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观后感

时间:2024-06-14 14:43:2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例15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宫课堂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例15篇]

天宫课堂观后感1

  宇宙海瀚无穷。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会眨眼睛了,而是散发着耀目的光辉”……一切的一切洗革着我的认识,让我的心里也装满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动呢?宇航员在天上如何转身呢?他们怎样休息?有怎样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诱导着我看完了他们的介绍。那是属于中国的.空间站,是祖国的天和核心舱,是泱泱华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从神舟一号返回舱诞生,中国的科技发展之路就在滚滚向前。

  舱内宇航员为对抗失重效应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由此诞生,企鹅服用来对抗肌肉委缩。所以他们做了细胞生长发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细胞一跳一缩,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无引力环境下水的浮力会消失,水的表面张力大到可以制作一个水球,在水球内注入一个气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产生的气泡也只在水球内产生。太空上既无法像地面一样行走,也无法像地面一样转身……多么神奇啊!这是从未听闻的宝藏,蕴含着无限的探索。当听到他们90分钟绕地球一周,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时,我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无一为不之惊叹,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着惊天骇浪的意义。

  核心舱的成功发射离不开背后无数航天技术人员的奋斗;他们能够登上太空离不开背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苦训练的汗水;一项项实验的结论突破离不开三位航天员背后半年的辛苦研究。你问我,为什么连接前技术员那么胸有成竹?你看见背后的满腔热血了吗?成功绝不是偶然。

  始于青春年华,满腔热血;醉于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长在清风中,与光同在。国之栋梁唯少年,青春你我正当时!

天宫课堂观后感2

  真是激动人心啊,我们中国的三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别有生趣的“天宫课堂”。

  我们看到了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现象:“太空转身”“乒乓球浮力消失”“水膜张力实验”“泡腾片实验”等,看到这些不可能在地球上完成的.实验。

  我不禁感叹:太空科技,奥秘无穷!我们的祖国真是伟大!

天宫课堂观后感3

  太空,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太空,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地方,太空,是每一个人都想要去的地方。

  今天,我们荣幸地通过连接网络跟着王亚平、叶光富和霍志刚三个宇航员"来到”了天宫空间站,迎来了王亚平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王老师(王亚平老师)带着电视机前的同学们参观了宇航员的房间,厨房和体操室。王老师还跟我们讲解了宇航员的生活习惯。我们观察到王老师带我们参观天宫空间站时总是飘起来。王老师好像知道会读心术,开口说:其实,在飞船中漂浮的感觉还挺舒服呢!

  激动人心的问答环节开始了。在现场观看的同学问了好多个问题,可最让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宇航员在太空怎么喝水呢?王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解答。只见王亚平老师拿出一个“太空专用水带”,里面装满了可以食用的水,然后用力-挤,好多小水珠就从水带里欢快地“蹦”了出来,漂浮在半空中。王老师把飘浮在半空的.“水晶球”含在嘴里,之后吞了下去。啊,原来宇航员在太空是这样喝水的呀。

  同学们正意犹未尽呢,电视里的小朋友已经和王亚平老师说再见了。嗯,这真是一节有趣的太空授课呀!

天宫课堂观后感4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又看到了三熟悉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老师。他们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还给我们介绍与展示空间的科学设施。太高兴了!能远在地球,在网课居家的时候看到那么神奇的实验,看到宇航员们在失重的条件下轻松地漂浮,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力量!我更下定决心,即使在网课期间,我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像宇航员叔叔阿姨们一样,学好知识,锻炼身体,为中国“航天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宫课堂观后感5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授课教师,叶光富和翟志刚担任助手,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乒乓球实验、水膜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比如同学们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小球会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将乒乓球浸入水中后,小球却悬在水中,即使在空中来回旋转也不会下落。据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在空间站内浮力会消失,所以小球不会受浮力影响上浮。

  再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有趣的水膜实验。王亚平把水注入金属圈中,形成一个似凸透镜的大水球,放入折纸花,花在水球中绽放开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所以水不会向下流,从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个部分,会形成两个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亚平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最新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最新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天宫课堂观后感6

  今天,我在学校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的直播。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老师继续为我们授课,他们在外太空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

  其中的“液桥”实验特别有趣,让我记忆尤深!

  实验开始时,只见王老师拿着两块透明的塑料板,一旁的叶老师缓缓地在塑料板上倒水,水居然慢慢地聚集到一起,变成两个小水球。然后,王老师再小心翼翼地把两块塑料板上的小水球“合并”到一起,变成一个大水球。接着,王老师又轻轻地拉开塑料板,让大水球变成了一座水桥。在太空中,水的形状居然可以任意地塑造,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王老师就像魔术师一样,把水变成球,又把球变成了桥!

  当我们还沉浸在这个“魔术”中时,王老师揭秘了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水表面张力变大了;这时,普通的纯净水变成了胶水。太空环境下,万物都发生了改变。

  我喜欢这次的'太空授课!在观看实验后,我不禁想到:流动的液体在太空中“放慢”了脚步,那如果医生在太空中给病人做手术,病人是不是就不会失血了呢?我们以后能不能到太空中生活呢?这些想法好像很遥远,但也许能够慢慢地被我们的科学家实现呢!

  为了探秘神秘的太空世界,我们应该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太空中发现有利于我们人类的事情,也能够离开地球,在太空中的新家园生活呢!

天宫课堂观后感7

  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从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逐步拓展过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航天技术,开辟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间活动的新时代。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人类航天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航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群中对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高技术之一,不断发展和应用航天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展航天活动,于1970年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迄今,中国在航天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十一世纪,中国将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航天事业虽然起步较美俄晚十年左右,但发展平稳。

  当前中国的航天技术仅排在美、俄、法之后,领先英、日、印度等国,我们可以为此感到自豪。

  中国的航天技术侧重于实际应用领域,对于地外空间探测性质的航天器发射数量比较少。

天宫课堂观后感8

  在那浩瀚无边的宇宙之中,充满了奥秘,而正是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才使这些奥秘被一点点揭开,才使中国航天不断发展。今天,听了天宫课堂,神舟十四号中的三位航天员的实验与讲解,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感悟。

  三位航天员在今日的课堂里为我们做了有毛细效应,水球变懒,有关于太空趣味喝水,以及有关问题的解答。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女航天员她先制作了一个水球,再用注射器发射空气,会发现水球随风摇曳,如果将一颗空心铁球注入水球里再拿注射器注射空气就会发现水球像变懒似的。这次实验不仅使我看到了许多地球上没有见过的现象,也使我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

  太空实验新奇有趣,而宇航员的生活方式也难免不令人好奇。三位航天员今天就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睡觉时感觉像是在站着一样,喝水都要把食品真实密封起来。他们的.衣服都是特殊设计的,由于重力影响,他们行动时必须要靠墙上的扶手。小时候,我觉得宇航员的生活十分有趣,还可以在空中飘来飘去,可现在,我体会到了他们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苦付出。成为宇航员,他们就要做那些常人无法做到的高强度练习。到了太空,由于重力影响,血液会倒流,心血管都会有一定的变化,随时可能会身体不适。他们还要在这样的的环境下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实属不易。像他们这样不惜一切,为国家做贡献的人还有很多。从“两弹一星”到如今的“载人航天”几十载风雨历程,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奔月的“嫦娥”、飞天的“神舟”、指路的“北斗”;因为有了他们,中国航天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感谢这些为人民,为祖国无私奉献的工作者们。

  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梦想发射时刻。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勇敢追梦,飞向属于我的浩瀚星空。

  如今,神舟十四号的科研工作还在继续,希望他们能够工作顺利,一切平安,也期待他们能在浩瀚苍穹再立新功,创造属于中国的太空探索新高度。

天宫课堂观后感9

  今天,看完《天宫授课》这个直播,我不由地感叹道:中国的航天技术真厉害!祖国真伟大!

  直播中,最令我感到有趣的实验,是在太空中把乒乓球放进水里的变化。主持人先让同学们把准备的乒乓球放进水杯里,只见乒乓球在水面上浮着。任凭同学们怎么往水里按乒乓球,乒乓球都会马上浮到水面漂着。太空里,老师也准备了一杯水和一个乒乓球,她对同学们说道:“让我们来看看在太空里,乒乓球放进水里的变化吧。”我瞪大眼睛,紧盯着屏幕不放,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只见老师把乒乓球慢慢地放进杯子里,用粗吸管轻轻地把乒乓球按了下去,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乒乓球缓缓地沉了下去!真神奇呀!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解释道:“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浮力几乎是消失的,所以乒乓球不像在地面上一样浮在水面上。”更神奇的是,老师把水杯拿起来,轻轻地一推,水杯竟上下转着圈飘向另一位老师。水杯里的水竟然一滴都没有洒!

  在太空行走和转身,也让我觉得很有趣。只见这位老师尝试着在太空行走,可是不但没有迈开步,反而慢慢地飘到半空中躺了起来,样子看起来很滑稽。我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真有趣!老师又开始尝试在太空转身,他先像在地面一样,上半身向左转,可腿却向右转。上半身向右转,腿不听话地又向左扭动。用地面方法在太空是转不了身的。老师又尝试用游泳的方法,使劲划动双臂转身,又失败了!第三次,只见他不断地吹着气,想要用吹气的'动力来转过去。很可惜,还是没能转身,我又忍不住笑了起来。老师发现怎么转也转不过去后,开始用他的大招了。只见他双臂一开一合,哇,竟然转了起来,打开手臂就转得很慢,合上手臂就转的很快。老师又用了第五种方法,只见他右手飞快的转起圈来,哇,他向左边转去了!他左手飞快地转起圈来,哇,他向右边飞快地转去了!好神奇呀!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看完这次直播后,让我感受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达,我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天宫课堂观后感10

  我观看了在中国空间站上演播的“天宫课堂”,奇特的场景,奇妙的实验让我应接不暇。当航天员王亚平老师手中的'乒乓球不再漂在水面上而是融入水中,当水膜慢慢地变成了水球,又注入空气变成双球之后,让我觉得太奇妙了!科学课上刚学到的浮力知识,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天地对比试验,让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更多奇妙知识等待着我去发掘,更让我对航天科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点亮了我的航天梦想和探索科学奥妙的好奇心,激发了我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让我们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通过勤奋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将来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天宫课堂观后感11

  10月12日15时45分,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讲。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以下简称:西安分院)研制的中继终端和中继卫星有效载荷,搭建了一条“太空天路”,确保“太空教师”授课畅通无阻。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天宫课堂”中,三位航天员在轨介绍了其在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等,同时介绍了植物生长研究项目。“天宫课堂”通过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西安分院表示,此次授课不仅实现了地球与空间站之间的实时传输,还进行了充分的天地协同互动,太空信号传输良好,视频清晰不卡顿,西安分院承担研制的中继终端表现出色。

  在空间站举办太空课堂,课前最关键的一环便是保障通畅的通信链路。西安分院科研人员研制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中继终端,便是通过中继卫星建立与地面的通信联系,搭建了一条“太空天路”,从而实现了航天员的实时授课。

  “通过中继终端建立的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建成之后,将地面对问天实验舱以及空间站的测控覆盖率提高至90%以上,确保问天实验舱在绝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与地面的实时通信。”西安分院载人航天工程任务负责人余晓川说,“载人航天工程原有的地面测控站、海上测控站测控覆盖率较小,如今则实现了几乎100%的测控覆盖率,确保航天员与地面实时授课畅通无阻”。在此次活动中,中继终端通过在天链中继卫星之间的切换跟踪,确保了信号传输持续正常。

  另悉,“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多次太空授课。从神舟七号飞船开始,在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等航天器上,都使用了西安分院研制的中继终端。

天宫课堂观后感12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统一观看了《天宫课堂》。“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宇航员在中国空间站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太空教师”王亚平先给我们介绍了他们航天员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在失重的环境里的运动器械。老师为我们制做了一个水球,在我们平时的印象里,水是液体,不能成型。可是到了太空,一切皆有可能。在一个圆环里,不断往里加水就会形成一个水球。像水晶球一样晶莹剔透。透过水球我们还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像。这就跟我们的物理知识联动了。再往水球中央注入空气,使它形成一个气泡。这时再观察,就会看到外面的水球是成倒立缩小的像,而中间的`气泡就会成正立缩小的像,十分神奇。这次的“天宫课堂”让我真实的了解到了太空的情况。这次的学习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天宫课堂观后感13

  今天,我在学校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直播——来自太空的直播,同学们称它为“太空直播”。

  首先,我们跟随镜头看到了宇航员的卫生区,睡眠区……太空跑步机,宇航员阿姨穿上跑步机,固定住身体,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阻止下肢血液上涌,还有太空自称车,只见宇航员阿姨用两只脚分别钩住绳带,手转动着“手”踏车,可训练上肢练力量。

  宇航员叔叔打开一台研究细胞的电脑,瞧!那台电脑的屏幕上的心肌细胞一动一动的跳着,看起来生机勃勃的。

  到了实验时间,宇航员阿姨为我们演示了在太空怎么喝水,“啊”!接下来的一幕令我叹为观止,她用针在水膜上注水,变成了一个水球,接着,她又在水球里注射了一些色素,整个水球变成了一个蓝球,最后在水球上放了一个泡腾片,不放不知道,一放吓一跳,整个水球居然开始胀大,一直到最后变成了一个充满气泡的'蓝球,这也太神奇了! 这次的天宫课堂可真有趣,让我知道了水的浮力张力等知识,如果我长大了,一定要当一名宇航员,去探索浩瀚的宇宙。

天宫课堂观后感14

  在太空里,我们的神舟十三号已飞向太空,飞船里的三位宇航员——叶光富、王亚平与霍志刚。今日,他们在太空里给我们授课。

  亚平老师用一个东西弄出一个又小又薄的水膜,接着她又开始把这个水膜加厚加大,过了一会儿,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又圆又大,美丽极了!然后亚平老师把泡腾片塞进这个“水晶球”里面,刹那间里面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这个实验原理就是:微重力表面张力显神威,水膜注水变水球。

  通过这次太空实验,我不仅感受到了太空物理奥秘,还让我知道只有现在更加的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长大后才有机会去探索太空的奥秘。

天宫课堂观后感15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了,又是振奋人心的一刻,又看见了航天员老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期待他们带给我惊奇。

  我目不转睛地看了王亚平老师做的实验。我最感兴趣的是液桥实验。她准备了两个液桥板和饮用水。首先在两个液桥板上滴上几滴水珠。这几滴水珠聚在一起,就像一个小山丘,比地球上的大得多。然后,她把两个液桥板慢慢靠近,再慢慢地拉开。我看到,水并没有分开,而是慢慢形成了一座把两个液桥板连在一起的“桥”,我目瞪口呆。

  后来,航天员的讲解,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原来,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水可以漂浮在空中。太空中的张力比地球上的大得多,所以太空中的水珠也比地球上的要大。由于没有重力作用,而形成了液桥。

  这次“天宫课堂”不仅有趣,而且让我大长见识。我要好好学习,争取成为一名科学家,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

【天宫课堂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宫课堂观后感12-15

天宫课堂观后感03-13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文10-31

学生观看《天宫课堂》观后感05-25

天宫课堂观后感15篇05-31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05-12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1-12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02-21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12-05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