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14 11:50:2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6-87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上,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题目。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用竖式计算

  0.57×23 = 2.5×44=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根据13 × 12 = 156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3 × 12 =

  13 × 1.2=

  1.3 × 1.2 =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例如:因为13 × 12 = 156,而1.3× 1.2中13缩小了十倍,所以积就要缩小十倍是15.6)

  提问:我们以前学习了小数乘整数,那么 1.3 × 1.2是小数乘小数,它的结果你们说的对吗?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导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明房间的面积吗?

  (出示3.6×2.8=)

  2、3.6×2.8=?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你能估算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指导学生估算3.6×2.8的积)

  3、探索笔算方法

  ①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在6~12之间,或者说是在9左右。那么准确的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 (谁能在黑板上写出3.6×2.8的竖式)。

  ②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小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如果讨论好了,可以试着写在随堂本上

  ③教师巡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计算,师生互动,完成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小数按照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想起。(在计算3.6×2.8时想起36×28的笔算,师板书:

  36×28

  ④做错的同学订正一下。

  ⑤引导学生想一想小数乘小数怎么算?

  三、自主探索,形成认识

  教学“试一试”

  1.我们现在来解决小明阳台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2.观察黑板上的四道竖式,思考

  ①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说说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②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3.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加强理解

  1.解决1.3×1.2=1.56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去掉问号)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P87第一题)

  提问:说说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要注意些什么?

  4.用竖式计算:

  4.6×1.2= 1.8×4.5= 10.4×2.5=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P89 第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六、作业:

  P89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本单元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材在底注中给予明确的规定。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70~73页教学相关的自然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第74~77页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以及偶数、奇数等知识。

  第78~79页教学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第80~82页整理全单元的知识并组织综合练习。

  编写的你知道吗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我国数学家研究这一猜想取得的显著成就。两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探索有挑战性的问题。

  1? 联系实际体会自然数之间的倍数、因数关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

  教材的第一部分先教学倍数、因数关系,再教学求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前者是形成数学概念,后者是应用概念。

  (1) 第70页的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教材根据各种拼法中每行正方形的个数与行数,把三种拼法分别表示成43=12、62=12和121=12。以43=12为例讲了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又让学生说出62=12、121=12里存在的倍数、因数关系。这道例题有两个编写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三个数学式子都从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提取出来,有助于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实际经验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第二个特点是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机会,用43=12里学到的倍数、因数知识解释62=12、121=12这两个式子里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倍数与因数是一种关系,客观存在于两个具体的自然数之间。因此,要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达关系,让学生体会这种关系,如4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不能说成4是因数、12是倍数。

  (2) 第71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是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和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内容不同,教学方法都非常相似。即利用初步建立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联系已经掌握的乘除法口算,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方法。

  找3的倍数,采用的思路是3和任何非零自然数的乘积都是3的倍数。这一思路容易理解、容易操作,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3的倍数是怎样的数想起,先形成找3的倍数的思路,然后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找,并按顺序写出来。还要理解例题在写出3的倍数时为什么用了省略号。试一试独立找2和5的倍数,一方面巩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3、2、5的倍数可以发现有关倍数的一些规律。如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等。在若干个实例中寻找共同特点,总结成规律,虽然仍旧是不完全归纳,但对小学生来说已经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了。

  在找36的因数时,如果沿乘积是36的自然数都是36的因数这个思路就能得出想乘法算式这种方法,这条思路容易形成,在操作时往往不大顺畅。如果按36除以哪些自然数没有余数?这个思路想就能得出想除法算式这种方法,这条思路一旦形成,方法易于操作。因此,例题从因数的概念出发,利用()()=36这个式子先让学生明白,找36的因数就是写出这个式子的`因数。然后联系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利用除法求36的因数。

  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教学要承认学生实际,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相互评价,删去重复的,补上遗漏的,并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会过程、总结方法、提升水平,学会有序地思考和寻找。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写出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教材在编写时认真落实了这些规定,在想想做做里没有编排找较大自然数的倍数的练习题。适量出现一些稍大的数(如30),写出它的全部因数。

  2? 在找百以内5的倍数、2的倍数、3的倍数的活动中,认识这些数的特点。

  教材第二部分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是不是2的倍数都是看这个数的个位上是几,方法是一致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它各位上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特征与判断方法与5的倍数、2的倍数完全不同。所以这部分教材分两段编写,把5和2的倍数的特点合并在一道例题里教学,把3的倍数的特点安排在另一段里教学。两段教材都是寻找特点利用特点判断的教学线索,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活动空间。

  (1) 第74页例题先在百数表里5的倍数上画△、2的倍数上画○,于是表里出现两列画△的数和五列画○的数,其中一列数上画△也画○。这些符号有利于学生分别观察5的倍数和2的倍数,发现表现在个位上的特点。也便于发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结合2的倍数,联系以前讲过的双数和单数,列举了哪些数是偶数、哪些数是奇数。这道例题安排的操作活动和提出的问题难度都不大,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建构自己的认识。

  想想做做的安排很有层次。第1、2题是简单的判断,初步应用2的倍数与5的倍数的特点,起巩固知识的作用。第3、4题按要求组数,第3题组成的是两位数,没有明确每名学生都要全部、有序地写出符合要求的数,可以通过交流达到全部、有序的要求。第4题组成的是三位数,你排出了哪几种这个问题对有条件的学生要求有序思考并排出所有的数,对少数有困难的学生应尽量多排出几种,并向同伴学习有序的思考方法。第5题通过在数表中涂色,体会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2的倍数不都是4的倍数。

  (2) 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比较难,第76页例题充分研究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需要,作了五步安排:

  第一步在百数表里3的倍数上画○,这项活动让学生看到3的倍数与2的倍数、5的倍数不同,分散在表的各行各列里。由此产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点可能与2、5的倍数不同。

  第二步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在百数表上看到画○的数的个位上并不都是3、6或9,还有其他数。许多个位上是3、6、9的数上没有画○,它们都不是3的倍数。学生还可以任意写出一些个位上是3、6、9的数,逐一检验是否是3的倍数。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3的倍数的特点不表现在它的个位上。

  第三步为学生指点新的探索方向。把3的倍数用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看看用几颗珠。先找较小些的两位数,再找更大的数。通过计算表示各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初步发现算珠的颗数总是3、6、9、12等,这几个数都是3的倍数。这一步对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关系很大,学生也乐意进行,要适当多安排一点时间。

  第四步把算珠的颗数转化成各位上数的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这一步是教学难点。要引导学生从数的某一位上是几,计数器的那一位上就拨几颗珠这一事实理解计数器上算珠的总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从算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推理出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第五步是试一试,通过不是3的倍数的数,各位上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上面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教材设计的五步教学过程是连贯的,步步深入、逐渐逼近数学的本质内容。既有对例证的细致研究,又有反例作验证,是科学而严密的过程。

  想想做做里的习题数学思考的含量都比较高,除了第1题利用3的倍数的特点进行简单判断外,其他习题都需要仔细地想一想。如第2题要准确理解题意,除以3有余数即不是3的倍数的意思。第3题在方框里填数字的时候,要依据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推理,而且答案是多样的,在每个方框里都有3个数字可填。第5题是组成三位数,首先要从四张数字卡片中选择3张,而且3张数字卡片之和必须是3的倍数,有两种选择,分别是5、6、7和0、5、7。然后再有序地把选出来的卡片排一排,组成三位数。前一种选择能排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后一种选择只能排出4个不同的三位数。这些习题不要急于得出答案和结论,要注重过程,提供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或合作学习。

  3? 通过写因数、比因数个数等活动,建立素数和合数的概念。

  第三部分教学素数和合数,教学活动的线索是: 分别找到2、3、5、6、8、9等自然数的因数按因数的个数把这些自然数分类接受素数、合数等数学概念应用数学概念判断50以内的自然数是素数还是合数。这些活动难度都不大,学生都能进行。在按因数的个数把、2、3、5、6、8、9分类时,可能需要稍微点拨,明确分类的标准。在讲述素数、合数概念时,语言必须准确。

  这部分教材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2、3、5、6、8、9的因数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让他们在独立写因数的过程中体会这些数的因数个数不同;二是用填空形式引导学生把2、3、5、6、8、9按因数的个数分类,避免教学中出现不必要的枝节;三是主要使用素数这个名词,质数只是带了一带。这对学生无所谓,教师在开始阶段可能不习惯。

  想想做做第1题利用11~20各数,让学生再次经历认识素数和合数的过程。要通过例题、试一试和这道题,让学生记住20以内的八个素数: 2、3、5、7、11、13、17、19。至于更大的素数就不要求记忆了。

  4? 练习六整理和应用全单元教学的数学知识。

  本单元教学了许多数学概念,是按下图的线索展开的。

  乘法算式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因数素数与合数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概念,提升应用数学知识的水平,练习六把上面的结构图分成四块组织整理。

  (1) 扩大倍数与因数概念的背景。

  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是在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的乘法算式上教学的。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学生明白了倍数关系和因数关系。练习六第1题继续在除法算式中理解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都是被除数的因数。这样,学生对倍数关系和因数关系的认识得到深入,对用除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体会。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有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的关系为基础。

  (2) 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并举,综合应用2、5、3的倍数特征的知识。

  第2~4题练习2、5、3的倍数的特征,其中两道题是数学问题,一道题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的形式容易引起对有关数学知识的回忆,实际问题的形式反映了数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先安排数学问题,再安排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第4题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培养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3)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分。

  学生对奇数与素数、偶数与合数往往混淆不清,第6题是为了区分这些概念而设计的。先在1~20各数中用○圈出素数、用△圈出偶数,回忆素数的意义和偶数的意义;再回答题中的两个问题,体会它们是不同的概念。要注意的是,两个问题都是看着表格呈现的现象回答的。其中的2既画了○,又画了△,这就表明素数里有偶数,偶数里有素数。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主动区分不同的概念,正确回答问题,又不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抽象的,甚至文字游戏式的机械操练。

  (4) 紧扣基础知识探索数学现象的内在规律。

  第7题对学生来讲有两个特点: 一是涉及了几个数学概念,有连续的自然数、连续的奇数、3的倍数等,二是两个问题都是微型课题,题目中的找一找、算一算指点了研究方法。

  第10题把五个数分别写成两个素数相加的形式。这五个数都是偶数,其实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相加的形式。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继续尝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练习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编出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1~4的乘法口诀,及相应的乘法。

  1、指名说出~4的乘法口诀。

  2、口算 13 22 43 32

  二、出示情境图,探求新知。

  1、出示情境图。

  (1)图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报名说出每只船上坐5人,2只船上坐多少人?3只船

  (2)、出示表格:

  让学生了解表格的填写方法,引导填写与船的只数用对应的人数。

  2、讨论对照所填表讨论怎样编5的乘法口诀。

  (1)师板书

  一个5 15=5 一五得五

  两个五相加 25= 二五()

  三个五相加 35= 三五()

  四个五相加 45= 四五( )

  五个五相加 55= 五五( )

  (2)指名先算出乘法的积,再说出乘法口诀。并说说为什么要那样编口诀。

  3、探究发现乘法口诀的编写特点。

  1、指导:口诀分两步:如一五得五,一五部分是几个几相加得五部分得数即结果。

  2、讨论交流其余四句的含义。

  3、观察五句口诀看两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三、练习想一想,尝试用口诀解决问题。

  1、出示51= 53= 52= 54=

  各用哪一句口诀?

  四、练习想想做做1-6题。

  第一题指导学生比较每组两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先讨论再写得数。第二题:练习乘法口诀,同桌合作进行练习。

  第三题:练习看算式写口诀或得数。

  第四题:开火车回答。

  第五题:同桌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第六题:独立完成,指名读出填写情况,集体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编乘法口诀了吗?编写口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个五 15=5 一五得五

  2个五 25=10 二五一十

  3个五 35= 三五( )

  4个五 45= 四五( )

  5个五 55= 五五( )

  作业设计:

  根据乘法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35=

  ()() 45=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p.10~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教学内容,第41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

  2.知道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时候人们用什么工具计算吗?

  2介绍算盘,引出计算器。

  二、了解计算器多媒体

  出示多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试题。6897+5329+91267830+6780-136007328-1680-20xx

  教师: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使计算又快又准?

  (多媒体出示选择项目)口算、笔算、珠算、计算器、其他。

  学生:计算器。教师:为什么想到用计算器?

  学生1:因为数太大,步骤太多了。学生2:因为计算器算得很快,我以前用过。

  学生3:不用打草稿。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人们使用计算器?

  学生:(略)

  教师: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还携带方便,易操作。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计算器好吗?

  三、认识计算器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计算器

  “认一认”的计算器示意图,学生边说,教师边显示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号,还有等号。

  教师:+、-、×、÷号这四个键,叫做四则运算键。

  学生: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屏幕。

  教师:这个屏幕是计算器的显示屏。

  学生1:老师,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小数点。

  学生2: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0~9这十个数字。

  教师:这些键,叫数字键。

  学生3:我们的计算器都有“开关”。

  教师:请你上台给大家示范。

  (学生上台示范)

  教师:写有“ ON/C”的键是开机键,写有“ OFF”的键是关机键。

  教师:你们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以外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学生4:把屏幕上的数变为“0”。

  教师:开机键除了可以开机以外,还可以取消屏幕上的数,我们来试一试,请在计算器上输入“ 280”,再按开机键,“ 280”就变为多少了?(0)

  教师:计算器上有一个键标有“ CCE”,谁知道这个键是什么键?

  教师:“CCE”这个键是清除数据键。我们在输入数据的时候,如果数据输错了,就可以用这个键清除输入错误的数字,如果我们是要输入 563,你就可以按一次“CCE”就清除了“ 536”,然后再重新输入“ 563”。

  学生:我的计算器上还有很多奇怪的符号。

  教师:对,我们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就可以用这些功能键了。

  教师: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器上各有些什么键?

  四、教学

  例1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加减法吗?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来计算181+63,181-63。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收集问题。)请学生上展示台。

  学生:先按“1”、“8”、“1”,再按“+”,然后按“6”、“3”,最后按“=”,屏幕上显示“244”。

  (边说边演示)

  教师:刚才有同学有疑问,请把你们的问题告诉大家。

  学生1:如果我们要用计算器计算下一道题,该怎么办?

  学生2:按一下开机键,因为开机键可以清屏。

  (有疑问的同学恍然大悟)

  教师:对了,我们做完一次计算,就要按一次开机键,把屏幕上的数据消除变为“0”,这样才好进行下一次计算。教师:181-63,你们又怎样按计算器的呢?学生:先按“1”、“8”、“1”,再按“-”,然后按“6”、“3”,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结果“118”。

  教师:81+63输成了181+53,该怎么办呢?

  学生1:按“CCE”,清除“53”,再输入“63”。

  (上台演示)

  学生2:还可以用再加10的方法。

  学生3:还可以按开机键,然后重新输入“181+63”。

  教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五、课堂活动

  第4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六、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什么收获?

  [点评:在计算器的认识和用计算器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5-17

小学数学教案04-22

【荐】小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精】01-27

小学数学教案【热】01-28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25

小学数学教案【荐】01-27

【精】小学数学教案01-28

【热】小学数学教案01-28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