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比较检验材料的硬度,金属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金属的特性
四、教学准备:
黑色不透明塑料袋,毛巾,水泥砖,木头、卡纸、铁尺,塑料尺,空饮料罐,记录表,信封等。
核心思想:
1.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应硬强调实验的公平性。从游戏,和实验过程共同体现。
2. 相对性,材料比较时的软和硬,是相对的。
3. 硬度是材料的重要特性(重要物理性质)。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硬度,即使是同一种材料,硬度也不一定相同。
材料准备:
绳子。Ppt,涂色的跆拳道表演板。青砖碎片、表演板碎片。记录纸、木块、卡纸、铁尺、塑料尺、榔头、金属爱心两个、金属垫板、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个黑色袋子
师:上课之前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谁还记得上一节的科学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周围的材料
师:谁能来说一说那我们周围有哪些材料啊
生:金属,木头。。。。。。。(叫两个学生)
师:恩,还有很多同学举手,这说明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材料,是不是啊现在呢老师这里有两样材料,出示木头和毛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木头硬,毛巾软等(师一边让学生说用什么方法判断出的)
师:那么这两种材料同学们一摸就知道毛巾很软,木头很硬,这两者之间的软硬很明显。不过,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材料哦,举起水泥砖提问:请看这是水泥砖(下去让学生摸一摸)提问,怎么样,生回答,很硬。
师:举起木头,那和木头比这两者又是谁硬呢
生:水泥砖或者木头(不能重复回答,所以提问时要问谁有不同的看法)
三、比较硬度
1.师:看来大家对砖和木头有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砖和木头哪种材料硬。
你认为谁硬?为什么?(用生活经验来解释方法)
2.师: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猜测认为,砖比木头硬。1.猜测:砖>木头(可追问:大于符号是什么意思?——砖的硬度可能大于木头的硬度)我们在科学课上,就要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哪种材料硬。
3.师:在课堂上,你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砖和木头谁硬呢?
生:用手指在上面刻划、掰、摔、撞、劈。(让学生说说他的判断标准:说说看,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怎么样算软的,怎么样是硬的?)
(先让学生说完,再逐一分析)
4. 师:学生分析几种方法的优劣:
撞、劈、摔:海绵是软的,但用这些方法都不能辨别出来。
捏:看材料有没有变形?排除
掰:掰的过程中,我们对材料用力,材料会变形,这个叫做材料的柔韧性。
Ppt:划:划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为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6.师:ppt!图上就是铁尺在刻泡沫,你看到了什么?
在刻的过程中,你看到的泡沫表面留下了凹进去的痕迹就是划痕,这种判断物体软硬的方法叫做刻画法。
7.师:你觉得用刻画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吗?
(用尖角刻、力气不能太大、相互刻。)引导,生:应该刻两次,互相刻画,互相证明,这样才能得到公平的结果。
8.下面我们就用刻画法来比较一下砖和木头的软硬。
9.学生实验并交流:(拿出一号信封)
10.你觉得谁硬?为什么?
砖刻画木头有划痕。而木头刻画砖没有划痕,所以,砖比木头硬。(材料装信封放回桌子)
11.思考:砖上的痕迹是划痕吗?
四、更多材料的硬度比较
1.老师这里还有四种材料请大家来比较。Ppt:分别是铁尺,塑料尺,木头、卡纸。
2.猜测一下,硬度从大到小排队?学生猜测
实验的时候,老师提供了记录用的表格,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用铁尺分别去刻画、铁尺和铁尺是同一种物质,没有划痕)
3.这个表格完整吗?(用铁尺刻别的材料的同时,也要用其他材料来相互刻)
4.实验开始前,再次强调几个实验要求。
用一种材料依次去刻画其它材料,并把实验结果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有划痕的打钩,没划痕的打叉。
划的时候,用力大小要一致,这是为什么?
5. 学生实验。下面我们就用刻的方法来比较一下砖和木头的软硬,(拿出2号信封和记录表,请及时记录),(完成比较早的组,建议用刻画法比较一下身边其他材料的软硬。)
6. 学生交流。教师在大表格上打钩。
7.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铁尺>塑料尺>木头>卡纸
8. 处理:纸头比木头硬。(他们为什么结果是这样?你有什么想法?)
9. ——请这一组的同学上来演示(相互刻)。——再找其他一组的木头来和它的木头对比。——说明:方法对,而同样是木头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硬度。
10.师:思考,在这里,什么最硬?那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吗?这四种材料中什么最软?它是自然界中最软的吗?说明:硬和软是相对的。铁是相对比较硬的材料。
五、认识金属。
1. 师:铁硬,所以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铁。你在生活中,看到哪里用到铁了呢?
2.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起来看看PPT。
3. 你看到的铁制物品,除了利用了铁的坚硬,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导热、导电、光泽)
4. 4. 我们以铁为中心,记录了更多和它有关的内容,像这种简单的网状图,我们把它叫做气泡图。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5. 生活中还有很多有铁类似性质的材料,它们有光泽,能导热、导电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金属。不仅这样,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特性。(延展性实验)
6.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金属吗?(现在你知道易拉罐为什么用金属做了吗?看视频)
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共上了三次,一次是我们科学组老师一起听,一节是请来了教研员一起听,最后一节是浙江省校长培训班的老师来我们学校参观听课。想起上这节课的最初想法是因为之前刚听了丁言君老师的这节课,随后又在宁波市基础改革展示课上听了一遍,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等各方面都上的'很不错,所以想把这节课的听课内容整理一遍然后自己学校上几次,加深印象。结果正等我想按照丁老师的教学设计上课时被通知下周四省级培训班的校长要来听课,校长还请了教研员贺老师来帮我指导,一听这情况,心里就很着急,总感觉教研员要来我总不能完全按照丁老师的教案去上,因为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贺老师一起帮他设计出来的,如果我现在完全按照这设计上,不改变一下,总觉的难为情,所以迫不及待情况下,我就试着去改变教学设计,其实我本来就觉得有些设计上丁老师的上课风格我学不来,再导入上已经有所改变,现在看来个别细节上也还得改变一下,但是改下来还是和原来的设计出入不大,毕竟丁老师的设计已经很好了,所以最后没办法我还是这样上了。
贺老师一听我的课就指出了很多细节,这恰恰是我平时教学所忽略的,比如上课时不能把身体的背影对着学生,这样是不尊重学生的,我们老师应该站在讲台周围,让全体学生看到你说话,而不是背着听课。还有比如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尊重学生,有时候错了应该以委婉的方式反问等等。另外在课的设计上贺老师又帮我理了一遍,思路就更加清楚了。在整个的指导过程中,贺老师一直强调“以生为本”,指出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提问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实我反思在之前的备课过程当中,我设计每一个问题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总是考虑我提的问题学生会不会大范围回答不然我就接不上,课就上不好了,本节课在提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木头和砖的软硬,为了防止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办法甚至有些方法根本是错的,我担心到时学生一乱说我就应不过来,所以索性干脆提问的时候给学生限制了方法,要求不能借助其他物体,这样一来,虽然学生的回答会在你的设计预料之中,但是仔细一想其实这是限定了学生的思维,不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认为自己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而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去进行限定,这样就明显违反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所以通过这次的课我认为自己今后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吗,而不是从老师自己出发。
最后总的感言上一节课很折磨人,上好一节课更折磨人,回想自己接到这个上课任务,每天总是牵挂着,但是我觉得经历每一次上课和评课的过程,自己对课的理解和理念以及上课的水平都会得到提升。设想着到哪一天我才不会对上课产生恐惧。或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多上课,多反思。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
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 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 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
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公里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 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 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 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
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
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 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根据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判断晚上12:00T16次列车的大致位置。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锻炼幼儿运用味觉来对食物进行辨别的能力。
2、丰富幼儿有关食物味道的感知及形容词,丰富词:酸的、甜的、香的。
教学准备:
布娃娃一个,录音机、音乐磁带,有关甜味、酸味、香味的食物若干。
教学过程:
1、出示各种味道的食物,通过给凡凡小朋友过生日,来引出课题:尝尝味道。
今天是我们班凡凡小朋友的生日,我们一起给他庆祝生日好不好?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小朋友吃的时候,看看你吃的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味道的?小朋友边吃边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2、讨论食物的味道:
(1)请小朋友说说,你刚才吃的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糖果味一样是甜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杨梅味一样是酸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花生味一样是香的?
(2)丰富形容词:酸的、甜的、香的。
(3)小朋友你喜欢吃什么味道的东西呢?
(4)不能吃太多甜甜的东西,这样,牙齿会吃坏的。
3、按酸、甜、香的味道来分类:(出示酸、甜、香的食物请小朋友分类)(1)凡凡请我们吃东西,我们也送好吃的东西给凡凡吃好吗?凡凡要我们把礼物放在三个篮子里。把味道是甜甜的放在一个装糖果的标记的篮子里;把味道是酸酸的放在一个装杨梅标记的篮子里;把味道是香香的放在一个装花生标记的篮子里。
(2)凡凡说你们分得真好!这是甜甜的味儿;这是酸酸的味儿;这是香香的味儿。谢谢小朋友送来这么多好吃的礼物。
4、活动结束:今天凡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味道的食物,有甜的、酸的和香的,谢谢凡凡嘛,那让我们唱歌跳舞来祝贺凡凡的生日吧!
小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小小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活动目标:
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起幼儿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这一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脸盆、小碗、水桶、积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小石块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桌上的小篮子里有许多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玩一玩?(请幼儿说一说篮子里的物品)"盆里的水蓝荧荧的,真漂亮,小朋友喜欢不喜欢?我们小朋友可喜欢玩水了,小篮子里的东西也想到水里去玩一玩,等一下请小朋友把小篮子里东西放到水盆里去,看看它们到水里后会怎么玩?看看会有哪些东西不见了?"2、第一次尝试A、幼儿每人一份材料,引导幼儿将物品放入水中,并观察什么东西不见了。
B、讨论:什么东西是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不见了?不见的东西哪里去了?
3、第二次尝试A、让幼儿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用小碗将盆里的水舀到小水桶里(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水撒到外面)B、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水底的东西。
4、总结"我们把放到水里后不见了的东西这一现象叫沉,把放到水里后看的见东西的这一现象叫浮。"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 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 小结
4、 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2)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线、毛巾、玻璃、长木板钩码、三只圆柱形铅笔、肥皂水。
教学过程
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小实验: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拖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越大),手拖动就越困难(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然后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毛巾要固定在桌面上)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就比手在平滑的桌面上拖动更难一些(说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较大)。
师:手压在桌面上拖动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手在桌面上滑动时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师:这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生甲:阻碍手运动的作用。
师: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乙: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拖动越困难,说明所受摩擦阻力越大。
师: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丙:手压在毛巾上拖动比手压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动更困难,说明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
师:什么叫滑动摩擦力?
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注意,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应加以“相对”两个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摩擦力。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师:对滑动摩擦力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
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摩擦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
2.猜想或假论。
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生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生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运动速度有关。
生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推力、拉力有关。
生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材料有关。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你们作出的猜想有合理的地方,要证明你们的猜想正确,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很好,大家都已懂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能对前面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3.设计实验。
师:滑动摩擦力是产生在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接触面上,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的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材料,接触画大小有关,对这些因素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们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
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否则,你就无法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是由哪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必须注意的“变量控制”方法。如在研究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要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时,则应控制压力等因素的变化。
板书: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
研究方法一—“变量控制”方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2"加油站”内容。
生: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下面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计划,并进行全班交流。
生:讨论后得出:根据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我们制定以下实验计划:
(1)把玻璃固定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玻璃—亡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2)在桌面亡铺一条毛巾,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毛巾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入课本P93表格中。
(3)取走毛巾和玻璃,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桌面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4)在木块上加放一个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它们在桌面上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师:其他小组认为以上的实验计划合理吗?有没有异议?
生:按课本上图5—30(a)、(b)、(c)、(d)。在改变粗糙程度时,实际上也改变了相互摩擦的材料,摩擦力的改变是否是因为相互摩擦的材料的改变而引起的?
师:你能发现这个问题很了不起,你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希望你继续努力。这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改变(因为粗糙程度的改变更为显著),而我们探讨的问题仅仅是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实验还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注重理解,将来肯定很有前途的,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在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个拉力的大小与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有关此知识点要在第六章才学,现在先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储存起来吧。记录实验数据时,就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作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操作时,还请大家注意:如何做到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呢?
①是沿直线水平拉动木块;
②是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
好,如果没有问题了,下面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吧。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4.分析论证。
师:请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的体会。
生:交流。
师:请3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公布在黑板上,比比看哪个小组数据准确。
师:在(如课本P92图5—30)实验步骤(a)、(b)、(c)中,接触面之间的压力保持不变,你发现摩擦力变了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实验步骤(a)、(b)、(c),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改变时,摩擦力大小发生改变。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论吗?没有。好,大家做实验都很认真,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掌声祝贺。
师:在(如课本P92图5—30)实验步骤(c)、(d)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压力发生变化,摩擦力变了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实验步骤(c)、(d)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接触面间的压力改变,摩擦力也发生了改变。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时,接触面间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论吗?没有。好,大家都得出了正确结论,同样,掌声祝贺。
以上是关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定性探究,有兴趣的同学町在课外继续探究,摩擦力是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存在摩擦?这些摩擦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足球场亡,摩擦力可以帮助守门员抓稳足球,这个摩擦是有益的。
生乙: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间存在摩擦,这个摩擦是有益的。
生丙: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桌面对木块有摩擦力,这个摩擦力是有害的。
生丁:机器转动时,零件间存在摩擦,这个摩擦也是有害的。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说明大家平时生活
中很注意观察,这是一个好习惯,希望今后保持。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
举例说明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是: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压力,如北方冬天下雪路滑摩擦力小,常在路面上撒些灰渣,增大摩擦力。
生乙:自行车刹车也是利用摩擦力,刹车时,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生丙:皮带传动也是利用摩擦力,它也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的,演奏二胡时,弓弦与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动发声,用增大压力的办法来增大弓弦与琴弦间的摩擦力。
生丁:鞋底、汽车的轮胎做得凹凸不平时,都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
板书:3.增大有害摩擦方法: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增大压力
师:以上大家讲得都很好,一部机器工作时,有些部件要转动,有些部件要滑动,这时都要产生摩擦,这种摩擦不但使机器发热,白白消耗动力,而且使机器磨损,性能变坏,这些情况下的摩擦要设法减小它。下面再来考虑:如何减小有害摩擦呢?
生甲: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是:
1.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压力大小。
师:在理论上,以上方法是对的,不过,用这样的办法还往往不能把有害的摩擦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你们还知道哪些更好的方法吗?
小实验:先让学生用手掌压紧桌面拖动,感受桌面作用在手上的摩擦力;然后在手和桌面之间垫上二三支圆柱形铅笔,再压紧拖动,体会这时作用在手掌上的摩擦力是不是比滑动时小得多。
师:做以上小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生: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有害摩擦的例子?
生甲:各种车轴的轮子做成圆的,就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的。
生乙:旱冰鞋下的小轮,也是用滚动代替平底鞋的滑动,从而大大减小了与地面间摩擦。
师:你还知道哪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吗?
生甲:在机器零件间涂上润滑油,使摩擦面不接触,大大减小摩擦。
生乙:汽垫船向下喷出强气流,在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可以大大减小摩擦。
生丙:磁悬浮列车是靠强磁场把列车从轨道上微微托起,在列车和轨道间出现一层薄空气,使摩擦力大大减小,车速可达500km/h。
……
师:以上大家都说得很好,说明大家平时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
板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用滚动代替滑动
2.使接触面脱离直接接触:涂润滑油、充气垫等
师: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你的生活会出现什么问题?发生什么变化?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就寸步难行。
生乙: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就无法用手拿任何东西。
生丙: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运动的汽车将永远停不下来。
四、归纳与学习过程评忙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决定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增大有害摩擦的方法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与学习实践活动
1.课本P95作业1、2、3。
2.实践活动:课本P96,活动1、活动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七、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2-12
(精选)科学教案08-26
【精选】科学教案11-28
科学教案[精选]08-20
科学教案(精选)07-27
科学教案07-20
(荐)科学教案12-25
(必备)科学教案12-25
泡泡的科学教案03-13
科学教案【优选】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