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时间:2022-01-17 19:42:44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P46、47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计算器;倒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

  a.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最大的8位数是几吗?比它多1的数是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0000 0000与1亿)

  b.揭示课题:一亿到底有有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2.认定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能以具体的实物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二、预习反馈,交流展示

  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教师故事引入: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名叫一休,他绝顶聪明,家喻户晓。有一年闹旱灾,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一休知道后,非常着急,带领老百姓开沟引渠,费劲周折才把很远地方的水引到当地,让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一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一休的画像,有个大将军知道后,非常嫉妒。他满心想惩罚一休,但是又害怕老百姓在背后说闲话,于是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他召见一休,对一休说:“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将军我每个月奖赏你1亿粒大米吧。”刚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可是一休却十分感激大将军,连连道谢。

  过渡:如果你在场也会嘲笑一休吗?你觉得1亿粒大米是很重还是很轻?

  学生猜想

  谈话:我们真的去一粒一粒的数出1亿粒米,再去称一称吗?有什么好办法能巧妙的推算出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预设a先数出100粒大米再称出重量,进行推算;预设b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与要求:

  谈话: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已经称出了100粒大

  米约重2克,下面请小组长带着组员核对交流“预习作业”的2-3题。我们要比一比哪一组最会合作?

  3.小组长组织交流“预习作业”中的第2-3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建构模型

  1.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2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推算结果?(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

  2.适时练习,深化认识。

  过渡:我们知道这1亿粒大米约重200万克,这么大的数字我们也想象不出来,如果我们折算一下,你看得就更清楚了!

  点击出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

  A.出示:如果每人一天吃大米400克, 200 0000克的大米够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每年按365天计算)

  200 0000 ÷400=5000(天)

  5000÷365≈14(年)

  过渡:14年的是什么概念呢?大家数一数14年后你大学是否毕业了?点击直观展示。

  B.过渡:我们现在从日本回到国内,我们知道全中国人口至少13亿,如果每人节约1粒米,照这样计算能节约多少克的米?怎么计算。(13×200 0000= 2600 0000克)

  C.出示一个盛米的口袋:这个口袋是市场上一般用的盛米口袋,(每袋装米2 5000克)这一亿粒米装在这样的口袋里,能装多少袋呢?让学生猜想后再用计算器计算。展示(口袋、卡车)

  D.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学生计算)

  2600 0000÷400=6 5000(天)

  6 5000÷365≈178(年)

  过渡: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3.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3题:

  过渡:大将军在第一回合没有捞到便宜,又生一计,故意刁难地说:一休,你就这样数1、2、3、4、……一直数到1亿粒大米,你能答出将用多长的时间吗?如果你能答出来,我另外奖赏你一大笔钱,否则我就惩罚你!!这下可难住了一休,哪个同学愿意出手相助?你打算怎么帮?

  点击出示活动主题二。

  谈话: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数一数,看看数到10粒,要几秒中(重复三次求出平均值为9秒)?

  请同学汇报推算的结果。指名学生回答。

  过渡: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我们不容易具体感知,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更合适呢?(预设学生回答:年)

  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呢?指明学生回答。

  小结: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是按照一天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计算的,实际上我们每天只工作八小时,如果这样的话,要数9年了。

  四、矫正反馈,迁移升华

  1.对比辨别,找寻推算规律。

  2.课堂练习:推算1亿枚一元硬币摞成的高度。

  情境过渡:大将军两次刁难都没有难倒一休,只好给一休又发大米又发奖金,在发奖金时,大将军又生一计:一休你知道这样的一亿枚硬币摞在一起一共能有多高吗?如果你答不出来就请你在我这儿做一年的苦工。

  教师谈话:课前大家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了吗?多问几个学生得出平均值。(10枚一元的硬币大约是2厘米,那你能用刚才总结的规律快速推算出1亿枚硬币摞起来的高度吗?下面请同学们赶快行动,再给一休出招。

  指名学生反馈。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我们把这个单位换算一下,看一看。点击出示。

  对于换算好的这个数据大家可能还没有感觉,请看大屏幕。点击与学校附近的东方海逸豪园楼层、学校操场、珠峰比较。

  2.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再次感知。

  A.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的赤道3圈半。(地球赤道有4000 0000米)

  B.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每月消耗26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树木200万棵。

  C.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 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8848米)还要高。

  D.中国移动20xx年6月底的财务公布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

  E.新明日报20xx年2月26日电,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F.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五、评价反思,加油充电

  1.教师追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方法都是先测量少一些的数量,再进行推算。

  2.布置课后研究作业:

  课外活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关于“1亿”的研究主题,进行活动并填表。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 48+29=

  230+540= 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指名学生展示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并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上进一;那么百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上进一。

  五、总结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37页的做一做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58、59页的内容:小数的性质

  【学情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8、59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于整数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对于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会引起整数大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小数的性质却与整数不一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整数的这部分知识,会对小数性质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法与学法】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自作课件

  学生:收集的标签彩笔直尺和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忆生活,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3、50元。师:是多少钱?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三色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出示例1: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和桌面上的三张纸条分别量出0、1米,0、10米和0、100米长的纸条,各打上记号。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老师巡视并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图

  2、各小组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0/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观察比较:教师指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标出思考箭头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又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教师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

  师质疑: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举例证明得出结论。

  (师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设计意图: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练一练:

  (1)多媒体出示58页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汇报结论:0、3=0、30

  师质疑: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放手让学生探索、验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5、小数性质应用、【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0、70=0、7;105、0900=105、09)

  教师强调:末尾和后面不同。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共同订正。

  (0、2=0、200;4、08=4、080;3=3、000)

  思考:“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3)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完成59页的做一做。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0”不能去掉和

  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的末尾添上“0”,原数就发生了变化、

  2、挑战自我。

  (1)谁能只动三笔,让下面三个数之间划上等号?

  6020 = 602 =60200

  (2)每人写几个和3、200相等的数、

  设计意图:挑战自我的习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对自己或同学有什么评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 1分米= 10厘米= 100毫米

  从右往左从左往右

  0、1米= 0、10米= 0、100米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3= 0、30 =0、300

  例2化简小数。

  0、70= 0、7 105、0900=105、09

  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0、200 4、08=4、080 3=3、000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改写小数。

  2.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并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1 10 100

  师:这几个数熟悉吗?(熟悉),今天就让我们用100分的热情,10分的认真,上1节快乐的数学课。你们能做到吗?(能)。上课

  1.提出问题:

  首先,李老师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有两位同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看大屏幕)

  小方:我买了一个本子,用了0.30元

  小雨:我买了这样一个本子,只花了0.3元,比你便宜

  小方:不对,我们俩花的钱同样多

  2.引发猜想:

  师:你们来当当裁判,他们谁说的对?

  生:小方说的对。

  师:0.3=0.30(板书在黑板上)

  二.自主互助

  引导学生验证探索理解小数的性质

  我们学数学要有理有据,那么,你们的猜想0.3=0.30,对不对,还需要你们进行验证。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明确要求)

  A.选择一种你认为最拿手的方法验证。

  B.要求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a涂格子的的方法验证。

  师:你们的方法真好,利用图形来验证,形象直观.

  b用长度单位来验证。

  0.3米=(3/10)米=(3)分米

  0.30米=(30/100)米=(30)厘米=(3)分米

  师:你们的结论是0.3米=0.30米。单位相同都是米。

  所以0.3=0.30.

  你们用常用的长度单位来验证再一次证明了0.3=0.30,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c用人民币的单位验证。

  0.3元=(3)角

  0.30元=(30)分=(3)角

  师:你们用熟悉的钱数来验证,简洁好想,真不错。

  d.拓展发现:(还能写出这样的一组数)

  0.300米=(300)毫米=(30)厘米

  结果:0.3=0.30=0.300

  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板书.师补充课题《小数的性质》

  师: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个词是关键词,“末尾”。为什么?

  3.合作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读一遍)

  三.快乐闯关

  第一关:下面各数末尾添上“0”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8 0.06 3.0 120 700 10.01

  第二关: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上“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会变?

  3.4 150 9.08 104.03

  31.00 42.1 52.01 35

  第三关:判断

  1、12.8和12.80的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不一样。()。

  2、在小数上添“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908的未尾添上两个“0”,数的大小不变。()

  第四关:化简下面各数

  0.40 1.8500 2.900

  0.080 12.000 0.020

  第五关: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四. 总结:

  1.说说你的收获。

  2.评价一下自己和你的伙伴。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5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练习中还有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1笨谒憬滩挠兴母霰嘈刺氐。

  (1) 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考虑到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第39页与第41页的例题都让学生先计算,再把自己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的计算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这和被激活的旧知识有关,也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个性特点有关。如44+25的计算。

  思路一:

  40+20=60

  4+5=9

  60+9=69

  思路二:

  44+20=64

  64+5=69

  思路三:

  44+5=49

  49+20=69

  学生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所以,教材提倡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

  (2) 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教材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加法口算中把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用题组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同样,在减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作出类似的教学安排。为此,教材在两道例题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对比,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由于学生的算法多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应是同一种计算思路和具体方法的比较,是每一名学生自主进行的比较。不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较。仅以上面的思路一为例:

  相同点——两道题都分别算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再把两个结果合起来。 不同点——由于前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不满10,后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超过10,所以前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几,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十几,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预设了可进行比较的空间。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 57-32与57-39都是57减三十几,为什么差分别是二十几和十几呢 这些对比能引起学生对进位与退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

  (3) 带出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和相应的减法口算。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不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还没有出现。教材第40页第4题安排了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 二年级(下册)教材曾经从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带出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如6+8=14,60+80= 本单元教材又从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带出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如60+70=130,600+700= 。教材以旧带新,不仅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实现迁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这样的题组5+9=14,50+90= ,500+900= ,会从中想到许多,得到许多。 第42页第4题用类似的方法带出了一千几百减几百的退位减法口算。教学以后如果把几百加几百和一千几百减几百进行综合练习,如500+700,1200-500,1200-700,学生的计算思路能有新的拓展,思维能更加灵活,而且又一次感受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6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5分钟)

  1、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快速完成上面数的大小的比较。

  2、播放ppt。

  937○899 4124 ○4214 1001 ○699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ppt。

  师:这是前面我们学过的整数大小比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谁来跟大家说一说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从最高位开始比)演示ppt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全班读一遍。

  二、尝试探索,提示课题(1分钟)

  出示跳远动画。 师:他们在进行什么比赛?

  这儿有一张4名学生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根据信息发现了什么?

  对,他们的成绩是用小数来表示的,怎样才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三、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21分钟)

  出示例5:

  姓 名 成绩/m

  小 明 3.05

  小 红 2.84

  小 莉 2.88

  小 军 2.93

  设问:你从表中明白了什么?请充分思考后再作答。

  (一)探究整数不同的小数比较方法

  师生共同探究,反馈。

  师:谁会是冠军?也就是跳得最远的那个是谁?

  生:小明肯定是冠军。师:你确定吗?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一看就看出来。你能跟大家分享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明成绩的整数部分是3米,而其它的都只有2米(出示课件3.05m>2. M) 。

  师:你的意思是先比较小数里的什么部分?生:整数部分,(板书:整数部分)大家同意吗?

  根据学生认可,板书:

  小明

  3.05m>2. m

  学生明确后,并出示课件:先比较整数部分,小明的成绩整数部分是3,其他同学的成绩整数部分都是2,3>2,得出:3.05大于2.84、2.88、2.93,所以3.05是最大的。因此小明跳得最远,是第一名。

  (二)探究整数相同的小数比较方法:比较十分位

  师:第二名能确定了吗?接着来看一下,小红、小莉和小军,谁跳得最远?学生探究,反馈交流。

  (可能情况:直接利用数位比较,十分位上前者是9,后者是8;或化成厘米进行比较,这样就转化成了整数,值得鼓励;或从有几个小数单位去分析,也能得到结论等等。学生的思维应加以鼓励。)

  生:……你的脑筋转得真是快,一下子就能比出来。你能跟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吗?

  师:我们刚才是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猜猜我们接下来要比较的是哪一部分的数呢?(板书→)比较的是小数部分的哪一个数位上的数呢?提示:是十分位还是百分位?为什么?谁来说一说?(因为小数部里的最高数位是十分位)

  2.84、2.88、2.93

  生:整数部分都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小军的成绩十分位上是9,小红和小莉成绩的十分位上都是8, 9>8,所以2.93>2.8()所以他们三人中,小军跳得最远。(提示:98在什么数位上?)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请你坐下。(根据学生回答出示ppt.)

  师: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根据学生认可,板书:

  十分位 小明 小军

  3.05m>2.93m

  学生明确后,并出示课件: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小军的成绩十分位上是9,小红和小莉成绩的十分位上都是8,9>8,得出2.93大于2.84、2.88,所以他们三人中,小军跳得最远,因此,小军是第二名。

  (三)探究整数相同的小数比较方法:比较百分位

  师:接下来依此类推,你能确定谁是第三名和第四名了吗?

  生:……(在学生回答时,适当根据板书提示学生)根据学生回答出示ppt.

  师:你的分析能力非常强,请你坐下。其它同学同意吗?

  根据学生认可,板书:

  百分位 小明 小军 小莉 小红

  3.05m >2.93m > 2.88m >2.84m

  学生明确后,并出示课件:整数部分和十分位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小红的成绩百分位上是4,小莉的成绩百分位上是8,8>4,所以2.88>2.84。 所以他们两人中,小莉跳得更远。因此,小莉是第三名,小红是第四名。

  (四)整理比较结果,梳理比较方法

  师:他们的名次是怎么排列的呢?出示课件:最后比较结果:

  小明 小军 小莉 小红

  3.05m >2.93m > 2.88m > 2.84m

  师: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根据刚才的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板书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分位上的数也一样大,就看千分位上的数,依次这样比下去(板书:千分位……)。师:你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真强。

  最后出示课件: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首先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从十分位上比起,十分位数字大的该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字相同,比较百分位上的数字,百分位上数字大的该小数就大,依次这样比下去。

  四、巩固训练(10分钟)

  师:刚才老师看到了你们非常善于思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智慧大闯关的游戏,看看谁的速度最快。有答案了马上举手。出示课件:

  1.比较下列小数的大小:

  2.3 ○ 3.3 0.93 ○ 0.94 4.50 ○ 4.5

  0.057 ○ 0.053 6.9 ○ 6.8 0.99 ○ 1

  在学生回答时,并让他们根据板书说出比较的方法,让他们说出先比较整数部分,如果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

  师:刚才,同学们成功地闯过了第一关,先别骄傲,接下来,请大家迎接新挑战。同样是有答案了马上举手。(同样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题目设计由浅入深,让学生一步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师:出示幻灯片

  2.请把这些小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 4.9, 3.7, 5.1, 4.2

  ( )<( )<( ) <( )

  3.买东西(出示幻灯片)

  4.判断题

  1、把5改写成以0.1为单位的数是0.5 ( )

  2、2和3之间一共有10个小数。( )

  3、0.030和0.003大小相等, 计数单位也相同 ( )

  4、有人说: 5.6元比8.6米小。 ( )

  5、0.08和0.080大小相等,但计数单位不同 ( )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1分钟)

  作业:第42页练习十,第6题、第7题、第8题、第9题。

  七、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先看整数部分 3.05 > 2.□□

  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十分位 2.93 > 2.8□

  整数部分和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 2.88 >2.84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让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图片、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456732865

  2、6的3倍是多少?

  3个9是多少?

  72是9的几倍?

  1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简单乘除法的数量关系。

  二、展开学习

  1、投影出示第61页第6题

  (1)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和问题?

  买9元一枝的钢笔要花63元钱,换6元一枝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他们要买几枝钢笔?讨论两个问题的计算顺序。

  (2)如果直接算6元一枝的钢笔要多少钱你会算吗?试一试。

  2、投影出示第7题

  (1)仔细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我们算什么?

  (2)学生尝试练习

  (3)交流解答思路。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解答第8题

  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会算吗?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再集体校对。

  (在指导练习时,要培养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方式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题兴趣。

  三、拓展应用

  解答思考题: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省略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8

  一、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材第48~49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2.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会正确读、写任意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

  2.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的主题图)

  1.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组织学生同桌交流,然后点名学生回答)

  2.师:图中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 cm,宽10 cm。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学生交流得出:

  (1)用比较多少的方法来表示:长比宽多5 cm,宽比长少5 cm。

  (2)用倍数关系来表示:长是宽的15/10倍,宽是长的10/15。

  3.引出新课。

  师:在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多多少、少多少、几倍、几分之几”来描述外,还可以用“比”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师: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是宽的15/10倍,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那么宽是长的10/15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是几比几呢?

  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教师小结: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的量,属于同类量。所以无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我们把这类比叫做同类量的比。

  (2)非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

  ①师: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回答用“42252÷90”求出速度。

  ②师:除了用除法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外,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因为这里的42252 km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比的意义。

  师:结合上面两个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比吗?

  学生试说,教师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比的意义,组织学生齐读)

  2.教学比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上半页的内容。

  师:你学到了哪些比的知识?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师: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这里的3/2。(板书: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

  教师提示: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师:观察上面的式子,你能发现比与除法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下表:

  教师总结:比与除法、分数联系紧密,但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各自的意义不同。所以在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要说“相当于”,而不能说成“等于”或“是”。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

  第1题:6 8 3/4 1.8 2.4 3/4

  第2题:1/8 4

  2.完成教材第52~53页“练习十一”第1、3、5题。(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1题:(1)14 8 7/4

  (2)16 10 8/5 10 26 5/13

  (3)18 12 3/2

  第3题:5/9 15/4 7/9 1.6

  第5题:7∶5=1.4 2∶1=2

  23∶20=1.15

  菠菜的钙、磷含量比最高,茄子最低。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比的意义是什么?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有比的意义、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还有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针对本课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讲导结合,理解比的意义。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认知,所以主要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并通过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引出比的意义。

  二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看书自学的方式,在学习中通过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工人种植一批树苗,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2∶5,下午又种植了36棵,这时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8。这批树苗共有多少棵?

  分析: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可以将与比有关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解答。

  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2∶5,也就是已种植的棵数是总棵数的2/5。又种了36棵后,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8,即此时已种植的棵数是总棵数的5/8。所以36所对应的分率是5/8-2/5,即36是总棵数的5/8-2/5。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解答:36÷5/8-2/5=36÷9/40=160(棵)

  答:这批树苗共有160棵。

  解法归纳:把与比有关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解决时,关键是根据已知比正确得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相关知识阅读

  奇妙的比

  张扬和李明在争论一个问题。张扬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是,前几天中国女足还以3∶0的成绩战胜了美国女足。这里的比的后项就是0,为什么呢?”

  李明笑着说:“比赛中的3∶0,与表示倍数关系的比是两码事。虽然读法、写法都一样,可它们的意义不相同。表示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也可以表述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由于除数是0没有意义,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而比赛中记录的3∶0,不表示两个队得分的倍数关系,只表示比赛双方的进球的个数,只是借用了比的写法。”

  张扬佩服地点了点头。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30页例2、31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七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教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平移。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二、互动探究

  1、生活中的平移。

  谈话: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像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平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平移)

  师: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

  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举例说说。

  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学生边说边做。)

  2、移移看。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

  (2)画一画。

  谈话: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快来移移看!剪下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

  3、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9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一开始玩起立不太顺利,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

  课件出示小鱼图。

  谈话:哪些鱼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

  谈话: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课件出示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思考: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平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平移后,不能重合。)

  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四、课堂小结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拉窗户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平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在各种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渗透数与实物对应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及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1.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数。

  2.理解同一数字不同数位数字的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尝试教学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计数棒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小游戏你们愿意陪老师一起玩吗?(猜数量)

  2.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堆计数棒。你们知道有多少根吗?

  3.引导学生猜测

  二、新授

  1.如果再增加一根小棒现在有多少根呢?再加一根呢?再加一根呢?

  引导学生进行数数

  2.解决23的组成

  (1)二十三根小棒怎么摆才可以让别人一眼看出是二十三?

  (学生自主摆小棒分享体验,后得出结论:10根10根摆最后再摆3根,就能让人一眼看出。)

  (2)23的组成

  观察摆出的小棒说说23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23是由2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

  小结:10个一是十,一个十里面有10个一。

  2.解决23和32的区别

  (1)继续接着数数从23数到32。

  (学生开火车数数)

  (2)32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①摆一摆

  学生自主摆出32,并想一想32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②说一说

  说出32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③比一比

  比一比23和32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32和23的区别。)

  得出结论:

  23和32不一样。23中的2表示2个十,32中的2表示2个一,23中的3表示3个一,32中的3表示3个十。

  三.数数

  (1)接着往后数,从34数到45。

  (学生集体数数,注意39到40的变化。)

  (2)数出45后面的5个数

  (引导学生分辨往前数和往后数的方法。)

  2.填一填

  7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4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8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 )。

  7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8个一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

  通过“填一填”复习巩固《数的组成》相关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破题: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

  五、作业设计:

  1.35页“做一做”第一题,第二题。

  2.练习八:第3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数的组成

  10个一是10,一个十里面有10个一。

  10个十是100,一百里面有10个十。

  教学反思

  一、注重基础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学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所学的,并且对于100以内的数,学生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因此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如在课一开始我就请学生猜数,让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

  二、关注数感

  让学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任务之一。一年级学生已经会数20以内各数,并有了数是数出来的初步感受。当物体的个数多于20时,有相应的数来表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怎样来数这些物体的个数呢?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小棒的过程中,感知比20大的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数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数数活动不仅让学生自主数出了100以内各数,而且体会到比认识100以内各数更上位的知识,明白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存在的问题

  整堂课虽然气氛活跃,但课堂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学生第一次数数时,由于事先没有提示过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快速地数学生数数声音拉的很长,导致数数时费时较多,造成后面的学习过程较紧张。学习数的组成时,虽然学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如果在摆100根小棒时能有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摆摆小棒,而不是简单地看课件也许更能照顾到后进学生。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会算法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据情境图,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你从这张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3: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3.结合直观,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尝试计算14×12,并写出计算过程,再到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写出14×12计算过程。

  (根据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图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创造算法

  展示学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将12套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C、12套书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说一说。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还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这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种?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先分再合。为什么要分?为什么要合?通过先分再合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在数学中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基于算理将拆分方法概括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竖式计算:

  a、这种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竖式计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吗?

  c、哪个同学能将竖式的整个过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讲一遍。

  d、请同学们象他一样的用竖式计算14×12(老师张贴竖式)

  e、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学书中的竖式,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个0不用写?表示24个十。

  比较算法:

  a、大家观察和刚才哪种算法一样?谁愿意上来解释一下。

  (2812×2的积,2套书的本书;14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书;)

  b、既然一样,横式写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出现竖式呢?

  C、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打通竖式计算和横式笔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竖式笔算的算理。通过比较三种算法的,让学生感知算法多样性和各自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列竖式计算,并寻找错误(课本46页,做一做)

  2.找一找:从竖式中寻找问题答案。

  3.算一算

  李伯伯进了一批树苗共300棵,如果每个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种22棵,这个长方形草地能种完这些树吗?如果每个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种25棵树呢?

  四、回顾总结,质疑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2

  教学内容:

  比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28-29页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3

  课题口算乘法(2)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算法的探究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题目

  3×11= 2×13= 4×12= 16×2=

  7×12= 6×10= 20×5= 10×10=

  组织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指名汇报。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师: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的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吗?在课后,大家还要勤加练习哦!

  板书设计

  6×10=60

  10=1+9 6×9=54 54+6=60

  12×20=240

  12×2=24 24×10=240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进一步掌握乘法的意义。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关键有以下几点:

  1、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这是学好本节课的前提。

  2、引导学生做好预习,预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性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师讲课前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方面要多多提醒学生,因为预习的学生不多。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和交流,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4

  难点名称

  1.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根据按行数、列数确定一个数的位置。

  2.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发现百数表中简单的规律。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由于数较多,百数表里面呈现的很多规律不利于学生发现。

  2.100个数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经成为数的系统,初步显现了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这就要引领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在不断地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数的认识才能得以深化。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导入

  1.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看!它们来了。读一读,打个招呼吧!哇!太乱了。没关系,那就请它们先排好队,再和我们见面,好吗?为了让它们排得更整齐,教师为它们准备好了各自的房间。现在就欢迎它们入场吧!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2.解构百数表,探索数的排列规律。

  (1)第一支数队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的,排得很整齐。请它们住进从上数的第一行吧!我们一起读一读,请它们入住。(1 、2 、3 、4 、5、 6、7、 8、9 、10)

  (2)又来了一支数队伍,它们应该住在哪儿?就让他们入住第二行吧!(11、12 、13、 14、15、16、17、18、19、 20)

  (3)瞧!瞧!这里来了一支特殊队伍。(11、22、33、44、55、)这支数队伍的下一个数是几?你猜到了吗?再下一个呢?再下一个呢?再下一个呢?(66、77、88、99)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都一样,但是它们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

  (4)咦?又来了另一支数队伍。(10、19、28、37、46、55、)这支数队伍的下一个数是几?再下一个呢?(64、73、82、91)

  原来,这些数队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下面我们就按这些顺序,请其它的数朋友也住进它们的家吧!

  全部都住满了,这儿一共有100个数呢!它们都是按顺序排列的。

  (5)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横着观察。先请从上数的第四行数出队。请小朋友们读一读,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31、32、33、34、35、36、37、38、39、40)横着看,它们的十位上的数字都是3(40除外),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多1.其它行也是这样排列的吗?小朋友们赶快找一找。

  (6)竖着看,请从左数第三排出队,(3、13、23、33、43、53、63、73、83、93)它们的个位数上的数字相同,下面一个数总比上面一个数多10。其它列也是这样吗?小朋友们赶快找一找。

  小结:百数表中无论是横着、竖着,还是斜着的数队伍的排列都是有一定顺序的,所以看起来都很整齐。

  3.为数找家,构建数之间的关系。

  这么整齐的队伍刚排好,有些淘气的数就出去玩了,只留下这一行、一列数来站岗。但淘气的数回来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1)35的家在哪里?

  找到十位是3的这一行,再找到个位是5这一列,相交的地方就是35的家。35这个数感谢你,也感谢站岗的小士兵,帮它们很快找的了自己的家。

  (2)53也有5和3,为什么不能住在一起呢?

  35和53虽然都有5和3,但它们所在的数位不一样,所以不能住在一起。看来,为数找家,一定要看清十位和个位上的数。

  因为有这些站岗的数,大家很快就为35和53找到了家。现在,留下来站岗的数也出去玩了。只利用35和53你还能为其他的数找到家吗?

  (3)怎么给46找到家呢?

  (4)现在你能很快为67找到家吗?还有90呢?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听说我们班小朋友这么能干,又有一位数朋友赶来了,想知道是谁吗?一位神奇的摄影师为百数表拍了一张照片,正好照到了这位数朋友。请大家看

  (1)为数和数组找家

  你能猜猜这张照片中那些数朋友还没回来吗?

  只要把握了百数表中数朋友的排列顺序,就能很快找出藏起来的数朋友,真方便!为了奖励大家,摄影师又拍了一张照片。你们看

  听说摄影师现在在拍照,数朋友都回来了,可是数太多了,不好拍。摄影师要求它们变队形后才能拍照。你们能帮它们变变队形吗?现在只要大家喊出“一二变”.

  (2)引入数轴

  你们能在上面为51-59这些数找出它们的家吗?

  都是数,为什么50离60那么远,离51那么近?两个数相差得越多,就离得越远;相差的越少,就离得越近。

  (3)知道了这个道理,你们能在上面为67找到家吗?

  小结

  希望今后小朋友们能认识到更多的数朋友!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能动手操作找出“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

  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引入,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好不好?(板书课题,播放课件)

  二、问题探究

  2、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学生说完,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猴子,鸭子,松鼠,小鸡的图像,然后出示只数:3、6、2、8)

  师:如果老师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围棋子,也象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课桌上,能摆好吗?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根据我们摆的情况,你能发现什么吗?

  大家说的都很好,小鸭的只数是6,(板书6)小猴的只数是3(板书3),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边说边板书)

  生:6是3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来算,6÷3=2(板“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2后面就不用写“倍”字了。

  师:如果又来了3只小鸭,(加3个磁扣,请小朋友也加3个围棋子),谁知道现在谁是谁的几倍?为什么?

  学生尝试练习,进行讨论,再集体汇报,教师讲解:

  现在小鸭是9只,小猴是3只,(板书9),9里面有几个3呢?9里面有3个3,我们就说9是3的3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师:如果要同学们像这样也列个除法算式来求9是3的几倍,谁会?(把6÷3=2改成9÷3=3)

  三、体验感悟

  1、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倍数知识想一想,根据这四种小动物的只数,除了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还能找到其它的倍数问题吗?

  2、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纸上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填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做小老师。讲解小鸭数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

  小鸡数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实践应用

  1、课件演示:其实今天来参加这个快乐的聚会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呢,看看还来了谁吧!书上p47练习题。(小猫,小老鼠)

  2、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算式写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吗?

  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

  3、还有很多的小动物呢!(出示蝴蝶,蜻蜓)

  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

  4、出示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的图)

  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碰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吗?

  打开书p47,小组讨论一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书上的空填好。

  集体订正,教师重点讲解(电脑上操作课件)。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数问题吗?

  五、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

  六、布置作业

  略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力争为学生创设自己动手、小组合作的机会,在老师讲解新课以后,让孩子在小组内自己动手操作,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1.初一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2.三年级数学六单元教案设计

3.数学优质教案

4.数学上册教案

5.小学数学备课教案

6.中班数学教案

7.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8.青岛版数学教案

9.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