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精品)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余秋雨先生如此就座谈论他。
徐渭,乡村老人常称"徐文长",他的故事不尽传说。他曾遭遇复杂的家庭变化,参加过抗倭斗争,九次自尽未遂,还因误杀老婆而坐六年大牢。他的一世在日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癫狂的但就是这种富有悲剧性的人生,让徐渭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情感。他是一位画家,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具有充分国际可比性的大艺术家",但这份伟大的艺术背后是他一世的不幸与坎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生经历像徐渭相同的人即便是有,也无法做到将生命中的凄力化为一幅幅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是作者用尽毕身所学,倾尽身心,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亦或是愁绪与思索融入其中。而懂得欣赏的人老是能购在万千庸常的作品中刹那被吸引,透过这幅作品搭建起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描述的心境,深入灵魂,了解他的生命经历和变化,这是一幅好作品本身应具有的魅力。
生活中的人们无法时常接触到这些与心灵相契合的生命之作,自然而然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意义,以及作品背后的人的情感。而因这种时空陷制上的人与艺术的隔离又孕育不出能真正描绘艺术的艺术家,造成了如今"人疏离艺术,艺术疏离人"的恶性偱环。
我们最初要亲近艺术,体会这许许多多描绘多样内心全天下的美,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艺术亲近人,销除人与艺术长久以来的隔阂。反观艺术家们,惑者有时是他们深远而犀利的眼光,挺力独行的表现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共鸣,于是他们的作品渐渐埋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如果现代艺术家们能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趋味中找寻生命的契合点,我想也许会更好。
毕竟,"和历史最后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徹的生命"。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后感11-21
文化苦旅读后感10-30
《文化苦旅》读后感【经典】10-22
《文化苦旅》读后感11-12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2-16
文化苦旅读后感经典11-18
《文化苦旅》读后感07-04
(精选)《文化苦旅》读后感06-10
文化苦旅读后感11-30
《文化苦旅》读后感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