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时间:2022-01-03 13:34: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

  救一个人,比杀十个人更加伟大。起初我是对这类型电影兴趣不大,但由于口碑很好,就带着父母一起看了。电影前半部分很好的交代了原由,男主为什么拒绝拿枪,男主和女主如何相连相爱,父子的感情线,但是主角的弟弟推动了一次剧情发展后就没了描述。前半部分对战争的隐喻穿插的十分好,毁容的军人,献血,等等和原本和谐的小镇形成鲜明的反差。表达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这部电影侧重点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英雄主义,一把枪单挑一个连的故事,而是在于救人,主角因为坚定的信仰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拯救的伤员,不断的在炮火中搜寻伤员,在日本军队的眼皮底子下拯救伤员,只希望再救一个。而不是是传统意义上的击杀更多敌军,由于是由真实故事改变的给人的真实感,带入感是十分强烈的。

  男主角选择演员给我很大惊喜,高高瘦瘦也很符合原型人物,更加提现出信仰支持的力量,彻夜奔波拯救了七十多位战友。再处理情绪方面男主角表达的很好,把人物的纠结,转变成坚定的信仰全部都表达了出来 让观看的观众都感同身受。

  鼓舞了我,我也将坚定信念走下去。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2

  《血战钢锯岭》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吉布森式的作品,导演本人所崇尚的宗教说教与个人英雄主义表露无疑,充斥全片。在电影语言方面,也是非常老派甚至老套的,比如影片结尾时主人公被送下战场,镜头调度从俯视的“上帝视角”到平视及仰视的转变在诸多--十年代的电影中极其常见,在如今看来其中意味也太过简单直白。

  主人公的'饰演者安德鲁·加菲尔德演技扎实,“傻白甜”的形象贯彻全片,笑容实在太具感染力。

  是的,你会被这部电影打动。当影片最后正主戴斯蒙德·道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你不会不被这个创造奇迹的男人震撼。当英雄故事以真人真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见证平凡人创造奇迹,这才是真正令人激动的啊!

  总之,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足以让这部引进片在贺岁档即将到来的12月脱颖而出。(能与之媲美的可能只有《萨利机长》?)纵使有不少缺陷,纵使不是最好的战争片,但依然足够精彩就对了。

  最后还是感叹一句,国产战争片何时才能拍到这种程度啊…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3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大增,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戴斯蒙德·道斯坚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父亲。

  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坚持本我勿忘初心,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相关文章:

1.血战台儿庄观后感

2.《美丽的大兴安岭》阅读答案

3.《影》观后感

4.《海洋》观后感

5.《绽放》观后感

6.《硬汉》观后感

7.“西柏坡”观后感

8.《圆明园》观后感

9.感恩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