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1
电影看完了,免不了有一些感触。可要是付诸笔下,不免有些为难。当然,自己眼高手低是一原因,但除此之外,这跟电影的主人公阿Q有很大关联。
阿Q这个形象实在叫人为难,怎么说呢,他就像是云中月,有一会子你能从云缝隙窥清它的'全貌,但云随风动,很快月儿又被遮隐住了,而事实上,月儿却并没有一丝改变。
呵呵,貌似有一点舒婷一直努力宣扬的朦胧美,但只要你真的认认真真地完完全全地将它看完,再略经思考一下,你就觉得它非但不美反而丑陋,如同未经彩绘过的泥塑。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2
这种日子若是放别人身上,肯定活不下去,但我们的阿Q先生却能活得好好的,并且还能给他人灰暗的`生活添一点亮丽的色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精神胜利法——阿Q唯一的精神武器。和人家打架,被拽着辫子撞墙,他这样安慰自己:儿子打老子;追吴妈未果,他窝在破庙里安慰道:脚太大,配不上自己。凭着这精神胜利法,阿Q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坚强地活了下来。
阿Q其实也不是老被欺负,有时候他也会主动找一些可怜人欺负一下:在看到小尼姑时他跑过去调戏人家;见到小D时,他又去找人家大家。所以阿Q属于那种欺软怕硬的可怜人,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3
看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于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
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靠出卖劳力生活,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 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4
不光考试如此,平时的作业,上课答复下列问题同样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拿别人的短处来和自己的.长处比,从不拿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作比拟,这和阿Q的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我们每个人总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拟,那么你会进步吗?这个社会会进步吗?我们的祖国会进步吗?
所以,读完《阿Q正传》后,我想:阿Q生长在那个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样悲惨的命运。而我们生长在阳光下,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里,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我们不能再像阿Q那样麻木自己,而要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不断地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5
初看阿Q,觉得他跟星星一样可爱,给我们观众带来了这么多欢声与笑语,但看着看着,总觉得吧,不太对劲:星星是基于调侃别人来达到幽默搞笑,从而给我们一种很轻松地气氛,而阿Q则是在不断地跟小丑一样通过糟践自己的尊严来让我们笑,让我们苦笑,让我们不得不发出几串笑声来缓解一下沉重的`氛围。
阿Q的社会地位很低,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属于自己的住所都没着落,只能可怜地窝在一个破庙里。他没有固定的工作,不能像其它人一样守着自己的几分薄地过日子,只能给别人帮工,赚些辛苦钱来熬日子。就这样,还是不是地被地保给榨一下。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6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和精神胜利不同,阿Q这个时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现实的根据:向来骄横霸道的赵太爷换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赵白眼也改口称他Q哥,想从他这里探听革命党的口风。
但这有点被压迫者的`报复思想,阿Q对革命并不了解。当封建地主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扼杀了农民的要求时,阿Q还只是阿Q,留给他的是悲惨的结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农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农民是无法成功的。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7
再次读它,好象已不会佩服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他是矛盾的,虽然他游手好闲,但他始终是农民,他骨子里是质朴的,不过他有点愚蠢罢了,还有点胆却,他不敢面对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就说服自己,在幻想中满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
阿Q原来认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为难,一向表示深恶痛绝。现在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居然这样害怕,未庄的人居然这样慌张,便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8
《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文中他写入了阿Q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以及心理描写,使我身临其境。
《阿Q正传》一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第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现在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表现自己的胜利,表现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透过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爱国,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动,我要向他学习。
阿Q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劳,痛苦。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9
也许,在那个时代,像阿Q那样的人,还会有一条“活路”;可是,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那些只会逃避现实、使用精神胜利法的人只会被淘汰,而不会取得成功。
也许,有时候,作作白日梦、满足一下自己的心愿也是允许的,可是,我们不能把幻想当成生活的全部,而是要有计划的去努力,尽量地去完成自己的心愿,让自己的梦不再是虚幻的',让自己的梦变成眼前的现实吧!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读好书是我们唯一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方法,更是实现我们梦想的唯一途径!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10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m,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11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12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渐渐小康。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我也终于懂了鲁迅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阿Q正传》也就是读当时那样一个晃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吃人”的年代。过去的教训我们要吸取,现在的中国人必须脱胎换骨,我们“知足常乐”的“优良传统”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也该摒弃呢?
阿Q不应该活在我们生活中,但他必须活在我们记忆中!
【《阿Q正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后感07-04
《阿Q正传》读后感02-24
阿q正传读后感04-30
阿Q正传读书心得07-21
《阿Q正传》读后感大全01-06
阿q正传读后感2000字06-11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06-12
阿Q新传初中生优秀作文07-09
阿Q读后感01-20
《阿甘正传》读后感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