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故事》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长征故事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征故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征故事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它就是《长征的故事》,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被一种叫做长征的精神深深的感动。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的.打动着我:恶劣的环境,几乎是没有生命迹象的雪山,危险重重的草地上,一群奇迹般的生命在荒无人烟的路上行走,踉踉跄跄的脚步支撑着饥饿生病受伤的身体,心中却有个坚定的目标:向北!会师!他们中有十来岁的小红军把马和粮食让给将军,最后英勇的牺牲了;有军需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己却冻僵了;有士兵为救掉进沼泽战友自己却永远的埋在了沼泽地里 ……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长征途中,红军历尽千辛万苦,而现在的我们心中总觉得父母长辈必须要听我的,心中总想着索取,很少想到怎样回报!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在家里像个小皇上,和马背上的小红军比一比真是惭愧极了。
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努力学习,建设我们可爱伟大的祖国!
长征故事读后感2
公公是位老军人,就爱读描写战争的书,暑假里我从他的书架上翻出一本《红军长征的故事》,看着看着我也入了迷。这本书里讲述的故事让我心情激动,难以忘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将士们生活非常艰苦,吃不饱、穿不暖,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红军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红军将士们为了解放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面对困难绝不退缩,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时,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咬紧牙关,一次次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优越,更不需要去打仗、牺牲性命。想想我自己,一心相当宇航员、发明家,可是一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就打退堂鼓,没有那股子刨根问底的劲儿。想想红军将士们,他们信念坚定自,有坚持的恒心和韧劲,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现在我明白了,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今后在学习的过程,我一定向当年的'红军将士们一样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好好学习、回报社会!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国民党反动派掠夺百姓们的东西,犯下大罪,让百姓们过不上好日子;红军为了让百姓们过上好的生活,他们的枪决不放下,要战斗到底,我们之所以能在好的环境下生活,是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长征故事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袋干粮》,这个动人的长征故事。
这个故事中,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长征时,为了救伤员,把好不容易得到的'一袋干粮被水漂走了。为了不让大家发现而分一点给小兰吃,她一直坚持着,为了不让大家少吃一口饭,顾全大局的小兰用野草把挎包装置住了,这样,就像真正的干粮一样。可是虚弱的小兰过了几天就被看护员识破了,之后,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情,每个人都分给了小兰一点,这样,小兰也不愁吃野草了。
虽然,这个故事很短,但是,这个故事的内涵,却不小。小兰紧紧是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却拥有着三十一岁男人的精神!从中,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不怕吃苦、坚强和无私,他们的长征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是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的。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们不要怕吃苦,要为祖国争一口气,要为祖国出气!
长征故事读后感4
“两万五千里长征”,我想这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吧,我也不例外,但是却从来没有真正理解到长征的艰辛和漫长。当我读了《长征的故事》这本书以后,我对长征有了更加深刻的发现,它让我懂得了很多,感受到了我们国家在革命战争时期是多么的穷困潦倒、艰苦卓绝……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10日~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在长征途中,红军们共爬了18天山脉,且其中有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这对我们常人来说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就算是有足够的物质资源和科学技术来维持生命也简直是“天方夜谭”,更何况当时了,吃不饱、穿不暖,忍饥挨饿,还要穿越一个个荒无人迹的地方,完全就是要超越自己的`极限。在雪地上,一旦坐下休息,可能就再也爬不起来了;在草地中,一旦迷失了方向、跟散了队伍,可能就要长眠于草地下;在荒野上,一旦踩进了泥潭,若没有人来救你,你就会被深深地陷进去……
在长征中,战争,也是必定会发生的。而当红军们遇到了敌人的攻击,幸运的,逃脱出去或打赢敌军,缴获了敌方的粮食和兵器,获得“丰收”。如果运气不好,则会被敌方打得落花流水,不过有我们能干智慧的长官们领导着和坚强拼搏的战士们为国战斗着,红军总是能顺利成功的取得胜利。
长征的一路上是艰苦的,自然条件的恶劣以及物质资源的缺乏,无一不让人痛苦。为了生存,红军们在饥饿之极的情况下,啃树根、吃草皮,连皮带都拿来煮着吃,你认为人到了什么情况下连皮带都会煮着吃呢?在爬雪山的时候,战士们没有厚实的衣服穿,但是又不能坐下来取暖,最后只有把毛毯拿出来披在身上保暖,真能用艰苦到了极点来形容红军当时的情况。
在长征的那段时间,中国是很穷困落伍的,一件衣服补了又穿,穿了又补,很多战士和领导及的人物,长征两年都穿同一件衣服或同一条裤子,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都舍不得把这些破破旧旧的衣衫扔掉,要是现在,拿这些衣服来擦地人们都不要,可是对当时的战士们来说,这些破烂的衣裳却能防寒,给他们在寒冷的环境下保暖。
但是,中国红军们能坚强勇敢的走完漫漫长征,这都是他们的信念和意志力所促成的,要是他们没有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要是他们没有对胜利的曙光怀有向往,他们是绝对不会勇敢地走下这二万五千里的漫漫旅途。所以说,“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追求理想与光明的精神象征,它会给人以动力,给人以希望。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要是没有长征,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祖先为中国、为人民所付出的伟大贡献,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虽然不能跟那些战士们一样为祖国作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却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让祖国更加的繁荣昌盛!
长征故事读后感5
《长征的故事》这一本书有着中国人的精气神,所以我用心的`看了这本书。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长征精神的最高体现吧!
《长征的故事》写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红军战士们吃尽了苦头,大雪里穿行,空着肚子在茫茫无尽的地方里走……为了解放全中国,多少苦难都往肚子里吞。
看着书里写的小红军们的故事,感慨万千,他们像我们这般年纪啊!为了国家,记住革命,不怕死,舍身救人!在苦难中还能当个开心果,苦中作乐,在雪山里迎着风雪,唱着激励人心,斗志昂扬的歌曲为新中国加油!
想到这里,我见过有些同学会铺张浪费,乱丢弃垃圾,甚至还欺负同班同学,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愉快,殊不知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当年那些红军战士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祥和平安啊!
我们一定要记得,曾经,红军战士们甚至是吃着草皮树根,住在肮脏的大石洞里,跨越了25000千里的漫漫征程,为了我们新中国!我想只有我们少年强了,团结了,国家才会有希望,才会更美好!才不会受别的国家欺负!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会像战士一样,有热血精神,发扬长征精神,发奋图强,将来报效祖国。
长征故事读后感6
当初读《金色的鱼钩》时,只是因为好奇,但读着读着,泪水充满了我的眼眶,我被文中那舍己救人的老班长深深地感动了。
当我读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哽咽了下午“时,眼泪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多么可亲可敬的老班长呀!为了三个小同志有充分的营养,放弃了热腾腾的、鲜美的鱼汤,去嚼小同志们吃剩的鱼骨头的草根!大家都知道,草根和鱼骨头是没有营养的,可是老班长为了三个小同志,宁愿去吃这没有营养的骨头!
和老班长相比,我们问问自己,我们呢?有不爱吃的`饭菜,就背着父母大碗大碗地倒掉,比如有一次吧,家里做了炸酱面,我最不喜欢吃炸酱面,怎么办呢?我眼珠一转,借口说在外面凉凉,跑到外面把面扔了,装模作样地抹抹嘴,回屋了。晚上饿了,又问妈妈要钱买零食去了。读了《金色的鱼钩》之后,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它!
还有一段让我记忆犹新,当”我“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时,他还不要,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不行了,你们吃吧!还有20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原去!“
这一段看得我是热泪盈眶,老班长明明有可能活下去,但老班长没有,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作者和两个小同志,自己平静地选择了死亡。透过老班长的话语,我看到了老班长崇高、善良的心!
但现实呢?我们连一点点利益都不能放弃,怎么能像老班长一样舍弃生命呢?
直到读完文章,我才知道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因为老班长对同志们的爱是金色的,正是这金色的爱把鱼钩染成了金色!
长征故事读后感7
今天我们在五楼听了一个个关于长征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过草坪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陈赓和小红军都掉队了,陈赓给小红军干粮,小红军却拒绝了,他说他包里有许多干粮。陈赓骑马走了,他后来想了想不对,赶回去的时候小红军已经饿死了。他包里只有一块骨头,上面有许多牙印。
主人公小红军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有一个美好的心灵,不怕困难的人。从‘’黄黄的小脸‘’‘’两只脚冻得又青又红‘’等词句里可以知道他已经饿了好久了,但他依然把困难和危险留给了自己,把希望留给了别人。我被小红军的品质感动了。
作为一个小红军,年纪12·13岁,与我们年纪差不多。怎么能做到忍受饥饿面对别人给的食物,毫不动摇,不怕艰难,辛苦。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有这么优厚的.物质生活,是用他们鲜血换来的,我们的困难不值一提。我们要做一个不怕困难的好孩子。
长征故事读后感8
在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许许多多英雄故事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是《说不尽的长征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被迫开启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千辛万苦,没有一个人退缩,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到达了陕北延安。当我读到他们飞渡泸定桥的时候,看着他们在敌人的炮火中一个又一个倒下后,另外的红军叔叔赶紧的替补上去,终于攻下了泸定桥。他们在途中没有吃的,饿了就会吃树皮、抓一把雪、挖草根来填饱肚子。读到这里时我已经泪流满面,他们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
在当代也有许多这样的英雄,比如2018年四川凉山爆发的森林大火中消防员叔叔,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在疫情中,白衣天使们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冲到了抗疫最前面。
读完这本书,我想没有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勇敢、舍己为人、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精神,长大以后争取做一名有用的人。
长征故事读后感9
《说不尽的长征故事》是一本由十个章节组成的书,每个章节写的都是红军在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和他们的解决方法。如“宝贵的'盐”这一章,红军缺盐,他们便想方设法,终于得到了用石头熬制出来的盐。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章——“宝贵的盐”。这章讲的是红军长征行军来到一个叫茂州的地方。那里人烟稀少,粮食短缺,战士们只能天天喝清水煮野菜,不少人消瘦得很厉害,还有人得了浮肿病。而且那里的百姓的生活也很困难。由于军阀和土司头人的反动宣传,不少老百姓都躲了起来。因为红军有纪律,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所以红军只能用钱买盐。而没有人愿意卖给他们,红军只能先帮老百姓们打扫卫生,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老大爷,可他却躲进屋,关上了门。一天过后,老百姓回来一看才发现红军是好人,昨天的老大爷送来了盐,可红军不收,老大爷被感动了,他主动带领红军到不远的白云山,采了一种能熬出盐的石头,红军才得到了十分宝贵的盐。有了盐,他们的身体变得不再虚弱,有力气打仗了……
读了《说不尽的长征故事》,深受感动,红军爱老百姓,守纪律,是真正的人民军队。也让我明白,今天的我们要珍爱(食物),不能浪费,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长征故事读后感10
你们知道吗?在暑假里有两个特殊的节日?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这两个节日对我们21世纪的幸福少年来说太遥远,太生疏了。
什么是党?什么是红军战士?什么是战争?在我心中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他们的认识都是来自书本和电视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在暑假中,我读了《长征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在长征路途中红军遇到的重重困难和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团结一致的顽强精神。书中的.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深深地感动了我。
书中写了好多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有《战友情深》,有《军民鱼水情》,有《一双布鞋》,最让我感动的是《总司令分饼》。在粮食非常紧缺的时候,炊事班的同志费尽心思弄来面,烙了两张饼,让总司令吃。总司令却拒绝了,他把饼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分给战士们一起吃。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对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在艰难时期,无论总司令还是普通战士,都怀着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再想想现在每天热腾腾的饭菜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还挑三拣四,这个不吃,那个不吃。我感到很惭愧,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生活在红旗下的我们是幸福的。怎能忘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拼搏精神呢?我们又怎能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知难而退呢?
长征故事读后感11
当我读完《长征的故事》,合上书的时候,“红军”这两个字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14个省,历时两年,1936年10月才到达陕北。长征途中,与红军作对的有三方敌军,分别是川、滇和黔三军,还有蒋介石的中央军。
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面对的并不止敌军,还有十分恶劣的天气。大渡河上的暴雨,火焰山上的高温,岷山上的雪,草地上的沼泽……这些困难三天三夜也数不完。有很多现代人为了要深刻地感受长征的艰辛,还专门徒步把红军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走完后,无不感慨!二万五千里长征,真是不容易!
长征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是毅力,是团结和正确的领导,还有强大的民众后盾。看过《长征的故事》,让我觉得光有精神,没有体力,也是做不到的。做为领导者,更不可以一意孤行,应该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更不能因为多数人反对了你,就放弃了你自己的选择和建议。当然,一切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要随意下定论,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红军的光辉事迹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去逛公园,会看到革命雕像;在博物馆,历史可以重现;在学校里,课本上动人的革命故事数不胜数;在电视上,多少红色电视剧在一遍一遍地播放;在电影院里,多少关于党的感人故事催人泪下……所有的点点滴滴都是因为我们现在对长征精神的崇敬和热爱。长征精神无人否定,也不会有人否定,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精神发扬光大,创造出新的奇迹! 长征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12
在我学习了《七律 长征》这篇课文时,顿时被这无畏不惧的精神所折服。读了这首诗,就像听了一曲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它就像地球上的红飘带,它就像一颗红五星,它就像一条远航的船,在惊涛骇浪中抵达胜利的彼岸。长征,它深深地印在了我们中国人的心中。
因为这首诗,所以我向书店里买了一本关于长征的书——《红军长征史》。
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记忆深刻。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吃,却在过一座桥的时候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发生一样,她就拔了他吃的粤菜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他的身体就支撑不住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故事虽小,可这些点点滴滴,却能反映红军的高尚品质。小兰,她虽然是个小姑娘,但她却有着男子般的毅力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其实她可以向那些战友们要干粮,也可以全然不顾那些受伤的战士,但是她没有。看到了这品质高尚的小兰。我心中不由得燃起了敬佩之情。
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就像春雨点点,此润着我那幼小的心田。
在看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书不尽是一种供人阅读的物品,还是文化的传承。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可能改变你的一生。读了书,就像从贫穷,变得富有,从生死边缘变成了活力十足……
读书,这种身心健康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甘呢?
长征故事读后感12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的故事》这本书写了英勇的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经历了激烈的战斗,战胜了艰难的'困苦,最终创造了奇迹。
长征是党带领红军用汗水和智慧谱写的一部雄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在两年时间,红军长征纵横赣、闽、粤、湘、桂、川、滇、青、甘、陕等十四个省,穿越苗、壮、侗、布依、土家、白、藏、羌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总行征大约6.5万余里。长征不仅是时间的考验,而且是生命的考验。在长征的途中经历了六百余场战役,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战役。每个战士都面临着被枪打死,被炸弹炸死的生命危险,但是他们都没有放弃,没有退缩。他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战役的胜利。
共产党经历各种困难,他们坚持不懈,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壮烈的牺牲在了战场上。没有共产党,我们的祖国就没有希望。有了共产党,我们如今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想想我自己,平时碰到一点小困难,就想放弃。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们应该从小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我们的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长征故事读后感13
暑假里,一位大姐姐送我了一本书,名叫《长征的故事》。当天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这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写借条》这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是讲红军在长征路上粮食很缺乏,连周副主席也饿着肚子行军打仗。有一天,部队来到了一个小村庄,警卫员小魏去老乡家找食物,老乡不在家,他将老乡家的10个鸡蛋和两小碗苞米饭拿了回去。周副主席知道了很生气,说他违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来,小魏写了一张借条,给老乡送去,并留下一枚银元。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红军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重视。红军正是因为有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纪律约束,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才能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也要向红军战士学习,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做到不讲话,不做小动作,认真努力。下课做到不追赶,不打闹,做一个遵规守纪,严于律己的小学生,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更好的自己,长大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只有让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才能不辜负那么多红军战士的流血和牺牲。
长征故事读后感14
“奇迹!真是从古至今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是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这本书之后,从内心发出的赞叹。它已经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地烙印。
奇迹!数千人马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江河汹涌阻去路,群山险要助敌兵。他们却履险如夷,横扫千军,这难道不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吗?面对着饥寒交迫,刀山火海,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支被誉为“天下无敌”的队伍,就是红军!
长征途中,红军吃皮带、挖树皮……克服过种种困难,而今,若是拿红军与我们做比较的.话,我们的情况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饿了,就走不动路;饱了,就起不来了;有好东西吧,又挑食、偏食,要不就太胖,要不就太瘦;要稍察了点皮,疼得只掉泪;要受点皮肉伤,就更受不了了,疼得是哭爹喊娘。想起红军,真是惭愧!
毛主席曾经用诗这样评价过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师鞭策着我在漫长人生路上前进!
长征故事读后感15
《长征的故事》这本书似乎有一种无形的魔力,吸引着我去读它那深入人心的红色故事,我对这些故事百读不厌,越读越爱不释手。
谈起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是为了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提供条件。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长征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草地上,大家吃野菜,啃树皮;首长们把自己的马让给小红军骑。雪山上,军需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已却冻僵了……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让我心中总是酸酸的`。
想当年,红军用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了一个个空前绝后的奇迹,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动人的诗歌。漫长的征路,红军上刀山,下火海都做到了,长征的历程中充满了磨难,历经千辛万苦才夺得了胜利,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有洋快餐,有PSP,有童话书,和红军挖草根、吃皮带的生活没法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那么,我们是否该学会坚强,学着变得会勇敢面对自己眼前的困难了。
【长征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征故事》读后感05-21
长征高中作文07-06
《长征》读后感08-23
长征读后感10-10
《长征》读后感06-09
《长征》读后感10-09
长征读后感13篇11-07
《长征》读后感15篇09-20
红军长征读后感07-03
长征读后感15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