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11 19:59:0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锦集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语文教案锦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3、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本首诗抒发了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学习这首诗,主要的方法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从整体上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语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学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 )笑 祷告( ) 花瓣( ) 衍( )

  2、 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 祷告

  3、 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富有感情。想一想。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5、 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 课堂学习研讨

  (一)(欣赏金色花同时播放印度歌曲),相机导入:在印度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金黄的色彩反映母爱的光辉,伟大诗人泰戈尔就是用金色花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散文诗。

  板书:金色花(泰戈尔)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播放贝多芬的音乐《致爱丽丝》,教师范读课文。(听的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语速、重音、节奏、感情基调)

  2、 自由朗读。

  3、 指名朗读,一人一段,点评学生朗读情况。(配乐)

  4、 指导朗读(从重音、感情上指导)

  5、 学生齐读(配乐)

  学生思考:文中的“我”想变成什么?变成后相干什么?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跳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以下问题:

  (1)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2)这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说明理由。

  2、品读课文(自由读诗,合作探究)

  (1)“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

  (2)我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3)见到孩子后,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几处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4、 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谈学习本诗的收获。

  (时间宽松可以检查课文背诵)

  (五)迁移训练

  1、请你以“假如我……妈妈,你会……吗?”进行说话训练。

  (点拨: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认真分析句式,可以在练习本上试写)

  2、课下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并与课文比较。

  三、 巩固拓展延伸

  练习反馈:

  读〈〈金色花〉〉全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是借助什么来抒发的?

  2、当母亲呼喊孩子的时候,孩子为什么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你认为诗中塑造的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一个怎样的孩子?

  4、在诗中,孩子让母亲嗅到花香、照亮母亲所读的书,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一下他还会怎样做呢?

  拓展延伸:

  (一)《体会爱心》 高 翔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他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干涸( )挑剔( )晶莹( )鄙夷( )

  2.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 (2)鄙夷:

  3.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

  4.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结合现实生活来谈。

  5.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

  6.“爱心”的含义是什么?

  7.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8.从文中画横线句子写的内容你能联想到鲁迅的哪两篇文章?

  9.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1.hé tī jīng bǐ 2.(1)水干、枯竭 (2)看不起

  3.一位母亲带着幼小的女儿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去体验没有水的感觉。

  4.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大多是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母亲却带着女儿到艰苦贫穷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 5.语言描写天真、幼稚

  6.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7.(1)教育父母要给孩子以磨炼。(2)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帮助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3)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8.《社戏》、《故乡》。9.可畅所欲言,要言之成理。

  (二)

  从大学到现在,离家已经整四年了,妈妈会是最想我的人。一直在外漂着,一直也在平静地过着,只是仍然远离家人的温暖。经历了许多,慢慢地学会了平静的去看待一切事物,只是不能去想家人,特别是妈妈。

  自小就以为自己可以是一片叶子,随风飘扬在空中挥洒阳光般的笑声,即使是落在地上,化为泥土,也会是安静的满足。

  怀揣着江南的梦想,来到了遥远的地方,漂浮的,或是沉落的,都浸透着快乐和悲伤;坠落风起,一次一次,在飞舞中忘了来时的路。

  妈妈,某天,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你还会认识我么?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我20xx年执教的一节优质课,我采用的是环节教学法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梳理总结——迁移训练,在上课前,我用印度音乐和画面(金色花)的设计导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角色。在五环节的基础上,我加入了课前预习,以及对课前预习的交流展示,这样即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在课中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注重了朗读训练。在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紧接着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得到了训练,但也有不足之处,对生活的联系不是太多。因此,为了弥补缺憾,我在练习反馈中又设计了一个联系实际生活的题目,这样使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语文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生相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 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 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狼》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胶片、小黑板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揭发兴趣: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狼外婆的故事。那么,狼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动物?蒲松龄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呢?

  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二.听读示范,训练朗读

  1.提出听读要求,听课文范读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

  2. (出示投影)检查听读效果

  (1)读准下列字音

  (2)下列两个句子该怎样处理停顿?

  3. 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4. 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

  三.质疑求助,掌握字词

  1. 学生就不懂的字词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狼》教学设计1》。

  2. 检查同学字词句掌握情况。(出示投影)

  四.概括情节,体悟形象:(用小黑板出示问题,先笔写发言提纲,然后交流。)

  1.故事中的狼是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说明。

  2. 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3.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四.揣摩广思,自由讨论:

  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注:让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师最后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强加。

  五.观察分析,复述故事:

  1.(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五幅图画,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那些句子对应。

  2.(出示投影)根据图画,结合文章内容,复述故事

  六.课堂小结,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大意

  3.能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说出加线字的意思

  1、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2、缀行甚远 3、恐前后受其敌

  4、一狼仍从 5、择其善者而从之

  6、顾野有麦场 7、弛担持刀

  8、一狼径去 9、狼亦黠矣

  10、屠自后断其股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1、 并驱如故。

  2、 其一犬坐于前。

  3、 目似瞑,意暇甚。

  4、 一狼洞其中。

  5、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字词,会写生字“正”、“五”,理解“徐徐”之意;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知道升国旗时该做什么。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写生字“正”、“五”;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徐徐”之意;借助文中的语言表达升国旗时该做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词语导入

  第一组:起 升起 起立 (感知组词的规律,起放在前面或者后面不同的位置,组成不同的词语,有着不同的意思,从而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引导学生用“起”字组词 (起床、起来、一起等,同时点一点“起”的位置)

  第二组:多么 我们 向着 望着(引导学生读好轻声词)

  第三组:国旗 国歌 升国旗 唱国歌

  第四组:中国 祖国

  师问:我们的祖国是什么?(中国)出示句子:我们的.祖国是中国,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句话还可以反过来说,出示句子: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引导学生把两句话读一读,体会语言的妙用。

  第五组:国旗 五星红旗

  (引导学生读一读,接着让他们模仿刚才的句式说一说,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二、品悟课文

  1、开火车分行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即可(评价语:1正确流利,声音响亮;2你读得这么好,大家都在认真地听呢;3没关系,课文才学,老师相信你课后多读几遍后也一定能够读正确、流利。

  2、齐读课文

  过渡:课文读起来很简单,但你是否真的读懂了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

  1、 升国旗时我们该怎样?

  预设1:我们立正 出示句子:向着国旗,我们立正(齐读,读准后鼻音“正”)

  预设2:我们敬礼 出示句子:望着国旗,我们敬礼。(齐读,读准后鼻音“敬”)

  预设3:看着国旗 师:儿歌中是用了哪一个词语,也是看的意思?(望着)出示句子:望着国旗,我们敬礼。(齐读)

  4国旗是怎样升起的?(预设:慢慢地升起)文章中是用了哪个词语?(徐徐,徐徐就是慢慢地意思,因此在读这句话时要读得稍微慢一些,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5播放升国旗的视频

  6视频中的国旗徐徐升起(出示词语:徐徐升起),迎着微风飘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多么美丽啊!出示句子:迎风飘扬,多么美丽(读准“迎风”二字,指名读,师范读,男女赛读)

  7,要求学生拿起书本,再读儿歌(师生对读)

  8尝试背诵:

  望着 ,我们

  (1)指名背诵 (2)全班背诵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带拼音):正 五 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准确,正后鼻音,五是整体认读音节

  2学生观察“正”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并说说注意点

  师:正字很有趣,由横和竖组成,上横短,下横长,竖在竖中线,第4笔的竖要对齐第一笔的横。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描红仿写,师巡视(写字儿歌念一念,注意要点说一说)

  5展示评价

  6教学“五”字方法同上(“五”字要点:上横短下横长,横折在横中线,竖略倾斜)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是一童话,讲述的是小燕子在妈妈的帮助下逐渐进步的过程。题目《每次都有进步》,既是妈妈对小燕子的肯定,又是小燕子自身成长过程的体现。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通过采取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从读中受到感染,获得启迪,并通过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燕子3次观察冬瓜和茄子每次都有进步的故事,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意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小燕子的成长过程,学习小燕子虚心学习、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入手导入新?

  1.说说自己知道的几种蔬菜,并说己爱吃的一种蔬菜的.样子。

  2.出示冬瓜和茄子的卡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通读课文。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3.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名接读课文,检测读文情况。

  (本环节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大体感悟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三、深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自由读3~7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小燕子观察了几次冬瓜和茄子?每次都发现了冬瓜和茄子有哪些不同之处?

  (2)小燕子的进步表现在哪儿?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反馈。

  4.指导朗读小燕子的话。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小燕子观察了3次:第1次发现了形状不同,第2次发现颜色不同,第3次发现了细节上的不同——有细毛和小刺儿。

  5.指导朗读燕子妈妈的话。

  :同学们说得真好呀!因为小燕子的观察一次比一次仔细,做事一次比一次认真,所以妈妈说它每次都有进步。老师希望你们在学习上也能像小燕子一样,认真细致,每次都有进步。

  6.分角色朗读妈妈和小燕子的对话。

  (这一设计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内容,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检查识字

  抽学生认读字卡,交流识字方法。

  五、拓展延伸

  1.仔细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21课《齐白石画虾》。

  2.读完这个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每次都有进步

  菜园里冬瓜—大—青—有细毛

  茄子—小—紫—有小刺儿认真细致地观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

  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

  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2.学生翻译:略

  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板书:

  地理优势

  政治雄心

  4.请学生按板书思路背诵。并检查或抽查背诵情况。

  四、讲析第2段。学生朗读后: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3.教师提问:

  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4.学生朗读第2段。

  5.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板书: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然后集体背诵。

  5.作业:

  (1)巩固背诵第3、4两段。

  (2)预习第5段;找出本文对比的内容,体会本文论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找两位学生分别背诵第2、3两段。

  二、学习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本段层次,背诵。

  三、请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首先让同学找出本文的对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教师简析。

  以上第(1)句虽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没有重复感,却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从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

  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

  调子

  (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习洗衣谣

  物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

  大地复苏的景象

  教

  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注:(1)、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2)、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3)、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溪水是如何的练习怎样的洗衣谣?

  (4)、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5)、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6)、讨论以下的问题3。

  3、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A、白云——自由的象征。

  B、(1)、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2)、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3)、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A、见书中句子;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

  四、作业:

  1、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处处…夜…花…”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能在自读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梳理课文思路把握结构,通过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体会文章主旨和人物性格、特点。

  二、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自当代女作家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故事记叙了初中一年级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节选部分通过贾里为实现“伟人计划”而经历的三次失败,以及一次不经意之间却意外获得成功的经过,告诉读者,人必须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才能一步步成就大业的道理。小说人物形象极其富有个性,生活气息浓厚,作者的生活积淀丰厚,故事贴近生活,人物贴近生活,情节安排巧妙,叙述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不少地方采用夸张手法,读来妙趣横生,叫人忍俊不禁时陷入思考,对于中学生很有现实意义。因此,这样的小说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走进课文,探求课文主旨,明白课文的主要创作意图,寓教与学,赏析文章与学会写作、怎样做人结合起来。

  三、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生活气息浓厚的小说,是一篇非讲读课文。内容贴近中学生生活,情节不复杂但是趣味横生,语言轻松幽默,主题鲜明深刻但不费解。因此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主要表现手法,学会自己欣赏小说语言特点。

  因此,本课教学,适合以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而非详细分析,教师不宜过多讲解。

  四、课时数 2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你一定喜欢上了这个既顽皮,又善良,对生

  活充满了幻想,喜欢新奇冒险生活的孩子,那么他的身上是否具有伟人的素质

  呢?(学生各抒己见,师引导评价)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立足课文,整体感知

  说一说,看谁说得好。

  教师指导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出语气语调,并口述三次经历。

  1.复述交流:学生小组内互相复述,再全班交流

  2.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设计了一段贾里的日记,他与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起什么作用?

  明确:贾里的日记是对课文中贾里种种行为的一个总解释,正因为贾里对“伟人”的理解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他才会用他的方式来进行"伟人形象"的塑造,才会有很多出现在他身上的、让人捧腹又不得不让人喜欢的趣事。设计贾里的日记并放在篇首,是为了增强角色的真实感。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班级内学生互评。)

  三发散思维,探究主旨

  1、赛一赛,看谁辩得清(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指导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贾里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成立两大组,赞成贾里的作法是正方,不赞成贾里作法的是反方,双方开展辩论赛。

  要求:评委由班干部组成,最后要评出最佳辩手和最佳口才奖,最佳提问奖,辩论双方可互提问题,也可直接陈述意见。

  明确:正方的贾里:有成就伟人的志向;

  以大师风度律己;

  运动会上反对播放软绵绵的流行音乐,有正义感;

  在实施“一鸣惊人”的打工计划中,主动推荐自己,勇于实践;

  在处理破书事件中,主动拿破书,不怕吃亏。

  反方的贾里:为成就伟人不能把同学当敌人来恨,恨的对象定位错误;

  矮个风度与伟人风度不相联系,认识错误;

  对伟人的成就过程并不了解,只知道要“一鸣惊人”;

  对自己能力认识不足。

  (教师适时点拨。)

  2、写一写,看谁写得好

  教师指导语:从贾里的失败和成功经历中,我们看出他是一个不切实际,但有上

  进心,本质不错的人,那么你从贾里的故事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必须从小事做起,才能干成大事。

  (学生写下来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班级内部学生互评。)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直接导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演读,角色体验

  教师指导语:贾里个性十分鲜明,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却又充满幼稚,容易一时冲动。下面请同学自读第三个打工计划,并编出舞台对白。

  要求:语言旁边要加上动作,神态,便于表演。

  (学生编好后,小组内修改,并挑一小组模拟演出,师生共评。)

  三折读,妙点揣摩

  教师指导语:本文语言幽默诙谐,非常符合人物性格和文章思想内容,请你细细揣摩,找到语言上亮点。

  明确:

  例如:林晓梅这丫头最不欣赏进行曲,运动会上,她放的都是流行音乐,软绵绵的,运动员不打瞌睡就万幸。

  “万幸”一词略带夸张的口吻,对林晓梅作了讽刺。

  例如:如果说需要设计师他还心服口服,连剪个线头都不相信堂堂的贾里?他猛一下脱掉西装,抄起把剪刀,眼疾手快地几下消除了羽纱上的线头。

  幼稚、滑稽的动作使人感到贾里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

  例如:“鲁智胜提议拿小刀划邱士力的车胎,这虽然解气,但缺乏大师风度,贾里懒得去做”,在贾里心中,似乎自己已是“大师”,羞与小儿为伍,懒得去做那些小孩子才做的事情,其实自己还极为幼稚,这就产生了幽默和讽刺的效果,妙趣横生。

  (品读精彩句子,体会作者笔下表现出来的轻喜剧效果。)

  (学生在书上圈勾画,做笔记,小组内交流讨论,班级内部学生互评。)

  四写读,仿写片段

  教师指导语:作家描绘了贾里生活中的三个片断,记录了他点点滴滴的感受,你能否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再依据贾里的性格,给文章再加一个实施伟人计划的片断呢?

  (学生仿写,交流,师生共评。)

  五作业

  你有过成为伟人的梦想吗?你曾经计划过吗?请写出你的梦想和你的计划。

  《伟人细胞》 教案之二

  八.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说中贾里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只有像普通人一样,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伟业的道理。

  (2) 学习本文巧妙安排情节,人物描写个性化和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

  (3) 体会注意生活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好作文的硬道理。

  九. 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自当代女作家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故事记叙了初中一年级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节选部分通过贾里为实现“伟人计划”而经历的三次失败,以及一次不经意之间却意外获得成功的经过,告诉读者,人必须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才能一步步成就大业的.道理。小说人物形象极其富有个性,生活气息浓厚,作者的生活积淀丰厚,故事贴近生活,人物贴近生活,情节安排巧妙,叙述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不少地方采用夸张手法,读来妙趣横生,叫人忍俊不禁时陷入思考,对于中学生很有现实意义。因此,这样的小说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走进课文,探求课文主旨,明白课文的主要创作意图,寓教与学,赏析文章与学会写作、怎样做人结合起来。

  十.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生活气息浓厚的小说,是一篇非讲读课文。内容贴近中学生生活,情节不复杂但是趣味横生,语言轻松幽默,主题鲜明深刻但不费解。因此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主要表现手法,学会自己欣赏小说语言特点。

  因此,本课教学,适合以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而非详细分析,教师不宜过多讲解。

  十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十二. 教学流程

  4. 学生或教师介绍作者当代女作家秦文君及其作品。

  5. 自由诵读小说(或分角色朗读),划出需要强化的字词。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己概括小说故事情节,解决课文主要内容和主旨。

  (1)讨论:简述贾里的“伟人计划”前三次失败的经过,简评他失败的原因。

  * 仇人变成朋友;追求“矮个风波”的失败;一鸣惊人的打工计划的破产。

  * 对同学定位错误注定失败;想通过改变体型引人注目的想法本身幼稚可笑;做事冲动注定失败。

  (2)讨论:贾里是怎样意外获得成功的?成功的原因何在?给你的启示是怎么?

  * 屡次失败后,贾里开始思考。一件在贾里看来微不足道的区区小事,主动要走一本破损的书,却让班上沸沸扬扬,引起轰动效应。贾里无意中做了看来一件值得称道的大事,反让他做了一回“伟人”。

  * 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成就大事。

  * 不要一味着眼轰轰烈烈,追求一鸣惊人,不要不切实际地幻想,不做小事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

  (3)讨论:小说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如何刻画的?

  * 自己以为自己才智非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具有伟人细胞;做事冲动,幼稚不够成熟,有时没有韧性,但是有上进心。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法刻画的。

  (4)小说的语言幽默轻松表现在哪些语段里?选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试做欣赏。

  * 采用大胆的夸张笔法,形成一种令人轻松一笑的轻喜剧效果。如“鲁智深提议拿小刀划邱力士的车胎,这虽然解气,但缺乏大师风度,贾里懒得去做”,因为在贾里心中,自己似乎已经成为“大师”,羞与小儿为伍,懒得才去做那些小孩子才做的事情,其实他自己本身还非常幼稚。这样的语言表达产生幽默讽刺效果,使文章妙趣横生。

  * 巧妙应用主人公日记片段,轻松形成幽默效果并发人深省。如文中引用了贾里的一段日记,日记内容是贾里关于自我的“伟人素质“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矛盾。贾里自己认为具有“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等“伟人素质”,而他人却对此“毫不察觉”,最好的朋友也只是说他“既不是伟人,也不是庸人”,贾里对此十分愤慨,认为这种评价“不负责任”。这里的巧妙引用,意在告诉大家,伟人不是自己封的,也不是天生成就的,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逐步锻炼成长,才能逐渐为他人接受和承认。

  十三. 板书设计

  伟人细胞(长篇小说节选)

  秦文君

  故事梗概: 化敌为友 矮个风波 打工计划破产 意外成功

  贾里画像: 爱憎分明 稚气冲动 有上进心 却对自己要求不严

  小说风格: 轻松幽默 情节巧妙 人物形象鲜明 生活气息浓厚

  小说启示: 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

  十四. 作业布置

  (1) 书后探究题1—3;

  (2) 导学基础部分和阅读题;

  (3) 作业纸(解决字词和人物描写难点);

  (4) 作文 ( 从生活小事中去找寻写作题材)。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

  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例:小明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夜晚,我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终于找到了北极星。

  春天来了,我仔细观察柳树是怎样发芽的。

  ③把说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一所派

  当地观察往常向导果然敲

  2、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8蜜蜂引路

  花丛

  列宁亲自找边走边看观察

  蜜蜂

  养蜂的人房子

  七、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作者塑造的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司马迁对周公那种深厚的景仰之情。

  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文题、背景。

  1、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2、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3、世家,《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4、《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二、范读课文。

  1、注意字词读音、断句,扫除字词障碍。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三、给加横线的词正音并释词。

  笃(dǔ)仁 钺(yuè) 召(shào)公 名奭(shì) 缪(bù)卜 归(kuì) 开籥(yuè) 金縢(téng)匮(guì) 有瘳(chōu) 箕(jī)子 践阼(zuò) 弗辟(bì) 蚤(zǎo)终 祉(zhǐ)福 鸱(chī)鸮(xiāo) 倍依(yǐ) 竆竆(qióng) 揃(jiǎn)其蚤(zhǎo) 谮(zèn) 严(yǎn) 奸(gān)神命 飨(xiǎng)国 鳏(guān)寡 诞淫厥佚(yì) 昃(zè)不暇食 百姓说(yuè) 将没(mò) 肸(bì) 伤牯(g)ù 寇攘(rǎng) 歭(zhì)尔刍茭 糗(xiǔ)粮 濞(bì)立

  四、对照注释、译文,自由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12段)详细记述鲁国公的主要事迹。分六层。

  第一层(1段)辅助武王,伐纣灭殷。(笃仁纯孝)

  第二层(2段)牺牲个人,质代王死。(义无反顾)

  第三层(3段)临危受命,代理国政。(忍辱负重)

  第四层(4-6段)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坚决果断)

  第五层(7-10段)还政代王,制礼作乐。(胸怀博大)

  第六层(11-12段)周公作为,感动成王。

  第二部分(13-15段)交代鲁国公后世君臣无道,与周公的品德形成强烈对比。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部分第一层(1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者(助词,表停顿),……也(表判断) 笃仁(忠厚仁爱) 于(介词,表比较) 及(等到) 辅翼(佑助,辅弼) 用事主持朝廷政事) 把(手持) 以(连词,表目的) 夹((站)在左右) 告周之罪于天下(介宾短语后置) 戚(父母兄弟等直系亲属,现指旁系亲属) 虚(区域)

  2、朗读并小结。

  (二)研习第一部分第二层(2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克(攻克,战胜) 集(通“辑”,安定) 不豫(天子不舒服,不能处理政务) 乃(副词,于是,就) 缪(通“穆”,虔诚) 戚(形-使动用法,使……感动) 以为(把……作为,今指认为) 北面(名-状语,面朝北方) 戴璧秉圭(头上顶着玉璧,手中秉持玉圭) 阻(遭到困厄) 负子(诸侯病) 以(用)旦代王 乃命于帝庭敷佑(介宾短语后置) 用(因而) 定(使……安定) 无坠(不丧失) 葆(通“宝”,宝贵) 尔之(取独)许我 归(同“馈”,奉送) 以(目的连词,用来)俟尔命 屏(藏而不给) 发书(翻开占兆书,今指发放书本) 信(确实,果然) 王其(语气副词,表肯定)无害 维长终是图(宾语前置句) 藏(省略“以”)其策(省略“于”)金縢匮中(省略句) 瘳(病痊愈)

  2、朗读并小结。

  (三)研习第一部分第三层(3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既(已经)崩(天子之死) 强葆(同“襁褓”) 畔(通“叛”,背叛) 践阼(登上帝位,临时代行政) 流言(散布流言,今指没有根据的话) 不利于(对)成王(介宾短语后置句) 所以(表结果,……的原因) 辟(通“避”) 蚤(同“早”) 卒(始终) 沐(洗头,今指洗澡)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今是动词“哺育”) 子之鲁,慎无以(介词,因,凭借)国骄人

  2、朗读并小结。

  (四)研习第一部分第四层(4-6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率淮夷而(连词,表承接)反 诰(一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 宁(形-动,平定) 宗(名-意动用法,以……为宗主) 祉福(福瑞) 集(安定) 为(写作)诗 训(责备) 国(名-动,建都)(省略“于”)之

  2、朗读并小结。

  (五)研习第一部分第五层(7-10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治(处理政务,管理国家) 倍(背向着)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 竆竆(恭敬谨慎的样子) 揃(剪断)其蚤(同“爪”,指甲) 奸(干犯,冒犯) 瘳(痊愈) 用事(当政,临朝)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反(同“返”,召回,迎回,使……返回) 亡(使……毁败,使……灭亡) 严(同“俨”,庄重的样子) 自度(以法度自律) 荒宁(荒废事业,自图逸乐) 飨国(拥有国家。飨,同“享”,享有) 小人(中性词,地位低下的劳动者,今为贬义词) 密靖(使……安定) 鳏寡(孤独的人) 诞(放荡)淫(过分,无节制)厥(其)佚(同“逸”,安乐) 诛(讨伐) 昃(太阳偏西) 以(目的连词,用来)诫成王 官政(官职制度)未次序(还未安排得系统合理) 百姓(西周时对贵族阶级的总称,今指人民)说(通“悦”,欢悦)

  2、朗读并小结。

  (六)研习第一部分第六层(11-12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没(通“殁”,死) 以(用来)明 让(谦让) 于(在)毕(邑名) 臣(名-意动用法,以……为臣)周公 大木尽拔(被动句) 朝服(名-动,穿好朝服) 自以为功(即“质”,人质) 缪(同“穆”,虔诚的)卜(占卜) 勤劳(为……而辛勤劳苦) 彰(使……彰显) 筑之(培土并夯坚实,课本注释有误) 孰(通“熟”,丰收) 褒(嘉奖,褒奖)

  2、朗读并小结。

  (七)研习第二部分(13-15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报政(汇报施政方面情况) 兴反(兴兵造反) 发之于肸(古邑名) 陈(准备) 风(走失) 越逐(擅离岗位去追赶) 寇攘(劫掠偷盗) 三郊三隧(鲁国西、南、北三方的近郊远郊之人) 歭(储备) 擢(人名) 濞(人名)

  2、朗读并小结。

  七、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周公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明确: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主要功绩有:⑴辅助武王剪灭殷商;⑵质代王死临危摄政;⑶平定叛乱营建洛邑;⑷还政成王制礼作乐。

  2、周公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⑴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千百年来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⑵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周公的崇敬敬仰之情?

  明确:作者正是饱含着激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到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司马迁对周公的崇敬景仰之情。

  八、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丑恶本质的?

  明确:

  1、用周公的品德与后世无道君臣进行对比。

  2、用鲁国的所谓“洙泗礼仪之帮”的高雅招牌与鲁国后期统治者凶残、猥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从而尖锐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统治者斤斤于揖让之节的表面形式,而行刺极尽其荒淫之欲诛杀之能的极度虚伪行径,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高度现实主义精神。

  九、布置作业。

  1、按类整理全文的文言现象。

  2、思考:曹操在其《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请问曹操以周公为典范,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明确:曹操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是以周公之比,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表达了曹操急于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11-26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石榴》教案10-11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天地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