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科学教案范文合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春天的景物。
2、能用两三句话写一写找春天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说通顺话,通过评价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上课前带学生到野外找春天,并拍下学生找春天的照片,选择部分照片做成PPT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律动:《种瓜》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春天来了,我们除了看见小弟弟种瓜,还看到了什么呢》(出示阳光、燕子、柳枝的动态图和春雨沙沙下的动态图)
二、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春姑娘说,xx班的小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词语和一道选择题,只要你们读对了词语,做对了选择题,我就带你们去找春天。
1、出示词语
温暖 绵绵 柔柔 可爱 隆隆
2、选一选,填一填。
( )的阳光 ( )的春雷 ( )的春雨
( )的春风 ( )的`春燕
春天来了,带着( )来了,带着( )来了,带着( )来了,带着( )来了,带着( )来了。
3、引导学生看小草发芽图进行说话训练。
(相机引导学生用“探、钻、冒”进行说话训练,对用了拟人手法的孩子进行激励性评价)
4、引导学生看柳条发芽图进行说话训练。
5、引导学生开桃花、梨花盛开图进行说话训练。
(相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式说,如桃花和梨花都开了;加上颜色,粉红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都开了;用形象化的手法,桃花绽红了脸,梨花披上了白衣裳;用“也”字把两种花的状态说一说,粉红的桃花开了,雪白的梨花也开了。“也”表示两种事物同时进行,紧扣春天,让学生例举训练。如,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柳树也发芽了。)
三、阅读例文,发现方法
1、出示例段:(“田野里”、“小河边”、“山坡上”用红色显示。)
田野里,小草悄悄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小河边,柳条抽出嫩绿的叶子。山坡上,粉红色的桃花开了,雪白的梨花也开了。蜜蜂在桃花上边歌边舞,好像在报告春天的到来。
2、学生读,引导学生发现按一定的顺序写。
四、情景再现,提示写法
展示学生找春天的图片,回忆找春天到过的地方,每一处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想到了什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有条例第写话,运用形象的说法(适当展开想象和联想)。
五、提供词句,降低难度
1、出示“词语、句子超市”,指名学生阅读。
2、提示可以仿照句式进行描写,尽量用进好的词语。
六、学生自由写话。
七、展示学生写话作品,进行激励性评价,以表扬为主,适当提醒修改不当之处。
八、小结布置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能用打结的方法将线进行连接,感知将几根线两端任意两两打结后出现的有趣现象。
2. 大胆猜测游戏结果,能用符号记录并清除表达自己的发现。
3. 体验在科学游戏中小组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记录纸1张,小组记录用纸、笔和线
经验准备:幼儿基本学会打结
活动过程:
一、两根线的连接
师:谁有办法把两根线拼起来?
幼:打个结
要求:小组三人合作,试一试怎样打结起来。
提问:两根线连成功后是个什么情况?
情况1:变长了;情况2:变成了圆圈;
小结:原来线连接起来会有不同的结果。
承上启下:
刚才我们用两根线连接起来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如果有更多的线连接起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二、六根线的连接
1. 提出游戏
师:老师这里有6根线,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需要三个人合作,请两个小朋友和我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实验方法:一人抓住线的中间,两边两人按两根两根的方法连接。
师:实验在进行中,请下面的孩子猜一猜会产生什么结果?
幼:可能会有不同的圈、可能变成很长的一根线。
2.猜想记录
师:三人一小组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贴到大记录单上。
3.交流讨论
师: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你们认为6根线两边两两打结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有哪个小组和他们想的不一样?(相同的.想法有不一样的记录)
4. 动手实验
要求:三人合作;不会打结的可以拿线,但要握紧线、不松手;两边的小朋友两根两根打结;全部打好后松开把结果记录下来。
5.介绍交流
提问:哪个小组来介绍交流一下?有小组和他们一样吗?和你们猜的情况一样吗?
6. 揭示老师的6根线
师:原来,可*组是一样的。
承上启下:
我们用6根线两边两两打结,出现了许多不一样的结果,如果我们用更多的线打结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三、多根线的连接
1. 分两组游戏:
要求:每人占一个位置,每人打一个结
2. 两组展示结果,幼儿入座。
结束语:
原来,很多线连接在一起,出现的不一样的结果,还会有不同结果吗?我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利用各种多面体展开图,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
2. 巩固做纸工的各种制作符号。
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
教学重难点:粘贴边与边时要轻,要粘贴平整。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做好的成品。
2.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刻刀、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提问:今天,我们就来自己制作多面体?
制作六面体:教师拿出六面体的手工材料。重点讲解粘贴最后一条边时要轻,要粘贴凭证
学学做做:
1. 学生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
拿出手工材料,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有变化的六面体或其他多面体。
指导制作时,需提出增添附加物的做法是在多面体做成后,再将附加物加贴上去的。挖去一部分或切折,压印都必须在展开图上先做好,然后再把展开图折叠成多面体。
2.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习 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从掌握要领,外形美观,创新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有的教师也有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感知摩擦力
1 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
这与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秘密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书课题)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始以俩实验创设愉快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势抛出一个问题,以回忆学生的生活经历,发现摩擦的普遍存在。)
2 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
3 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条形木板上,用测力计轻轻向右边拉,矩形框就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上面的木块倾向右边,而下面的木块还在原来的位置并没有滑动。这就说明有一种阻力在阻碍下面的木块向右滑动,这就是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动让它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起来,这个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碍矩形框向右运动的。摩擦力的方向与矩形框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拿起一个物体,它没有掉下来,就是受到了我手对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双手)运动与摩擦总是相随相伴、密不可分的。
4 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实物演示:让这两块木块这样相对滑动,在两块木块间就有摩擦力产生,这个摩擦力是阻碍两块木块发生相对滑动的。上面的短木块向右滑动,就会受到下面的长木块对它向左的摩擦力;下面的长木块向左滑动,就会受到上面的短木块对它向右的摩擦力。
(板书接触面摩擦产生)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具有理性思想的内容,如果不把教材内容放到生活与实践中去,那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无土之木”、“无源之水”。根据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我这样处理教材:在学生对摩擦力“一知半解”的基础上,通过亲自体验和运用感官观察,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这样将学生的已知与新知建立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感受科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此法印象深刻而又简捷方便,便于教师对概念的阐述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明白摩擦力是一种阻力。领悟出摩擦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接触,二是运动。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针对学生最感困惑的地方,利用形象直观可操作性强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眼看见摩擦力所产生的阻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通过这几个小活动,将摩擦力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二)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演示并讲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间接测量的。用测力计拉着文具袋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文具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文具袋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和桌面对文具袋的摩擦力也是一对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拉力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注意:尽量让文具袋不快不慢按一样的速度前进,要用手把测力计稍抬起,以免运动时测力计底板与桌面产生摩擦而增大了文具袋的摩擦力。)
播放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录像。
(板书大 小)
2 演示:在同一斜面上放上同一块木块(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第一次实验木块下滑而第二次实验却没有下滑。为什么呢?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在矩形框下面的木块上加上一个重物后匀速直线拉动它,比较和没加重物拉动时的变形有什么不同?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3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怎样用它们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这里有两个因素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分别来研究。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呢?
4 出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实验记录表。小组轻声讨论实验方法,并把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分别填在表中。
学生演示并汇报实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学生分小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滑板上拖动相同重物时,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板书光滑 粗糙)
5 刚才我们只拉着一个空文具袋,这个摩擦力已经记录下来了,现在再装上文具,看看摩擦力有什么变化?
出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学习方法同上)
(板书轻 重)
6 播放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的动画。
我们已经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了。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用手指轻轻一推透明胶圈,移动距离很小,换种运动方式变滑动为滚动,移动距离增大。
(设计意图: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喜欢鲜明的形象活动,他们爱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更爱自己做实验。通过录像和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从而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结构性的材料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为最终解决问题服务。在活动前制定周密的计划,对整个探究活动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通过学生自主的对比实验使得他们对于实验的科学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培养和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1 利用摩擦力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出示自行车刹车装置、拔河、滑雪、拉琴等12幅图片,你能从这些事例中说出人们是在减小摩擦,还是利用摩擦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例子呢?
作业:观察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并记录下来,写一篇观察报告。
2 总结: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我们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有时又会给我们造成困难和危险。我们可以针对摩擦力的特性采取有效的办法消除它所带来的危害。
揭示听话玩具小人谜底。
(设计意图:《科学》的宗旨: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其核心策略是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利用课件针对生活中的实例判断说理摩擦力的运用情况,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科学来自生活,教学要走出课堂,向生活空间拓展,让学生带着解决新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体现科学的价值。)
五、板书
接触面摩擦
产生↙ ↗轻重
摩擦力的秘密→ 大 小
↘ 光滑 粗糙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制定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2.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3.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等。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其中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过程: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和多媒体课件,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内分别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放。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过程:
1.以四人为一组。用30分钟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是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的,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二、对 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够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够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能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过程:
1.这项活动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下课后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中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就要给予表扬。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等方法进行。
4.鼓励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过程:
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多做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拓展知识
猫的瞳孔变化
猫的.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光线强弱的周期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生物节律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林奈的花钟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的先后时间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人们把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蛇床花:黎明3点左右开放;
牵牛花:黎明4点左右开放;
野蔷薇:黎明5点左右开放;
龙葵花:清晨6点左右开放;
芍药花:清晨7点左右开放;
莲花: 上午8点左右开放;
半枝花:上午10点左右开放;
马齿苋花:中午12点左右开放;
万寿菊:下午3点左右开放;
紫茉莉:下午5点左右开放;
烟草花:下午6点左右开放;
剪秋罗花:晚上7点左右开放;
夜来香花:晚上8点左右开放;
昙花: 晚上9点左右开放。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内容
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①通过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对本课最后一段大字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看有关录像资料、阅读有关材料或听取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对课中题和课后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分析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明长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宫;③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
难点: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在阅读、观赏的基础上,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明长城和北京故宫
1、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
2、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
二、《本草纲目》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三、《天工开物》
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点:
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三、教学难点:
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
四、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①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②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③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科学教案 篇8
(一)提出问题
2、教师出示关于帆船比赛的图片,询问学生,对于帆船比赛你都想知道哪些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呀,想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板书课题:小帆船)
学生:我想知道帆船是怎么航行的?它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没有风的时候帆船还能够航行吗?
学生:怎样才能让帆船航行的更快?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1、教师播放视频资料。
同学们知道郑和带领船队在没有燃料和发动机的情况下,怎么在大海上航行的吗?
出示主题《小帆船》
(二)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一)活动一:玩一玩我们制作的帆船。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互相评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从他人作品中获得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对小帆船进行下水小组实验,引导学生实验“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
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实验记录。
教师小结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结论:小帆船的行进方向与帆面的关系:调节帆面与风向的关系,可以使小船向着一定的方向行进。
制作:改进小帆船。
2、风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好处
(二)活动二: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风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2、讨论:如果没有风,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加以讲解说明。
学生进行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
制作后进行小帆船下水小组实验,从而认识 “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小组汇报实验记录,结论等。
学生观看教师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倾听教师讲解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帆船这一人们利用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初步意识到风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感悟到人类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500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
二、 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亿年的历史。这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
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
外形对应骨架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
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1.谈话: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我们先来看一看。
2.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
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
4.小结: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
1.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
2.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
3.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
4.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见化石是多么的珍贵。
三、认识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们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为什么把地层比作是一本书,把化石比作书中的特殊文字?
(让学生领悟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含义,这是认识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谈话: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物进化感到困惑不解已达数百年之久。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家们产生了哪些困惑。
3.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的五个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了解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的两种假设:
1.谈话: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原因科学家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你能说说你的'解释吗?
2.学生发表意见。
3.谈话: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释的?
4.阅读课文。
找一找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讲述:这两种解释都是科学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论。你赞成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6.学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化石是:------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科学家的困惑: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要允许别人的质疑科学结论需要证据。
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态是其适应所处生活环境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尊重证据。
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同时,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正受到新证据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证据、认识证据、利用证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达尔文进化论资料、图片,尺蠖蛾、极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出示达尔文照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
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达尔文。你知道他吗?
2.请学生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同时准备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
3.交流:听了科学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4.小结: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用进化论学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儿起源,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释。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
1.举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卖,你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2.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牧民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正是人的行为影响了羊群的生存和发展。
4.假设: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们唯一的天敌是狼。狼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那些显眼的绵羊,很快森林中的绵羊就是什么颜色的了?
5.学生讨论、交流。
6.比较两种羊群的变化,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理解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发生的反复变化。
1.出示尺蠖蛾的图片(两种翅色)
2.请学生介绍尺蠖蛾翅色变化的故事。
3.举例:蝗虫体色的变化、青蛙肤色的不同。
4.小结: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四、认识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1.出示两种狐狸的图片。
2.让学生来认一认。
3.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耳朵的区别,结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环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拓展、延伸:
1.谈话:近100多年来,更多的科学家仍然在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随着新证据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挑战。你们了解这些新发现吗?
2.如果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如果不知道则由老师介绍。(出示相关资料)
3.知道新发现对达尔文理论的挑战,感受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尺蠖蛾、蝗虫、青蛙---
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
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敢于猜想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试管、水、烧杯、水槽、惯性演示器、酒精灯、烧瓶、录音机、小人、扬声器、放大镜、纸板、铁架台、集气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让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展示引言部分。)
师补充:物理学是个知识的海洋,它需要我们去探索,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乘上《探索物理》这叶小舟,开始我们既充满乐趣又不乏艰辛的科学之旅吧!
看完这一段,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同学们一定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同学们讨论发言。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问题也提的非常好,在以下的旅途中,我们将一起找到答案。(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纸人跳舞
打开录音机,纸人随着音乐起舞,关上录音机,小人停止跳舞。
学生提出问题
师:通过下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同学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实验二:教师演示
(1)烧瓶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会看到,水沸腾。
(2)烧瓶从火焰上移开,水停止沸腾。
(3)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停止沸腾的水会再次沸腾。
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非常好,说明大家不仅对实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着这样的态度,同学们一定能够学会、学好物理这门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a、漏斗吹乒乓球;b、放大镜看物体;c、纸板托水;d、小试管爬山;e、吹纸。
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看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多媒体补充实验(纸盒烧水、多彩的太阳光、会变大的鱼、连电路)
师:以上这些实验有趣吗?物理就是研究这些力、热、声、光、力等形形色色的有趣的现象的,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2-12
【精选】科学教案11-28
科学教案(精选)07-27
(精选)科学教案08-26
科学教案[精选]08-20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范文11-17
科学教案优秀08-21
优秀的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