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心理抚养》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抚养》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抚养》读后感1
最多体会的是:三岁以前对孩子一定给予满满的爱与呵护,让他有安全感,建立你们之间的默契。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父母与孩子的亲缘,最浓时分就在依恋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恋,这是父母未来教育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同时也积攒了看护人的心理资本,将来你再教育他的时候,他才心甘情愿听你话。
就像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他三岁登基,被所有人拥护,大臣见他下跪,太监低眉顺眼,百般忍耐迁就,造就了他胡作非为,打骂太监,让太监吃石头,吃地上的脏物,以此为乐趣,他不晓得什么是同理心。后来给他请了老师也不管用,他总是有他的歪理。
后来周围的人发现,有一个人对他说话特别管用,那就是他的奶妈王焦氏。当他又一次让身边的人吃地上的东西,因为那东西太监吃不下去他大发雷霆时,身边的人悄悄地把奶妈找来了。他说:“我知道奶妈是小脚,她走不快,我会主动迎上去,看到奶妈我会扑到她的怀里,在她的怀里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他在《我的前半生》里写道:“奶妈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她知道我发脾气不高兴了,所以来看我。她悄悄地问我:‘听说,是你让他们吃地上的东西?皇上,他们也是人哪,人怎么能吃下那些东西呀?’”这时,溥仪回答说:“我只是觉得好玩。”奶妈说:“可是我见不得这种事,如果你再这么玩,以后我也不敢来了……”聪明的奶妈言外之意是:“你要是哪天不高兴,让我也吃这些地上的东西,那我可受不了。所以我也不来了……”没想到,这小皇上居然着急了,急忙喊道:“那不行,你得来!那我以后再也不让他们吃地上的'东西了。”
这段真实的写照让我们看到什么?第一,奶妈对小皇帝拥有独一无二的约束和控制力,这是来源于她曾经的哺乳抚养,他们之间具有强烈的依恋关系;第二,这份能约束他、控制他的力量不是物质性的,不是强制命令式的,也不是滔滔不绝讲道理式的,而是情感性的。所以,心理约束和控制力实质是一种情感的力量。
但要强调的是,这种因情感而形成的心理控制力具有形成的时间性要求和背景要求。只有在人完全无能无助时、陷入不能自主和自助的痛苦之中时,他人的耐心陪伴、及时呼应、不计辛苦地帮助他解除痛苦的过程,才有可能积累起这种情感力量,形成这种心理控制力。
六岁之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威就是威严。3-6岁就是给孩子立规矩,培养观念的时候。父母在意并强调的东西会成为孩子的观念。每天的生活连续起来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那么观念就是这条河流不同场景的抓拍,每一帧画面都是这条河流的标记。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心理抚养重在养心,一个体会过爱的孩子,才会爱别人,才会表达爱。受过挫折打击的孩子才会有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家长适当的批评孩子,使其心理坚韧,抗错能力强,不再娇贵任性。现在社会好多孩子包括年轻人动不动轻生,跳楼,喝药,跟事发者相关人物有关,也许是老师说了什么刺激了孩子,不否认老师有他的问题,但是家长一点责任没有吗?为什么孩子的心理这么脆弱?工作以后遇到挫折怎么办?轻生并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比什么都重要。适度惩罚其实也是一种保护,自己惩罚总比将来别人惩罚要好。
父母不仅要给予全程陪伴呵护,更要锻炼孩子的忍耐力,意志力,延迟满足以及抗挫的能力。性格取决于后天养成,心理教育更要恩威并施。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很多孩子出问题时会瞒着家长,为什么?因为家长对孩子不宽容、不民主,不能接纳孩子。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爱撒谎。”这意味着什么?孩子每次跟他们说真话,他们都持否定的态度,孩子以后就不敢再告诉他们真实的情况。要是家长能接纳孩子的一切,即使孩子犯错了,也能以合理的方式回应,孩子就不会这样了。
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你这一代可能是不完美的,但你可以通过好好养育下一代,让下一代比你更好,然后形成滚雪球效应,代代相承得越来越好。而对成年子女要学会放手与接受。有人说,放手的爱,是母鹰亲手将雏鹰推下悬崖那一刻的痛心与坚定。
最后我想说:谁都无法预测人的一生会遇到什么挫折或磨难。有长远眼光的父母,在情感抚养到位的基础上,一定要舍得让孩子从身体吃苦,到心理耐苦,有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这是一种更深更远的爱的付出。
《心理抚养》读后感2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比如,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
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心理抚养》读后感3
《心理抚养》的作者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教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教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比如,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
与其他儿童教育类书籍不同,这本书从社会问题的视角着手,直击早期家庭教育对人的性格养成、行为形成的重要影响。提到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又源于早年的养育,孩子的问题多是身边的大人造就的等等。从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开始到性格培养决定命运,从基因遗传,到意识、观念、情绪、情感、意识、品行等多方面细致深度地讲解。例如,“心理品质的基础取决于遗传,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人的心理具有客观性,即使是同一对父母,在不同时间生下来的孩子都会存在这种客观的差距,所以要因人施教”以及“心理发展有迹可循。在心理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台阶中,18岁之前就占了三个这18年可谓奠定了人生的根基。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两个台阶(0-6岁)。这让我们知道,父母早年认认真真地养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影社会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孩子还不懂什么是未来的年纪时,父母应以智慧的方式对孩子有所约束和要求,而不是任其无知无畏地错过人生的某些关键环节。”书中列举了作者在几十年工作中接触的青少年犯罪者的事迹,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交谈,寻迹到他们在早年抚养时家庭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风格,终而作出犯罪行为。读时不禁让人反观自身的问题,唏嘘家庭抚养的重要。
许多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重注能力的培养。能力虽然重要,可以影响一个人挣钱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它排在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之后。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很多钱更有价值。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能养出一个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心理抚养》读后感4
对李玫瑾老师的崇拜由来已久。今天有幸读到了她的著作《心理抚养》的第二章。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在这一章里,李玫瑾老师列举了几个犯罪的例子。指出: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归结于社会,都是有犯罪人的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如果经常在社会上找原因,而不从内求,这就叫做归因偏差。
这样的人性需要反思。社会是不具有责任能力的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尤其是犯罪行为。社会是靠你我他共同来创造的,出了问题去指责社会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具体的人的问题和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关系搞清楚。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对社会有客观公正的评判。
《心理抚养》读后感5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孕育儿观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爱当成爱的全部,却疏于了解,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因此,这本书里给了我们很多新的观念。即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为重要。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
通过陪伴和关爱,获得孩子的依赖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的时期。
《心理抚养》读后感6
《心理抚养》这本书,给在看家长朋友们一点阅读建议。朋友们大家好,这个我的这次出版的这个心理抚养呢,我看到有些这个朋友们的留言啊,他就讲说这书呢,实际上比较有用的就是最后两张。
我看到这一块儿呢,我就想一定我要说一说,就是如果你要这么认为的话,那你就亏大了,因为这本书我认为真正的分量在前边,后边是操作性的。
什么叫操作性的.,操作性就是说照着这个账号,华股你照着做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原理不明白,你可能照猫画虎还不一定照的对,因此我特别。
想呼吁就是我们的这个一些读过这书的这个家长呢,哈,你别把前边跳过去,只看后边儿,其实我认为前边更重要。
《心理抚养》读后感7
“绝大多数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可以倾尽所有,辛苦照顾,投入钱财等,可就是这样,有些孩子大一些就‘不认账’,对父母不但不感恩,还一肚子的不满,这让许多父母非常痛苦,他们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其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他们只养大了孩子的身躯,却因为不懂而没有认真的养育孩子的心灵”。
这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抚养》这本书里面的一段话,也是我看到感触最深的一段话。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家人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吃喝拉撒,也就是身体层面的抚养。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一岁以内的婴幼儿除了哭闹、吃奶就是睡觉,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存在教育,这恰恰是一个巨大的家庭教养误区。这个时期的`婴幼儿从母体被紧紧的包裹的子宫中来到这个世上,周围没有了任何包裹,他顿时就失去了安全感,他会通过不停的伸手动脚来去触碰世界,感觉到边缘寻找安全。所以孩子只有在母亲的怀抱里面被紧紧的抱着的时候,听到母亲的心跳与哺育的时候他才是安静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觉得他是最安全的。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期有很多遗留下来的孤儿,这些小婴儿被放在保育所里面,每天有固定的工作人员为他们吃奶,换尿布,但是这些孩子还是有很多死掉了,他们并没有生病,这是一直令很多保育员不解的地方,直到后来他们才发现,原来这些孩子是因为没有拥抱与抚摸,没有父母情感的交流,而产生了巨大的孤独与恐惧,而这种无助的恐惧杀死了他们。所以,从出生后的每一天,除了身体的喂养以外,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养育,这也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在孩子身体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心理的抚育是时时刻刻伴随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养大了孩子的身体,却看不到没有长大的孩子的心灵。
心理抚养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非常值得读的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中国家长去仔细研读的书。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够透过看到孩子90%的内在,从而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拥有美好未来的孩子。
《心理抚养》读后感8
因为李玫瑾老师的书实在是太精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的在做笔记,其中最深刻的几点体会就是:
首先,作为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之后,再生育孩子,而既然生,则必须养!尤其是对于0-3岁的孩子,最佳的养育环境是一个多人口的家庭,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当孩子在一个人口多的家庭里成长的时候,他会有更多的机会训练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而如果家里只有父母,也一定要保证孩子在任何哭闹的时候,有人响应,有人天天陪着说话,给孩子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
养育者随时的在线,和温柔以待,会让孩子养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在未来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信任他人。
再则,一个人重要的成长阶段分为几步:
0-3岁,情感抚养,抚养人要用全部的'爱去耐心呵护和帮助孩子;
3-6岁,性格教养,要规范和约束孩子。这一过程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带来的体验时常是痛苦和磨难,说白了,就是立规矩的过程。
6-18岁,能力培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三个台阶,主要由不同层级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
18岁以上,自我修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四个台阶,由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个体自己来完成。
而每个阶段的养成,又对下一个阶段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亲情,还不一定收效。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养育比挣钱重要的多。
《心理抚养》读后感9
育儿书看过很多,第一次看一本书,把育儿的角度,从事物的结果导向原因。虽然身边很少接触的少年犯,但是书中的种种分析,让人触目惊心,胆战心惊,不好的原生家庭会对孩子的一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位置!
作为家长,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去犯法,但是从儿童时期,家庭父母不足够关爱让孩子也没有爱的温暖,从而心理不健康。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很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看到一个个少年犯法的案例,自小没有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或者家长的打骂造成了孩子的不良心态。长大成人后,这些孩子没有稳定的工作,无法组成家庭,于是就走上了犯法的道路。
一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既然生了他们,就不止是物质方面的给予,更要心理扶养,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父母的爱是指向分离的爱,孩子感受到父母爱,长大成人后,才能自力更生,有谋生的能力。
心理扶养比物质扶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爱需要学习!
《心理抚养》读后感10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李玫瑾教授先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然后写了家庭养育者用心用情去对孩子做养心和品行的教育,最后还提到如何通过挫折教育等磨练心性。
01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仅具有给予生命的决定权,还有物质提供的决定权,照顾程度的决定权,甚至是性格发展的决定权。
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是父母造就的。所以父母的抚养方式,尤其是早年的抚养方式很重要。
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试想一个从没体会到爱的孩子怎么会把爱给别人?一个从没感受过快乐的孩子怎么会拥有阳光开朗的心态?一个从没被尊重过的孩子怎么会懂得尊重他人?
所以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拜家长所赐。
抓家庭教育,关键是抓家长,而不是抓孩子。看到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要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责任,以往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想明白了就赶快调整,家长一调整,孩子很快也就跟着好了。
02要想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性,一定要在他幼小的时候给予优质的情感抚养,小心呵护其社会情感的发展。
优质的情感养育来自妈妈的陪伴抚养,母爱不可戒,也无可替代。
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取决于他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在抚养中拥有出于真正的爱而给予的足够耐心、细心、宽容,甚至小小的纵容。对于一岁之内的初生儿,爸妈大可放开地去爱他,给他足够的情感营养,用你的身体、你的拥抱、你的抚慰、你的笑容、你的声音去表达爱。
当然只有单一的爱也是不行的,当孩子出现不当的行为是要马上制止的,因为你的反应就是为他建立处事规则。
3岁以后父母就要注意给孩子立规矩。6岁前的教育很关键,如何养成好的习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是非对错,这些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教给孩子。
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
父母理性平和,孩子看到才会学到,父母急躁火暴,孩子自然是有样学样。
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而善”,也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当然“不教而善”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父母长期陪在孩子身边,二是父母本身的言行善良、正派,即父母都是很好的人,工作认真,顾及家庭,自律性强,好学上进,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差不了。
03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分数,更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经得住说、不轻易记恨的性格。
现在还多家长一说就是学习成绩,考了多少分,第几名。要么就是吃得好不好,住得舒适不舒适,而很少关心孩子心理上的成长。
一个健康的孩子一定身心都健康,所以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心理抚养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成长中,不可不批评,也不可总是批评。同理,不能不表扬,也不能总表扬。
你难保孩子走上社会每个人都会像你一样呵护他,你就不能把孩子养成玻璃心。
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育中,既要有恩于他,又要立威于他。训练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娇惯或放纵,养成“错了也不能说”的心理。
对于不对的事,家长就要勇于说“不”。
这种说“不”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够坚决,他就够明白。从此之后,他将学会克制情绪,撒野般胡闹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有话好好说,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规则。
要教会孩子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为孩子建立一种与人沟通的言行方式,既可以让他疏通自己内心的情绪,也让他明白,有些事情需要有不同的考虑,听听别人的话未必不是好的选择。
通过延迟满足练就耐性。比如想要的东西不能马上到手,要通过等待甚至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耐性。
最后用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要想让孩子心理坚强并有韧性,一定要从身体之苦进行磨炼。
当然现在社会没有那么多体力活来训练孩子,所以李教授给出的方案一是长跑,二是游泳,通过这样的运动来磨练。
其实好多抑郁症的孩子都是比较宅的,从小缺乏体力之苦,不爱体育运动,一坐就是一天。
《运动改造大脑》里就提到通过运动能改善人的大脑,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缓解压力,治疗抑郁症等。
在孩子七岁前给他们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让他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得到强化加固。当他们的体质强健后,意志力也会更加坚强,心理的弹性或韧性才有保障。
真正的爱不是单一的,多样式的爱才能养育出健康的孩子。
《心理抚养》读后感11
任何职业都要获得从业资格证,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子女教育方面参差不齐,尤其是育人基础知识不够丰富和系统。老师作为学校和家庭的纽带,应该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向家长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里面很多观点对家长具有指导意义。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只有表扬和赞美,更应该让孩子知道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要正视它们,改变或者接受它们。
孩子在学校爱打架,一定是家长爱动手。作为家长,我也需要反思,孩子将近两岁了,有时想给他立规矩,他不听话的时候就打他屁股。可是不久我就发现他会拍打着玩偶,嘴里说着“打!打!打!”孩子的模仿和学习是天性,家长的言行都会反映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还是得多跟孩子讲道理, 这样他以后在校园里才能跟同学和睦相处。
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挣钱,让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充满活力的孩子中间,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孩子说的他们听不懂,长此以往,孩子不爱表达了,慢慢变得沉默寡言。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我们必须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才能帮助更多家长和学生。
《心理抚养》读后感12
读完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作为父母开心的是希望是养育出一个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但是从一个呱呱坠地婴儿到长大成人,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无知到博学,从无助到助人,从无心到有情。在这18年的成长中,父母的影响最大。所以很赞同李老师的观点:“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是父母造就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都跟父母的行为或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如果一个孩子心理有问题了,不是单单的让孩子做心理疏导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否则,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只会恶性循环中”。3很多父母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父母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可有的人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只会怪罪社会,怪罪他人,这也是心理不成熟表现。
1.自我反思
真正的心理成熟是什么?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时,人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所以人要学会自我反思,先真正认识自己,再决定怎样作为。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别人。自我反思还可以让我们自我审视,明白独立的自我是有价值的`,然后选择自强不息。所以希望自己做一颗向阳而生的向阳花
2.情感抚养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孩子早年最需要的不是家里有钱,而是一个温馨的家。只要有父母在身边陪着,哪怕家里并不富裕,孩子也会感到幸福。但是现实很多家庭做不到,所以小时候我们那一代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但只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也可以弥补的。不要太关注孩子的成绩,那是老师关心的事情。你每次打电话要问他:‘你上学快不快乐?老师喜不喜欢你?你和同学关系怎样,有没有人欺负你?’做父母的要关心这些,而不是只问成绩。如果有人欺负他,你要给他出主意,要想办法解决。实在不行的话,你要回去陪伴他。成绩是次要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其资格源于血缘,因血缘而对孩子产生责任感、爱、耐心和期待,并给予帮助。
情感让人生变得丰富,让爱你的人增多。当一个人经历各种情感后就会知道,丰富的人生也会万般辛苦,生活实属不易,这时再看别人,哪怕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也会更有同理心。
3.性格培养
性格是一个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其中有三个关键点,后天形成、社会行为和行为方式。一个孩子养育中如果缺乏严格要求,没有规矩,没有界限,没有形成行为规范,一旦进入更大的自由空间,遇到更多的选择机会,就会因任性和肆意妄为而酿成大错。一步走错,就会让人生步步错位,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原因。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3~6岁是孩子的性格教养期。对3~6岁的孩子说不,用心说不,无言自威。父母有意地选择一个时机,坚决地对他说“不”,以这样的表现让他明白哭闹是最没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遇事产生情绪时,不以闹的方式,而是以沟通的方式取得彼此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寻找共识。所以,好好说话,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家教水平,也是父母用心培养的结果。当你对孩子狠一次心,以后会省很多心。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经得住说、不轻易记恨的性格。
读完《心理抚养》,了解到家庭教育的“天花板”是不教而善。父母能够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教而善。
愿自己成为一颗向阳花,向阳而生。20xx,自律,阅读,和孩子一起成长。
《心理抚养》读后感13
理的遗传,养育过程,都对心理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我们要多一些自我反思,先认识自己再决定怎能做好,情绪激动往往是犯罪的导火索,要避免过多的争执,这里李老师提到冲突不要超过五句话,超过五句就没有意义。
这里读到反社会人格是先天性的“天生犯罪人”,天生情感淡漠无法通过养育赋予情感,而犯罪人格是由于匮乏性养育,缺陷型人格是由于过度溺爱而导致的。
《心理抚养》读后感14
昨天浩浩妈问我一个问题,说孩子有唇腭裂,如何养育才不会让孩子会自卑,还有这个唇腭裂的事和孩子说还是不说好,孩子的爷爷奶奶说是不要和孩子说明事实。
嗯,这是一个好问题,刚好我新买了一本书《心理抚养》,这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谨教育写的,我看了几个章节,感觉不错,对于我们养育孩子提供挺好的方向。我决定和大家一起伴读这本书,这本书一共82个章节,一个晚上一个章节,我会抓一个点和大家聊聊心理抚养的这件事。
现在相对于我们的父辈爷爷辈们来说,我们的孩子都不缺吃了,但不缺吃了,但却缺了心理营养,心理的抚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的唇腭裂孩子的心理营养更缺少一点,好不容易出生啊,又大费金钱做手术,照顾,不求孩子有多么成功,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成长,但我们担心啊,万一孩子自卑呢!一个自卑就能让孩子难过了。
那么我们来学习好了。
第一章节,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
这个章节主要说是一个叫周全的杀人犯,李玫谨教授说,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没有一个叫时间思维的思考方式。用自己聪明才智犯罪,但忘记了自己其实可以把时间拉得长一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正道也会取得财富的,而不是急着去犯罪得到钱而早早断送自己的前程,最后落下一个阶下囚下场。
这一个章节,冰哥也看了,因为我放在桌面上,他也看了,我们聊了一下时间思维的事,他说,犯罪真不值得的,因为人的一生其实很短的,如果犯罪还会加快结束自己的寿命。冰哥是明白的。
时间思维是什么?我们如何用这个时间思维来看待我们孩子的成长?
我是怀孕21周得知冰哥是唇腭裂的,至今七年了。而群里还有不少妈妈正在孕期,或者出生正畸的,没做手术的。而冰哥都上一年级啦,开始有像大家所担心别人笑话孩子的情况了。冰哥就说过有同学说他太丑的事了。但冰哥说,没关系,把他的话当空气了。
我经常和大家说,不用着急,这些所有的困难都会过去的,以终为始的思考问题也是我现在爱用的。孩子在孕期,我们可以想,这个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孩子在正畸,这个也只是一个过往而已,最终就是可以做手术的。七个月不长牙,一岁不长牙,如同邝院长说的,不会没有牙的。
这些真的只是暂时的,想要的.目的都会达到的,而我们要做的,平常心陪孩子,等孩子长到那个可以做手术的时刻就好了。
孕期的不安,孩子出生的担心,手术的恐惧,术后的烦锁护理,这些都是暂时的。这些都过了之后就没有其他事了吗?不会!
不知道大家看过《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里连长说,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迎合这些问题。
日子慢慢过,一天会比一天好,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就好了。冰哥上一年级了,也会有一年级的问题,老师打电话和我说冰哥跳绳不及格让我在家让孩子多练练,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都练上十来分钟,终于可以从每次1个跳到每次30个甚至40个了,但是,他的同学都能一次跳100个了,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和自己比,一天比一天好就是最大的进步了!
今天的读书体会就聊到这,感谢大家与我共读,爱是共同成长,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之前对唇腭裂也是一无所知的,养育唇腭裂是第一次,做妈妈也是第一次,冰哥说妈妈是50分的妈妈,希望妈妈多学习,做他的好妈妈!
《心理抚养》读后感15
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但不可一味赞美,以致孩子形成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成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小孩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面临难题或面对更强的对手时,往往不能接受现实。”
郑渊洁说:“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但只有夸赞没有直面问题的批评也可能把天才变成白痴。走上工作岗位后,见识过很多类型的同事,有的人对自己的迷之自信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出现问题总是找别人的原因,最后面临难题(甚至并非不可解决的问题)时心态轰然崩塌,自己断送了自己的前途。这大概就是“自恋型人格”的恶果。
二、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不教而善”。
“在心理学史上,从弗洛伊德到荣格都在研究后天经历对人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知道,人生经历形成的记忆不仅停留在相关的神经细胞中,还会遗传给后代。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学习和努力的经历,会成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因为我们的能力里面有祖先曾经的努力,所以我们会在某种情况下重现他们的行为模式。”
三、狠得下心来。有原则、立规矩。
“所谓性格,是指人在后天形成的与他人有关的社会行为方式。人的所有社会行为都有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索要一个喜欢的.东西时,若是以哭闹的方式获得满足,会养成一种性格;若是哭闹无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获得满足,则会形成另一种性格。所以,对初涉世事的幼儿来说,抚养人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有教养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较容易融入群体和社会。”
四、心理抚养既需要知识,还需要眼光。
“脾气不好,在小范围内可能只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但当一群人都脾气很大时,就很容易形成群氓,如同沙尘暴一样,球迷发狂后的破坏力就是证明。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这样的人多了,就会影响国家形象。”
所以,心理抚养既需要知识,还需要眼光。今天每个家庭的养育是否到位,可以决定十多年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国民教养水准。我们要努力改变以往那种粗放型的养育方式,要养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养太多那种“哭着长劲”的暴脾气的人。
五、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聪明的母亲应该学会放手,能让孩子自己完成的,让孩子尽早学会自理。另一方面,母亲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显示坚定的一面,即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要求后,必须坚持到孩子接受,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但态度要温和。母亲的严格应该是“和善而坚定”。
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为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个榜样应该是孩子将来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为方式。如了解分歧,分清事理,调解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父亲因为有力量,所以更不能轻易地动用暴力。父亲要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有力量,但我从不滥用。”我跟你讲理,跟你探讨,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孩子最为难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父亲若能够以自己的见多识广、开阔的心胸给孩子一些建议和指导,可以告诉他“这件事眼前是件大事,但你以后回过头来看就不大了”,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胸襟。父亲要给孩子朋友般的感觉,做一个孩子人生的指路人。”
【《心理抚养》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理抚养》读后感09-10
心理抚养读后感(经典)07-21
心理抚养读后感06-14
心理抚养读后感09-07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06-13
(优秀)心理抚养读后感07-06
离婚抚养协议11-22
离婚孩子抚养协议07-24
离婚抚养协议15篇10-19
夫妻离婚协议子女抚养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