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

时间:2021-03-03 11:30:5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1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饥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 明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水益平不波 波:波浪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 奇:余、多

  D.乃命酒肴 命:准备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余四人寻山以归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斧斤以时入山林

  7.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B.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D.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8.作者写到月夜君山泛舟,多次运用联想手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3分)

  ②、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4分)

  ③、又北入后湖,旋而东。(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B 波:名词活用为动词,起波浪。

  6、答案:B A、介词,用;B、连词,表修饰;C、连词,表并列;D、介词,按照。

  7、答案:D

  8、①“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是联想,作者联想到当年苏轼畅游赤壁,让这次月夜泛舟洞庭湖,同名人名赋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更见风雅。

  ②“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这是联想;又由“神人金堂数百间”进而联想到“恍惚如可问”的“湘灵”、“洞庭君”。山背水湾,风平浪静,本是习见景象,作者却通过一系列联想巧妙地引出神怪传说,渲染水府灵域气氛。

  ③ “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这是联想。君山倒影里飘出团团白云,本不足为奇,因这一联想,倒也凭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9、①译:现在是丁卯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机会环游君山。

  ②译: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独自挺拔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

  ③译:又从北面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

《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2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余顾语坡孙。 顾:回头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 奇:奇景

  D.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积:所堆积之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既泊,乃命酒肴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3.下列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B.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C.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D.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写的是月夜泛舟君山游览的情景。文中用简洁的笔触和语言,描写了月夜洞庭湖的湖光远景,叙述了有关的神话传说和奇异现象。再现洞庭湖月夜的幽静安谧。

  B.作者认为秋夜出游,没有比在洞庭湖上绕君山更有意义的。但是直到丁卯年,才获得一次环游君山的机会。因此,此次泛舟洞庭湖写下了多首描写君山的诗歌。

  C.农历十六的晚上,风平浪静,作者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直到半夜时分,才在老庙门离船上岸,尽兴而归。

  D.作者一行共六人游览了君山,但是,同归的只有四人。另外的两位僧人半夜返回了庙中。并且因为游兴大作,还破例喝了点酒。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

  ⑵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⑶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

  参考答案:

  1.C (奇:零数)

  2.D(A、若:比得上;如果 。B、因:于是;凭借。C、以:根据;因为。D、乃:于是,就)

  3.C

  4.A、(B、“此次写下许多诗歌”有误;C、“农历十六”错;D、“另外两位僧人”有错)

  5.⑴不知道古代的人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

  ⑵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

  ⑶ 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

  【译文】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现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环游君山。

  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同游的人是“开上人”“达上人”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仔细地看)原来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的.一个树影突现的事物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这个情形。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时间啊。”我回过头对子孙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

  后来再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又叫鸣山)之前一起谈起这个地道可以通往吴中(江苏太湖)的事,有人说:“有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啊。”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那情形仿佛可以访问传说中湘灵和洞庭君。后来又从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灯火之光。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样,那么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应当贮云的山洞吗?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

  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岳州地方)志》记载“君山周长七里有余”,根据我们乘坐的船缓缓地行进(来测度),似乎不止(七里长)。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鸡搅和着苦瓜,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返回到庙里,拿来了准备的茗茶。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3

  君山月夜泛舟记

  [清]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①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归。明日记。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

  注:①翅:同啻,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 危:高

  C.又北入后湖,旋而东 旋:旋转

  D.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 裁:通才,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相接续而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然月下舟中仰视之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D.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余四人循山以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丁卯七月十五夜,作者与二僧一客及子孙辈结伴泛舟漫游家乡名闻遐迩的胜景洞庭湖、君山,乡情亲切,游兴很浓。

  B.夜深了,风大了,浪高了,对着高上中天的明月和翻滚飞溅的波浪,痛痛快快地饮酒,几位都有些忘乎所以。

  C.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写景、状物、记事,构成了令读者尽情鼓动遐想翅膀的艺术空间。

  D.作者说东道西,谈古论今,不仅有力地烘托了游者脱俗的雅兴、情趣,而且鲜明地显现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4分)

  译文:

  (2)因举诵苏赋十数句。(3分)

  译文:

  (3)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3分)

  译文:

【《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月夜的阅读答案

2.春江花月夜阅读答案

3.《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

4.《尚节亭记》阅读答案

5.《游观音崖记》阅读答案

6.《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7.《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8.《桃花源记》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