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案

时间:2022-03-29 17:57:51 教案 我要投稿

《司马光》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光》教案(15篇)

《司马光》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认读课文中的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能用一两句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能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主动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设计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按着鸡吃米,它怎么也不肯吃;把它放在地上,它会主动地去找着吃。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抓住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自然生成,将会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2、正音:司、光。

  3、学生质疑。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是怎样一个人?

  (学贵有疑。让学生学会提问,一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读通课文,把握整体。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指名读生字,并联系课文组词、说句。

  3、结合课文说说对司马光的认识。

  (字词的教学仍不可放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学,不但学得有趣,而且有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找找课文哪一小节交待了这一内容,读一读。

  2、司马光是怎样一个人?学习课文2----6小节,重点学习4、5、6小节。

  (1)自由读课文的2、3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事情发生后,在场的小朋友是如何表现的?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为什么?

  (3)对比朗读4、5小节。注意读出慌张急切的心情,读出司马光的冷静沉着,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4)课本剧表演《司马光砸缸》。

  3、感情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研读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使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主动需要。)

  四、拓展训练,主动内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想对身边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通过说话的形式,进一步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使“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的思想真正得到内化。)

  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

《司马光》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掌握歌词内容并感受到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旋律特点。

  2.幼儿通过掌握歌词内容和音乐结构,尝试根据不用的角色,用合适的动作和表情表现游戏情境。

  3.幼儿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感受游戏的趣味性。

  4.使幼儿学会用肢体动作配和游戏的玩法。

  5.培养幼儿清楚表述和大胆表演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完整音乐和分段音乐。

  2.教学挂图。

  3.知识准备:已熟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完整欣赏音乐,回忆故事情节。

  师:我们都听过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呀?

  这里还有一首歌,也在夸奖他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出示图片,帮助幼儿熟悉歌曲内容和结构。

  (1)在这首歌里发生了几件事呀?

  (2)教师小结,出示图片。

  (二)重点分析和欣赏B段音乐,尝试用动作和表情表现音乐情境。

  1.重点欣赏、分解B1段音乐,并进行动作创编。

  情节一(B1段)引导幼儿围着水缸玩游戏。

  2.情节二(B2+3段)引导幼儿用动作和表情表现落水和救人。

  3.情节三(B4段)引导幼儿表现得救后的心情。

  4.完整进行游戏,与幼儿共同分解什么时候变换动作。

  (三)完整欣赏音乐,并表演游戏。

  活动延伸

  课后和好朋友也玩玩这个好玩的游戏,并且学习司马光机智,勇敢的精神。

  活动反思:

  本节课以幼儿自己感受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为主,通过游戏的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再分段欣赏歌曲,让幼儿充分理解歌曲内容,表现自己的情绪体验,最后以游戏结束。幼儿能在游戏中表现故事情节,也能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能通过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对歌曲的理解。整节课幼儿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活动时我的一些语言引导不够明确,还有上升的空间。

《司马光》教案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0.司马光

  没有慌 —→ 搬石砸缸 —→ 缸破人出

  遇事不慌 —→ 积极动脑 —→ 决问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填空、看拼音写汉字、组词、练习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司马光

  2. 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 范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 范读课文。

  2. 思考:本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什么事?

  三.看图答问,出示生字新词

  1.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出示:有座、一口、水缸)

  3. 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4. 那个小孩掉进缸里,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各有什么表现?(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哭、喊、使劲、救)

  四. 教学生字词

  1. 自学生字词。要求看板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 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a. 指名读,读后讨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

  b. 去拼音读。

  c. 开火车读卡片上的生字。

  (2)检查字形。

  a. 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b. 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熟部件的方法记忆。

  c. 师生共同分析“候、都”的字形。

  (3)要求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读,想想词义。

  五. 作业

  1. 抄写生字。

  2. 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试读课文

  1. 指名分段读课文。

  2.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二. 讲读课文

  1. 讲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名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

  (4)指名看图说说水缸,假山的位置。

  (5)再指名说说水缸的样子。

  (6)指名朗读。叙述的语气。

  2. 讲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那个小朋友怎么会掉进缸里的?他会遇到哪些危险?为什么?

  (3)看图说说“别的小朋友”指的是哪些小朋友。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他们可能会喊什么?

  (4)指导朗读。

  要用紧张的语气读、指名读、齐读。

  3. 讲读第三段。

  (1)看图。

  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非常危险,其他的孩子都慌了,司马光这时候会怎么想?(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2)指名读课文。

  (3)用“——”把写司马光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4)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光没有慌?

  (5)比较句子。

  a.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b. 他搬起一块石头。

  指名读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司马光为什么要搬“大”石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司马光怎么样?

  a. 司马光杂那口缸。

  b. 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

  指名读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好?“使劲”写出了什么?表现了司马光怎么样?

  (6)司马光的方法行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7)指导朗读。

  速度稍慢,第一句要有力,第二句要放松。

  三. 总结课文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说说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四. 作业

  填空:

  别的( )( )( )都慌了,( )( )哭,( )( )喊,( )( )( )跑去( )( )( )。( )( )( )没有慌,他搬起一块( )( )( )使劲砸( )( )( )。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

  2. 在正确的读音下画“——”。

  时(si shi)找(zhao zao)座(zhuo zuo)砸(za zha)

  二. 练词说话

  1. 看图复述故事。

  同桌练说,小组练说,各组选一个代表到前面来说。

  2. 用词练习说话。

  (1)不小心

  (2)有的……有的……有的……

  三. 课堂练习

  1. 看拼音写词语。

  gu shi hou yi hou jin dou lai le zhao da ren

  2.组词区别。

  古( )时( )候( )

  石( )村( )后( )

  那( )缸( )找( )

  都( )红( )我( )

《司马光》教案4

  一、 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词语。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填空)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仔细看图,孩子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古时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衣服)花园是什么样子?指名读第一段,板画出现花园的景象。比较句子:

  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了水。

  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

  2、齐读第一自然段。司马光和小朋友们特别喜欢这个花园,经常在这里做游戏,每天都玩得很开心,一天,他们正在玩捉迷藏,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什么事情呢?

  (二)自己读第二段。

  ①请学生完成填空:有个小朋友( )假山,(),()了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②小孩怎样掉到水缸呢?

  ③老师读,学生表演。

  老师感受到你们当时很慌张,也都很想帮助这位小朋友,表演得很好,那能不能读好呢?

  ④读得真好,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吗?

  出示幻灯片: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我还会:大课间的时候,同学们有的,有的 ,还有的。

  班级大扫除的时候,同学们有的,有的 ,还有的。

  我还会:, 有的,有的 ,还有的。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当别的小朋友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我们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2、请生回答(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老师读,学生表演,采访:为什么你要拿这么大的石头呢?为什么这么用力砸呢?你心里慌张吗?

  (2)看到你们这么认真,老师忍不住想再读一遍,你们听听能体会到什么?

  2、此时,(示多媒体):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高兴吗?指导朗读,个别读、男女读,齐。

  三、拓展思维

  (一)小朋友被救了,许多大人和孩子都过来了,他们都伸出大拇指夸他呢。

  大人们这样子夸:司马光,你真 。

  小朋友们这样夸:司马光,我真。

  (二)、这时人们又议论开了,其实还有许多方法可以救那个小朋友的,我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也能想出其他办法的对吗?

  生说方法,讨论方法是否可行。

  (三)难怪人们都说司马光是小时侯司马光这么厉害,长大以后更不得了,他成了北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还写了一本著名的书《资治通鉴》。

  四、配乐朗读课文(机动)

  五、作业:课后查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一读。

《司马光》教案5

  一、多种方法识字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语文,要通过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学习知识。低年级要以识字为主,课文是识字的载体,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学习生字。本课我采用的是随文识字的方法识字,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有助于学生熟记生字,同时,我采用了多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字。

  如:学习“常”字我让学生说一说你经常和谁在一起?谁经常和你一起玩?从而理解“常’多次的意思。再如学习“掉、喊、跑”字,我让学生表演动作,通过学生的表演加深学生们对生字意思的理解,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本课教学中,我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的读、大胆的想,勇敢的说、尽情的演。我采取了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的给学生读书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出当时小朋友们的心情。

  同时,我引导他们大胆的想:小朋友们会喊些什么、叫些什么,他们心情怎样?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大胆的演,进一步体会到了小朋友们慌张的样子。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们能入情入境的学习,真正理解了课文。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线索图,尝试创编故事。

  2.在与老师、同伴共同观察、讲述和讨论图片的过程中,丰富讲述经验。

  3.知道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活动准备: 故事主要情节的图片两幅(①孩子掉进水缸里;②司马光砸缸)。

  活动过程:

  观察、讲述第一幅图片,大胆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指导语:这个孩子掉进水缸里了,怎么救他呢?

  2.观察、讲述第二幅图片。

  ★指导语:司马光想的是什么办法呢?

  3.尝试根据故事主要情节线索图,讲述故事。

  (1)自由结伴讲述。

  (2)集体交流讲述。

  4.猜想和创编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尝试完整地讲述故事。

  (1)猜想和创编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指导语:①猜猜看,这个孩子是怎么掉进水缸里的呢?②他被救出来以后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2)讨论故事名称,完整讲述故事。 资料链接: 司马光砸缸 从前,有个男孩叫司马光。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捉迷藏。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装满了水的大水缸,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藏了起来。

  大家玩得正高兴时,忽然听见“扑通”一声。哎呀!那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这可把大家吓呆了:如果不赶快把这个小朋友救上来的话,他就会淹死在水缸里! 大家围着水缸伸出手去,想把他拉上来。可是,水缸太高,小朋友们个子矮,根本就够不着,没有办法把小伙伴救上来。去叫大人吧,又怕时间来不及。怎么办呢? 有的小朋友吓得哭了,有的小朋友吓得跑了。

  只有司马光不哭也不跑,站在那里想办法。当他看到路边的石头时,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急急忙忙抱来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过去。只听到“喀嚓”一声,水缸被砸出了一个大洞,水哗哗地从洞口流了出来。不一会儿,水就流光了。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情传开以后,大家都夸司马光又聪明又勇敢。

《司马光》教案6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11 司马光

  2.简单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图意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的孩子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学生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孩子,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及会认字的音。

  (1)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2)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3)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4)做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字音。

  (5)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孩子吓哭 没有 假山 慌了 喊叫

  举起砸破 救人 古时候 司马光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电脑出示插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提问:①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②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③教师鼓励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④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3.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满了水。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④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⑥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指名读,集体纠正。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3.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4.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这段。

  5.指名读,大家评议。

  6.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7.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果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8.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己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2)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3)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4)为了让学生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场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如果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表演当时的场面。

  (5)教师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好这段。

  (6)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画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2)请同学看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3)师: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怎样做才叫“使劲”砸呢!再请同学们做动作。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4)教师指导学生读后四、五段。

  (五)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1.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提问: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1)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办法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朋友拽上来。

  办法二:找一根长竹竿,让小朋友抓着竿爬上来。

  办法三:去喊大人,让大人把他救上来。

  办法四:可以找来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办法五:可以拿来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2)提问:大家想了不少好办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的办法有什么不同?

  (3)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小朋友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水。

  教师板书:人——水

  (4)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教师再一次演示“人离开水”的复动投影片。

  教师板书:

  (6)司马光用的办法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演示:水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教师板书:

  过渡:这样水就离开了人,小朋友得救了。

  (7)从这样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小组讨论后交流。

  (8)师.总结:

  你们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及。而民光急中生智砸摃救人,没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六)学习第六段

  1.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2.请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五、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师: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学生分角色演一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8个生字的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及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1.巧记本课生字的字形。

  2. 正确地书写“候、孩、没”这几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这篇课文,司马光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一)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1)自己认读生字。

  (2)同桌互读生字、词。

  (3)抢读生字词卡片。

  (二)巧记字形、理解字义:

  (1)让学生自己动脑、选择自己认为最巧妙的记忆法记忆。

  (2)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3)请小组汇报或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

  候:可以用“猴”字来记忆,去掉“反犬旁”在单人旁的右边加上一个小竖,也可以用拆字分解的方法帮助记忆字形。组词:小时候。

  孩:可以用学生认识的“该”字换偏旁记忆“孩”字。也可以用拆字的方法记忆。组词:孩子

  光:学生可以用顺口溜的方法记忆:三个小淘气,坐在板凳上,压弯一条腿,后脚尖朝上。组词:司马光、时光、光明。

  吓:学生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呢?可让学生做出受惊吓的表情,体会人受惊呀时往往会不由得张大嘴,所以是“口字旁”。组词:惊吓,吓一跳。

  哭:学生可以用拆字法记忆:“两个口”和“大”再加上“丶”。也就是两个人张着大嘴哭。组词:哭了,吓哭。

  没:学生用顺口溜帮助记忆:三点水,几头又尾,合起来誻没。也可以用拆字分解的方法记忆字形,组词:没有。

  块⑴以用“块”字换成“提土旁”记忆“块”字,组词:一块。

  石:可用象形字“ ”(书写不准确)来帮助记忆“石”字,组词:石头,石块。

  (4)指名抽读生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先自己观察每个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表义。

《司马光》教案7

  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具:小黑板、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

  2.认读、拼读词语。

  教学过程:

  1.定向。

  (1)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2)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自学课文。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3.练习。

  (说话练习)

  (1)读通长句。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顶。)

  (2)给课文标段号。

  (3)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

  (4)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4.词语认读。

  砸缸

  伙伴

  捉迷藏

  亭子

  躲在

  扑通

  急中生智

  哗夸

  机智

  勇敢

  5.作业。

  (1)读课文1遍。

  (2)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3)抄写词语1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2.分析课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填空:(

  )砸缸救人。

  2.介绍司马光。

  3.复习生字、新词。

  二、读讲1—2段。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2.填空:这是一只(

  )缸。(大、厚、重)

  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

  4.读1、2段。

  三、读讲3—4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惊叫,高声喊道,吓傻了,赶紧)

  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1)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

  (2)急中生智。“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

  4.说话训练,说清楚司马光救人的原因。

  5.读读演演第四段。

  6.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使劲向那口缸砸去?

  思考原因:缸大,人小,力气小)

  四、词语训练。

  1.师:水多吗?哪个词说明水多?(哗哗)

  2.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机智体现在(想出办法),勇敢体现在(没有慌神)。

  五、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复习词语,朗读课文,听写生词。

  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

  强调:亭子、捉迷藏、哗、夸,这四个词的读音。

  2.朗读课文。

  3.听写词语。

  强调:稻的第十二笔、藏的第六笔、第十一笔、砸的第七笔、慌字中间没有—点。

《司马光》教案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

  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第四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生字、词

  二、过度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读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4、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古时候)。

  2、指名读第二段: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危险事?那个小朋友怎么会掉进缸里去的?如果不及时救出来,将会怎样?谁能读出危险的感觉。

  3、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4、通过读第四、五自然段,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四、引导学生讨论:

  1、别的小朋友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2、司马光做的对不对?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在当时巧妙而适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

  3、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那个孩子?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再讲讲方法的利弊。

  4、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五、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六、教师总结。

《司马光》教案9

  设计理念:

  体现“情趣”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的轨道,让语文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故事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

  以学习汉字及语言文字为重点,运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自我救护的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朋友。他生活在古时候,离现在有一千多年了,他的名字叫“司马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重点指导“司”的笔顺、结构。

  2教师采访学生:你姓什么呀?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

  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呀?

  3齐读课题,注意词的节奏:司马——光

  (设计意图:在揭示课题时,落实好一个生字的教学,既是解题的需要,同时也结合介绍了人物的生活背景。在创设语言环境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丰富了学生对姓氏的认识。)

  二、初读故事。

  1自由读故事,遇到生字,结合拼音多读几遍。标好自然段。

  2同桌俩人互相认识课文后的生字,拿笔把对方有困难的字圈起来。想想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这些难认的字。俩人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了解学情后,课件出示本课生字。针对学生普遍难认的字进行重点指导。鼓励学生采用联想法、熟字加减偏旁的方法识字。

  如:砸——拿着石头砸装了毛巾的箱子(三框儿)。

  破——小心石头割破皮。

  ……

  4回到文中再把课文读一读,争取读流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发挥孩子互帮互助互动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达到熟能成诵的目的。教师的指导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分段导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要求读流利。

  (2)指名读第一句话:“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读完后,问“他指谁?”要求学生把名字放进句子里读一读。

  (3)指名读第二句话:“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教师点击课件(三幅山的图片)问:这是假山吗?为什么呀?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认识“假山”。再把这个词读几遍。最后向学生介绍“假”的另一个读音“放假”。

  (4)指导个性化朗读。

  预设:生1读第二句话。

  教师:水缸不够大呀。

  生2读第二句话。

  教师:老师听出来了,你的水缸很大。但是水缸里的水没满。

  生3读第二句话。

  教师:不错!你的水缸最大,里面的水也很多。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比比谁的水缸大,谁的水多。

  生齐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文字永远应该生动地活在故事里。教师通过换词练习、直观理解词语,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语言。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儿童化的评价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品出朗读的韵味。)

  2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流利。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教师板书“一不小心”,齐读。

  点击课件:一个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前跑,忽然被石头拌倒;一个小男孩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咬着舌头了;奶奶洗碗时,一个碗掉到地上摔破了。

  学生看完场景后后用“一不小心”说话。

  读一读这一段,把“一不小心”的感觉送到句子中去。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活生生的生活中丰富语言、发展语言、理解语言。)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教师板书:慌、哭、叫、喊、跑

  预设: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观察后):你读得好。眉头皱起来了。你为什么这样啊?(学生1:我心里很急。)你们再读,我听听你们急不急。

  教师问学生2:有人掉到水里了,你为啥哭啊?

  学生2:我害怕,担心他被淹死了。

  教师:老师来听听谁最急,最害怕。(指名读。)

  (4)联系第四自然段“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进行语言训练。

  教师:有个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你会叫什么?

  生1:……

  教师:你不急啊!我不信有人掉水里了。

  生2:……

  教师:你声音太小了。碰到危险要大声呼救啊!

  生2:……

  教师:你看到了你爸爸(妈妈),你怎么说?

  生3:……

  教师:你们都叫吧喊吧。

  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适时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阅读教学中,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随机应变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读”的目的。)

  (5)指导读第五自然段: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几把缸砸破了。

  教师出示“举、砸”让学生做动作。

  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司马光没有慌。(他不哭,不叫喊,不跑,想办法救人)

  指名读,引导学生自己评价:你的石头够不够大;你砸缸时用劲了没有;你砸缸砸得快不快。

  (设计意图:动作表演理解词语简单而直观;联系上文理解下文,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引领学生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拓展练习,发展思维

  指导读最后一段。点击课件:出现几个不同的人物——得救的孩子、惊慌的小伙伴、得救孩子的爸爸等围观的人对司马光说着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色夸奖司马光。

  如果你是那个得救的孩子,会说什么?

  如果你是那个吓坏了的伙伴,你会说什么?

  如果你是得救孩子的爸爸,你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会对司马光说什么?

  ……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改变角色,走进教材,充当故事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第二课时

  一、读整篇课文。

  二、讨论交流:假如旁边没有石头,你想个什么办法来救那个孩子?

  三、点击课件:一栋楼房失火,一户人家设法自救的场面。引导学生明白自救的重要及方法。

  ——碰到危险要大喊。

  ——碰到危险要赶快叫人帮忙。

  ——碰到危险别慌,赶紧想办法。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关注新闻,适当拓展,把文本上升到关爱生命的高度,依托文本,超越文本。)

  四、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师扮演爸爸妈妈等多种角色。学生讲完故事后,教师评价:我的好儿子,你讲得真好!

  (设计意图:游戏是孩子的权利。让语文课变成游戏的课堂,使孩子热爱语文。)

  五、学写生字。

  1指导“别、到、那、都、吓、叫”的笔顺规则。

  2教师范写“别、到”,强调在田字格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字型是左宽右窄。学生书空、描红、临帖。

  3学生观察“那、都”,指导写好双耳刀。学生观察字型和占格,描红、临帖。

  4学生说说怎样写好“吓、叫”。描红、临帖。

  六、把《司马光》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电教手段运用说明:

  这是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在运用电教手段时,我本着“一切手段是教学的辅助”的原则,充分考虑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立足文本,立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立足提高教学效率。整个教学设计只安排了五处电教手段:第一处电教手段的运用旨在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板书的时间;第二处电教手段的运用是为了运用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第三处电教手段的运用则是创设一个可视、可闻、可感的生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语言;第四处电教手段的运用旨在将学生带入情景,将心比心,激活思维,训练语言;最后一处电教手段的运用目的在于利用网上的新闻视屏资源,提升文本的主题。

《司马光》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九个生字,认识国字框、爪字旁、犬字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六个字,只认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会九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候。爬。使。

  2.通过看图、想象、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德育目标:

  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黑板,读课文

  一、导入

  1.小朋友,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齐读课题——司马光。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从故事里知道了一些什么?

  2.师:小朋友真会读书,会思考,从课文里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呀,老师希望小朋友继续开动你聪明的小脑筋,再来学好课文,好吗?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师:(出示课件)瞧,谁来了?(司马光)你知道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呀?示:古时候,读几遍。你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对呀,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示: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指名读。(指导读好轻声)

  2.看,(出示课件)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吗?他们在什么地方玩呀?是呀,小朋友们玩得真起劲呀!哪个小朋友能把这句话读好?

  出示: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指名,小组。

  3.我们再看图,花园里有些什么景物呀?水缸在什么位置呀?(出示课件)这口水缸怎么样?水多不多?怎么知道的?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1)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点击"大""满",指导读好)

  (2)谁比他读得更好?

  (3)齐读。

  4.打开课本,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就在小朋友相互嬉戏的快乐时刻,有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是什么事呀?看,(示多媒体)和文: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指名读。

  (2)小朋友是怎么掉进大水缸里的?(点击:爬上 一不小心)指导读好这句话。

  2.水缸这么大,比小朋友的人都高,小朋友掉进了这样的大水缸里,会怎么样呢?

  3.这时的情况真是十分危急,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示:千钧一发,领读三遍。

  4.突然发生了这样的意外,小朋友们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这下子,小朋友们可乱套了。(示多媒体)看,小朋友们怎么样了?还有的小朋友没画出来,他们可能怎么样了?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吗?

  5.书上是怎么描写这时的小朋友惊慌害怕的样子的?你能在书上找到这句话吗?读给大家听听,看你找的对不对?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1)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心里害怕极了,吓得一点主意也没有,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能说明小朋友此时的心情,哪个字?(点:慌)你还从这句话中哪些词看出小朋友"慌"了?(点:哭 喊 跑 找)

  (2)谁能读出小朋友此时的惊慌害怕的心情?指名,男,女,齐。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此时,有一个小朋友的表现与大家完全不同,他是谁呀?(示多媒体)司马光有没有逃走?有没有害怕?师:他非常冷静,镇定,他是怎么做的?示: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指名读。司马光是怎么砸这口缸的?(点击:使劲)是什么意思?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很使劲?他为什么要这么使劲?(大石头 缸厚)谁把这句话读好?齐。

  (1)谁愿意上来学学司马光砸缸的样子?

  (2)一起读好这句话(可自己配动作)

  2.此时,(示多媒体)及文: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师生接读,指导读好轻松的语气。

  3.小朋友被救了,你的心情怎样?你能对司马光说句心里话吗,谁来夸夸司马光?示:司马光,你 !

  4.师:司马光能在这种十分危急,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在短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一个好办法救小朋友,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时的司马光,示:急中生智,领读。

  5.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看谁的办法比司马光更棒?

  6.总结:司马光的办法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让我们再一起来夸夸司马光。(自己说自己的)。

  五、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让老师从你的读中感受到你已经对课文读懂了

  六、课堂检测:

  1.课文学完了,你从这个故事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2.司马光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想出这么一个好办法来救小朋友,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考小朋友是不是像司马光一样的聪明,机灵,好吗?听好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芳芳的爸爸出差不在家,就芳芳和妈妈两个人在家。吃完晚饭,芳芳在房间里做作业,妈妈一个人在卫生间洗澡,芳芳作业作完了,等了好一会儿,也不看见妈妈从卫生间走出来,芳芳很奇怪,心想:咦,如果是平时,妈妈早就应该从卫生间出来啦,今天怎么洗这么久还不出来?他喊了几声"妈妈",可是没人应,她有点急了,又大喊了几声,还是没人应,芳芳慌了,踢开卫生间的门,一股热气直冲出来,只见妈妈躺在浴缸里一动不动。原来,妈妈已经因为缺氧而昏迷不醒了。这时,如果不赶紧抢救妈妈,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芳芳吓得嚎啕大哭,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如果你是芳芳,会怎么做?

  七:板书设计:

  司马光

  砸

  小朋友——掉——大水缸——得救

《司马光》教案11

  教学要求: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

  难点:体会到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教具:

  电脑课件。

  教学模式:

  学--议--练教学式

  操作步骤: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制定目标,激发动机--自读引导,深入学习--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听老师讲故事:从前,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写了一本书,他不知道取什么名好,于是他拿着书叫产宰相取名,宰相看了,连连叫好,但是他又说:这么好的书,我没有资格给它取名字。没办法,他只好去请皇上给他取名。皇上看了,拍案叫绝,欣然提笔给这本书使名为《资治通鉴》。你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制定目标,激发动机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屏幕,知道图上有些什么。

  2.根据图提问,小朋友,看过图您想知道什么?筛选出:(屏幕显示)

  (1)、这个故事发生在那里?

  (2)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水缸里的?别的小朋友怎么样?

  (3)哪个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

  (4)那个小朋友怎么样了?

  三、自读引导,深入学习。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四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小声自由读全文。

  (一)、看图,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古时候,并看图理解,再齐读一自然段。

  (二)解决第一个总理: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1.小组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应的词语?(花园、假山、水缸)

  2.回答问题,板书:花园

  3.指导看图理解词语,板书:司马光、小朋友、花园、水缸。

  4.比较填空,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2)他跟几个小朋友在______玩

  5.指导朗读。

  (三)解决第二个问题:这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别的小朋友怎么样?

  1.齐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板书↓掉

  (1)理解不小心并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

  (2)利用课件直接演示小朋友掉进缸里的情景(出示课件:小朋友爬到水缸上的假山上,不小心掉进缸里的情景)

  (3)思考:那个小朋友掉进水缸,会发生什么危险?为什么?这时别的小朋友怎么办呢?

  2.师读第四自然段

  (1)画出他们表现的词语。

  (2)看图理解他们的惊慌

  (3)引读:有的有的

  (四)解决第三个问题:哪个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看出什么?

  3.小组讨论,理解:为什么用举?为什么要使劲?几下子说明了什么?看出司马光什么?板书:举、砸。

  4.课件演示司马光举石砸缸的情景

  5.指导朗读:哪些词语很重要?应怎样读?

  (五)解决第四个问题:那个小朋友得救了吗?

  1.结合图说一说,板书得救。课件演示缸破孩子出来的情景。

  2.齐读最后一段。

  (六)小组讨论总结延伸

  1.司马光的办法好不好、假如你也在场,你会用什么办法?

  2.假如是你掉进了缸里,你会怎么做?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齐读全文

  2.哪些词语用得好

  3.指名上台看图复述课文(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4.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5.我们一起来编个儿歌来称赞司马光:

  老师说前半句,大家来补充后半句,看谁说的好。

  古代孩子,-----(司马光)

  遇到危难,-----(不心慌)

  举起石头,-----(砸破缸)

  救出朋友,-----(真勇敢)

  板书:(略)

《司马光》教案1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地品质。

  2、学习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育孩子遇事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活动准备:

  符合故事内容的动画活动过程:

  一、 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师:

  前几天,老师听到一个新闻,据说一个小朋友在池塘边玩耍时,一不小心掉进了池塘里,幸好有一个大人路过把他给救起来了。真的是好险哪!(教育小朋友不到河边、池塘边玩耍)今天,就有一位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水缸里装买了水,这可怎么办呢?(想办法)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部动画片,这个动画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师:请小朋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二、欣赏动画,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意师:

  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吗?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解决光和缸的念法)幼:《司马光砸缸》

  师:你从这个动画中看到了什么? 幼:司马光砸缸救人过渡语:在这个动画中你们最喜欢哪一段?

  三、 分段欣赏动画

  通过提问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1)播放开头至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师:他们在什么地方玩什么游戏? 幼:他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师:这个孩子是怎么掉进水缸里的呢? 幼:……(2)播放小朋友掉进水缸后至司马光砸缸前师:这个孩子掉进水缸里了,其他小朋友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幼:幼:有的小朋友哭了,有的小朋友去叫大人了……(3)播放司马缸砸缸至最后师:司马光用什么方法救了他呢? 幼:他用石头砸破了缸。

  师:他是砸在缸的什么地方的? 幼:缸的下面部分。

  师:在当时谁的办法最好?为什么?

  师:你喜欢司马光吗? 幼:喜欢。

  师:为什么? 幼:因为他聪明勇敢……师小结: 司马光遇到事情沉着勇敢不慌张,开动脑筋想办法帮助别人。司马光从小就聪明勇敢,长大后就成了一位古代的历史学家。我们要向司马光学习,遇事要冷静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比赛讲故事吧,看谁讲得最精彩!

  四、引导幼儿复述故事幼儿自由复述故事,教师适当提示。

  五、延伸活动:

  分角色表演故事附故事:司马光砸缸从前,有个男孩叫司马光。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捉迷藏。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装满了水的大水缸,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藏了起来。 大家玩得正高兴时,忽然听见"扑通"一声。哎呀!那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这可把大家吓呆了:如果不赶快把这个小朋友救上来的话,他就会淹死在水缸里! 大家围着水缸伸出手去,想把他拉上来。可是,水缸太高,小朋友们个子矮,根本就够不着,没有办法把小伙伴救上来。去叫大人吧,又怕时间来不及。怎么办呢? 有的小朋友吓得哭了,有的小朋友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不哭也不跑,站在那里想办法。当他看到路边的石头时,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急急忙忙抱来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过去。只听到"喀嚓"一声,水缸被砸出了一个大洞,水哗哗地从洞口流了出来。不一会儿,水就流光了。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情传开以后,大家都夸司马光又聪明又勇敢。

《司马光》教案13

  教材简析:

  《 司马光救友》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元朝的《宋史》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智,肯动脑筋等品质。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显现易懂,叙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设计理念:

  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读通文言文,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多层次、多元化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借助注释、工具书插图、动作等方法,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文言文学法;以读促悟,以演促情,以议促心,拉近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悟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学会文言文的朗读。

  借助注释、工具书或动作等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文中人物形象,激励学生形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爱动脑筋的品质。

  教学重点:

  感受古文的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结合注释,自己尝试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把古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教学手段: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1、 同学们,我们站起来转过身去看看,坐在后面的就是来自邻水各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亲临指导表示欢迎。常言说得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还会说这样的句子吗?我们所说的这些都是文言,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文言叫做文言文,又称为古文,其特点是语言简练。

  2、 我们一起来学习29古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司马光救友

  3、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说说课题的意思。(司马光救朋友)这篇课文出自于元朝的《宋史》。

  二、 出示目标

  师:那请同学们熟记学习目标,记住就举手。(大屏幕显示)

  1、 学会文言文的朗读。

  2、 理解课文内容。

  师:我们6(4)班的学生有没有信心完成目标呢?(有 )

  三、 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师:教师念自学指导

  (一) 大屏幕出示: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分钟后比比谁读音准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司马光》教案14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线索图,尝试创编故事。

  2.在与老师、同伴共同观察、讲述和讨论图片的过程中,丰富讲述经验。

  3.知道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活动准备:

  故事主要情节的图片两幅(①孩子掉进水缸里;②司马光砸缸)。

  活动过程:

  1.观察、讲述第一幅图片,大胆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指导语:这个孩子掉进水缸里了,怎么救他呢?

  2.观察、讲述第二幅图片。

  指导语:司马光想的是什么办法呢?

  3.尝试根据故事主要情节线索图,讲述故事。

  (1)自由结伴讲述。

  (2)集体交流讲述。

  4.猜想和创编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尝试完整地讲述故事。

  (1)猜想和创编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指导语:①猜猜看,这个孩子是怎么掉进水缸里的呢?②他被救出来以后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2)讨论故事名称,完整讲述故事。

  附:司马光砸缸

  从前,有个男孩叫司马光。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捉迷藏。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装满了水的大水缸,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藏了起来。

  大家玩得正高兴时,忽然听见“扑通”一声。哎呀!那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这可把大家吓呆了:如果不赶快把这个小朋友救上来的话,他就会淹死在水缸里!

  大家围着水缸伸出手去,想把他拉上来。可是,水缸太高,小朋友们个子矮,根本就够不着,没有办法把小伙伴救上来。去叫大人吧,又怕时间来不及。怎么办呢?有的小朋友吓得哭了,有的小朋友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不哭也不跑,站在那里想办法。当他看到路边的石头时,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急急忙忙抱来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过去。只听到“喀嚓”一声,水缸被砸出了一个大洞,水哗哗地从洞口流了出来。不一会儿,水就流光了。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情传开以后,大家都夸司马光又聪明又勇敢。

《司马光》教案15

  文本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文非常简短,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比较容易找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初步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通过注释、查阅工具书及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1.能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动词,了解事情的经过,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初识古文

  导语: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看这样一组句子。

  1.出示组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ɡ)也。

  2.学生试读句子,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预设:不太好读;分开每个字都认识,组成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跟我们平时说话的方式不太一样……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教师简要说说句子的含义,归纳小结。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5.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回顾知道的传说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你们谁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举手发言)宋朝时,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这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录在古代史书中。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过的故事都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学习中体会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齐读课题,认识复姓“司马”。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古代名人)

  预设:东方朔、欧阳修、司马迁、司马相如、诸葛亮、纳兰性德、尉迟恭、皇甫嵩、上官婉儿……

  2.出示课件,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担任过高官,死后获赠太师、温国公封号,谥号为文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践行儒学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就离开了朝廷。花十五年时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过渡: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试着把句子读通顺。

  4.教师检查自读效果,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朗读课文。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词,教师指导正音辨形。

  马院落人丢有裂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广:庭(家庭)——应(应该)——座(座位)——床(床单)

  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

  (3)词语去拼音,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挑战一字不差读课文,指导多音字认读。

  ◆多音字:

  没mò淹没沉没没收méi没有没人没空

  得dé得到得知得意děi得亏就得你去

  de要得了不得

  (5)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听音频朗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注释,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释,把关键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下一步与同学一起研讨。

  (2)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一句一句研讨,各自说一说对每句话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体探讨。

  2.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课文的意思。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哪个小组理解得更好。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小组的说法,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每句的意思说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

  3.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层次。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停顿。

  小结: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读懂了吗?结合注释再来读一读。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文言文中的用词写句,跟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注释中的字词,还有一些字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一读、说一说。

  1.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指名读。思考: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2)引导理解字词。(“于”就是在的意思。“戏”就是做游戏、玩耍的意思。“庭”指庭院。“群儿戏于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戏。)

  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如“戏”“庭”等,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游戏”“庭院”来代替。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没”“众”“石”等字组成“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小结:结合注释,再朗读句子,融入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弄懂古文的意思了。古文的语序跟我们的说话习惯(课件出示:什么人+在哪儿+干什么)有一点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3)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

  (4)指导朗读,读出高兴、喜悦之情。

  2.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过渡:孩子们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多开心啊!突然,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我们赶紧去看看。

  (1)出示“瓮”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预设:“瓮”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来储水或是储藏别的东西的,类似于现在的大缸。只不过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

  (2)出示小孩儿和瓮的对比图,做动作理解“登”。

  预设:“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这个“登”。水缸这么大,孩子这么小,难怪要用“登”。

  (3)理解“足跌没水中”。

  预设:小孩儿爬上了水瓮,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足跌没水中”。扑通一声,有人落水了。“足”通常我们说的是“脚”,脚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没”是淹没、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儿失足掉进了瓮里,瓮里盛满了水,他一掉进去就沉没了。

  (4)指导朗读,读出焦急、紧迫的感觉。

  (5)指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了。)

  3.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过渡:意外发生以后,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回答,朗读句子。

  (2)理解“众皆弃去”。

  预设:“众”指的是谁?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皆”也是这个意思,如“比比皆是”等。“弃”是抛弃、放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开、离开的意思。

  (3)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预设:所有的孩子都惊慌失措,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慌乱。是谁呢?(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持石击瓮破之。)谁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要双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击”,敲击,击打;“之”指代瓮;“破之”,使瓮破碎。

  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对这种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摘抄、积累,有时间多读读,培养语感。

  (5)想象一下,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

  (6)教师引读。

  引读:扑通一声,一个小孩掉进了瓮里,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小孩在瓮里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情况越来越危急,小孩的动作越来越弱,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4.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过渡:幸亏司马光急中生智,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么样?

  (1)指名朗读并说说句意。

  (2)理解“迸”“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来了,瓮里的孩子得救了。)

  (3)危机解除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庆幸,如释重负……)

  (4)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5.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五、感悟形象,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过渡:在同伴命悬一线而其他孩子惊慌失措、四散逃离的时候,司马光选择留下来,并想到用石块砸破瓮的办法,救出了同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

  2.想象说话: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4.出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

  过渡:《司马光》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课文,如果只说意思,那故事就太枯燥无趣了。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呢?

  (1)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

  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代替古时候的书面语言。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有场面,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述出来。有细节,故事才更生动。

  还可以补充想象的内容。

  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和一定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2)同桌互助学习,互相练习讲述故事,互相补充完善讲述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或是自由上台讲述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5.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欣赏总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

  6.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内容,受到情感熏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后世千年,为人们所称赞,那么当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谁呢?其实,这个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说这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司马光救过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后,他的家人感谢司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许多礼,逢人就夸司马光聪明机智。上官尚光也不寻常,他从小喜欢读书,参加科举当上了官,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没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并将此事记载在家谱中,让世世代代永远不忘司马光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后人将感恩亭的所在地改名为“上官岗”。这份感恩之心,也应该被人们铭记。

  六、比较差异,熟读成诵

  1.出示课后题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讨论交流。

  思考: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明确:(1)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2)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3)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5)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6)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文,容易理解。

  2.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培养语感。

  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3.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七、指导书写,作业设计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字形等特点。

  明确:“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相等。“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2.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书写要求,练写生字。

  3.布置课后作业。

  (1)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得生动有趣。

  (2)再去找一找司马光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对这个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探究人物活动场景,解词悟文。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瓮里盛满了水,小孩子很快沉了下去。看到伙伴跌入水中,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其他小孩子都离开了。

  师:注释里“皆”是“全,都”的意思。这个词说明孩子们全都离开了,是这样吗?

  生:不是的,司马光没有走。

  师:那这里的“众”指谁?是所有的小孩子吗?

  生:不是,是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众皆弃去”中的“弃”,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弃”在这里是丢弃的意思。意思是说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丢弃在这里,自己离开了。

  师:如果大家都离开,弃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这个小孩子会怎么样?

  生:会淹死的。

  师:一定会这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生:别的小孩可能会喊大人来救他了。

  师:不管有没有人来,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不及时,落水的孩子就真的没希望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留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拿着石头把瓮砸破了,掉在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

  师:你能来演示一下司马光砸瓮救人时的动作吗?

  (一生演示,其他同学仔细看)

  师:同学们,请将石头拿在手中,文言文中用了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持。)拿着石头把水瓮砸破的动作就叫——(击。)

  师:“破之”就是使瓮破裂。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做司马光砸瓮的动作。(全班一边读句一边做动作)

  师:水瓮里的水迸涌而出,掉在水瓮里的那个小孩子得救了。当其他小孩都离去时,只有司马光留了下来,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救了出来,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他是个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

  生2:他是个聪明而勇敢的孩子。

  生3: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离开。

  师:是呀,他的确是个善良的孩子,没有弃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而是果断做出判断,想出办法,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赏析: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探究“群儿”“一儿”“众”“光”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解词悟文,体会人物的品质。具体教学实施中应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让他们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等途径初识字词。授课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了解文言文大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领悟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首要任务便是在诵读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继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一、示范朗读,识文断句。学生初识文言文,对自主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读时的断句、节奏等,仍需要教师“牵手引领”。范读之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韵味,结合对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测到词句大意。

  二、创设情境,识词识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质。因此,我不单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识词,也结合了图片、动作演示、生活体验等,深入浅出,帮助他们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界限;利用引读、想象读、讲故事等形式,体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质,最后熟读成诵。

  三、比较感知,了解古文。学习需要及时反馈,学完课文之后再回头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能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司马光》教案(15篇)】相关文章:

司马光教学反思11-26

《司马光》教学反思12-25

《司马光》教学反思15篇02-12

《过秦论》教案03-16

《泉水》教案03-15

《奥德赛》教案03-11

《亡羊补牢》教案03-07

环境教育教案03-04

小班安全教案03-03

《下雨了》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