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案模板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②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4、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烧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有一位曾经就读那里的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3、注意看,老师加上一个“的”。齐读课题:“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一幅怎样的画儿?(景、事、人……);老师把几个词的位置颠倒一下:“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不同?(……变成一种情感……)
小结: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课件),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在“秋天”下面做标记)
4、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读书的情况。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自测一下看能到达哪个阶段:(课件显示)——正确、流利、有感情。
(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
5、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难道是语调的高亢?或是技巧的高超?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课件以阶梯状出现在“有感情”的基础上)。你怎么理解这个“味道”?(结合生活实际讲)
6、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儿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儿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5、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
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
6、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儿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a、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b、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好好儿”)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重点体会“活”)(注意:以上根据学生情况来随时调控和引导。)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1)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2)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3、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可无论如何也要让儿子好好儿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
4、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俩,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儿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儿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三、探讨爱母的怀念
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
b、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儿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儿活”的句子中朗读……)
5、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的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升华: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儿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
7、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说的安慰话了。
8、越是怀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儿活啊。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
9、越是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让后老师再读一段。)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
10、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母亲,你让我怀念的“好苦”啊。所以,为了还母亲的心愿,为了这永远的怀念,又是一个秋天——引读,“又是秋天……”(回到上面的句子中,全体一起朗读,课件再次出现这句)
11、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儿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12、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13、因此,这33年的怀念里,也是他和疾病搏斗的33个年头。现在,他完全超越了一般生存的“好好儿活”的生命层面,已经超越到了一种漠视和超然的境界。这深深的怀念,让她懂得,好好儿活,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而是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他对好好儿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14、介绍史铁生的近况:由于尿毒症,造成肾衰竭,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看待这一切,现在一个星期都要透析两次,但他依然在——好好儿地活着。他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自己怎样“好好儿活”的,所以我推荐几本他的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课件)。
15、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我们是怜悯吗?感到他活得痛苦吗?那究竟是什么?对着黑板“苦”字说——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我想,如果说“好好儿活”是对母亲的回报,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16、那么,这回面对“秋天的怀念”,在你心中,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母亲推着他看到了菊花……自己用脚踩扁一个杨树花……)
四、读出思考
1、课文的学习已经结束。这个故事的确感动了我们。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书,读到此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读书到此也完全可以。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课件呈梯状把这两个层次递升)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
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3、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儿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儿活……”(板书)
4、这里的“们”会指谁呢?是谁,你就说成你和谁,你想和谁,说你就和谁说,比如:“我和家人要好好儿活……”
5、就要离开课堂。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题——你心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
6、如果你对“好好儿活”体悟到了特别的味道,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到那时,你一定能想起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更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件)
7、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儿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儿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我们好好儿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8、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
4.在整体感悟课文资料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从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解读“我”和母亲。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用正确的态度应对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
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应对磨难。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透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潜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
教师出示PPT并朗读:
我一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明白我们会牵挂你,不明白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明白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明白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进作者
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作者介绍。
1.史铁生虽遭遇了不幸,但他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困境。看完视频,说说史铁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2.课件展示: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xx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3.导入下一环节:史铁生不仅仅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作品,而且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光辉照亮了很多人的心。那么,是谁照亮了史铁生的心?
板书:史铁生——被母爱照亮的人
下面,一齐来欣赏《秋天的怀念》吧!
【设计意图】
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资料。突出史铁生的成就以及母亲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走进课文。
(三)感知课文
1.播放情境课文宣泄的痛苦并引导思考:
(1)当初,史铁生如何应对“双腿瘫痪”遭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分析理解)
(2)母亲又如何应对“暴怒无常”的“我”?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母亲内心的痛苦)
2.播放情境课文秋日的遗憾并引导思考:
(1)母亲为什么要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唤起“我”对生活的勇气,鼓励“我”要好好活)
(2)这段文字对母亲作了哪几方面的描述?(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3.播放情境课文烂漫的秋菊并引导思考:
(1)在前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话照应的句子。
(2)把题目“秋天的怀念”改为“怀念母亲”好不好?
不好。一是作者以季节的变化来组织材料的,“秋天的怀念”体现了这一点。二是文章末尾描述了秋天的菊花,起了衬托情绪和揭示主旨的作用。改为“怀念母亲”则体现不出作者精巧的构思。
4.自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听读、朗读、思考、讨论中感知课文,重点感知“我”和母亲的形象。
(四)解读人物
第一,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细细品读文章的语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1.播放课文解析从绝望到期望——探究作者的'情感脉络。
2.提出并探讨问题:
①“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为什么会让“我”更加痛苦?
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一下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之后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问题一:“北归的雁阵”带来春的信息,其自由自在飞翔的样貌让人羡慕;“甜美的歌声”往往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在这些完美的事物的反衬之下,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会觉得更加痛苦。
明确问题二:“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写出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却包容“我”的喜怒无常,侧面表现作者的内疚;“再也”写出了深深的遗憾。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出相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第二,解读母亲的形象。
1.组织讨论:母亲的感人形象是透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方面的描述体现出来的,画出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说说其动人之处。
2.出示《我与地坛》里的一段文字: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明白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对照上面一段话,结合文章相关语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母亲深受病痛折磨;二是“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三是担心儿子不能“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
对文章资料进行归纳,总结;透过品读重点字词及具体的描述分析人物形象。
(五)写法探究
探究“借景抒情”的手法。
探讨问题: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详细描述多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绽开得烂漫?
一是透过菊花的烂漫衬托作者对生活的热情,这是以景衬情的写法;二是以菊花照应上文“母亲生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件事,借菊花怀念母亲,同时照应了题目。
【设计意图】
引导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体会写作手法的作用。
(六)活动学习
主题:说说给我最关爱的亲人。
参考文本素材秋天的怀念活动设计。(主题:感恩母亲)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潜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秋天的怀念同步检测。
2.拓展阅读。
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
1.基础知识巩固。
2.让学生感受母爱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感情。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创新点: 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伟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作者或者作品的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操作程序:激情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现象—反思小结—开放作业
一,激情导入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齐读课题。秋天是我们看菊花的时候,在这时候作者想到了谁?(母亲)。这是史铁生为了怀念母亲,写下的文章,谁能介绍一下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吗?(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二,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默读课文,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并且画出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并把简单的体会批注在书旁。
三,合作交流
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2,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信"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让学生透过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3,然而当时"我"未能体会母亲的这一片苦心,这无私而伟大的爱,就在母亲与"我"诀别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们想想这话是什么意思?
四,创新想象
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已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时机给学生虚设情境,诉说心声。可以这样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
五,反思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们被文中的母爱感动了,说说你的母亲是怎样爱你的?
六,开放作业
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重点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
小结: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暴怒 沉寂、捶打 憔悴、央求、诀别
2.简介作者: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出处:《史铁生作品集》文体:散文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5.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引导,追问,学生圈点勾画,思考回答。
《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的】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引入
齐读课题。秋天是我们看菊花的时候,在这时候作者想到了谁?(母亲)。这是史铁生为了怀念母亲,写下的文章,谁能介绍一下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吗?(学生介绍老师补充)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本课的生字(投影打出,读准即可)。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可简单说)教师板书:“关心我”
2、默读课文,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并且画出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并把简单的体会批注在书旁。
3、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4、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信“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让学生透过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板书:坚强、无私、伟大。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
同学们刚才体会得不错,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这种爱读一读吗?学生自由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指名读,互评后再读。
四、讨论交流
然而当时“我”未能体会母亲的这一片苦心,这无私而伟大的爱,就在母亲与“我”诀别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们想想这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读书,联系上下文后说出:母亲希望“我”和妹妹好好活着,“我”和妹妹都知道母亲对我们的希望,一定不让母亲失望。
五、进行口语训练
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伟说些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概括出词语板书:愧疚、热爱、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从人物经历导入,解读“我”和母亲,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体悟到母爱的伟大,学会理解母亲,感恩母亲。
导入
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介绍一个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他脸上,你看到了什么?
是的,他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可是,你知道吗,他在21岁的大好年华高位截瘫,痛失双腿,却在38年轮椅生涯中,创造了无数辉煌,人们这样评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这个人的名字,他就是——
是的,就是史铁生!大家猜一猜,究竟是谁给予他第二次生命,让他在绝境之中重拾希望的呢?
听读课文
初识母亲
1、通过老师的范读,请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位母亲。
2、初识母亲,相信同学们对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就请大家快速地自读课文,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
提示:请大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母亲的特点。
品读语言
感悟母爱
这真是一位伟大坚强的母亲,她把对儿子无私深沉的母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文中有许多对母亲细节的描写,请同学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
提示:请同学们用动情的语言读出感动你的细节,再加以品析。
小结:同学们的体会非常深刻!母爱给“我”以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体贴并点燃“我”求生的'希望。
朗读课文
体察我心
1、文中没有一处直言母爱,母爱却无处不在。可惜母亲在世的时候,“我”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吗?
2、当时“我”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两次看花“我”分别是什么态度?
——抗拒 敷衍
◆当时“我”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绝望,怀着这种绝望的心情,“我”看到的景物也是黯淡的,大雁南飞,甜美的歌声都让“我”怒不可遏。
3、母亲去世以后,史铁生终于领会了她的良苦用心,从文中哪个段落可以看出史铁生已经从绝望走向了希望呢?
第7段看似写景,实则写情,你们看,出现在作者眼前的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
4、母亲已经不在了,母爱却一直激励着史铁生。在母爱的浇灌下成长、成熟了的作者该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怀念他与世长辞的母亲的呢?
明确:怀念:愧疚、怜惜(心疼)、热爱
【秋天的怀念教案】相关文章:
秋天的怀念教案05-25
《秋天的怀念》教案10-18
《秋天的怀念》教案06-13
秋天的怀念教案12-15
秋天的怀念的教案09-22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08-02
(集合)秋天的怀念教案11-15
《秋天的怀念》教案优秀03-29
秋天的怀念教案优秀12-18
秋天的怀念教案【通用】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