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读后感

时间:2024-12-13 08:49: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芙蓉镇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芙蓉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芙蓉镇读后感

  古华的《芙蓉镇》,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虚构出来的湘西芙蓉镇为环境,以革命的萌芽、发展、结束为时间线索,以胡玉音等人的遭遇为代表,是一部时代特色鲜明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分四章,每章七节,每个章节都有标题,结构紧凑,框架鲜明,作者的逻辑性很强。优秀的文学作品大致能够分成两类,分别是作者跟着作品走,或者作品跟着作者走。前者的优点是局部好看,但易输于整体;后者整体思想性强,但局部不够精彩。《芙蓉镇》属于第三种,即,全局上,作品跟着作者走,局部上,作者跟着作品走,所以,《芙蓉镇》在故事上文字上即清晰又精彩。大局是框架,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但若拘泥于规矩,文学作品就成了刻板的数学题,美的感受就成了公式。这一点上,古华先生跟路遥颇为相似。

  《芙蓉镇》是以写时代为目的的小说,人物是古华先生表现时代的工具。或者说,芙蓉镇是浓缩了的运动背景下的中国,《芙蓉镇》上的人物,是运动背景下,国民的代表。基于此,读者会看到,古华先生在描述某个人物遭遇时,忽然笔锋一转,转向当时的中国有同样遭遇的那些同胞们。作者只是借题发挥,《芙蓉镇》是古华先生抒发感伤的窗口。所以,虽然全书字数不多,人物不多,可是全书的表现力极强,读者仿佛能听到作者的心跳,与作品人物共同回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

  所谓阶级斗争,可是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谓革命,可是是人革人的命。在本书中,革命本身已经成为了书中人物打击报复的工具,供给了发泄的机会。这就使得这本书人性十足,一切故事,都是人事,革命造成的破坏,也是建立在人的劣根性这一基础之上的。《芙蓉镇》并没有简单的停留在对运动的批判,而是更深入的剖析被卷入运动的那些人物,使读者随作者一起反思人性。

【芙蓉镇读后感】相关文章: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07-03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01-04

(精)芙蓉楼送辛渐教案06-04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经典【15篇】07-17

景德镇商铺租房合同05-01

镇林业工作年度计划02-04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

培根随笔读后感-读后感07-06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