸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鳅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更容易捉起泥鳅?

  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

  3、 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二、全班同学分组实验,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三、分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用实物展台演示各组的实验报告)

  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当厚、千的物体吸收掉泥鳅身体表面的沾液后捉起来更容易。

  教师板书:光滑难捉粗糙易捉

  请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鳅比较好呢?

  应该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而定,实验室里、农田里、在家里各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将刚才的'探究成果用于生活实践。

  l、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物体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做两个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1) 请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间的洞里去。每组试一下,好穿吗?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的办法使得穿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操作说明:每组二个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较容易

  地穿进去在玻璃管上涂点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个组夹起的球最多。操作说明:每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从瓶里用老师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夹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钟内哪一个组夹得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夹?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并进行计时。(可以用老师发给的实验材料对工具略加改进,但不能幅度过大)

  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捉泥鳅”,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知道眼睛可以看到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物体。

  2、鼓励幼儿愿意用相应的语言讲述所看到物体的特征。

  活动准备1、课件:隐藏的画

  2、课件:图片-气球

  教学过程

  一、感受眼睛可以看到东西。

  1、请幼儿闭上眼睛,在教室里走走。

  提问:你们闭上眼睛,能看见东西吗?有什么感受?

  2、请幼儿睁开眼睛看。

  提问:睁开眼睛后,你看到什么了?

  二、通过观察感受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并用相应的`语言讲述物体的特征。

  1、出示图片--大熊和小熊,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谁来了呀?它们俩谁是妈妈?谁是宝宝?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图片--各种形状,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你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3、出示图片--各种颜色气球,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你用眼睛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游戏:找不同,进一步引导幼儿体验眼睛的作用。

  1、出示图片--隐藏的画,引导幼儿找隐藏的小动物。

  提问:你们用眼睛看一看,这幅图画里有哪些小动物?

  四、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提问:眼睛是很重要的,没有眼睛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既然眼睛这么重要,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呢?

  五、结束部分

  教师:每个人的眼睛特别能干,能看到许多东西,现在我们去教室外面看一看,还什么更有趣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兔子的基本特征,学习用彩纸、纸杯拼贴可爱兔子。

  2.激发幼儿保护小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兔子

  1.师:今天老师给宝宝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

  2.出示“兔子”,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所观察到的兔子。

  3.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所认识的兔子的一些基本特点。

  二、教师示范制作

  1.师:原来小小的一次性杯子和彩纸就能变成一只漂亮的兔子!到底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示范制作的'过程,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怎样制作兔子,介绍要使用的工具。

  提问:老师是怎么做的?幼儿根据观察,讲述教师制作的过程。

  3.操作:首先要准备一个一次性杯子,然后在准备一些彩纸,用剪刀把彩纸剪成兔子耳朵、眼睛以及嘴巴的形状,最后将其贴在纸杯上。

  三、幼儿分发工具材料,幼儿操作

  1.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操作,制作可爱的兔子。

  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幼儿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帮助。

  四、评价活动

  1.教师请个别幼儿进行介绍,请小朋友介绍自己制作的兔子。

  2.相互欣赏作品,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9-19

(经典)科学教案12-12

【精选】科学教案11-28

科学教案[精选]08-20

科学教案(精选)11-25

(精选)科学教案08-26

科学教案11-03

优秀的科学教案09-22

关于科学教案10-05

科学教案优秀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