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时间:2025-09-26 07:39: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

  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历史名人,有铁甲烈马,以武起家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有以文为政……

  对林则徐的描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说他是一位功臣,又为何同时说他是罪人。

  在禁烟斗争中,林则徐倾尽全力销烟,但皇帝却在他上任一年半后又将他革职到镇海,此后又被贬至伊犁。在大臣王鼎的保举下方得“戴罪治水”,他又一次尽心尽力,但当治水完毕,所有人都得到奖赏,唯独林则徐得到“仍往伊犁”的谕旨,他就是在一次次打击下被赶出关外的。

  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林则徐在西行途中,群众都到他住处慰问,并送鞋、送伞……将他住处围得可谓水泄不通。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宣示:“有人能救林则徐酬万金。”途中,官吏、百姓都争相迎送,为他减轻痛苦。

  林则徐就像被皇帝甩出的砖头,但这块砖还未落地就被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但恶劣环境的折磨让林则徐吃了许多苦,他“体气衰颓,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而让一个博学而有思想的人、曾有作为的人、一个有大志于未来的人脱离战场,这种寂寞,常人难以体会。但林则徐却没有被压垮,相反,他却在恶劣的环境中用自身的意志和才能改选了环境,在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他还进行了一次,将哈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农民耕种。林则徐在如此困境中仍为民着想,多好的官吏!

  “一个爱国臣子和封建君王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后者爱自己的权位,以天下为己有。”林则徐是爱民的,并一直为国效力,定是一个爱国臣子,我认为他不是罪人,是功臣、是伟人。

  漫漫黄沙、大雪纷飞,荒芜大地……这些林则徐用他的意志扛过;痛苦、寂寞、黑暗,他默默忍受。常人难以想象有困难,这位令人敬重的老爷子却毫不畏惧。

  我被这位民族英雄深深打动,他能为民族、为人民,置个人安危于不成。他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也被编入教科书,影响着代代学子。

  作者梁衡更是亲自探访林则徐所到之处,去感受他的伟大。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同困难斗争,更上一层楼。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书中收纳的是很多个没有关联的故事,也可能是因为这种散文式的文章不是很能引起高度的阅读感。但是,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无论是书籍还是电视,既然开始了,一定要把它看完。所以,趁暑假出去旅游的时候,在动车上看完了这本书。

  一开始,不是很理解“把栏杆拍遍”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被收进初中的课本。梁衡的很多文章都被录入初中课本,甚至很多领导因他写的《晋祠》让这个景点闻名遐迩而邀请他去旅游、写文章。或许是真的,我们认识“双龙洞”、“三味书屋”、“桂林”等等。

  本书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阅读伟人”、第二单元“感悟生命”、第三单元“享受自然”、第四单元“行走人生”。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第一篇就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说:“苏轼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真正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锤炼时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文章《大师与匠人》中阐释大师与匠人的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都是教书匠,极个别成为大师,如果我们多一些创造、多学习理论知识、多总结,肯定会离大师越来越近。

  《书与人的随想》中作者引用赫尔岑的一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经极小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以达到最大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中国古代有人性恶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3

  五一假期,有幸读了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想来,读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4

  读完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我伫立窗前,望向天边的云彩,就看见了报国无门的辛弃疾。

  辛弃疾原是武将出生,天生孔武高大,剑法高超,有着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时的豪情壮志。可天有不测风云,南归之后的辛弃疾便失去了钢刀利剑,失去了沙场上的越马横刀,失去了为君王赢得胜利的机会。他被迫从文,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辛弃疾登上危楼,想起当年的驰骋沙场,痛拍栏杆,热泪横流,他还没有“了却君王事。”《摸鱼儿》中有言:“玉环飞燕皆尘土。”当时的一代佳人都化作了尘土,他也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可他顾不上争取名利,“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弃疾弃疾,却不是弃自己的疾,而是弃南宋的疾啊!“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时隔千年,品读辛弃疾的诗,我仍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亡国游子的无奈之情。武侯祠前,一对古狮拱卫,这正是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

  先生的《出师表》中有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请先生出山,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万曹军灰飞烟灭。先生虽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心。先生病死军中,人们无不悲痛,请建祠庙,朝廷驳回请求,30年后民心难拒,才同意建祠。朱椿来拜,见刘备庙前车马稀,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下令废武侯祠,可百姓反把整座庙称为武侯祠。近20xx年后的今天,武侯祠的香火依然旺盛。

  先生虽逝,但他的凛然正气与淡泊明志正印证了他自己所说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生感化了多少文人骚客、平民百姓、富家子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又有几人能比?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5

  书中一位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士,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景色,一段段难以忘却的情怀,一句句真情流露的话语……吸引着我,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梁衡先生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写就一篇篇颇具古色古香的“工巧散文”。他细腻传神的勾画或许是其与笔下人在精神上冲撞,在思想上交汇,才能袒露心灵,直逼心灵,进而写出心灵,为我们呈现出笔下人的真实意境、想法。

  从前,我未曾看过当代作家的散文作品,误以为当代作家生活在和平年代无法将真情注入笔下,为我们带来震撼心灵的佳作。而今我错了,梁衡先生仿佛集百家之长,无论是绘人亦或是绘物,无不传达着他心中的那股豪情与壮志!

  观书过程中,我仿佛是穿越了时空,与笔下人、笔下物真切沟通交流,触碰到心底的文化沉淀。正是这优美的文字,袒露出心中的理想抱负,并涌入我心!

  佳文中,《把栏杆拍遍》最令我难忘。或许是符合我这个年纪的心理,辛弃疾的一生深深地触动着我,满腔的热血被调动!时兴奋,时悲伤,时愤慨。面对他的一生,我的内心五味陈杂!从起义始,至没落终,辛弃疾的`一生在梁衡先生的笔下令我叹息。“中国历史上有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对他的赞叹与尊敬直至现在也不绝于耳。正是这样一位英雄豪杰,其苍凉的一生,令人动容!他抑郁难申,报国无门,以诗以词抒情排郁。“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忧国忧民,凭栏远眺,望眼欲穿,心急如焚的形象是他的名片。那份爱国之心何人能及?他只是想为国效力,收复中原!可怜南宋朝廷的委屈求安,排斥他的做法,是对他最大的伤害!随时局变动,仿佛成了他的宿命!百般阻挠,百般磨练下,辛弃疾的词不再简简单单,“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让人吃一惊,仿佛就是一滴血,又恰如一行泪!”

  “积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对,辛弃疾只有一个!他的爱国情怀,他的忧国忧民,他的坚持不懈……即使是今日依旧是我们不断学习的优秀品质,我们应以辛弃疾为榜样,谨记他痛拍栏杆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吧!

  观完本书后,心中不断起伏波动,如此精致散文,如此荡气回肠的笔触带给了我对文学的进一步认识,对人生也重新审视,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感悟人生中的真谛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

  他,悲壮的让人荡气回肠;他,执著的让人心痛不已。

  他,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他,一位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

  ------题记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说:“苏轼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真正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锤炼时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一遍一遍品咂,一遍一遍回味,《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使我爱不释手。合上书时,夕阳如醉。晚风吹拂。“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将当之无愧,永垂不朽!~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7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千年前,辛弃疾在建康城赏心亭写下了这首《水龙吟》在那里,他痛拍栏杆,自己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二十二岁时的少年辛弃疾,便拉起一支义军,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下归送。他干这场壮举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一次义军出现了叛徒,印信被偷。辛弃疾单枪匹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人头。后来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弃疾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南归后,他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一只羊毫软笔,没有机会再奔赴沙场,而只能洒泪宣纸,为历史留下呼喊,叹息和自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首《破阵子》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外,再无人能比。杜甫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那又有谁曾有辛弃疾那样的刀枪利剑滚过来的亲身经历?南渡后的辛弃疾被迫远离战场,他能做的.也只有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热泪横流了吧。

  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共活了四十年,有将近二十年朝廷将它闲置一旁,时用时弃,而在这二十年里,又有三十七被次频繁调动,可他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的他浑身发热,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后来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到那里招兵买马,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主和苟安的南宋朝廷将他闲置,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报国无门,他便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这就是一位武人被迫成为文人的时代悲剧。

  辛弃疾一生都在无奈与抛弃中度过。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政治之道,便只有注入诗词,化作词人。积三百年北宋南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

  狼烟卷起飞沙,已是兵临池下。当他立于城墙之上,金戈铁马之时,又何曾想到今后的自己,只能执一支羊毫软笔,镌刻往日的狼烟,今世的血泪,来生的寂寥。当混染烟沙的血泪与浸染悲凉的泪各一半,你,又该怎么圈揽?

  望秦淮,昔日刀剑光影重现眼前,不能悲怆地痛拍栏杆;望长安,山河已碎月未圆,看如今铺满宣纸的血泪,只能借酒浇辛酸,含恨轻拍栏杆;斜阳之时望远方,寂寞掩埋浮华,只得登临危楼,斜倚栏杆。木制的栏杆都已经凹陷下去了啊,只是他所待的沙场,所盼的政事,却从未归来过。他便是辛弃疾,词中刻着血和泪的词人。读罢掩卷,我不禁幻想:那些拥有切肤之寂的词句,浸染的到底是何等样的鲜血呢?

  那是混杂着烟沙的血泪吧。小时对战争并无兴趣,也记不得“沙场秋点兵”的萧索,“醉里挑灯看剑”的凛然,更不知道“一将成万骨枯”的沧桑。但我却能读到辛弃疾深埋于词底血泪的`飞沙狼烟,感受着它们从耳边响起时,如风般空洞而萧索;在皮肤上掠过时,带着岁月和历史的粗糙的磨砂之感。他的词里堆砌的,是当年沙场上半城的烟沙;而另一半城,则是飘洒的热血,凝结的恨之血。血溶于沙,而烟沙又是自血里流出,缠缠绵绵,生生世世,缠绵出了刚劲,轮回出了悲凉。——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他要痛拍栏杆:再无法以身许国,只得将一腔热血,囿于笔墨之间,血泪之间。

  那也是悲寂的血泪吧。秦淮河边流淌着他的悲切,而远方临安的政坛里,却再无他的身影。退出政坛也好,能求得一份安静;只是世事偏不如人意,顷刻间突然风起云涌:政局变革,烟沙般的迷茫席卷临安;战火重燃,黏稠的血液浸湿祖国的土地。而他只能在一旁“袖手旁观”,毫无用武之地,无处泄悲愤,无处话凄凉。

  那种眼睁睁地看着一切都崩毁于我们眼前,而我们自己却无力出手挽救的局面,恐怕也是懂的。目睹席卷全球的硝烟,听见被战火撕裂,奄奄一息的房屋所发出的微弱叹息与屋内撕心裂肺的哭声;看见包裹着鲜血的黑云,漫溢到天边;闻见空气中混杂着血腥味的,呛得人直流眼泪的硝烟气味,却只能默默地为自己祈祷,为他们祝福。又听闻祖国哪里发生了地震,惊恐担忧之余,也在懊悔为何不能早发现,为何不能挽救。只得将薄薄一份红纸包裹的钱尽量捐出,以表自己的心意。其实,最通俗的事还不在于此:盯着试卷上鲜红的叉叉,如同置身于满目疮痍的大地。那些被烙上赤之印记的题无声地哭泣,而那些像血染的乘号似的符号,在对你无声地狰狞地笑着,高昂起头藐视着你。而你这一瞬间仿佛开了窍似的,觉得这些题目似乎都会;可是都会又能怎样呢,你已无力改变镌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法改变已定盘的成绩。是啊,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悉数崩毁而无力出手相救之时,我们的心就已被那满地的飞沙狼烟所吹打得无处躲藏,只好闭上干涩的双眼无声地喟叹,任凭它们将皮肤划出道道血痕。不过幸运的是,我们还不至于悲寂,我们还有希望。

  而辛弃疾呢?他或许早知道自己命已定盘,不可能在政坛抑或沙场上打出一片天地,亦告诫自己,不要再有徒劳的努力;但在每一个身后藏有漩涡的所谓“希望”面前,又会弃这宿命于不顾,随时准备“冲锋”。最终导致一次次的左迁,无奈只能自我嘲讽。他没有真正的希望,却还信奉着所谓的希望,这恐怕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哀,也是血泪诗篇中,最为沧桑的烟沙。

  那也是溶解了生命的血泪吧,连凝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之水,都比不上它的复杂。时代对他的冶炼,春回大地时的忧与寂,身在田间却心在沙场的愁,又有谁能解?

  没有人。那是最深沉的情与思凝成的烟沙,比血还要黏稠。也只有轻拍栏杆才能得到它的理解。

  看见笼罩半城的烟沙,就已经明白了自己一腔热血;金戈铁马,替国争天下之时,就已知晓了今后的宿命。当混染烟沙的血与浸染悲凉的泪各一半,也只有用那些粗糙与沧桑冶炼自己,直到能用唯一可用的羊毫软笔,将那半城的烟沙,浸入到半城的血泪之中去。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9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二、以评带传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 ”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满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

  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善用对比

  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曾几何时,南宋诗人辛弃疾做了这样一首诗,那其中,也不知饱含了他怎样的爱国之情。

  在诗中,一个“拍”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几千年前在高楼上惆怅的辛弃疾。

  他手中的剑,不知几时被换成了笔,他的心,被锁在这里。

  他,曾经南下的辛弃疾,望着远古,用力的拍着栏杆,在宣泄心中那不曾发挥的热血。

  他,也没没有了南下的机会,挥刀斩马,血染疆土的盼望也没了着落,那拍遍了栏杆的手,也不会再拿刀斩马,而只有一只笔,奋写抒情。

  不难想象,一个曾有热血方刚的青年,一个在疆域撒过热血的人,却变成了一个只有笔的“稼轩”诗人,一个别人看起来文弱的书生。

  岁月磨灭了辛弃疾的.热血,而只留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尽愁绪与遗憾。

  作者笔下的辛弃疾,是个游子。

  身负亡国耻,一腔空志,却无处用的诗人。

  作者说,辛弃疾的笔是用刀和剑所刻成的。

  也的确如此。

  否则又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呢?

  这篇文章,如果单单去夸耀作者的写法什么的,是读不懂的,也无法融入文章,可当你变成了辛弃疾,变成了南宋乱世的亡国人,那情感又怎不会体会到呢?

  辛弃疾的情感只能用笔来抒发,他的诗中,弥漫这凛冽杀气。

  对自己的遗憾,对金人的痛恨,对国家的热爱,和终造就了以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

  读罢《把栏杆拍遍》,辛弃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文武双全,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伟岸的身躯中镶嵌了一颗赤胆忠心,把栏杆拍遍 读后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读后感《把栏杆拍遍 读后感》。“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一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为何词风如此豪放不拘。一位爱国却又报国无门,令人痛心!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诗人辛弃疾。虽然辛弃疾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所以辛弃疾也可以说是可怜的人,如他所说“栏杆百遍,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2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一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为何词风如此豪放不拘.一位爱国却又报国无门,令人痛心!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诗人辛弃疾.虽然辛弃疾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所以辛弃疾也可以说是可怜的人,如他所说栏杆百遍,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3

  这个假期,我读了中国现代作家梁衡写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读完后,放下书,我顿时有很多感触。

  在散文写作势不可挡的时代,在散文写作没有“王法”的时代,在散文写作已经成为许多作家狂欢和作家梦想的时代。

  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成为“典范”的“巧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梁衡先生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要实现这样的对话,第一步是作者要敞开心扉。

  不愿表现自己真实本性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

  正如余华所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总是为他的心而写作。”因此,除了“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注入了无限的感情。

  看完散文集《打倒栏杆》后,我觉得其中的一些句子让我感触颇深:“辛弃疾的文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刀和剑刻的。”;

  别人用笔写字,力量也只到纸上,辛弃疾用笔写字,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离战争最近的地方,吧感情深深的刻在生命和历史的长河里。“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一腔壮志在面对现实时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展示自己的天地,便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

  “他有一颗对国家和民族的心,这颗心比天空更大、更热,他不能放手,也不能关闭;他有无穷无尽的实践能力。他不怕流言蜚语。他用了“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扁”这句话,让人想起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自从我读散文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它了,喜欢它优美的句子和特别的内容,但是当我读到《把栏杆拍遍r》这本散文集时,让我对散文有了不同的感受。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梁衡的散文是如此的苛求,以至于影响了它的自由本性,限制了它的自由发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在真正自由之前必须受到规范。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4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做诗歌鉴赏,其实最喜欢做的那种诗歌作者一般大都是辛弃疾。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辛弃疾的诗也好,词也好,无非就是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愤懑,欲上战场杀敌却却始终得不到重用的抑郁几种情感翻来覆去的考。而在读了梁衡先生写的把栏杆拍遍之后,我对辛弃疾这个人有了一个更新的了解。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他正血气方刚时率领众人南下归宋,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残酷的现实,将他鞭打得遍体鳞伤。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刚刀利剑,就剩下一只羊毫软笔,他在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让自己心中的悲愤,随热泪在脸颊上肆意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再读他的词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出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身影。

  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在南归之后不为朝廷喜欢。可他仍是怀着一腔的热血,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的`唠叨,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怎样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但他却一直心甘情愿,因为他身强体壮却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他由武而文,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弃中受煎熬。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动荡,他也被弃用和任用。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搅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字号嫁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他的一生也“悠然”度过。

  读了这些散文,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只笔勾勒出来,时间与空间的遥隔在作者笔下全部消失,指引着心灵的碰撞。

  在今天这个被喧哗与浮躁声色和娱乐的充斥的时代,不妨品一杯香茗,读几篇梁衡先生的文字,或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5

  刚接触这本书是在高中时期,近来读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是该词引用的一个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提到书,一定要提到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让人比较欣赏的人。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后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之后《海思》也被选入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

  多读读有思想的人作品,可以将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提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相关文章: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07-31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26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08-22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10-08

[合集]《把栏杆拍遍》读后感08-23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9篇12-26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常用【15篇】08-23

《拍皮球》教案06-22

《拍皮球》教案10-11

拍蚊子教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