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万里长城》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里长城》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里长城》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二段,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万里长城》。我们知道,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气势雄伟、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今天,我们就将浏览网络课件,参观这一伟大的中华建筑。
二、制作参观券
要想免费参观长城,你必须自己设计完成一张长城参观券,怎么样?能行吗?好,先请你回忆一下,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打开长城券,从长城文中直接复制,用摘录法概括三大段段落大意,分别列在小圆点后面。很简单,赶快行动吧。
三、浏览自学:
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我们很快走进了长城,这里有风光馆、历史馆、建筑馆,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参观,同时完成有关练习。
学生选择一个特点,认真朗读有关课文,查阅文字图片资料,互相交流讨论。
四、交流汇报
现在我们交流刚才学习的收获,请同学们踊跃汇报。
1、有道是,“不到长城非好汉”风光馆的同学,你们已经一睹为快了,现在就请你做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长城,欣赏图片——参观关隘——观看录象——讲解课文。课文的第二段就形象地展示长城的磅礴气势和宏伟规模。让我们通过自己深情的朗读来抒发对长城由衷的赞美。(齐读课文第二段。)
2、登上长城,我们在赞叹之余,不禁无限感慨,那筑造长城的条石、每块重达两、三千斤,要把它们运上山顶,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恐怕还是一个难题,何况在两千年以前,,光靠劳力搬运,简直无法想象。从建筑馆出来的同学,你能解开长城的建筑之谜吗?。说一说:你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正是我国古代()。
那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用“读了——我明白了——”的句式回答。
师:长城是用砖头、条石筑成的,更是千万个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生命筑成的,
所以有人说,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一个悲惨的故事。
师:长城这座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的历史变迁,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聪明智慧、卓越的建筑才能和伟大的创造精神。
3、最后,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追溯长城的悠久历史。请历史馆参观的同学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出示表格填写各朝代长城的建筑情况和作用)
师:是的,在远古时代,万里长城是以金戈铁马、逐鹿争雄的军事工程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请你思考,今天的长城,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对,各族同胞和国际友人又把他看作和平的象征、友谊的纽带和旅游的胜地。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长城随想
最后,请你思考课后问题,“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可以阅读课文,可以参考《长城篇》,也可以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摘录重点词句,适当归纳整理制成幻灯片,并插入你喜欢的长城图片。
《万里长城》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34个词语。
2、给文章分段,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用摘录法归纳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谁见过万里长城?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出示第一段。说说哪些词语读重音?为什么?
2、出示最末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三、自学课文。
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
1、开火车读词语。
正音:鸭绿江、了不起、为了、成为、得用
字形:魄、嘉峪关、御、巍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按课后第2题分段。
首段与尾段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长城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出来?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3、引读。
4、用摘录法归纳大意。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3、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理解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比较句子。
(1)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建筑物。
(2)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物。
(3)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
通过比较性朗读,体会意思的不同,说说差异。
2、背诵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文的第二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看图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长城的气魄雄伟的?用“。”圈出来。
(穿插自己的经验)
2、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应该怎样读?
3、为什么说长城“坚强、刚毅、庄重”呢?
(作者把长城当作了民族之魂)
齐读最后一句,重点词读出重音。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长、这么高的长城,不是几年,几十年可以完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填表:
历史时间离现在多远怎样筑长城长城当时作用
战国时期
2、集体校对、订正。
五、巩固练习
1、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2、作业本4、5题
地球的周长有多长?(约4万公里)
4万公里的墙需要多少石料呢?
联系长城现在的景观、长度再说说长城的工程浩大。
(2)施工艰难你从课文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呢?
为什么要用很多种方法?
师补充:用作长城外壳的.条石,整齐,但非常重,每块重达1吨多,它们是怎样从采石头场被运到崇山峻岭之顶的呢?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这恐怕还是一个难题。我们的祖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这还是一个谜。
相传明朝修建嘉峪关时,工匠事先计算用砖的数量极为精确,竣工时只剩下一块砖,现在这块砖仍然放在嘉峪关的小楼上,是古今建筑史上计算用料精确度的顶峰。
说说你的感受。
(3)“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作者用什么故事来说明它呢?谁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说说段意。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3、汇报。
(“巍然屹立”、“万里”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第二句强调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用“血汗”和“智慧”修筑起来的,写了这两句使第三句话更显得“理直气壮”)
4、感情朗读。
《万里长城》教案3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本单元阅读训练点之——能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在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预设目标:
1、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正确书写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刚毅、巍然、浩大”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全文谈感受,对长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精读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一遍读完的同学可以想一想,万里长城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2、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读得动情的学生,并就学生对长城的印象做初步了解。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由学生说说初步的印象,引导朗读。教师随机点评。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是分了几个方面来介绍长城的,第二自然段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的?
2、请你自己用心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话中哪句话或者哪个词语深深地激发了你对长城的赞美之情,用笔划一划,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巡视,并且关注学生划的是什么句子和词语,可以随机做一些交流和讨论。
4、小组交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划的句子或者词语和伙伴做一个交流,说说理由。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请学生读读自己划的句子,引导学生重点读悟:
①、“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用巨龙比喻长城: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
②、“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6、师生合作朗读第二自然段。
7、教师小结:这段话是围绕着“长城气魄雄伟。”这句话写的,按照从远望到近看、由物到人的顺序层层写来。写得多么生动,多么精彩!
四、作业:
写写课后的生字,挑选特别陌生的多写几遍。
从课文中找出至少六个描写长城的词语,并记在心里。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理解部分词语。
1、听写词语:组织学生听写带生字的新词,听好以后自己校对订正。
2、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心里的长城。并请学生做简单的解释把词语的理解与长城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3、用自己头脑里的词语说说你了解的长城。
二、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1、是啊,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座不朽的长城,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又从其他角度为我们介绍了长城,请你认真地读一读这2个自然段,还是划一划你认为深深打动你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并划出有关的句子。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所划的句子,并做简单交流。
3、组织同桌之间先做一个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与理解。教师参与同桌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读书心得,寻找典型事例准备全班交流。
4、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重要读悟以下句子:
①、“到了明朝,几百万人又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历时200多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
②、“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要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与生命。”
③、“这虽然只是传说,却说明了正是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生命修筑了长城。”
5、再快速地读读3、4自然段,看看你还有特别想知道的知识,还有特别想提的问题。(有一个质疑的环节,可以发现孩子们读懂课文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暂时回答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延伸到课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桌为你做一些评价。
2、找一些你感兴趣的关于长城的资料,与同学们做交流。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用朗读表达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1、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学习《猫》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方法,请你想一想《万里长城》的2、3、4自然段你如何来概括。(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摘下来加以改动。)
2、这一部分的内容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你发现什么问题?(结构上是总分关系。)那这一部分内容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联系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结构上是分总关系。)概括一、三段的段意。
二、朗读,再说感受。
1、配乐朗读。
2、同学们,现在你对长城一定有了新的体会和了解,你的朗读比第一节的时候更动情了,能对大家说说你的动情理由吗?
3、师生朗读。
三、交流资料。
我们对长城的了解不仅仅限于课文,你找到的有关的长城的资料、知识或者传说故事,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四、作业:
根据提示,写一段话。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它……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曹婕
部分参考“名师名校长论坛”中王崧舟老师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教案4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想象儿歌展现的长城。
2、引导幼儿自豪的朗诵儿歌,读准“弯、担、关、年”。
3、增强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长城的图片、录像及有关儿歌的图片。
2、家长带领幼儿查阅有关长城资料,丰富其知识。
3、有关长城的历史故事。
活动过程:
1、通过图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长城图片,提问:“这是什么?你去过长城吗?它是什么样的?你还在哪里见过长城?”
幼儿回答,相互丰富有关知识信息。
2、组织幼儿观看录像“中国长城”,让幼儿感知长城的雄伟风采。
幼儿观看录像,教师通过提问进一步增长幼儿有关长城知识。
⑴“你觉得长城像什么?”幼儿展开想象。
⑵“你知道为什么建造长城吗?”
教师适当的讲述有关长城的历史故事,让幼儿了解长城的由来及作用。
3、教师有韵律的示范朗诵,激发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
4、通过具体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⑴教师:“诗歌中说长城像什么?”“扁担的两头挑着哪两个地方?”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在长城的图片上指出山海关及嘉峪关的位置。
⑵引导幼儿欣赏图片,感知大山公公的`情感。“大山公公挑着又长又重的长城,它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5、启发幼儿自豪的朗诵儿歌。
⑴提问:你喜欢长城吗?为什么?雄伟的长城永远屹立在那里,我们在朗诵儿歌时,要把自己也当成雄伟的长城。
⑵教师和幼儿一起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教师重点注意“弯、担、关、年”的正确读音
活动延伸:
1、教师可设计“去旅游”等专栏,收集展示我国著名景点、著名建筑的图片。
2、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扮演古代壮士,表演守长城等情节。
3、在户外沙池,引导幼儿玩筑长城的游戏。
儿歌:长城像条长扁担
长城长,长城弯,
长城像条长扁担。
一头挑着山海关,
一头挑着嘉峪关。
太阳公公真有劲,
一挑就是几千年。
2.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水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2、学习运用相同句式结构创编诗歌。
3、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课件、图书、小字卡、水声音效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倾听录有大海的波涛声、流水声、瀑布声等各种水声的音效,激起幼儿的好奇心。
2、幼儿自由发言,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水?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意见。
教师小结:其实,生活中的水无处不在。你们知道跳舞的水是什么样的水吗?还有什么水是脏脏的水?什么水是甜甜的水?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看吧。
二、整体欣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1、欣赏诗歌
2、幼儿看画面和文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到了哪些水?也可和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看到的内容。
三、理解阅读
1.看图理解诗歌内容。
依次说出图上有什么水,它是什么样子的
2.问答游戏,加深幼儿印象
3、整体阅读
四、认读重点字词
1.整体阅读诗歌,出示大字卡
2.游戏:大风吹老师拿起一张字卡,幼儿指认。
3.游戏:照相机
4.送字宝宝回家
五、学习仿编诗歌鼓励幼儿做小小诗人,动脑筋编诗歌。你能把你知道的水也编成好听的诗歌吗?
1、课件提示,调动生活经验,拓展想象空间。
2、小组交流,大组展示。(可引导幼儿先画后说)
3、鼓励幼儿向爸爸妈妈朗诵创编的诗歌。
《万里长城》教案5
一、 教材说明:
《万里长城》是介绍我国万里长城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浅显,条理清晰。全文围绕长城伟大,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长城的三个特点:长城的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长城的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来表现,并由联想到人,写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 教学构思:
本教案是《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
学习课文第二、四、五小节,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下面是这堂课的整体构思:
(一)、课的基调:挖掘课的情感信息,创设情境,感受长城的雄伟英姿和古代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文中多处穿插抒情歌颂长城,赞扬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而且,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一座永不倒的丰碑。因此,我并没有简单地按一般的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而是挖掘其情感素材,把学生与长城的距离拉得更近,激起学生对长城的无限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课的模式:以读悟形,以读悟情,以读悟理。
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是否深入,要看学生对课文的钻研是否深入。读是最传统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本课中,我有层次到运用了多种读的方式,读中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读中启迪智慧,懂得道理,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三)、主题的开掘,体现三层递进:长城伟大——修筑长城的人的伟大——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学生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课的精髓。在这堂课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物到人,逐步开掘,实现三个跨度。
(四) 、注重学生情绪的调动,课堂氛围有起伏。
教师应该是一堂课中氛围的调节者,以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最愿意学习的环境。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课件的视觉刺激、阅读方式的变换、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等,努力使课有起伏,出现情感性的高潮,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充实的情绪中。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在这节课的设计时,我就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还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中的渗透。
三、 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 设计意图说明
一、巩固旧知
1、 引导学生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长城有了哪些了解?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学过的知识?
1、 长城是我国最伟大的建筑物。
2、长城建筑年代久远。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长城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感受“长城气魄雄伟”。
1、 出示课件。激情引导。
2、 配乐朗读课文第二节。
3、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个别学习。
4、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语句中找理解。疑难处适当点拨。
(1)、倾听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2)、适时出示课件:反映长城“长、宽、高”|等特点的`图片。
(3)、演示“长城东西贯穿活动线”,辅助学生谈“巨龙”这一比喻的形象、生动和确切。
(4)、教师可作示范朗读,运用气声体现情不自禁地流露内心的感叹。
5、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激情:“是啊,了不起的长城,让我们用满怀深情的朗读来赞美长城吧。”(愿意读的站起来。)
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 、 学生自学。
4、 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 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
(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
6、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 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听觉认识。
重点语句的感知。
1、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
“啊,确实了不起!”(层层深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学生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视觉听觉获得感性的冲击,既而在语言中搜寻与感性信息相对的文字,使两者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也充分地使学生各种感官动起来。学生之间具有个别差异,用最擅长的方式与人交流,相互弥补。
这一环节中,教师特别注重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交流中,遇到不够深入的,教师鼓励学生反复读,细体会,逐步使句子所含包的深刻内涵和广泛的信息量得以呈现。而教师在其中的“鼓励”、“出示图片”、“演示动画”等,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从内心叹服长城的伟大,使学生的内在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读——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多种“读”的训练方式,改变前面以议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师生之间的评价,逐步加深对语句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情感的激发,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关键的动力,教师随着课文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小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四小节”,体会长城雄伟外形的背后,更令人赞叹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1、教师谈话,引入下文:
举目远眺,崇山峻岭上,长城腾越起伏,呼啸着奔向远方。同学们。此时,你除了由衷地赞叹,你还在想些什么呢?
2、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
3、引导学生在自我读悟中,理解词语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1)、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字中提炼或在具体的语言中求证。
(2)、出示长城的横截面图,使学生加深印象。
(3)、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古代的能工巧匠,想一想,该怎样将20xx多斤中的大条石运上崇山峻岭呢?
(4)、参与评价。
(5)、小结假想,出示课件:古代工匠运输原料的方法。
(6)、课件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4、课件出示第二节最后一句话,引发学生思考:“啊,确实了不起!”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
1、 学生谈自己内心最想了解的问题。
例:长城是怎么修筑而成的呢?……
2、 指名读第四小节,思考:哪一句话你最有感触?
3、交流。
重点句举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1)、细读句子,反复琢磨: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谈谈——读读——再谈谈)
(3)、四人小组讨论。
(4)、交流——评价。
(5)、自由朗读,感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并深入思考,还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6)、听故事后再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7)、有感情地这一小节。
5、学生 深思,交流。
一个个困难:困难多,运输难,艰苦。*条石多;*山高路险;*机械简单;
1、巧妙——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得用多少人付出血汗和生命:长城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命累积而成的。
长城的了不起,不仅仅在于它的气魄雄伟,更在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生命、智慧换来的——长城是伟大的,人民更伟大。
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这使学生研究的意识不断加强.
课文的内容有时是散在无序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也比较散,并且不够深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集中、深入地研读,以自主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真实、具体。“创设问题情境”和“课外知识”的插入,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故事激情,激发情感,为阅读奠基。
这个环节,应该说,是课的又一个高潮,也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学习文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
1、 此时,如果你站在长城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 教师总结。
3、 出示课件:歌曲《长城长》。
1、学生交流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学生怀着满怀的激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3、学生同唱《长城长》。 长城——祖国:“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这个环节,使课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情绪达到最高潮。
【《万里长城》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教案音乐教案05-31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1-08
拼音a教案大班教案参考06-08
小班教案起床啦教案11-17
7的分解教案大班教案09-03
元日教案 《元日》教案优秀09-08
教案幼儿园音乐教案10-25
大班教案大自然的线教案08-20
好玩的球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9-12
风筝教案 大班教案《风筝》优秀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