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奔月教案优秀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嫦娥奔月》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1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发展表现故事情节画面,尝试制作连环画图书。
2、在小组合作中能与同伴互相协商、分工,共同完成图书制作。
3、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活动准备
ppt、绘画纸、油画棒、订书机。
活动过程
1、回忆中秋节的`主要情节。
师:你的中秋节是怎样度过的?
2、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书。
(1)师:今天请小朋友将你的中秋节故事画下来,做成一本你的中秋节连环画。
(2)师:你们还记得什么是连环画吗?做连环画有什么要求?
(有封面、故事、封底、装订、标价、出版社)
(1)你的中秋节故事需要画几张画面?每张画表现了什么内容?
3、幼儿制作“我的中秋节”连环画。
(1)请找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本中秋连环画,你们先商量故事内容,让后绘画,制作连环画。
4、幼儿作品展示,并互相欣赏交流。
活动延伸
将幼儿连环画放置在阅读区,供大家互相阅读。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故事大意,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反复朗读,大体把握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4、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感受、学习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整体上把握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把握主人公性格特点。
三教法、学法设计教法:
情境教学法:感情朗读课文
学法:联系上下文释词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流程预设:
(一)由“月”入题,构建学生兴趣阅读的平台。
1、(板书“月”)月是文人墨客的最爱,许多诗词曲赋中都有“月”的身影,谁能背上几句?
A、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E、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提到明亮,我们都会想到一个与之息息相关的节日——中秋节、关于月亮,关于中秋节,有许多美妙动人的传说,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嫦娥奔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在仔细阅读中去感受,去品味,去想象,走进嫦娥的内心,记住嫦娥的故事。
3、(齐读课题),当你第一次见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问题?
看看这些小问号,它们一个个眨着眼睛,好像在说:你们谁敢挑战我?它们又像是一个个小旗帜,正在通在勇敢而又智慧的同学招手呢?
自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以读为主,搭建学生自主阅读的舞台。
1、自读课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喜欢的缘由,交流汇报,相机指导学习相关字词。
力大无比苦难敬重奸诈贪婪飘飘悠悠接济近不及待周旋焦急凝望企盼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力大无比”“苦难”
②联想法学习“接济”:当乡亲们没有了吃的,善良的嫦娥会怎样做?
当一些贫苦的乡亲们没有了穿的,善良的嫦娥会怎样做?……
③表演法学习“近不及待”“飘飘悠悠”
④用换词法学习“凝望”“企盼”“焦急”。
3、同学们初读了文章后,你觉得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1)后羿嫦娥逢蒙(2)填空:
()的后羿()的嫦娥()的逢蒙
(3)再读文章,完成填空,说说理由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4、小结:
(三)书写生字,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
奸诈婪逼辉企
(四)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品质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充分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
人们常说,美的力量是永恒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尽管一走就是数千年,可人们还是由衷地喜欢它,一辈辈地传诵着,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请你们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觉到这个故事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点评:这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声情并茂,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启发引导作用。)
二、让学生读文,自己感悟
让学生潜心会文,细细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并在文章的后面写批注,最后再读课文读出感受。(点评:读有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想想、画画、写写,再读读,这种有指向性的读书活动,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组织交流
壮美:后羿射日的有关课文英雄神勇无比,为民除害,给人阳刚之感。嫦娥勇斗逢蒙他毫不畏惧、机智周旋,弱女子显壮举。
凄美:嫦娥吃了仙药飞往月宫,后羿不顾一切……怎么也追不上。这是一种离别,四目相视,却无缘再聚,有情从此天上人间难相聚。此青此景,怎不叫人掬泪同情。
甜美:月圆之际,皓月当空,嫦娥悄然伫立桂花树下,深情凝望着丈夫,身虽不能至,心已相印,天荒地老,这等感情确实让人人心生甜蜜。
柔美:嫦娥的外表美,典型的东方美女
优美:嫦娥吃了仙药,……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体会:月美,景美人物更美,画面诗情画意,充满遐想
注意:学生在体验这些感受时,都要加强朗读训练。
(点评:这种读悟交流过程,实质上就是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活动过程。)
四、全面感悟,读写联系
(每一个优秀的文本都会留下一定阅读空间,使得读者能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积极参与文本的再创作)
此时此刻,遥遥相望的嫦娥与后羿以及乡亲们,一定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请同学根据课文围绕中心“好心的嫦娥”写一段话。
五、拓展阅读
〈〈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几种版本,课文所言,只是一家之言,介绍学生阅读。
(这两个细节既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训练,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知识的积累。)
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叙说的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境优美,情节动人,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当地。这节课重在让学生读悟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美,真正做到在读中悟,悟中读,遗憾的是课中时间安排不当,读悟交流不够彻底。顾问意见:这节课的主要闪光点是:教者能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发人深思的导入语启发学生投入到潜心会文中边读边思、边画边写、再读,积极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组织读悟交流中,老师穿针引线,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较好地形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果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出人物形象,就可以全面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3
由来:
刚刚度过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假期,孩子们还沉浸在吃月饼、看月亮的喜悦之中。我班幼儿大多数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但还有一半左右的幼儿固定拍感不强,节奏创编也是新的尝试。
目标:
1、根据歌曲律动,感应并表现歌曲中的上/下行。
2、通过二声部合奏提高幼儿节奏的稳定性。
重点:感应上/下行
难点:顽固伴奏的创编
准备:丝巾、飘带(皱纹纸条)、节奏棒、铃鼓
过程:
一、准备部分:
1、幼儿唱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敲节奏棒走进教室。
2、故事导入:嫦娥吃了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药,吃了一颗不够,她又吃了第二颗……我们跟着音乐听一听,嫦娥吃了两颗仙丹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音乐活动:
1、教师带领幼儿聆听歌曲,并拍出固定拍。(提问:嫦娥偷吃了几颗仙丹?吃过以后飞到哪?)
2、再次聆听歌曲,根据歌词创编单人舞蹈,并在最后两句做滚手上、下行,感知音阶上行和下行的走向。(提问:老师在歌曲最后两句做了什么动作?)
3、双人律动:幼儿两人一组,手持纱巾(彩带),模仿嫦娥做飞翔状;在歌词最后两句处,运用肢体表现音阶的上下行。
三、顽固伴奏
1、出示十六宫格节奏:塔踢踢塔塔
2、请小朋友给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起来发出好听的声音,如“唔七七唔唔”,小朋友和他一起拍一拍,读一读。
3、老师也给小音符起个好听的名字:“塔踢踢塔塔”幼儿跟着拍读。
4、语词创编:用出示的节奏,创编语词。如“飞上了月亮”
四、乐器演奏
1、全体幼儿分为两组,一组拿铃鼓和一组拿节奏棒。
2、分组练习:铃鼓演奏固定拍,节奏棒顽固伴奏。
3、尝试两组合奏。
五、集体表演:
听音乐做律动
反思:
今天是我们班奥尔夫的第一次活动,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可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除了感到新奇好玩,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孩子的好奇心太强,常规没有建立。
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到音乐教室上课,所以对于这个新环境,孩子们感到很兴奋、很好奇,再加上与以往上课不同的组织形式,孩子们的兴奋劲就全部显现出来,有的坐着,有的趴着,有的喊着,有的叫着……活动一度呈现混乱状态。
第二、活动前幼儿的经验准备不足。
之前,孩子们虽然也使用过打击乐器敲击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但对每一种乐器也只是停留在见过、玩过的`层面,而并没有深入的探究这种乐器到底怎么演奏?它适合什么样的节奏等问题,所以孩子们拿到乐器后,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都来了,这敲敲、那打打的,根本就不听老师说什么了。
第三、幼儿的稳定节奏感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我就发现,我班幼儿的稳定节奏感不强,只有一小部分幼儿能跟着音乐的节奏用肢体语言做律动,大多数孩子,虽然也能参与到活动之中,但节奏感并不强,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逐步的培养。
改进措施:
1、逐步建立孩子的音乐活动常规,从练习怎么坐开始,逐步到乐器的取放和使用。
2、给孩子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孩子一种乐器一种乐器的探索:探索乐器怎么发出好听的声音?适合演奏什么样的节奏等等。
3、在日常的音乐活动中,多让孩子拍一拍,瞧一瞧,逐步培养幼儿的稳定节奏感。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4
活动目标:
1、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体验民族节日的快乐。
2、喜欢民族节日,了解简单的节日风俗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3、知道吃月饼的意义,体会分享的愉快。
4、运用物品特征与谐音学说祝福语,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5、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活动准备:
1、每一个孩子准备一块月饼,并请家长告诉孩子月饼的品名。
2、民间故事《嫦娥奔月》
活动过程:
1、通过讨论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民间节日。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孩子们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3、了解人们在中秋节的'活动。问:你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你喜欢过中秋节吗?为什么?
4、观察月饼,通过分享月饼体验节日的快乐。
A、月饼有很多种,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月饼?——引导孩子们从形状、颜色、味道来介绍。
B、月饼为什么是圆的呢?
C、老师小结。
D、分享月饼。
5、听故事《嫦娥奔月》。
活动反思: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以中秋节为主题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感受花好月圆和合家团圆的美好氛围。
从本次活动的整个开展情况来看,对孩子进行节日文化教育,孩子的直接体验是非常重要,只有直接体验到的,感受才会更加深刻,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才会更好,当然这对于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就会高些,但是只要对孩子是好的,老师就应该用心去做好的,相信也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5
为活动背景,使幼儿对月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让幼儿了解月缺月圆的变化规律,激发幼儿对月亮圆缺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观察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月亮缺——圆——缺的变化规律,知道月亮围绕地球转动一圈就是一个月。
2、激发幼儿对月亮圆缺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观察兴趣。
3、培养幼儿的倾听、理解能力以及进行简单记录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月缺月圆的变化规律。
难点:让幼儿知道月亮围绕地球转动一圈就是一个月。
活动准备
1、月亮变化周期图,演示操作教具等。
2、谈话:天上的明月。
月亮每天晚上都会出来吗?出来都是一样大的吗?请小朋友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月亮的不同样子。
3、观看月亮变化周期图,感知月亮圆缺的周期性变化,同时了解“月亮围绕地球转动一圈就是一个月”。
讨论:月光是从哪里来的?月亮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一圈是多长时间?月亮在转动时会有怎样的变化?
教师小结:月亮的变化是因为地球自转和围绕着太阳公转的结果。每年阴历的初一、初二是月亮一个周期变化的开始,最开始的月亮,细细的。像小姑娘的眉毛,我们把它叫“新月”。然后,月亮会慢慢变胖,像镰刀,像小船,到了初七、初八,月亮变成了一个半圆,我们把它叫“上弦月”。到了十五、十六,月亮变成了一个大圆盘,这时候,也是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我们叫它“满月”。然后,月亮又会慢慢地变成半个圆的“下弦月”和月牙形的“残月”,月亮就是这样重复着缺——圆——缺这样一个周期性的变化。
4、请幼儿用手电筒、小皮球、乒乓球作演示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情景,进一步感知月亮周期性的圆缺变化。
活动延伸:
1、故事《嫦娥奔月》,丰富幼儿关于月亮的知识。
2、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月亮的变化,并作简单的记录。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6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中秋节也是水果丰收的节日。
通过家庭小组式竞赛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组号牌、自带水果、一次性塑料刀具、盘子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介绍活动的意义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坐在月下不光赏月还要品尝月饼和各式丰收的水果,感受生活的富足。
二、介绍游戏规则:
今天我们的家长也带来了丰富的水果,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个别家庭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名称,基本特性)现在我们将举行一个制作水果拼盘的大赛,活动规则如下:
1、以三个家庭为一小组,发放号牌。
2、在规定时间内,不但要比造型还要比桌面整理。
3、幼儿参与性将作为优先评奖标准。
4、奖项有:配合默契大奖和造型奖。
三、水果拼盘比赛教师注意进行部分协作,其他班教师记录并进行评奖。
四、评选与品尝活动颁发奖状,互相交换品尝水果拼盘。
五、教师进行今天活动的.小结
你们今天这个中秋节过的怎么样?(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感觉)你还知道哪些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呢?你喜欢过这些节么?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7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AABB和ABAB的叠词的特点,积累这两类词语。
3、学会5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济”,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资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嫦娥的品质。
情感目标: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媒体设计: 课文录音、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能力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一、赏“月”吟诗,引入新课。
投影富于色彩感的《月之图》。
在中秋的夜晚,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从水面升起,作为一个受过中华保守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心中此时会不由冒出许多的诗句来,比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方……(让生去补)
在四年级,我们还学过一首苏轼在中秋之夜写的词……
引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师:是啊,在月圆的中秋之夜,天各一方的人们多么盼望能和自身的亲人相聚在一起。这是一个多么温馨而甜蜜的时刻啊。记得小时候,一到中秋的晚上,我经常倚在奶奶的怀里看月亮,看吴刚伐桂,看玉兔捣药,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题,解题:奔,奔向。
“奔”是个多音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任务:
(1)读要过关(正确地读,流利地读)
(2)自学好生字新词(会读、会写、理解),常规:比较组词、课后描红。
2、自学情况交流。
(1)认读生字词。
远古昆仑山后羿逢蒙嫦娥
敬重奸诈贪婪接济宝剑时值中秋迫不和待
威逼翻箱倒柜洒满银辉焦急树影婆娑企盼
(2)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缺乏处和时指导练习。
(3)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归为一段。
讨论交流后总结。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第7、8自然段):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再让学生试着用简练的语言给三段分别列一个小标题,交流后板书: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
(4)看词语串讲课文。
师:列小标题,我们是把课文读短了,这是身手;读完课文,头脑中留下了印象,这时能用自身的语言将头脑的印象生动地讲出来,这也是身手。这节课先来个简单的,请你用上黑板上的词语将这个故事讲出来。试试吧。
同桌共练→指名讲述
三、安排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自身的弟弟妹妹听;
2、采记“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有关中秋、月亮的.传说。
3、誊写生字词语。
第二教时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精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情感目标:
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从图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读美丽的民间故事——(读题)《嫦娥奔月》。提起“嫦娥奔月”,我们头脑里就会出现一幅画。什么样的画?
2、(课件出示)看,引说:蓝蓝的——天,圆圆的——月,衣带飘飘的——嫦娥。感觉怎样?(美)
3、课文中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嫦娥奔月的这幅画面,能找到吗?
4、读一读。读文字有什么感觉?(同样“美”,板书)(激发)向往美的同学一定争着读;心中拥有美的同学一定渴望读)
5、老师也想读:(老师读,不同,我们来对照读一下,到底有什么差异。)
飘飘悠悠——飘悠(更轻更柔、有一种飘荡的美感)
碧蓝碧蓝——碧蓝(喜爱的情感在里面)
二、揣测人心
1、这段文字抽出来读我们感觉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送回文章里去,把课文整体读一读,留意一下,当你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你还认为嫦娥奔月仅是画面的美吗?
2、学生轻声读课文。
3、人更美:心地的善良。能具体说说吗?先默读,把一些支持你想法的语句用线画下来。
学生读画后:同学们一定把自身的认识化为了智慧的波浪线了,我们来交流。
先从总体上掌握。体会在两点上:一是接济贫苦的乡亲们。二是不让坏人逢蒙害人,不顾一切吞下仙药。
(1)什么是“接济”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们的吗?
例:村东的王二家没米下炊了,小朋友们围锅台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
村西的李三家又添了一口,小朋友是生了,却一块布来包裹,嫦娥知道了,就立即……
这种给以物质上的具体援助,就叫——“接济”,像这样事例说也说不完,所以乡亲们都——十分喜欢她。
(2)第二件事情是关键,这件事是因一个人而生,那个人就是——逢蒙。那是一个奸诈贪婪的小人。“奸诈”(虚伪骗人)体现在哪儿?“贪婪”呢?(“把仙药交出来!”)面对逢蒙的威逼,嫦娥是怎么做的?读。
“周旋”,什么叫“周旋”呢?这样,我们来演一演,我来演那个奸诈贪婪的逢蒙,谁来演嫦娥?
逢蒙:快把仙药交出来?
嫦娥:仙药?什么仙药?
逢蒙:别装蒜了,你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得到的,那天,你丈夫把药交给了你,是你藏起来了,说,藏在那儿了?
嫦娥:你一定听错了,那天是他采的草药卖了钱当我藏起来的。逢蒙兄弟,你缺钱吗?我送你一些。你先坐下,喝口水,我来给你拿。
逢蒙:哼,别跟来这一套,我不会听错的。(接着翻箱倒柜搜起来)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8
活动背景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节日前品种多样,色泽鲜亮味美可口的月饼闪亮登场,幼儿见得多也品尝得多。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中对中秋节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市上有月饼,中秋节快到了。有一次有位朋友问:“老师,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我就简单的把《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幼儿很感兴趣。为了让幼儿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有必要开展一“中秋节”为主题的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体会过节的气氛。知道中秋节是我过传统的民间节日。
2、初步了解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
3、激发幼儿探索月球的欲望。
4、了解节日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5、体验与同伴集体过节日的快乐。
重点难点
月亮为什么有圆缺。
活动准备
月饼(若干份)、图画纸、彩色水笔、范画:月之中、月中、月末时的月亮。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月饼。谈话导入课题。
1、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说说月饼的形状和味道。
2、向幼儿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中秋节团圆的含义。
二、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
1、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教师节讲述故事,幼儿倾听。
2、交流讨论。月亮姑娘为什么做不了衣裳?她是怎么变化的呢?什么时候变细?什么时候最圆?什么时候像眉毛(镰刀、小船、圆盘)?
3、教师小结:月亮的大小每天都在变化。月初时,月亮细细的弯弯的,像小姑娘的眉毛,慢慢的月亮越变越大,像镰刀了,像小船了。.。.。.。到每个月的农历十五十六的时候,月亮最圆,像个大圆盘。接着,月亮又开始慢慢的变小,变呀变呀,到月末时又变得细细弯弯的了。
三、画一画:会变的月亮。
教师出示范画,向幼儿介绍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让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幼儿操作:绘画《会变的月亮》。画出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
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中秋节》的活动,幼儿在体验中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基本知识,幼儿对此活动较感兴趣,在活动中,发现我为幼儿提问的资源不够丰富。例如:在活动时,有小朋友问:“老师,月亮到底是什么形状。”
如果课前我能准备月球仪或课件。这时就可以出示月球仪或课件,向幼儿展示并介绍有关月球表面的状况以及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况。激发幼儿探索月球乃至宇宙的欲望。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嫦娥奔月教案优秀10-25
嫦娥奔月教案15篇12-28
《嫦娥奔月》教案15篇02-02
元日教案 《元日》教案优秀09-08
《绝句》教案优秀03-26
白鹅优秀教案03-12
守株待兔优秀教案11-12
《母鸡》教案优秀10-21
论语教案优秀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