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

时间:2021-09-25 11:34:28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1

  【教学要求】:

  1.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读懂例文《山坡上》。

  2.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田野里的迷人秋景,注意抓住主要景物,要有动有静。

  3.观察郊外一片田野,有条件的可让学生选其认为最美的几样画下来或拍成照片。指导学生结合图画和照片,按照观察顺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景物的选择(动静结合),观察顺序。

  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笔下含情,把景物写美。

  【课前准备】:

  1.课本插图投影片。2.例文录音。

  3.带领学生有顺序地观察郊外的稻田,做好记录或拍摄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在这个凉爽宜人、天高云淡的秋天,我们走出了校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那份舒畅的感觉至今是不是还令你们回味呢?今天我们就用手中的笔把美景写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乐意吗?

  二、读懂例文

  1.学生自读、思考:例文中写了什么?用“——”画出来。

  2.交流以上问题。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播放例文写草部分的录音,同时投影幻灯片。(山坡上草的图景)

  学生边听边观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草的?

  讨论交流:草——高矮颜色(板书)

  2.播放例文写花部分的录音,同时投影幻灯片。(山坡上花的图景)

  学生边听边观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花的?

  讨论交流:花——颜色名字(板书)

  3.小结:以上这些景物都是静的,作者是从颜色、高矮等方面写的。

  4.过渡:文中除了写这些静的景物,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5.播放例文最后一部分录音,同时出现“我”、蝴蝶、蚂蚱的投影。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讨论交流:蝴蝶、蚂蚱(板书)

  小结:这些属于动的景物。

  6.再次演示投影,揭示观察顺序

  作者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由远到近、先动后静的顺序观察的。

  7.读读习作指要,总结写法:

  (1)抓住主要景物。

  (2)写出景物的主要特点。

  (3)按照景物的方位远近和观察的先后顺序,把要写的景物恰当的连接在一起。

  四、迁移仿作

  1.明确写作要求: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写一写我们在秋游时看到的那片美丽田野。

  2.习作指导。

  (1)交流学生所画的图和拍摄的照片。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和图画予以展示。

  (3)创作的同学介绍画的意图、顺序或拍摄的角度,说说为什么画这些、拍这些。

  (4)学生评议,说图意。

  (5)指导学生写稻田。

  A 幻灯投影稻田图片:小朋友,现在老师想请你来介绍这片稻田,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呀?

  B 学生自由练说。

  C 指名从不同角度说。

  D 出示好词语篮和好句子筐:一望无际颗粒饱满

  一阵风吹过,金黄色的稻子随风起舞,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一浪推过一浪,非常壮观。

  那颗粒饱满的稻穗仰起脸骄傲的向人们炫耀自己的强壮!

  (6)写好图上其它的景物,丰富习作。

  小朋友,你看在稻田中,谁在那儿蹦蹦跳跳地忙碌呀?

  那快活地飞来飞去的又是谁呢?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还有那弯着腰,挥舞镰刀的人们呢?他们的表情如何?那轰隆隆响着的应该是收割机吧!我们也把它们搬进我们的作文簿里好吗?

  (7)学生练说习作,要求把景物连起来说。

  (8)指名说,评议。

  (9)学生写草稿,师生评议。

  (10)学生誊写习作,自主展示绘画、摄影作品和习作。

  板书设计

  写一处秋天的景色

  草——高矮颜色

  野花——颜色名字

  蝴蝶、蚂蚱——动作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重点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1.读通顺课文,体会文中妈妈的爱。

  2.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问题。

  二、通读全文。

  1. 这篇文章比较长,保证学生通读全文,字字读对,句句读通。

  2. 同桌相互检查,评价自读。

  三、话题讨论。

  课题《看不见的爱》怎么理解?

  1. 潜心读书,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来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步骤: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归纳要点—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四、体验爱心,快乐阅读。

  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时,把对母爱的感受、体会表达出来。

  五、小结

  教学反思:

  课 题:能说会写 转述

  时 间:

  教学目标:1.通过口语练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转述,生活中常常需要转述,怎样把听到的内容转述给对方。

  2.知道转述时要说清楚转述的主要内容。

  3.在与别人的交际中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

  教学难、重点:1.能听清楚要求转述的主要内容,并能正确简要的转述。

  2.积极参与角色表演,态度自然大方。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4

  教学内容:《练习6》

  第一课时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能流利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学写毛笔字,写好笔画“折”。

  一、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

  1审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题中的要求:一要动手制作,二要说说制作过程。

  2指导

  (1)学生开始动手制作。教师巡视。

  (2)制作完,在小组内举行“小制作展示会”。

  (3)我的十分钟:

  a组内介绍自己作品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特点及制作的设想。其他学生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b小组内评选出优秀作品。

  (4)每组选一件作品上台交流,并介绍制作过程。

  (5)在班级评出“最佳作品”和“最佳解说员”。

  3、教师小结。

  二、书法指导

  1、交代本次练习任务:学写笔画“折”。

  2、指导

  (1)出示本次要练习的笔画:横折、竖折

  (2)练写“横折”

  A、学生观察笔画,并说说注意点。

  B、教师范写,讲清运笔:这是横竖连写的复合笔画,宜用左尖横起笔,行笔至折处,稍停,向右上微提笔锋,然后向右下顿按,再向下中锋行笔,略向内收

  C、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注意提醒:折锋缓行,节节加力。

  (3)练写“竖折”。

  A、学生观察笔画,并说说注意点。

  B、教师范写,讲清运笔:这是竖横连写的复合笔画,起笔方法同“竖”,下行时略向右收,至“折”处微微提笔向左,旋即蹲锋右行,右靠笔画时,即提起收笔。

  C、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注意提醒:折锋缓行,节节加力。

  3、学生练习写“口、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煦、环、犁、耕、俨、嘴、棚、厂、盲”。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慢条斯理”、“欲言又止”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品质。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体会孩子纯洁善良的心灵。

  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品质。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体会孩子纯洁善良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大家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2、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我画什么》。板书:3我画什么

  读题。

  3、文中的5位小朋友也想有马良那样的神笔,那他们想画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听清:小朋友们用神笔画什么?

  2、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通过各种方法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俨然、七嘴八舌、欲言又止

  (3)读通课文,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填空:

  五个小学生羡慕(),都希望自己(),用它()。

  3、检查反馈

  (1)检查字词学习。出示词语,指名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三、学习课文

  1、轻声读课文3——15节,思考:文中写到了哪五位小朋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读读,填填:

  例:(卷发)的小曼

  ()的周明()的元元

  ————————————

  ()的张小丽()的王斌

  ————————————

  2、交流朗读文中的句子并概括。

  板书:卷发的小曼

  戴眼睛的周明

  翘鼻子的元元

  男孩似的张小丽

  认真提议的王斌

  师:作者通过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神态特征来描写五位小主人公。

  小试身手:你能根据不同的特征,来描写人物吗?试试看:

  ()的()()的()

  ————————————————————

  3、文中的几个小学生分别想用神笔画什么?找到句子多读两遍,读正确。

  4、同桌交流找到的句子。

  5、全班交流,指导朗读句子。

  (1)“慢条斯理”的语气怎么读?

  (2)提问:“欲言又止”是什么意思?小丽为什么这样?读出语气。

  (3)假如有一支神笔,又只能画一次,大家一定先让小丽是因为()。

  6、四人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9——15节。

  7、想象说话:如果你有神笔,你想画什么》

  四、总结

  这些小朋友的心灵是多么善良啊,他们都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想到了需要帮助的人。

  五、复习巩固

  1、根据注释填写适当的词语:

  (1)“我呀,”周明动作缓慢,不慌不忙地说:“要画一个凉棚,给大街上的民警叔叔挡风遮雨。”()

  (2)“我……”张小丽想要说又停住了。()

  2、想一想,写一写

  (1)假如有一支神笔,又只能画一次,大家一定先让小丽画,是因为()

  ———————————————————。

  (2)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想画什么?写几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让学生置身于多重对话关系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意义。从而达成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目标。

  三维目标

  认知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九个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年轻护士用母爱唤醒小女孩儿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母爱可以拯救一切,它是任何力量都无法相比的,感受护士高尚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理解小女孩儿苏醒过来的原因;

  理解“母爱可以拯救一切”这句名言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悬疑导人,情迷离,急于求知。

  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同学们来看一下(板书母爱),请大家齐读。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相信同学们也深有感触,谁想说一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爱你的?是啊,母爱的方式有多种,只要它存在,不管有多深,总会显现。母爱可以改变一切,甚至可以拯救孩子的生命,让奇迹发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八》去感受一下母爱的力量。(板书)

  二。 自读自悟,情燃烧,构建认知。

  1。我会学: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主要读准字音,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我能认:检查识字情况。

  3。我来说:课文讲了()用()唤醒小女孩儿的故事。

  4。我会读:

  5。师生品读:课件出示三句话,逐句分析读法:

  ①女孩儿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

  引读:女孩儿多么想有妈妈陪伴她,帮助她逃离死神的魔掌,所以……

  ②女孩儿能不能活下来,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渴望。

  引读: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经用尽了,女孩儿现在需要的是自救,所以……(设疑:从这两句中,你能否知道女孩儿对谁充满生的渴望?是啊,女孩儿命悬一线,这一线生机就在妈妈身上,不禁让我们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只要女孩儿的妈妈来了——她的妈妈会来吗?)

  ③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引言:花一样的生命呀,怎忍心看她在春天就凋零?什么力量才能挽救她呢?)请同学们走近那位可敬的护士,用笔画出描写她的语言行为的句子,去感受一种神奇的力量。

  学生速读6——10自然段,勾画相关语句。

  三。 拓展延伸,情深化,发展认知。

  学习自选课文《第三个遇难者的电话》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文中语言描写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 读写结合,情升华,提升感知。

  小练笔:

  运用语言描写,写一段我和妈妈的小故事。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练习说话。

  4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并练习说话。

  三.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并解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或郊外去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描写的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形。

  2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生字:荡、桨

  荡:(指名拼读生字,要求读准后鼻音dang)

  桨:(提醒读准三拼音节jiang)

  荡起双桨:划船时同时划动两条桨拍击水面。

  二.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2.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全文。

  (2)卡片正音。 推开 波浪 环绕 红墙 凉爽 洒 悄悄地 功课

  (提醒学生读准这几个字:浪 lang 边音;爽 shuang 翘舌音;洒 sa 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理解诗句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业,表示什么意思?(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轻轻荡舟的欢快情趣。)

  第一、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第一、二行写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小朋友们在北海公园平静的水面上荡舟游玩的欢快情景)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四行)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小船儿轻轻飘荡)

  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4)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轻声和赞美的语气)指名读,集体读。

  (5)小结并板书:倒映 环绕 (欣赏)

  2. 细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

  “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

  “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洒在海面上,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

  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的听我们愉快唱歌。”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

  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结板书:迎 洒 望 听 (唱歌)

  3. 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问 谁安排 (感激)

  三、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3.组词

  荡( ) 浆( ) 推( ) 浪( )

  汤( ) 桨( ) 堆( ) 狼(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问 谁安排 (感激)

  二、总结课文

  1.课文中三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他们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呢?(表明小朋友们陶醉在欢快愉悦之中,他们忘记了划桨,任小船飘荡,只感到一阵阵凉风拂面)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课文中三个小节内容表达了小朋友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板书: 自然

  热爱 党

  祖国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找出课文中左右结构的字。

  板书:推 浪 塔 墙 洒 悄 环

  指名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形。

  (主要引导学生用熟字记生字)

  如: “谁”记“推” “狼”记“浪”

  “消”记“悄” “西”记“洒” “不”记“环”

  “塔”和“墙”,指导分析字形结构。(注意“墙”的笔顺)

  2、指导书写。

  “荡、桨、墙”要写得紧凑。 “爽”要居中写。

  3、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推开 波浪 轻轻 飘荡 尽情

  倒映 伙伴 悄悄 环绕 凉爽

  2、加偏旁组词(小黑板)

  ( )( ) ( )( )

  主 良

  ( )( ) ( )( )

  ( )( ) ( )( )

  肖 果

  ( )( ) ( )(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美丽的( ) 愉快的( )

  凉爽的( ) 尽情的( )

  板书设计

  让我们荡起双桨

  欣赏美景

  歌唱共产党

  感激祖国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能够用情绪饱满、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歌曲的学唱和背景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们感受到祖国给他们带来的幸福。

  教学难点:弱起节奏、附点节奏和前倚音的正确演唱。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影视音乐的涵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都看过那些电视剧或电影呢?

  生:(《女人心计》、《潜伏》……)

  师:大家除了关注影视作品里的剧情和人物以外,有没有注意到里面的音乐呢?

  生:(有/没有)(都有哪些呢?)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单元影视音乐。那现在老师放两段音乐,大家来听一听,同学们猜猜是那两部电视剧里的?

  生:(《水浒传》、《大长今》)

  师:那大家都是在那里听到这些音乐的呢?

  生:(电视)

  师:影视音乐就是通过电视这个媒介传播,乃至远远流传。这两首歌都是影视作品的片尾曲,而在影片开始播放的音乐叫做片头曲,还有一种音乐,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穿插在影片之中的音乐,大家知道,这种音乐又叫什么呢?

  生:(插曲)

  二、新课导入

  师:接下来,老师想再给同学们听一首流传至今的老歌,这首歌同样也是影视作品的插曲,相信通过学们一定听过,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歌曲。(播放音乐、学生不唱)

  师:大家知道是什么歌吗?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歌。大家把书翻到第26页。这首歌,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因为电影拍摄的年代比较久远,你们很多同学可能不太了解。你们的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应该都看过这部电影,回去可以问问他们。《祖国的花朵》是新中国第一部正面反映校园生活的影片,影片通过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之间共同进步的故事。

  师:刚刚老师发现好多的同学都已经会唱了,那我们现在跟着录音把这首歌唱一遍。好吗?

  生:(好)

  三、歌曲学唱

  师:现在就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唱这首歌。(老师边弹琴边唱,学生跟着老师后面唱)

  生:(学生跟唱)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在乐谱的最后四行是合唱部分,但是我们今天只唱第一行主旋律。同学们看看乐谱,乐谱中有这样三个小节,同学们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都有休止符)

  师:那休止符在这一小节的那个地方呢?

  生:(最前面)

  师:这个休止符在这一小节的第一拍上,那这一拍是强拍还是弱拍呢?

  生:(弱拍)

  师:那强拍被休止了,从弱拍起,我唱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空拍、轻唱)

  师:乐谱中还有这样一些小节,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节奏?

  生:(附点节奏)

  师:在乐谱的那些地方还出现这样的小节呢?

  生:(……)

  师:在乐谱中还有一个装饰音,大家找一找在哪里出现了?

  生:(波浪)

  师:这个装饰音叫作前倚音,跟着老师的把这装饰音唱一唱。

  生:(学生跟琴唱)

  师:现在我们跟着音乐完整的唱一遍。(播放音乐)

  生:(学生跟音乐唱)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唱的同时啊有这样几个地方唱地并不是很 到位!乐谱中出现了多出一字多音地方,跟着老师琴把这些地方唱一唱。

  生:(学生跟琴唱)

  师:乐谱中除了出现了一字多音,那有一音多字的地方吗?

  生:(天的、悄悄的、安排、幸福的)

  师:跟着老师琴唱一唱。

  生:(跟琴唱)

  师:那我们现在跟着音乐再唱一遍。

  四、歌曲分析

  师:歌曲唱完了,现在来让我们看看这首歌产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之下?当年影片中的小朋友用怎样的方式演唱这首歌的呢?大家一定要仔细看呦!(播放视频)

  生:(划船。合唱、独唱)

  师:那一段是合唱,那一段是独唱呢?

  生;(第一段是合唱,第二段和第三那段是独唱,高潮的部分是合唱!)

  师:那大家想想一想,我们刚刚看到的画面和书上的歌词又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再来看一遍。(分段播放)

  师:歌词与画面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播放第一段)

  分别有几个小朋友要来演唱的呢?那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播放第二段)

  从小朋友脸上洋溢的笑容,你们能看出他们当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播放第三段)

  生:(歌词所唱的与画面上看到的一样)

  师:曲作家呢,为了让音乐能更好地配合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影片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充分利用镜头语言,来抒发了内心情感,这就是影视作品插曲的一大特点。

  师:那同学们刚刚看了影片中的小朋友演唱了歌曲,你们觉得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演唱呢?

  生:(愉快、高兴)

  师:那我们也带着这样的心情跟着音乐再把这首歌一起演唱一遍吧!(播放音乐)

  师:这首歌的作曲家刘炽不仅写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同样也为其他的影视作品写了不少优秀的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接下来呢,再给同学欣赏两首歌曲!(播放《我的祖国》、《英雄赞歌》)

  师:好听吗?

  生:(好听)

  【教学总结】

  本课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这首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诗由少年儿童荡起双桨泛舟北海写起,先写北海的迷人美景,然后写荡舟湖上的喜悦心情,第三小节则以一个问题将诗歌立意进一步拓展升华。第一小节描述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湖水,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色彩鲜艳和谐,令人陶醉。第二小节抒发少年儿童荡舟北海的喜悦心情。置身景色迷人的北海公园,“我们愉快歌唱”,尽情欢乐,引来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泛舟,听我们歌唱。歌词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少年儿童对幸福生活感到无比愉悦的真切感受,同时又充满童趣。

  首先,我以歌曲导入,在学生熟悉的歌曲声中,启发学生回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来唤起与诗中少先队员相似的情感体验,借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加强词句教学。本课遣词造句准确、精当是鲜明特点。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去体会这个特点。如第一小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渐入情境,然后,我通过“荡、推、倒映、环绕|”等词语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结合课文插图,直观感受北海秀丽的风光,从而感悟诗歌用词的精妙。

  然后,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例如提出问题:“红领巾”指什么?“阳光”又喻指什么?使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红领巾”与“阳光”的关系,体会“迎”“洒”蕴含的意思。

  最后,重点理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谁为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尽情欢乐”?孩子们有的说是“开开心心地玩”,有的说是“痛痛快快的玩”。“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幸福快乐”。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由于第二小节的详细分析,孩子们几乎都可以说出党给予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但是在进一步体会时,学生很难理解旧社会孩子们穷困潦倒的生活窘态,如果我可以结合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说说旧社会孩子们的生活并与新社会孩子们成为小主人的幸福生活形成强烈对比,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深深地去体会党的伟大、党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感受到文中的“我们”对党的无比热爱之情。除此,还要联系实际,说说现在的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哪些关怀?孩子们在讨论交流中,联系自己在花园式的学校里学习、免费享受义务教育等事例,切实感受到了党的伟大与恩情,由衷地产生了对党的感激之情和热爱之情。两种情感牵引,才能使得难点进一步突破,使得孩子们的情感水到渠成地被激发!

  除此,本课的教学我还重视他们的朗读,对每一小节都进行情感分析,指导朗读,但是如果我可以示范,这样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气氛将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10

  一、 周教学内容:学习第11单元《通讯》。本单元安排了4篇课文,两篇自读主体课文,两篇自读课文。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现在先进的互联网,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人类通信的发展史和故事,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二、 周教学重难点:

  1、生字:认识19个,会写17个。

  2、积累:读课文,学习浅显的说明方法。

  作文:《夸夸我们班的文明学生》

  三、 周学科融合:简单了解信息的发展史及作用,体会马拉松运动的作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 周学情分析:本单元编排了3篇与通讯有关的主体课文,介绍了人类通讯的历史和故事。这些课文表现出人类的智彗及历史的发展,能使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可学精神。

  授课时间

  课题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语言质朴无华结构清晰。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式。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正确流利地读文,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 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2.积累目标:会认生字6个、会写生字9个。

  3.生字目标:形近字 历 历史 厉 厉害

  学习过程 1.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段序。

  (2)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2. 细读感悟:

  (1)指明逐段读文。

  文中介绍了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2)自由读文,勾出词句。

  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好词句?

  3.能力训练点:小组讨论

  结合“结绳记事”的方法,说一说用“贝壳”代替绳子是怎么记事的?

  4、拓展练习:

  收集人类早期和现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的资料。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课题《马拉松》

  整 体 设 计 整 体 设 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马拉松比赛的来历。课文比较 浅显,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自行了解马拉松运动的来历和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读文,知道马拉松运动的来历。

  (2) 认识生字13个

  (3)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1.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2)出示生字,让生认读。

  2.细读感悟: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马拉松的来历。

  (2)自由读文,勾出子己喜欢的词句。找一找哪些词句写了马拉松的来历和意义。

  (3)男生读第三段,女生读4—5段。说说 这些内容着重讲了什么?

  3.能力训练点:

  背记自己喜欢的词句。

  4.拓展延伸:

  查找有关马拉松比赛的相关资料。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读近义词,让学生自主发现词的精彩和趣味。

  2、在读词语中发现词的规律,学会积累词语。

  3、积累名言警句。

  4、积累感叹句。

  教学重点:

  1、认识近义词,积累词语。

  2、认识感叹句。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读一读”

  师:同学们我们早已认识了近义词,你能列出几组近义词吗?

  生:说出已知的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几组新的近义词。

  1、学生认真读读每组词,边读边比较启发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2、引导学生比较。

  3、让学生拍手对词。

  二、学习“读一读”

  1、自读词语,发现规律。

  2、小组合作读词语,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词语的意思。

  3、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归纳:这些词都是表示坚强的词

  4、试着说几个这样的词。

  5、齐读。

  三、学习“写一写,背一背。”

  1、自读句子,感悟句意。

  2、全班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3、用钢笔描写一遍。

  4、小组内试背。

  5、推荐上台背诵。

  四、学习“读一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读一个成语故事。

  1、生自由读成语故事,读准字音,有不会认的字可以问同学或老师。

  2、把你从故事中了解到的内容说给同桌听。

  3、谁能把成语故事说给我们听?

  4、全班交流读故事的体会。

  5、同桌之间讲述故事。

  五、学习“探究与发现”

  1、指名读句子。

  2、讨论:这个句子写了什么?

  3、谁还能从书本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来。

  4、请多名同学说,说得越多越好。

  六、作业

  1、把成语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19个,其中12个要求能够正确书写。正确读写“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闪耀、拇指、镰刀、石笋、起伏、丘陵、折光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3、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情境表演法。

  教学准备:

  1、五彩池的风光资料片。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五彩池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张五彩池的风光资料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请学生回答,并问是怎么知道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到这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五彩池去看一看。(教师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各抒己见,交流资料。

  1、学生介绍你所了解的五彩池。

  2、教师做适当补充。

  五彩池在四川的黄龙风景区。黄龙风景区与九寨沟风景区一样,同为川西北高原上耀眼的明珠。199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五彩池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

  三、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学生通读全文,想想五彩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讨论课文记叙的顺序: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有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先讲了五彩池的传说,接着讲它的形状、颜色、成因;最后总结全文)

  四、学习字词、扫清障碍

  1、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可通过讨论,查字典等多种学习方法。

  2、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应注意的字型及字音。“灿”是平舌音;“矗”是翘舌音。

  3、让对本课词语理解没问题的学生当“小博士”,站在台前,谁有不理解的词向他提出疑问,博士作答。教师可适当点拨。

  五、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引入新课

  1、简要复习本课写作顺序。

  2、告诉学生学完本课要为五彩池写出几条广告词。看谁写的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深思,理解内容。

  (一)精读重点段

  1、找出文章的重点段(2——4),这一部分写什么?(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讨论题

  (1)课文写了五彩池哪些特点?画出有关词句,旁边作批注。

  (2)五彩池池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

  (3)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句,请找出来读一读。

  (4)说说每个比喻句都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归纳。新 课 标 第 一 网

  4、学生质疑问难。

  5、利用三棱镜演示折射,进一步理解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一是池底石笋各异,阳光折射;二是花木倒影。

  (二)学习首尾段

  1、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五彩池在哪里?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奶奶讲的故事?

  (2)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到了那里,你会怎样想?

  三、美文美读,整体赏析。

  1、学生有感情品读好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2、小组赛读,最后试着背诵打比方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训练能力。

  学写广告词

  再次欣赏五彩池的投影片,人人为五彩池写广告词。

  老师也准备一句:人间仙境何处寻,请君漫游五彩池。

  五、布置作业

  1、向父母介绍五彩池,并说颜色变化的原因。

  2、摘录文中你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五彩池

  数量 多得数不清

  大小 大小各异

  形状 玲珑多姿

  颜色 五颜六色

  原因 大自色赐予的美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13

  训练要求

  1、辅导学生熟读、背会《对子歌》。

  2、指导学生读通、读顺《纸上谈兵》的故事,懂得理论要联系实际的道理。

  3、指导学生讲童话、演童话、编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训练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对联。

  2、收集童话故事,准备一些道具。

  训练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1、2。

  训练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二、读一读,背一背

  1、学生自读,感知对偶的修辞方法:

  (1)正确朗读下面的对联。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下来。

  (3)边读边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学生讨论,相机点拨。

  4、再次朗读,感受对子整齐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凝练的内容美,深远的意境美。

  5、背一背:看谁记得快。

  6、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对联。

  三、完成阅读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短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短文后面的思考题。

  3、指名朗读短文。

  4、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题:第一问回答原因抓住赵括高谈阔论,滔滔不绝的行为和骄傲自大的品性。第二问讲明赵括的表现及作战的结果,对应前面的判断。

  第二题:各抒己见,谈出有新意、独特的感受。可以是从成语故事中明白的道理,也可以是从故事里的人物身上明白的道理。

  5、把《纸上谈兵》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实践活动)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3。

  训练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活动欲望

  为学生营造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的氛围,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讲童话故事

  指导学生注意事项:

  1、对主人公的描述要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尽可能地讲清楚,讲具体。

  2、要注意抓住听众的心理,尽量把故事讲得完整,讲得生动。

  3、学生分组讲故事。

  4、全班交流,大家评议。

  看哪一组的故事讲得精彩,并能说出为什么。评选班级的故事大王。

  三、把你讲的故事写下来。

  四、把故事编成童话集。

  五、把童话集带回家,让家人分享你的快乐.

  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

  1、会读、背对仗工整的句子。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会编童话故事。

  4、会制作新年礼物。

  教学准备

  阅读关于动物方面的童话故事。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朗读,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2、同桌对读,理清每一句前后事物的关系。

  例如:

  天——地 雨——风

  秋月白——晚霞红

  ……

  3、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4、集体交流,指名背诵。

  5、分组背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二、完成“阅读”

  1、正确流利的朗读短文。在朗读时,要注意文中小男孩过河时的动作描写。(要求学生画出描写小男孩过河时动作的词语)

  2、说说你是怎样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短文内容的。

  3、自渎短文,体会小男孩的聪明和爱动脑筋。

  4、小组讨论,小男孩是用什么办法把水挑过河的?为什么大家都说他的办法

  5、拓展活动。

  (1)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爱动脑筋的事。

  (2)你有更好的办法将水挑过河?

  (任选一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6、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指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给其他学生以启发。)

  二、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些童话故事中,那些小动物都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童话就是把这些小动物写成会说话,有感情的人。

  三、学生练习编写童话故事。

  1、启发学生思路。通过和学生谈话,帮助学生发现素材。开阔思路。

  2、让小组里说一说自己选择的小动物。说一说他们中间发生的故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试着给这些小动物起个名字。

  3、将想好的故事内容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好的故事。

  1、修改故事。

  同桌交换提意见,个人修改。

  2、先小组交流,推荐写得好的在班级交流。

  二、实践活动。

  1、准备活动

  明确要求,准备好制成新年礼物的材料和制作工具。

  2、活动指导。

  引导学生想一想:新年到了,你会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什么样的礼物?

  引导学生在写祝福的话的时候,应该写一些赞美、祝愿、鼓励方面的内容,不要写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话或不健康的内容。

  3、在班级交流自己准备制作的礼物。

  在交流制作过程时,要求学生把话连贯、说通顺,说清楚,让同学能明白。

  另外:学生制作好了以后,可以在班上举办一个小展览会,将同学们的作品一一展出,组织评委,评出优秀作品,并进行鼓励。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14

  学习目的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挂图

  指导学生了解关于赵州桥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近年来,随着咱们重庆的的发展,嘉陵江和长江的江面上修建了很多座桥,今天老师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河北省赵县的 河上的一座石拱桥(板书:19、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时,多留意识记,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2、生读文,解决生字,教师巡视。

  3、指名读文,抽查课文熟练度。

  4、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智(zhi)慧(hui)”;“县”可以结合生活识记;用熟字变偏旁“底、低”识记“抵”,“准、谁”识记“雕”;多音字“爪”可以通过来识记。

  5、交流质疑,并且疏通课文的结构:

  一自然段写赵州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谁设计的和参加建造的,离现在多长时间了。先给赵州桥一个很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

  二自然段接着就写它设计的特点。写它与其它的桥不同的地方

  三自然段写桥的美观。

  四自然段写一座这样雄伟、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合作写字:

  1、“县”可以在识记时就提示写法:上面是两横,不是三横,且与竖相连。

  2、“设”的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3、“横”不要把“由”写成了“田”。

  4、“举”字下面只有两横,不是三横,并注意上面三点的写法。

  5、“参”的下面三撇的写法,占位。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模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非常有名的桥,它的设计非常独特,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去看看它到底为什么这么出名。它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

  2、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

  师: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

  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

  2、出示赵州桥的挂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1)、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

  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非常雄伟,(板书长、宽)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2)、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而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3、理解“创举”:

  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生: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4、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谁能找出来?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段是写赵州桥的美观。

  2、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3、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很美上。

  4、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图案有几种?(三种)

  指导朗读,并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四、结尾升华

  1、师:这样一座设计独特、雄伟美观的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 设计人是谁?

  (隋朝、李春。)

  2、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板书赞扬劳动人民)

  五、看板书复述课文,试着背诵。

  六、课后拓展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自然段。

  2、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4种常用的修改符号:添字符号、调序符号、删去符号、修改符号,掌握简单的修改方法。

  2、了解修改的意义,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4种常用的修改符号:添字符号、调序符号、删去符号、修改符号,掌握简单的修改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会丢字落字,有时会把词句写颠倒了,遇到这些情况是怎样修改,才能使人一看就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个修改符号。

  二、学习修改符号

  1、将教材中的例文在投影仪或小黑板中呈现出来

  读一读,能发现那些问题?

  比如:错别字,语序颠倒、丢字、多字问题。

  2、认识4种修改符号,添字符号、调序符号、删去符号、修改符号,并学习使用。

  3、出示学生的问题习作,一起来修改

  三、总结本课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

3.三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一教案

4.语文园地教案设计

5.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

6.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找骆驼

7.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8.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块奶酪》

9.三年级小学上册语文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