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教案

时间:2022-11-18 13:35:22 教案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教学教案

生物教学教案1

  教材分析: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

  (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生物性状的变异决定于遗传物质;同事、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生物教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能力目标: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三、教学难点: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一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呢?

  明确: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2.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说,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3.但是,作者摆了一个怎样的事实与观点?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类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他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养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社会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找出作者举出了哪些动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蜜蜂、白蚁、群居性黄蜂、鲱鱼和成群的飞鸟。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说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全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5.接下来我们再来具体地看第二部分的内容,第四段为什么作者一开始就来了这样两句“最让我们不安的是”“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明确:作者这样说,是模仿传统生物学家的语气,妆他们的逻辑来说的。传统生物学家们不愿意承认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这一事实,作者这样的叙述充满了调侃与讽刺。

  6.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7、大家觉得课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明确: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8、第三部分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类其实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我们人类却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明确:“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与才能。

  9、最后,作者对科研提出了什么希望?

  明确:“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是、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晨,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作者希望科学研究能够多一点交流,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五)能力提升

  整篇课文作者探讨了生物的社会性,但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六)规律总结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欺也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七)学与练: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1、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明确: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明确: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明确: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明确: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为在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九)板书设计

  蚂蚁 能思考 科学发展

  密蜂 有智慧 人类社会

  生物社会 黏菌 靠集体 探索新解

  鲱鱼

  生物的社会组织同人类的极为相似

生物教学教案3

  一、背景和意义分析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实践知识的积累,体验实践经历,倡导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倡导自主及合作性学习。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新课程学习,学生已开始接受和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种生物,以及生物与人的关系,但这只是生物大家庭的一小部分,还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它们,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生物资源,有必要专门学习一些有关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打下基础。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学名代表的含义。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讨论与交流,师生讨论与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与应激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能对周围生物好奇及产生兴趣,对所处环境给予关怀,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定与引导:通过实验和例证确立“人类能改造自然”这一观点,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诱导学生确立应用统一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看待世界。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多角度例证生物学名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使学生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了解各地生物的俗名及生物分类的各种学说。

  (2)准备各地生物图片并配上相应的俗名

  2、学生准备

  (1)联系前面学习的各种常见生物对本节课内容先作一些了解。

  (2)课前调查当地常见生物的俗名,例可上网去查各地生物的俗名。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展示多媒体动画]:生物的俗名

  学生观察并思考

  (二)探究过程

  (1)生物的命名

  [阅读课文]:P114第一段

  [思考]:生物的俗名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引导]: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异。

  [多媒体展示]:马铃薯、甘薯、莴苣等

  [问题]:你能说出它们的俗名吗?

  [展示]:课前搜查的各种生物的俗名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讨论]1、同种生物会有不同的俗名吗?

  2、不同的生物会有相同的俗名吗?

  [小结]生物的俗名是指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的名称。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不同的俗名,不同的生物亦可能有相同的俗名。

  (2)生物的学名

  [过渡]:生物的俗名对于跨地区交流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介绍]:我国的《本草纲目》中就已开始对生物进行了分类,还有其它的学说对生物进行分类命名,但由于不太科学,都没有被广泛使用,直到林奈提出了双命名法。

  [多媒体展示]:林奈及双命名法

  [阅读]:P115第四段

  [问题]1、什么是双命名法?

  2、双命名法中物种的学名是由几部分组成?是怎么表示的?

  3、双命名法使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先让学生自己比较,然后由学生推荐的代表进行表述

  [比较并讨论回答] 人们平时喜欢用俗名而不用学名,这是为什么?

  [小结] 双名法:规定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均用拉丁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一节 生物的命名

  一、生物的俗名

  1、俗名: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

  2、同一种生物可能会有不同的俗名

  3、不同的生物可能有相同的名称

  二、生物的命名

  1、双命名法

  规定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均用拉丁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

  2、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练习册相关典型题

  2、课后继续搜集生物的俗名及生物的命名方面的材料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

  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引入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做到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生物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课时二: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

  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教学反思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生物教学教案5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从考试情况来看,成绩不算理想。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初中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针对情况,我准备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学。在每节课上,每次作业都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与能力。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工整的书写。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能力,防止马虎出错。

  第二。转变学生学习态度。针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我要拉近与他们的关系,走进他们的心理,找出根源,转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给予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三。努力提高自己。平时多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资料,特别是与自己所教年级有关的。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第四。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优生成绩的提高。

  第五。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第六。认真备课,精选试题保证学生学足,学精。

  第七。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生物教学教案6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1课时 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课程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早已不是什么神话。人类可以离开地球,到时别的星球上去。但是我们能否寻找到一个或是创造一个地球以外适合人类居住的生物圈呢?

  【聚焦课标】

  1、描述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所提供的条件——了解层次

  2、分析说明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的家园——理解层次

  3、培养分析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经历、反应层次

  4、增强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经历、反应层次。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内容,并填写以下内容

  1、生物圈是指 的总称,也是地球上 生态系统。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 、 、 、 等基本条件。

  3、 实验的失败说明人类目前还无法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合作学习】

  (一)、分析生物圈Ⅱ号

  读一读:

  再读教材中“生物圈Ⅱ号”,思考并小组讨论:

  找一找:

  1、生物圈Ⅱ号由哪些部分构成?

  ;

  2、它为科学家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

  说一说:

  1、实验了1年多,生物园Ⅱ号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

  2、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出“生物圈Ⅱ号”?

  ;

  议一议:

  1、为什么要把这个实验基地命名为“生物圈Ⅱ号”?

  ;

  2、“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

  ;

  3、太阳系的其它行星能否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适宜的条件,能说一说各主要原因吗?

  通过“生物圈Ⅱ号”材料的学习分析我能得出的结论:

  ;

  (二)、分析生物圈是生物的家园

  读一读:

  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

  填一填: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不可少的条件?

  ;

  说一说;

  1、如果这些条件被破坏,后果如何?

  ;

  2、请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选择一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

  ;

  3、为了保护生物圈,国际组织研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能举例吗?

  议一议:

  立足于现实生活,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圈做些什么呢?

  (三)、完成概念图

  概念 为人类生存提供的条件

  【巩固练习】

  1、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 。

  2、生物生存环境的范围包括地面以上约 的高度,地面以下 的深度。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水涝时,被淹没在水下的农作物死亡的原因是()

  A缺少空气 B温度太高 C水太多 D温度太低

  5、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说明 。

  6、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 、 、 、 等基本条件

生物教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难点: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问题导学】

  一、自主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

  (1)随着人类 的改善和 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 定为“世界人口日”。

  2、环境问题严峻

  (1)酸雨的危害

  (I)酸雨:pH 的雨水。

  (II)危害:对人、动植物和 造成很大危害。

  注:正常雨水的pH并不等于7,而是约为5.6,呈弱酸性。

  (2)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 的能力,破坏臭氧层将导致投射到地球上的

  大量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大气中的 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 升高。

  二、合作探究

  模块1:人口增长过快

  1、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2、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延伸此曲线,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即20xx年的人口数量。

  3、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

  模块2:探究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1、实验原理分析

  由于大气中含有大量的CO2,故正常雨水本身略带酸性,pH约为5.6,当雨水中的pH低于5.6时被称为酸雨。

  2、提出问题: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3、作出假设:

  4、实验过程分析

  (1)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应如何设计?

  提示:对照组为用pH为5.6的清水喷洒幼苗,实验组为用pH为4的“酸雨”喷洒幼苗。

  (2)发芽率的计算

  为减少误差应取多组计算平均值。

  (3)实验方案:

  1、 实验现象及分析

  2、 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反馈检测】

  1、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危机 B、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D、人口多是好事,改造环境的力量大

  2、近年来酸雨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究其原因,与下列哪项人类活动无关( )

  A、汽车尾气的排放 B、燃煤废气的排放

  C、开发沼气新能源 D、垃圾焚烧

  3、下面情况可能与臭氧层破坏有关的是( )

  A、森林被大量破坏 B、大量使用化学燃料

  C、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 D、大量使用农药

  4、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有“空中死神”之称的污染是(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5、溶液的pH小于7,那么该溶液就呈( )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不能确定

  6、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太多 B、全球的降雨量过多

  C、工厂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过多 D、森林火灾频繁

  7、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有( )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层破坏 D、前三项都是

  8、温室效应是由于下列哪种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氟利昂

  9、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联接起来

  A.氟利昂等排放物 a.酸雨

  B.砍伐森林 b.土壤和水污染

  C.核污染 c.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D.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 d.臭氧层破坏

  E.大量使用农药 e.土地沙漠化

生物教学教案8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以它的形象、生动、直观、涵盖量大等优势,被教师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对于生物这门课程,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出常规教学所不能企及的优势,但在日其高涨的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负面的问题。下面就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上谈一谈初浅的看法。

  1.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不断取得成功。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学习《认识生物》时,我就精心制作了一堂多媒体课件,从网络上搜集许多生物图片,一些图片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ACDsee软件进行处理,制成了配有文字说明和音响效果的课件,用以介绍“生物的特征”。同时还搜集到动物捕食,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等视频素材加入课件中。同学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生物世界,一开始就对生物课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又如在学习“传粉和受精”的知识时,仅从理论上讲是非常枯燥和难以理解的,如果有针对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其声、图、动画集于一体,使学生真切的看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表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

  2.多媒体教学能扩大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

  相对于传统模式教学以语言文字形态为主来说,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有着明显的提高传递教学信息速度和效率的优势。形、声、光、电的使用,音乐、图画以及现代电影、录像中的变换、切入等技术的使用,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在人体结构的教学中,一些结构,像人体细胞、组织内部器官等不易看到,而现代电教媒体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电影、录像及自制的投影片、幻灯片,能将原来细微的东西放大许多倍;如果采用X光摄影,则能够清晰地看到人体内部的骨骼运动、消化管的蠕动等情况;再如,要想组织学生在教学进度规定的时间内观察骨的'生长、胃肠的消化全过程,是相当困难的,而利用电教媒体如电影、录像,通过逐格摄影拍摄下来再播放,仅用30秒钟就可以看到3个小时胃对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其节省时间、提高传递知识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而提高传递知识效率的结果是:一方面,增加课堂知识密度、信息密度。如在“血液”一节的教学中,按常规的讲述一般约需2课时,而采用了边讲解边放录像演示,仅需1课时就完成了任务。另一方面,它扩大了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如讲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作用时,让学生推想白细胞是怎样进行吞噬的?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推想出了五六个方案,而哪一个方案是正确的呢?这时再演示录像,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容地解决了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矛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力开发,给学生以丰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顺利的解决了重点、难点,节省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时间,教师可以用节省下的时间增加新知识,使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过去与未来有较全面的了解。

  比如“无性生殖应用中的嫁接”。如果制成动画,就能形象直观地把“嫁接”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用了最小的时间,解决了教学难点。达到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又如,关于遗传物质的学习,可介绍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由DNA分子的发现引出科技新进展,如:克隆羊、转基因动物等。通过收集来的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有机的将其组织在教学内容中。利用多媒体能讲微观知识宏观化。生物知识更多是微观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而在生物实际教学中,每节实验课时间较短,用一节课的时间,有些学生找不到物像,而下一节还有新的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找到物像,先利用多媒体将物像投影到大屏幕上,既帮助学生找物像,又能协助实验,使学生看清细胞的微观结构。

  可以通过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在学习“动物的行为”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动物世界》、《传奇》、《国家地理杂志》中有关动物行为的影像资料,针对本章中要讲的具体知识做一个短片,将动物丰富的生活画面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很容易的掌握了本节的知识。

  多媒体生动、直观,接近于现实;合理使用,则使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中的途径增多了,记忆加深了;若再与讲解结合,其形象化、趣味化与化难为易的效果,是单纯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功夫下在学生“学”上,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着眼于、立足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生物课堂课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毛细血管、静脉、动脉的教学时,我用投影片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时,通过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经过思维活动后,便于学生由瞬时记忆形成短时记忆,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

  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以前用传统模式讲授完一个原理或生理活动后,若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学生感到非常吃力。而通过电影、录像等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有了诸如骨的生长、肌肉的收缩、腺体分泌等感性认识,并以此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或演示一些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突破难点

  在学习脊椎动物及人体生理卫生这两部分内容时,有些动物的活体解剖实验:如家鸽的解剖实验、青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的演示实验、脊蛙的反射实验等。在大力提倡人与生物圈共存、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来进行这些实验,显然与时代精神相背。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或演示这些实验,则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及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中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单纯口授,或应用挂图、板书等传统教学进行“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这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思考问题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教学难点的突破。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在实验中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每个实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只是用多媒体,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

  多媒体教学弊端虽然多,但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随之产生的问题也要引起教师注意。应用不好,多媒体只会起到记事黑板的作用;有时画面做得太花哨,学生只顾看热闹,分散了注意力;有的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媒体,把生物课堂变成了华而不实影像厅;问题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觉得实验太麻烦,组织教学困难,还不如下载一些演示实验在屏幕上放放,这是生物教学中使用课件的最大误区。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只起辅助作用,不能替代主体,要用得恰到好处,才能真正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

生物教学教案9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重点:

  1.生物进化的证据

  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彩的生物,有绿色开花植物,有脊椎动物,有无脊椎动物……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CAI展示化石图片

  ⑴什么是化石?

  ⑵化石仅仅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吗?它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价值?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

  CAI展示马的进化过程

  讨论:马的进化过程

  观察、比较、讨论,回答下列课题:

  ⑴比较不同时期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

  ⑵比较不同时期马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⑶通过以上比较,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

  讨论:鸟的进化过程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仔细研究各种鸟化石的结构特征,找出“鸟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的证据。

  ⑵研究各种鸟化石,排列出它们进化的顺序。

  CAI展示相关化石图片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讨论:生物进化历程

  根据以上马以及鸟类的进化过程分析生物进化历程

  ⑴比较、研究不同地质年代中发现的化石,找出化石类型与地层的关系;

  ⑵总结以上研究,得出进化规律。

  CAI展示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活动: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拼图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小组阅读、讨论,尝试在进化树上写出代表生物的名称及其所属的生物类群。

  ⑵仔细阅读、讨论进化树,尝试分别说出动物、植物的主要进化历程。

  ⑶进一步讨论,归纳出生物进化规律.

  ⑷游戏:对应两组交换自制的生物进化拼图,并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比一比哪个组配合得好,拼得好,拼得正确。

  分析植物以及动物的进化历程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CAI展示

  完成拼图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生物教学教案10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它不仅使课堂教学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使用多媒体还会使教材?活化”,所以倍受广大师生们的欢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作如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帮助组织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序”化工程。讲课开始使用媒体可以引人入胜;中间穿插媒体能波澜起伏;结尾运用媒体可达到余音不绝的效果。如在讲“蒸腾作用”一节可以这样来组织教学:

  在课的开始,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导入,可巧设导语,暴露关键,给学生播下悬念的种子。教学中先可以放一段电视剧《少年特工》里小队员在山顶用塑料袋在树枝上取水的片断,配以导语来问:为什么带叶的树枝会有这种“吐水”现象?一下子学生的思维发条被拧紧了,就会主动积极的去思考问题。课的中间可按学生认识的主线和课堂教学顺序加进“枝叶在白天的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同时教师可把自己“讲、做、写、画”的基本功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可接受的立体交叉的信息网,用他们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外界刺激,强化了记忆。课的结尾可以将“蒸腾作用”过程及意义用动画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留下一个美妙的回忆。

  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课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在“巧用媒体激发兴趣”这一环节,教师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采用故事式、游戏式、猜迷式等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思维情境;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状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声音》一课时,采用了游戏引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获得的知识感受最深刻。在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猜一猜”这一游戏:首先我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个魔盒,里面装了各种声音,小朋友们能猜出是什么声音吗?”这句话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我让学生闭上眼,开始播放各种自然界的声音,让学生根据声音来猜,并说出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情绪高涨,在顺利完成游戏活动后,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动画技术,化静为动,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遗传规律中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性,属于微观的、动态变化的、且肉眼难以观察,因此是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完全能够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和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目的。

  四、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和尿的生成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版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多媒体软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也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展示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节讲体育锻练对心脏的影响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用这种教学方式,85%的同学都能用绘图的方式画出血流的方向,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掌握这部分内容。

  五、能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在编制多媒体课件过程中,我们通过精心设计每张图片的播放方式,力求与图像内容相一致,给学生美的享受。通过播放豌豆植株、豌豆花彩色照片展示生物自然的美,用计算机制作的动画图片,力求图形科学美观,线条轮廓清晰,色彩柔和,比例适当,前后图像整齐配套,运动轨迹平滑,给学生和谐的美,从而感受生命活动的美;配套音乐选用我国民族乐器古筝演奏的乐曲,引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感,接受美妙音乐的陶冶。

  总之,多媒体运用了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在帮助学生认识与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优化了我们的教学结构,使我们的生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将为培养我们的生物科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生物教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一、动物的种类

  1、大约有150万种

  2、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类的形态特点:

  a)体形:呈梭形(流线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2课时)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鳖(爬行动物)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教案12

  本节课为新授课,共分为两部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材在阐述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动物体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并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在新教材、新思路、新理念的引导下,更多的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增加课堂设计的空间,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更加频繁,使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气氛活跃,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课前复习、合作讨论、资料分析等多种形式主动去发现问题,并参与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课前复习中让学生更加明确细胞和组织的关系及组织的分类,使学生明确细胞和组织已经是生物体的两个层次。在课本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课本中没有的例子,以增长知识并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时间有些延误,以致事例举的有点少,到人体的结构层次教学中,也没给学生充足的发挥时间。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大集体备课,吃透教材,掌握学生,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自己动手、动脑的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生物教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重点字词;

  ⑵ 把握本文的结构大意,掌握文中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全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以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等问题。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密切的关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注意观察生活,科学的认识与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分析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

  二分钟演讲;教师念优秀文章。

  一、新课导入

  念一则新闻,有关生物入侵。

  二、识记重点字词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描写的?试概括每一个段落的大体意思。

  精读文章,然后回答问题组: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为什么在自然条件下的生物迁移不会造成生物入侵的现象发生?

  3、在文中的3、4自然段作者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如果有,请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文教师通过问题组的形式帮助学生解读全文就好,通过课文联系实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培养学生的环保科学意识。

生物教学教案14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精讲、善导、激趣、引思”,而且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观察、操作、探究、研讨、交互学习等融合一起,紧密联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获得认识过程的思考方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下面就结合自身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案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意义,并简单介绍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认识和不足,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和多媒体技术整合,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的优势:

  (1)图文声像并举,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能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其合理的利用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课的教学中,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通过图片和录像适当地播放给学生观看,从而使枯燥的描述和数字转化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生物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内容,其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2)变枯燥抽象为形象直观。直观性是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例如在学习在学习“DNA”分子结构也可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通过“DNA”分子结构的立体模型的图像,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从而将微观领域的世界宏观化,给同学们以直观的感受,使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轻松自如地得以解决。

  (3)化静为动、促进理解。教材中的照片、图像、挂图,以及模型等传统的教学媒体,往往缺乏动态变化,而许多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本质往往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仅通过观察课本上的图片,挂图和模型等难以理解。如基因在亲子之间的传递,对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学生难接收,特别是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半传递,而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其次,在上血液循环时,用多媒体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学生一目了然;再次,讲述人的生殖过程时,展示排卵、受精和开始怀孕的动态课件。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目的。

  (4)省时高效,增加容量。多媒体技术运用了视、听并用的感觉机制,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虽然课下教师的工作量大了,但是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却大大增加了。

  毫无质疑,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其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等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具体表现在:

  (1)分散学生注意力。如有些课件在运行中,切换不断,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看起来活泼、生动,但是视频、图片过多,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有时课件中有声音的出现,会更增添一份吸引力,但声音的过分刺激,容易打断或干扰学生的思维。所以,喧宾夺主的声色将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注意力,也会削弱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信息容量大、呈现速度快,无法让学生完整地做笔记。多媒体向播放电影一样一闪即过,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较短,学生很难作笔记,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及时调整、更新课件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尤其是教材之外的知识,一定要把握好取舍,必须保证学生有理解、质疑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保证教师有将课件回放补充、归纳总结的时间。

  (3)淡化了师生情感交流。其实在黑板上讲解、板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思想与灵感相互碰撞的过程。而多媒体授课时,若教师只顾坐在电脑前点鼠标、照“屏”宣科,整个教学过程就像“在会议上作报告”,这就容易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师生间情感的缺失。

  多媒体教学迅速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是生物新课改的要求,是以往传统的生物教学中的一次新的改革。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教学过程,教师们要灵活的应用、深入的研究、适时、恰当的设计课件的思想和意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应用好多媒体,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正确认识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能盲目的滥用多媒体教学,更不能套用别人现成的课件。要科学地选择多媒体辅助工具教学,一方面要利用好多媒体的优点为生物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其缺点给生物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生物教学教案15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资料分析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科书、黑板、粉笔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成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我们来认识由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大家对于细胞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初中学习过,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也曾经观察过一些细胞。

  T: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

  S:……(学生发言:脱口而出的同学可能往往回答细胞膜;略有思考的同学回答细胞壁;比较严谨的同学会回答“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动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膜”,等)

  (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T: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像植物、真菌、细菌等生物,细胞往往具有细胞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而对于真菌和细菌的细胞壁与植物不同,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了解。

  然而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话题不是细胞壁,因为我们将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

  因为,我们这里指的“系统”是:生命系统!在组成细胞的结构中,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而细胞壁并没有像它们这样的生命活性。这里的“生命活性”可能对大家还比较抽象,不过随着我们对细胞膜等功能的深入,你就会慢慢了解。

  (板书: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T:对于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同学们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列举出一些证据来证明细胞膜这个系统边界的存在?

  S:直接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

  T:很好,电子显微镜可以看清楚细胞膜的存在,光学显微镜虽然不能看见细胞膜,但是却能够清楚的观察到细胞与外界环境是有界限的。

  除了这样的直接观察,我们还能不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感受间接感知细胞膜的存在呢?

  (用视频的方式介绍科学家进行显微探针感受阻力的实验:一开拓学生的实验思路;二激发学生兴趣)

  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伊红会很快的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细胞。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可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亡。

  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当细胞膜被破坏的时候,细胞也就死亡了。这说明了细胞膜对于生命系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42页内容,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细胞膜的功能。

  (板书:细胞膜的功能)

  (请学生发言,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解释细胞膜的功能,教师适时点评)

  S: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板书)

  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获得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才能减小受到的各种外部干扰,才能正常的进行各种代谢活动。这就好比我们的学校的围墙,班级的墙壁,如果没有这些,喧嚣的街道,隔壁班级的活动直接影响到我们班级同学的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不可能正常进行。

  S:……

  T:同学们的比方非常形象。作为生命体,要保证自身代谢顺利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环境何等重要;有了细胞膜,这个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内才能保持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才可能具备代谢的正常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的起源过程中,科学家把“原始界膜”的形成作为生命演变中的重要阶段,具有了原始界膜后,才使得原始生命的诞生成为可能!

  S: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板书)

  既然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这就好像皮肤是我们人体的边界一样,我们的皮肤可以阻止一些病毒、细菌等进入我们体内,细胞膜也应该有类似的功能。

  S:……

  T:这个类比是比较恰当的。对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这一点功能,我们将在第四章会有更加详细的学习,现在需要大家先了解细胞膜具有选择性的允许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而细胞不需要的,或者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就不容易进入细胞。细胞膜的这样一种生理功能我们称之为“选择透过性”。不过选择透过性只有活的细胞的细胞膜也具有,细胞死亡,这种选择透过性就丧失了。

  记得在我们初中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玉米的种子是否还具有萌发的活性(也就是说玉米种子是否还是活的),也就是利用细胞膜的这点特性。下面给大家如下材料,请你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些玉米种子是否还能萌发。

  (投影)材料:玉米种子,红墨水,镊子,刀片,培养皿,烧杯,酒精灯。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投影)方法步骤:

  1、将玉米种子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h。

  2、取20粒已经泡涨的种子,将其中的10粒放在沸水中煮5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3、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浸泡(以没过种子为宜)。2in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洗去浮色)。

  4、观察籽粒中胚的颜色。

  (投影)结果预期:

  未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未被染成红色;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被染成红色。

  (胚细胞被染红说明了胚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也就说明胚细胞死亡,不再具有萌发活性)

  S: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板书)

  细胞作为一个个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周围的环境关系密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个体的细胞也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联合起来组成能行使同一功能的组织,再构成器官……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应该就是考系统的边界——细胞膜。

  T:(放映有关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动画、图片等,同步解说)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必须保持功能的协调。这种协调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信息的交流。这种信息的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1 靶细胞(胰岛素与靶细胞) 2 细胞间信息的传递(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3 相邻两个细胞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看到细胞膜的功能对于一个细胞的正常运作是必需的;当然细胞膜的功能除了上述介绍的三点,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也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了解,总结。

  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统一的,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

  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看看完成细胞膜功能的是靠细胞膜上的哪些成分来完成的。

  (板书:细胞膜的成分)

  T:我们要分析细胞膜的成分,首先要获得细胞膜。那么,怎样获得比较纯净的细胞膜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40页-41页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完成下面几个问题的思考。

  (板书: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问题:1、选用植物细胞好不好?

  2、为什么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3、细胞破裂后,怎样分离出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4、归纳实验的原理。

  (学生进行实验体验,教师指导,后进行点评总结)

  S:……

  T:我们利用动物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吸水涨破,细胞内的物质就会流出来,从而获得细胞膜。再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以及其他膜结构的细胞器,所以,可以避免其他膜的干扰。最后利用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分离开来,获得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T:现在细胞膜的提取过程大家已经体验过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析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怎么分析呢?

  借助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我们大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分析得知,但是我们手头上没有大家能利用的仪器。我们有什么呢?请大家看下面的资料,来分析一下细胞膜的成分。

  (投影:

  1.发现脂溶性的小分子,例如酒精、甘油等很容易通过细胞膜;

  2.如果用脂质溶剂处理细胞,发现细胞膜被溶解;

  3.如果用蛋白酶来处理细胞,发现也能破坏膜结构。)

  (学生讨论、发言)

  S:……

  S:(归纳总结)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板书)

  T:好,大家一起来看课本,享受已经发现的研究结果: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通过这则资料,其实也告诉大家了一种研究物质组成成分的方法:酶解法。

  我们在各种膜的研究中还发现,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这也和我们前面了解的蛋白质的功能是相一致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中也少不了蛋白质的一份!我们也将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越来越多地了解细胞膜的各种成分在其功能中的具体作用。

  T:好,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到这里。

  七、课后反思

  对于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有问题探讨、有实验,但是基于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还不能很大程度的实现自我探究。就像“问题探讨”中的问题,我认为有一些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认识水平,所以,我采用提供一些直观的资料,再由学生进行体验,进行总结。

  整节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入老师的话题中,能够紧紧跟上老师的脚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学生自己的思考,不过,我想这样的思考多数学生都可以,但是怎样让全部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样,还需要不断的探讨,这也包括课堂上的教师的积极课堂感染。

  一堂课,是不是都是学生活动就成功了?我认为不!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课改,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思维的引导很重要:我觉得只要课堂上,能够使学生养成生物学的思考习惯就达到目的了,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物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反思07-13

生物教学总结05-16

生物教学计划11-10

生物个人教学计划11-07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07-10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5-03

初中生物教学总结11-08

高二生物教学总结07-13

生物教学工作总结06-30

加法教学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