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1-09-01 17:41:00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1

  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

  二、分析赏,把握主题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三、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四、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五、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六、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刻领悟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协作能力。

  (2)因情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2)揣摩作者的悔恨之痛思考母子平等主体的社会角色确立独立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由情感体验的感性活动过渡到象征手法的知识点的落实,使修辞学习由感性层面内化为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课堂剧、小组讨论法、 换位体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入题(多媒体播放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奋点与对母亲关系的联想,老师在曲终提问:"你现在还总是听妈妈的话吗?"引入本文母爱话题。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重体字用彩色字标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轮读课文,处理字词(要求同学们有感情朗诵,幻灯片出示课文生字词)

  针灸(jiǔ) 虔诚(qián ) 惊惶(huáng)

  侥幸(jiǎo) 瞎逛(guàng) 够呛(qiàng) 侍弄(shì)

  四、初步感知,回答问题

  1、文中最感动你的是哪里?

  鼓励同学们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投入情境。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很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多媒体出示合欢树简介和图片)

  纪念主人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3、为什么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回小院去看看?

  悲痛悔恨之情。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入对文章内在情感的分析。

  五、搜集信息,梳理线索(多媒体出示填空题,学生个别回答,老师填出答案)

  1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我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____________。

  三十岁______________成名之后______________。

  3、母亲小时侯________才能优秀。

  年轻时会为自己________________。

  中年为儿子的病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儿子写作到处_____或____________。

  儿子小说发表后母亲________。

  答案:

  1、母亲、给我找工作、路边、花盆、没发芽、叹息、长出叶子、茂盛 、高兴、窗前的地上、被忘记

  2、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双腿残废学习写作、小说发表获奖、思念母亲

  3、写作、做裙子、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已经故去

  同学们答案大致正确即可,主要为让同学们树立文章主体意识。

  六、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1、母亲为儿子做过什么事?(对应上1题)

  治病、借书、看电影、生活起居。

  2、儿子为母亲做过什么事?(对应上3题)

  无。

  3、"合欢"是"一起快乐"的意思,本文中母亲与主人公共同生活的岁月快乐吗?(对应上2题)

  十岁时与母亲为获奖之事使气逗乐,可以讲是快乐时光。自从主人公腿残后,母亲更多的是为儿子担惊受怕,日夜操劳。

  4、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是轻松平和地健康长寿。

  5、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很早就活不下去,更别说成为作家。

  6、儿子对母亲的印象和态度发生什么变化?

  小时侯和年轻时不理解,中年后失去母亲才领悟珍惜母爱的珍贵。

  七、概括文章,把握线索(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儿子 母亲 对母亲印象 对母亲态度

  十岁获奖 警戒勉励 年轻美丽 故作轻慢

  二十残废 治病助学 尽心尽力 冷淡轻视

  三十成功 阴阳两隔 含辛茹苦 感恩铭记

  八、布置作业,加强感悟

  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将本文情境改编为四幕剧组内同学进行剧本编写、道具准备、排练排演的分工合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巩固语基

  对字词和本文线索进行回顾。

  二、表演情境,体验深情

  (一)获奖之后

  道具:书包 奖状 桌椅(桌子一侧绑竖起小黑板) 乒乓球及球拍

  铁生背着书包手举奖状一步三跳,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

  铁生蹦到母亲眼前,把奖状送到眼前(铁生简称为"生"母亲简称为"母"下同)

  生(得意地):看!100分!我是第一!

  母(抬起眼睛眼神喜悦后迅速转为不满):你们这才多少人参加呀,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老师拿着我的作文到家来问是不是你姥爷替写的。那时我比你还小,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生(放下书包和奖状对墙打乒乓球,淡漠地笑):切!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母(焦急地):你这孩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舞台只余生打球声。

  (二)偏方治腿

  道具:椅子 毛巾 水盆 热水瓶 药瓶

  生坐在椅子上挽起裤腿,露出变黑的小腿,母亲蹲伏在地上,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母(关切地):现在感觉好点没有?

  生(不在乎地):没感觉,(烦恼地)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母(耐心地):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又加了一点热水把药瓶的药水倒到水盆里,又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生:唉呦,烫死我了!别弄了!你要对我好,就让我去学写小说!

  母(赶紧拿开毛巾,惊惶地小心查看):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三)助儿成材

  道具:轮椅 书本 男式 放围巾的衣架

  生坐在轮椅上,手拿书本,与观众成45度角。看着远方,若有所思.母亲从反方向上,身披围巾,风尘仆仆

  母(欣喜地):铁生,你要的《约翰o克里斯朵夫》我借来了。走,快收拾一下,我们去国图剧院。

  生(低缓地):妈,咱别去了。今天雪多大呀,咱们都感冒了,就不合算了。

  母(生气地):还想学写作呢!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凭什么能写出好小说啊!

  生(激愤地):我就不是这块料,还写什么写?!上次的稿子多少天了,还没结果,一定又没投中。

  母(和颜悦色地):你小时侯,作文不是得过第一?没有付出,哪来收获?我们只要好好努力,总有希望的。走吧,妈排了三小时队才买到的票。人家说是这个导演的巅峰之作,我们去瞅瞅,也知道现在的观众都喜欢什么口味。(自己把围巾围到头上,拿过围巾,给铁生围上,给他戴上帽子)

  母推生轮椅迅速走下。

  (四)成名思母

  道具:马扎 报纸 轮椅 水杯

  一群老太在聊天看报纸。生由一边缓缓摇轮椅上

  老太一(指着报纸惊呼) :呀!这不是小生子吗?坐在主席台上开会呢?

  老太二(自豪而坚定地) :哪是开会,看您这眼神儿?颁奖!打我们这大院儿出去的,就数小生子出息。人家现在是作家啦!昨儿电视上都播了!

  老太三(感慨地):只可惜他妈走得早,受了那么多罪(唏嘘) 。要是看到这一天,不知该多高兴呢?

  众老太:就是,就是啊。

  老太一(突然站起,惊喜地) :那不是小生子吗?你怎么有空来了?(众老太拥上前,递茶送水,嘘寒问暖)

  生:谢谢,谢谢。您老身体都还好吗?

  老太一:硬朗着呢。敢情你还记得我们,想这儿就常来走走,我们也都想你呢。

  生:好啊,我这不来了么?

  老太二:小生子,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多媒体屏幕背景出现合欢树)

  生(沉穆):不,不去了,手摇车不好进。

  老太三:你们那个小院,现在还很整洁呢。现在住了小两口,刚有了个儿子,不哭不闹,跟你小时侯似的。只看窗户上树影儿,真讨人喜欢。

  生慢慢把轮椅摇出,注视屏幕上的合欢树图片。

  四、融情入景,设计独白(老师巡回指导,待同学们大部分写完,进入下一环节)

  五、深情朗诵,升华感悟(配以《懂你》背景音乐)

  示例:亲爱的妈妈,您现在还好吗?您在生前为我做了那么多事,从未得到儿子的报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儿子怎能忘记又怎舍得忘记您的恩情?现在儿子大了,也能体悟到作为一个成人要承担许多角色与责任。可是,仅仅我自己就让您承担了一切,我真是太自私了。您若地下有知,会原谅儿子吗?

  选两三个学生朗诵,让同学们在同龄人的感情抒发中产生共鸣。

  六、提出问题,分析内涵

  1、原文为何没用内心独白?文章以什么景物结尾?

  含蓄淡雅的文风。合欢树。

  2、合欢树与作者有无相似性?合欢树凝聚了哪些感情?

  (1)从生命起源来看,是母亲给了"我"和合欢树生命。(合欢树代表了主人公)

  (2)从成长过程看,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合欢树沉淀了母爱)

  (3)从合欢树与我们相处的时间看,是母子同在的时光。(合欢树见证了母子深情)

  七、引出手法,体悟妙处

  1、这种"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叫做什么?

  象征。

  2、象征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用合欢树表达丰富的感情,以少胜多,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八、布置作业,实现迁移

  1、通过写一件东西来表现你和母亲的感情,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阅读《我与地坛》,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明晰作者心理变化,深化母子感情认知。

  九、板书设计

  合欢树

  象征

  母爱 母子情 儿子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3

  习作要求:

  1、写一件自己做成功的事,体验成功感,掌握写记事文的方法。

  2、把事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怎样克服的写清楚,写具体,写出成功后的感受。

  3、培养学生乐于书面表达的兴趣,让学生自主、自由、快乐地表达。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做一件成功的事

  2、CAI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的年龄虽小,但也经历过很多的事情,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事例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正常人来说把事情做成功是很难的,对残疾人来说要把事情做成功更是难上加难。我们有一个残疾的团队,却用自己的辛劳为全国人民献上了一份丰厚的晚餐。在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一个精彩的节目。这个精彩的背后肯定包含他们的酸甜苦辣,才换来成功的喜悦和观众热烈的掌声。

  2、学生欣赏《千手观音》的精彩片段

  师:请大家仔细地看,认真地听。

  3、师:同学们刚才看到了他们精彩的表演、听到了演出中和演出后的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对他们成功的充分肯定。我们也一定做过一件成功的事,有过喜悦的体验。今天,我们就把成功的喜悦写出来吧!(板书习作题目)这次习作,可以写哪些事,写时有什么要求呢?

  二、明确要求,选材立意

  1、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读习作“提示”,思考:这次习作可以写哪些事?写时有什么要求?

  (2)学生读后思考,指名说。

  (3)师归纳并板书要点

  内容:学本领 解难题 做小制作 参加竞赛……

  要求:写清楚: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写具体:困难 挫折 怎样克服的

  写感受

  2、联系生活,选择材料

  (1)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你最想写哪一件获得成功的事?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师指导:要从自己做过的成功的事中,选择最想写的和别人不一样的事。

  然后动手写出来(用几个字或短语写什么事,和意义)。

  (2)学生汇报材料

  师要求:表扬选择了典型材料的学生,指导选择不恰当的学生选材。

  三、读中学写,方法迁移

  1、师:我们知道了写什么事,表达什么意思,根据本次习作要求,怎样写清楚,写具体,请读一篇范文,学习一些写法。

  2、阅读范文,领悟写法。

  出示范文,师:写事的文章,我们关键是要把事情写具体,怎样写具体呢?请大家着重看看范文中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

  3、指名学生汇报

  师归纳出示:

  表达方法:

  1)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倒叙方法等方法来写。

  2)抓住人物的细节进行描写,如: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外貌等。

  四、想文说文,自主表达。

  1、过渡:你们想不想运用这么多好的写法把自己最成功的一件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呢?现在我们只说这件事的主要经过,不说开头和结尾。

  2、学生列提纲,想文打腹稿。

  师提示:想一想,你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详说什么,然后写出简要提纲。

  3、学生自主说文

  (1)师出示说文要求:

  A.你准备说一件什么事。

  B.说清楚事情中的过程,把先是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想出了什么办法,再怎么做的写具体。

  C.说的时候要声音宏亮,仪态要自然大方。

  (2)学生自言自语说文 (师提示要大声地说。)

  4、同桌互说互评

  师提要求:一个同学说,另一个同学要认真地听,听后要按照说话要求评一评哪些地方说得具体,值得自己学习,哪些地方还要修改,后交换说。说完后,向全班同学推荐说得好的同学。

  师辅导

  5 、全班交流(指名1名学生说)

  指名学生在全班说文,生师共评。

  五、自主写文,打好草稿。

  师:请大家把自己成功的体验写下来吧。为了大家能把文章写得更好,老师还有几点要求。

  1、出示写作要求:

  (1)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起因、经过、结果)

  (2)写具体在事情过程中你先是怎么做的,然后遇到了什么困难,想出了什么办法,再怎么做的。

  (3)注意良好的书写习惯。

  2、学生快乐练习作

  师辅导:

  (1)可以根据自己习作的内容取一个恰当的题目,如:《我第一次 》《我终于成功了》《真不容易啊》《我终于明白了》《自找苦吃》等等。

  (2) 及时发现、提出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六、课堂小结,提示下节课训练内容。

  师:下节课继续写作,并互相评议修改作文,誊抄好作文。

  第二课时:继续写作,评价修改,誊抄习作(教学过程略)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

  <过程与方法>

  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2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回答问题,总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但作为美术生,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够,所选的课堂拓展练习典型、难度不高,会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教学难点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咏怀古迹(其三)》

  一、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闭月”讲的是貂蝉拜月,月亮都躲起来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花都害羞地低下头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鱼儿望见她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入水底的故事;那“落雁”呢?

  汉元帝年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这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面。“落雁”故此而来。现在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唐大历年间,诗圣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诸葛亮)庙,都是借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心怀。(其三)到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怀呢?进入诗歌。

  三、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至少两遍,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听示范朗诵,正音,明节奏,品情感。

  3、对照注释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情感。

  4、学生齐读诗歌,检查效果。

  四、赏析诗歌(我们已经反复朗读了诗歌)

  1、诗歌是七言律诗,共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四联中,你最喜欢哪一联?你认为哪一联最精彩?请同学们跟周围的同学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写出了阔大壮观雄奇的景象。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

  其一: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2)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赏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一去”,生不能归;“独留”,永葬漠北。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对比强烈。

  “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在色调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黄昏”又可以做空间解释:

  “黄”——漫漫黄沙;“昏”——一旦黄沙扬起,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独留”的“青冢”更显凄凉、孤寂,让人同情。

  “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的孤独之情。

  (3)颈联: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赏析: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按图召幸,丧夫落泪痣,青春貌美,娴雅大方,揭示悲剧的原因。)

  释“省识”“春风面”“环珮”。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风面”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空”: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赏析: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论”:诉说。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杜甫读出了昭君的心事。(怨恨)这也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的关键词句。也指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常常是诗中精炼传神的词语,你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了。

  提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宫里的皇后)可以说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

  明确:(千载之怨)

  王昭君遭遇:绝代佳人,美不得宠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评论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五、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诗言志,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这首诗中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志向和愿望呢?在这里我们还要用到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知其生平遭际,性情风格,思想功绩)

  背景介绍: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一生,也未得一展抱负,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大历元年,杜甫流寓夔州,这一年他55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国家动荡。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我们不妨来对照一下: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美不得宠才华横溢,才不得用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一生漂泊,功业无成)

  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2、背诵全诗(我们反复朗读了诗歌,也赏析了诗歌,争取马上就背诵下来)

  齐声背诵,表现诗人的怨恨之情。

  六、回顾学习这首诗歌的过程,明确怀古诗的鉴赏步骤。

  这首诗通过咏诗怀古来抒发内在的情感。这样的诗叫怀古诗。这节课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明确咏诗怀古诗的特点及其及基本的鉴赏方法。

  (补充: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就是要知人论世,这是鉴赏诗歌的很重要的方法。)

  1、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概述其悲剧一生,揭示其悲剧根源,点明昭君之怨。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2、鉴赏怀古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借古讽今)

  3、怀古诗的形式标志:

  或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4、内容特点: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

  5、思想情感:感慨身世、感伤兴衰、勉励警戒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分析《师说》一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学习文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说方法。掌握文言实词“师、传、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讲解】

  一、关于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字、词、句式解说

  1、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作连词的“从而”。从,跟随;而,而且)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今常用义为:道路,道德,说)

  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

  句读之不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常用义为:看着文字发出声,读dú)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师说》教学设计之十四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义为:用不着,不需要)

  如是而已(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2、通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读shòu)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读fǒu)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

  4、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名词。下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择师而教之”、“彼童子之师”、“曰师曰弟子云者”、“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中“师”同此)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下文“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同此)

  吾师道也(学习,动词。下文“不耻相师”中“师”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动词。下文“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师”同此)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疑难问题,名词。下文“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理,名词。下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传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闻道有先后”中“道”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下文“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道”同此)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词)

  孰能无惑(没有,动词。下文“圣人无常师”中“无”同此)

  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连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下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中加着重号“圣”、“愚”同此)

  愚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愚蠢。形容词)

  5、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②被动句

  不拘于时(用“于”介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

  ③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之”字提前。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④介词结构后置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师”、“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三、内容分析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三个对比对比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正确的态度错误的态度

  论据(一)(纵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这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论据(二)(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句读之不知,……师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之不解……不(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论据(三)(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与文章总论点的关系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发总论点

  第三段:举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举孔子的行动和言论来阐明道理,寥寥数语,却又说得具体,有说明力。

  第四段:赞扬李蟠“能行古道”,说明作《师说》的原因,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的许多观点在当时富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这些观点是:

  1、老师要教书,又要育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掌握知识的,要从师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3、能者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些思想富有进步性。课文中也有些说法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1、传道的“道”,为封建伦理道德。传道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秩序。

  2、文中还是流露出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思想。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狄金森的简历与创作。

  2、理解意象传达的情感及领悟诗的意蕴。

  3、培养学生思维迁移、拓展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美好、进步的情操。

  [教学重点]

  1、诗歌诵读要领。

  2、分析意象及诗歌寓意。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多元解读。

  2、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培养他们追求美好、进步的素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现代诗歌,感受了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优美,闻一多反讽中的愤激;还有穆旦的沉重与激越,郑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时期的爱情宣言。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位外国女诗人的作品,《篱笆那边》。

  (二)作者简介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美国的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生活圈狭小。当父亲死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世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

  她的诗歌创作,突破美国精致优美、柔和细腻的诗风,转向表达内心深处的痛苦、疑惑和矛盾。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诗歌艺术,往往以简短情景形象表达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们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诗歌,生前不被人理解和重视,之后时间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她才被人们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这就是才华横溢的她,本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诗歌朗读训练

  1、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2、交流,明确:诗歌形式短小,语言简朴,意思似浅近透明,却让人产生无穷遐想。(引导分析)使学生认识:第1节以轻松语调诵读,“草莓,真甜!”语调稍长,读出“孩子”对草莓的强烈向往;第2节前两句语调稍慢,读出“孩子”的迟疑,后两句语调轻快,读出“孩子”突发奇想的惊喜。整首诗读出诗人崇尚自然、纯真的人生态度。

  3、听范读。(多媒体播放)

  4、把握感情基调,再次朗读全诗。

  (四)理解意象、领悟诗歌意蕴

  1、找出诗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一个动词。<集体问答>

  点评:爬

  2、孩子想爬到篱笆那边去做什么呢?

  明确:摘草莓

  3、对孩子、草莓这两个意象进行分析:

  (1)、孩子:

  ①提问:生活中的孩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呢?点评:天真无邪、单纯。

  ②再来看诗中这个“孩子”,诗的内容告诉我们: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这孩子想要爬过篱笆摘草莓,出于孩子的天性,对篱笆那边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向往、追求,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孩子”归纳为一个想得到草莓的“追求者”。

  (2)、草莓:

  ①提问:现实生活中的草莓,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它味道是怎么样的,成熟后颜色是怎么样的呢?点评:是酸甜可口的,色泽鲜艳的。

  ②在诗中篱笆那边的草莓又是怎样的呢?

  “草莓”在篱笆那边,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酸是甜,但在她的眼里:“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就想要爬过“篱笆”去摘“草莓”=>这说明“草莓”对于她来说就是一种诱惑;“孩子”并未吃过这棵“草莓”,但在她的眼里:“草莓,真甜!”=>这说明“草莓”又象征了一种美好的事物。

  4、对篱笆这个意象进行分析:

  篱笆:孩子想要摘掉草莓,但途中必须得爬过这“篱笆”,但是“篱笆”会脏围裙,会受上帝责骂。=>所以,我们就可以把“篱笆”归纳为“孩子”与“草莓”间的一种障碍。

  5,对上帝这个意象进行分析:

  ①提问:是谁会责骂孩子,阻碍孩子去追求?明确:上帝。

  ②提问:在大家印象中,上帝是怎样一个形象?

  明确:至高无上、万能、集正统思想于一身的等。

  ③在诗中的上帝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上帝:A.因为上帝是万能的,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它是万能的,它制造了一切。因此,我们把上帝理解为篱笆的制造者。B.上帝制造了“篱笆”这一切障碍来阻碍“孩子”,不允许孩子爬过篱笆,如果爬过篱笆,就会弄脏围裙,上帝会责骂他。所以可以看出,上帝就是,上帝要求一切事物得遵守社会规范,它维护着一切原则。所以上帝不仅制造了这个“篱笆”,而且维护着这个“篱笆”。

  6、对第2节最后一句的分析:

  我们知道,篱笆那边对于孩子来说是充满着诱惑,是美好的。远远的看着它,就感觉那边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草莓”就是“甜”的!但是“上帝”代表着,代表着理智,用它的思想约束着人们,认为为了“草莓”而脏围裙是不值的。这时,人们总想找个理由冲破阻碍欲望的“篱笆”。这时,孩子是怎样想的呢?点明:第2节最后两行。并且还需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帝不仅束缚了别人,而且还禁锢了它自己。

  7、讨论:这首诗歌寄寓了怎样一个意蕴了?

  点明:出于本能的渴望、追求,往往遭受到否定、责备,往往被一些传统的思想所禁锢和扼杀。我们应该为自己找一个理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用自己本能的追求而有必要的打破陈旧的思想,做一个有进取、有追求的人。

  (五)、拓展思维训练:

  你的“草莓”是什么,遇到有“篱笆”这个障碍吗?那“上帝”又是什么?请自由讨论。

  如:我此时的“草莓”是上体育课,但遇到“校级班规”这篱笆,上帝就是“校长、班主任”。

  (六)、作业布置:

  把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所得到的一些想法,写在作业本上,下一节课前交上来。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1.《祝福》高一语文教案

2.语文周记高一三篇

3.五年级语文教案

4.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5.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

6.语文园地教案

7.三年级语文教案

8.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9.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