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6 10:35: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压强》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压强》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教学反思1

  复习压强和浮力后在解压强和浮力的综合计算题,学生普遍反应难,不容易理解,我在学生的单元测试中发现有少数学生甚至连公式都用错,那么如何在复习中有效的使学生掌握压强、浮力的运用呢?

  1、理清基本概念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压强的定义,液体压强跟什么因素有关,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使学生获得关于压强、浮力的基本认识。

  2、理清公式的基本运用

  老师把公式整理好后,结合例题把公式简单运用一一展示给学生,使一些差的学生知道有个模板模仿下,由模仿到运用只能通过一些练习来达到这个效果。

  3.要知道力学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确定题目中的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和运动过程,并对过程与状态进行受力分析。

  (3)画出受力分析示意图。

  (4)根据规律、公式及平衡状态列出平衡方程。

  (5)运用数学方法解方程。

  在复习过程中应将方法教给学生,使其清晰与明确,并结合实际的例题进行示范、引领,使学生有初步的体会。此后,更应让学生结合相应的练习题进行方法思路的深入理解与体会,并能达到灵活运用。这个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一日之工,但有少数学生能通过方法的掌握能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压强》教学反思2

  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它又是贯穿本章的核心和知识重点,也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知识的基础。我力求通过课件投影和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充分参与,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本节课我采用游戏引入的方法,让两个学生戳气球比赛,一个学生手拿一根针,一个学生用自己的手指头,把气球抛向空中,看谁在30秒内戳破的气球多。瞬间就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让失败的同学讲讲失败的原因。老师根据学生讲解顺理成章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再出示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压力效果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在教学实验环节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时,我把实验进行了改进,首先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压力小桌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老师要注意小桌的腿脚要尖,把海绵换成沙的效果要好些。其次要教会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问题。本实验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如果让学生实际操作,学生掌握的更加牢固。因此,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提供不同的器材让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一组:海绵,矿泉水瓶。第二组:细线,粗线,橡皮泥。第三组:刀,萝卜。第四组:带钉子的小桌,钩码。第五组:钉子,塑料泡沫。第六组:两块砖,海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不仅熟练掌握了实验的方法,还对实验的结论有更深的认识。在压强的概念引入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利用表格对比当受力面积不同时,压力不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会是怎样的呢?引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水到渠成,紧接着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压强公式的运用。第三个板块同样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挖掘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并通过对课件中对日常事例的分析,最终总结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使物理学科和生活结合起来。

  回顾整堂课,成功之处在于教学思路比较清晰,首先运用气球引入新课,爆破声能顺利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再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运算。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和谐的情境,学生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开展实验时学生过于兴奋,课堂的纪律没有控制好,有些学生又过于紧张,有些实验变量不好控制,实验现象不明显。在讲例题时,时间紧迫,没有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降低了教学效果。在分析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把方法总结出来,学生只是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压强》教学反思3

  通过对压强、液体压强的复习,学生对压力、压强、液体压强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对重难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是压力与重力两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对p=F/S与p=hg两公式的理解。

  通过课堂上知识回顾与归纳,重难点突破、易混点辨析,应用练习等环节的复习,觉得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应该能会正确应用。但通过作业反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仍将重力与压力混为一谈,不能区分,总认为无论容器形状如何,容器中所盛液体的重力等于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的错误观点。绝大部分学生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错误,值得任教者的反思。

  难道是在复习时没有给讲透彻讲明白,还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清,通过进一步的问卷调查发现,错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认真读题,马虎大意,做题不仔细导致错误,总认为压力就等于液体的重力,没有考虑到容器的形状即上大下小容器侧壁也承担了一部分液体的重力;二是基础中等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区分清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对两个概念混淆不清,导致错误,尤其是不同形状的容器所所液体对容器底部了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三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做,原因也很简单,上课从来没认真听讲过,作业都是抄人的,他人错也就跟上错。针对以上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仔细、认真审的习惯,因为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前题;二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三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四是在教学中多关注中等生和后进生,力争中等生通过复习能不断提高,使后进生也能学有所获,有所进步。

  总之,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才能使复习方法更加合理,成效更加显著。

《压强》教学反思4

  一、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在讲授九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一节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2、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3、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压强》教学反思5

  《压强》是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是学生学习了前两章有关力学基础知识的延续,又是学习后面浮力有关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压力概念,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压强。难点是压力概念,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概念,同时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也经常用到。但是由于本块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思考有关问题,解决有关现象时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

  对于新课引入,我采用了让一个大力士男生和一个小巧女生比赛订钉子,结果小女生出乎意料的赢了,这给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对于压力概念的提出,我以小孩坐在木板上,木板发生形变,图钉按进墙壁,墙壁发生形变的图片为例,让学生从共同点归纳压力的概念。再通过学生生活中有关压力现象的举例来认识压力。压力的大小是一块较为复杂的内容,物体水平放置、竖直放置和斜面放置,压力大小和重力大小的关系均有差异。考虑到作为第一课时的新授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进行讲解,以免增加学习难度。

  理解压力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而压强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通过科学探究,从产生的现象出发,提出问题。首先我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谈谈感受。考虑到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因素,而课本中的活动仅从一个因素体验,对学生科学探究的顺利开展有一定困难。为此,我又设计了用手指轻压和重压铅笔尖,比较手指凹陷程度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学生建立猜想,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活动前,我特别强调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以减少设计难度。接着派两个小组成员上台实验演示讲解,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这样便顺利提出了压力作用效果用一个物理量——压强来表示。把压强的运用提到压强的计算前来上,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跟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有利于战胜学习压强计算这一难题心里。最后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有关三块砖块立放在海绵宝宝头上时压力和压强的比较,让学生解决如何让海绵宝宝舒服些,学生们积极地回答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接着又让同学体验一下从超市买一大袋的东西要顺利提回家,用什么办法更舒服,同学们的办法可是让你大开眼界,这体现了把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的目标。

  回顾整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活动开展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增大、减小压强的办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和谐的情境,学生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器材,课后又让他们解决最常见的提重物,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不局限与老师分发的实验器材,所进行的实验、解决方法多种多样,这时你会深深的感受到学生的独立性及独特性。

  课后,通过教研组其他教师的建议和帮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在许多方面需要改进,比如:

  1、 在教材分析中,对于压力大小的讲解花的时间过少,可以增加物体不同放置情况下

  的压力大小比较,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利于一些优秀学生的有效学习。

  2、教学流程中有些细节设计需要完善改进,比如展示图钉按进墙壁的图片,墙壁变形

  不明显,如果教师亲自实物演示效果会更好。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时,应该对器材进行具体介绍和展示,对探究开展有帮助。在实验演示时,没有考虑到后排学生的可视情况,应该将实验器材位置放高,这样展示就清晰明了了。

  3、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把最后的压强知识应用提到压强的计算前来上,压强公式的提出太突然。

  这次的教研活动不但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更多的是教研组成员的帮助和提点使我在教学上受益匪浅。科学教学是知识联系生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交流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压强》教学反思6

  这是一堂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循序渐进,多点开花,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上我具体体现在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猜想做到必须有理论依据上: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比如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或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以此先做出简单的判断。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在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压强》教学反思7

  20xx年12月27日在南汇区下沙中学听了静安区“七一中学”过志慧老师的“气体的压强”(牛津版)一课,颇有收获。

  这节课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直观体验“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借助粒子模型,推理气体压强的产生;2、通过对系列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讨论,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认识到气压是可以改变。3、通过体积改变对气压影响的探究实验,学习实验设计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首先借助演示实验——“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和PPT微观粒子模型动画,推理气体压强的产生。接下来教师、学生分别演示瘪掉的乒乓球复原实验、给足球打气实验,分析温度、气体粒子的数量对气压变化的影响,并借助PPT加以微观说明。然后请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注射器设计实验来研究气体体积改变(粒子数不变)对气压的影响。最后,以黑板上的吸盘为什么不掉下来引出有大气压强存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并分析讨论马德堡半球很难拉开的原因,认识大气压的存在;演示实验如何让气球不吹自大并用气压改变的知识解释其原因。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的一个难点,知识抽象,思维量大,是一节很难上的课。但过老师的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借助于一系列的实验活动配以清楚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了主要知识点。成功地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知识目标达成度较高。实验、PPT的设计有独到之处,是很好的经验。过老师教态亲切、始终面带微笑、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语言流畅、应变能力强、善与学生交流对话,这些都是上好科学课、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必不可少的教师素养,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是一节相当好的课。

  但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方法与能力的角度来看,本节课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例如,1、课的一开始就借助粒子模型来分析气压的产生,尽管用了“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的实验来说明,难度偏高,若能利用生活问题如“如何使瘪掉的乒乓球复原?为什么能复原?”从生活切入主题,更会引起学生兴趣。2、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注射器设计实验来研究气体体积改变(粒子数不变)对气压的影响的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学生交流的范围太小,思维的碰撞不够,教师只和学生探讨了针管里气体体积变小时观察到的气压变化,而没有向学生询问针管里气体体积变大时观察到的气压变化是什么,而是采用了推理的方法加以回避,但学生肯定是有疑问的,是否可以在讲完大气压后进一步解释一下。3、演示实验“如何让气球不吹自大”的学生活动记录单的设计偏难,超过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欢迎指正。

《压强》教学反思8

  这两天我们正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本章节的知识点只有一个,就是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把这一个知识点讲清楚后,就抛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你知道抽油烟机是怎样把油烟抽走的吗?

  2:你知道汽车外形为什么上方是凸的下方是平的?

  3:杜甫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怎样理解。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更进一步明白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之后我顺势利导问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鱼?”汽车赛车的尾翼为什么是倒置机翼?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纷纷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课后练习,从巡视学生做作业情况来看教学效果非常好,平时上课根本不听课的学生都做的非常好。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应该提供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器材做一些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这样一节课我更加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事实也的确如此,学生对知识应用是最感兴趣的,每次一讲到应用的实例和做实验学生都非常认真。

  运用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这是本课的难点。在难点突破方面,本课较好地体现了“设疑---解疑---质疑”不仅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深化知识结构和拓展学习能力的过程。

《压强》教学反思9

  这节探究活动课主要由“流体压强和流速之间存在的什么关系?”和“飞机的升力如何产生”两个核心问题组成。本节活动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己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制作、实践等各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过观察、体验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演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飞机为什么能够上天,动画效果可以模仿飞机上天的过程,真正让学生了解其本质,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能用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交流意识。

  在引入课题时,我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想实验结果,再找学生上台演示,由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想不一致、激发学生疑惑和强烈的好奇心,引出课题“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处理实验探究时,先分好小组,学生讨论后,指定出合适的实验方案,再分组分类别实验,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又提高课堂效率,效果挺好的。

《压强》教学反思10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有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两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其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认识压强。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三、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四、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压强》教学反思11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给每位学生提供演示实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压强》教学反思12

  今天上了《压强》这节课,袁老师来给我和兰甜甜指导,每人各上两节课,过程很折磨但是真的受益匪浅。

  周末接到袁老师要来听课的通知,电灯熬油的做学案,做课件,理清思路,周一早上急急忙忙准备实验,自认为准备还算充分,上过一课,自认为还算顺利,只是觉得学生不是很活跃不是很配合,但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所在,袁老师几番点评之后,恍然大悟。

  袁老师指出了两个大的问题,问题一是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问题。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让学生有求知欲望,让他跟你“要”知识,而我却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制作学案,完成学案,完成教学任务,让课堂的知识点完整上,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停留在接受的层次上,他们并不兴奋,并不渴望得到知识。如关于压力作用效果的引入,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观察图片,也可以自己尝试图3的实验,完成学案中活动一的内容。很好的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机会就这样被完成学案的任务性给抹杀了,按气球,按笔,都是为了完成学案上的任务,而不是体验这种感觉,我本末倒置了,正像那句经常被说的话,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样,我们是用学案教,而不是完成学案。袁老师指导之后,下午的课上完,顿觉神清气爽,学生完全被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吸引,能感觉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我突然就觉得,同样是上午的设计,老师只不过变换了问法,创设了一点点小悬念,效果就完全不同,比如在学生整理了压强的基本知识之后,上午我就是直接介绍1PA是多大,压强的意义是什么。下午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关于压强,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吗?学生果然问不出来,老师这个时候再说,“你们觉得都理解了,那我问你们一个吧,你知道1Pa是多大吗”这样一问,学生的好奇心马上就上来了,比之前的效果要好很多。但是下午在这个地方的教学仍然可以继续做深做大,但是由于准备时间还是较短,一些问题没有跟上,就过去了(比如关于将课前图片拿出来分析压强大小,帮助学生理解压强)

  第二个大问题,是关于如何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的问题。上午课学生的反应让我不舒服,但是在袁老师点评之前,我并没有想到这是由于我提问的方式和教学设计的不得当造成的。比如小组汇报的时候老师给出了一些提示,要从哪些方面汇报,我自认为提示的很细致,但是实际上,学生并不会回答,而且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是回答问题,而不是在演示和讲解实验,下午在重新上这个课的时候,我把问题进行了修改,把中间汇报的提示由考点改成了“你进行了怎样的操作,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很笼统,但是学生汇报的比上午要更顺利。而教师想要的那些“考点”完全可以利用点评这个好的机会和平台,这时候的点评学生不仅能听得进去,而且老师可以从学生的汇报中发现问题,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是这样做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前总是觉得,学生汇报的环节老师不需要准备什么,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小组汇报的环节才是教师需要下功夫最多的环节。1、任务布置要明确清晰,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记录什么2、教师心里必须要很清楚,希望学生汇报出哪些内容,如果汇报不出来怎样引导3、教师心里要很清楚,学生汇报的时候会有哪些不同的层次,我希望他们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些教师提前都应该预设好,这个环节其实也是设计中最难的。4、教师的点评要有升华提升的作用,一些学生做不到或者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如实验的科学性问题,实验的次数问题等等。

  本节课学生反应不好的除了探究实验部分,就是压强的应用部分,而这两部分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关于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上午我带着学生从公式分析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就让他们分析学案上的几张图片分别属于增大还是减小压强。我是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难度稍微降低,而甜甜的课上让学生自己去说,学生几乎答不上来。袁老师指导后我们知道了,是我们的设计出了问题,学生对于压强的概念本就陌生,而且压强并不像摩擦力那样常见,那样好理解,所以学生答不上来是正常的,那么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应该体现出来了,老师可以从理论上分析了方法之后,举些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例子,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知道压强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又帮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的桥梁建立起来,如果想让学生更好的分析,在前面压强的概念教学时,应该把对压强的理解做透,怎么判断压强是大还是小,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应该看被压物体的形变程度。可见,一个重点的完成和一个难点的突破,并不是只要把这个知识点多讲即可,而是应该注意前后的联系,尤其是要将概念性的知识讲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很多内容的教学都能轻松很多,效果还会更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就要主要锻炼自己利用评价的机会进行教学的能力,和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这两方面去提高自己

《压强》教学反思13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液体压强、气体压强与流 速的关系,它是第一单元的结束,也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想想做做”引入课题,经过探究实验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再利用手工制作的飞机机翼模型探究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想想做做”中的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

  实验探究较简单,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随手而来的器材,完全放手给学生。在学生得到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通过演示,将结论延伸到液体中,从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共有的 规律。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学生可能想不到,可以练习的形式给出,让学生去分 析。飞机升力的获得也是探究实验结论的应用。机翼模型的制作可留作课下作业,制作竹蜻蜓或飞去来器,学生更感兴趣。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球类运动中应用广泛,如果时间充 足,学生接受能力较高的话可作适当解释。

  教学过程力求气氛宽松,师生交互活动融洽,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在“玩”中学到知识。

《压强》教学反思14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陌生的教学环境,缺乏实验器材,课前学情估计不足,在加上准备不充足,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够自信,时刻担心某个环节出错,教态不自然,面部表情僵硬,解说乏味,没有风趣,对学生的吸引不够。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给学生太少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我认为这堂课是失败的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只是让学生乱想乱说。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应该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二、没有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只是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探究实验。

  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它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在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之后,决定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来排除那些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猜想”,如:“高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等,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用主要的精力来探究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尤其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做到,完全被学生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学生说什么,我就探究什么。

  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究实验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使探究实验更为有效。课堂上,我是主角,学生变成了被动因素,完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没有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可以使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更为丰富多彩。本节课题我没有让学生的兴奋点集中起来的素材,为新课引入铺垫太平淡。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过度连接生硬,突然。

  四、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没有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模糊,学生不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表演,抢了学生的发言机会,对学生缺乏引导。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学生没有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

《压强》教学反思15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促进能力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必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它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二是它要指向形成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压强专题复习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设计教学的,从学生乐意设计的探究实验引发问题,围绕压强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努力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理念。

  一、目标合理定位,体现科学本质。

  本专题复习课中将“知识和技能”作为解决问题的载体或素材,将“过程和方法”作为问题设计的基本内容,整堂复习课凸显科学探究的思想,在探究实验设计中贯穿知识点的复习,在随堂练习中辨析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在整堂课中积极渗透科学方法的应用,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科学本质。

  压强是力学重要概念,液体压强又是这一专题主要难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压强的计算为教学重点;液体、气体压强是固体压强知识的延伸、应用和深化。根据学情认定液体压强,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教学难点。

  探究各种科学现象和过程设计的实验,如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大小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关系,都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来完成;压强概念的复习渗透科学方法中的比值定义法;对压力的正确理解,我们通过画三种不同形式压力的方向图进行比较,为突破对液体压强深度的误解,外加练习对比深化理解,为区分固体和液体压强,通过满瓶水或半瓶水正放到倒放,分析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和瓶对支撑面的压强变化情况,科学采纳了对比法;通过压强公式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压强具有的特点,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从生活现象归纳液体沸点和液面气压的关系、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等,都采用演绎归纳法,通过这些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寻找到科学知识间的异同,能明晰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归纳出科学规律的特点。

  二、模式力求创新,凸显探究思想。

  本专题复习课改变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复习模式,推行以探究为中心的主题复习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习的起点,终点是问题的解决,在起点和终点间的过程则是科学探究,我们称之为探究性“主题式”复习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以压强为中心,创设探究(实验)的情境,选择合适器材:沙堆、空矿泉水瓶、水(包括开水、盐水)、大头针,设计尽可能多的有关压强(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压强)的实验,这探究的情境就是创设这样一种类似真实科学研究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最终形成自己对知识的建构。

  三、启发分析引导,知识自我重构

  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知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的内容。先前的知识回顾,清晰了原本的知识网络,构建了最简单的知识网络。通过教师课堂的精心引导,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及时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知识体系,从而实现自我建构,这也是学生学习素养的升华。

  本专题复习课创设探究的情境,围绕压强中心展开实验设计,从固体压强的实验设计启发引导分析,归纳出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单位,从液体压强的实验设计中,归纳出液体压强的特点,从气体压强的实验设计中,归纳出大气压的存在、测量、液体沸点和液面气压的关系等。这样从确定以压强问题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懂一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这种建构也不是教师强硬灌输,而是融入在开放性的实验设计中,在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唤醒状态下的积极主动地建构。

  四、评价方式多元,学生能力提升

  新课程不但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更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将充分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结合开放性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们在相互质疑和相互评价中一步步改进,最终完善。学生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也学会了合作,并在合作中发展,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各种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也促进了人格的发展。

  本专题复习课评价方式变得多元,有时采用生生互评,如设计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有学生说只用一个矿泉水瓶,通过不同水量对沙堆形变程度的差异比较,有学生说必须用两个矿泉水瓶盛不同量的水,这样容易形成对比,有学生说用一个矿泉水瓶仪器简单,操作方便,让学生互辩,产生思维的火花,更好地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有时采用生生自评,如设计气体压强的实验,有学生开始汇报说利用矿泉水瓶、大头针和热水等器材,在空的矿泉水瓶中装入热水,然后倒掉,发现瓶变扁了,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时有学生抢着说可能是烫扁的,为了消除这样的误会,教师请学生自评,该方案有哪些不足?该学生说瓶壁太不牢固易变形,那如何改进实验方案呢?该学生想了一会儿说用茶叶铁罐做实验,先在茶叶铁罐里加些水,然后在火上烧干水,离开火焰及时盖上罐盖投入水中,观察会不会变扁?学生自评更加凸显学生自我反思行为意识和能力。

  教师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学生开放实验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或总结汇报等等,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其实很活跃,有的话甚至出乎教师的意料,由此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压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压强教学反思05-29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教学反思04-26

教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07-27

有关压强的知识点总结12-21

《画》教学反思08-09

《泉城》教学反思08-04

《欢庆》教学反思08-01

《金子》教学反思07-29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07-24

《影子》教学反思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