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的读后感1
我最先接触红楼梦,是观看“百家讲坛”,听刘心武、周汝昌等大师讲解红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比如大师们评价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凤姐不见想凤姐。”套用了《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恨曹操,骂曹操,曹操不在了想曹操”。《三国演义》没了曹操的确就不好看了,难道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也像曹操一样重要?
对凤姐的相貌、语言描写有:“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湾柳叶吊梢眉,身材窈窕,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开。”“得了得了,把我面前的这一吊钱也拿去,那边的钱都招手了,省的再费事。”听到这里,我真想读《红楼梦》,了解一下王熙凤了。
大师们还评价了书中的小人物,比如:讲解到焦大醉骂很有趣,竟然是“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语言颠倒,的确是喝醉了;茗烟偷书一段,讲“茗”就是香茶,“烟”就是沏好了的茶的.香气。一个小人物的名字竟然也这么有来历。因为讲解中还配上红楼梦电影,我看到茗烟偷带进院子的书竟然有《西厢记》、《牡丹亭》,原来贾政不允许宝玉读这些书呀,我妈妈爱读这些书,所以我也可以随便看,这点比宝玉强得多。
周汝昌大师说,曹雪芹有个优点,叫“一树万枝”,脂砚斋说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正因为这样,我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只看“百家讲坛”,后来就看不懂了,所以渐渐觉得无聊。于是又从头看红楼梦旧版电视剧,前三集很有意思,可后面人物多了,我又贪快,又看不懂人物关系了,需要慢慢看才行。
今天,妈妈找了个红楼梦评书,我原以为评书更难听懂,没想到刘兰芳讲得真清楚,声调抑扬顿挫,“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最后一句,竟然不知道是唱还是哭,有一种伤心的感觉。我希望慢慢听,好好理解人物关系。我打算边听红楼梦的评书,边看红学讲评,穿插看看电视剧。最后再读《红楼梦》原著,这样就能清楚多了吧。
红楼梦的读后感2
很多人应该是不爱看《红楼梦》的,它的篇幅较长,且晦涩难懂,而我却偏偏对它情有独钟。里面的人物性格分明,里面的故事凄惨婉转,它见证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阐述了盛筵必散的道理,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
《红楼梦》里最著名的便是宝钗黛的爱情故事,然而我对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影响深刻,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长子贾珠死后宝玉成了王夫人唯一的儿子,仅有的依靠。王夫人把宝玉视为命根子,对他寄于厚望,期待着宝玉能像他大哥那样爱读书,求上进。将来科举入仕光宗耀祖,振兴门户。自己这个做母亲也脸上有光,老来有靠。可偏偏宝玉只喜欢读闲书做闲事,整天都混在姐妹丫环那里。王夫人眼看自己的希望要落空,岂不伤心难过?王夫人作为母亲这样并没有错,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好呢?何况当时的环境就是如此,男人要有岀息只有做官。可是王夫人并不了解宝玉是一个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办事的人,宝玉经历了这场变故后反而会离王夫人更远。
王夫人可能就是古代封建社会父母的代表,对自己的子女给予厚望,然而他们总是会被自己的爱蒙蔽,以至于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和想法,总觉得自己能够改变一切。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更多的父母选择给子女自由,给予子女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我发展。
《红楼梦》中对宝钗的描写是这样的,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这恐怕是许多家长心中完美的女子形象,然而却不得宝玉的青睐,宝玉本身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形象,所以他偏爱清新脱俗的`黛玉。读到最后,宝钗假装黛玉嫁与宝玉,黛玉绝望而死,宝玉出家当了和尚,这场大家族里的“三角恋”最终成为了一大悲剧。
一段好的爱情,必然少不了的就是三观相符合,宝玉为什么偏爱黛玉,就是因为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思想价值体系,两个人的灵魂是高度契合的,只有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才有可能长久地相处下去。
红楼梦的读后感3
最近热映的李少红版《红楼梦》可谓争议不断,之所以有争议,抛开电视剧制作本身的不足外,更多的是人们对于名著的多元化解读。今天下午我们分组讨论课本中的“每课一得”等四个栏目,此情此境与对“红楼”的观赏有几分相似,都是议论纷纷。
不管是影视剧的拍摄还是教材的编写,它们都需要一个蓝本,影视剧需要的就是剧本,教材的编写依据就是国家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编者依据《课程标准》可以编写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比如说有人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等等。不管什么版本它们都是本着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原有教材“繁、难、偏、旧”的现象,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原则来编写,但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具体环节的设置上肯定不同。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就设置了课后的四个环节:“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这种设置在体现编者编写意图的同时也体现了锻炼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但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一方面觉得有些栏目非常实用,比如“每课一得”,另一方面又觉得有些栏目不好操作,比如“活动建议”。面对难以割舍的情况我们如何是好,有争议当然是好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挖掘这些栏目的内容,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需要,比如说你可以用“每课一得”作为你的'课堂总结,你可以把“材料阅读”作为给学生探究的问题,还有把“活动建议”成为我们“活动课”的好素材。我想这是不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只要我们做个教学方面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教材的魅力所在。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经典名著《红楼梦》会不断的翻拍,出现更多版本的“红楼”剧,我想说的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挖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终有“长风破浪时”。
红楼梦的读后感4
由于时间和年龄的限制,对于红楼梦这本书也只能大致的理解一点点。
红楼梦这部书,起初整体看上去,给我的感觉就是故事情节多而杂,人际关系缠绕如麻。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难以捉摸,还有在贾府众多女性中的“强者”王熙凤的极大。
细致看过书中的序言和偶然在电视中听到专家的研究与讲座,我才略知一点书中的情节及它的。使我知道了读《红楼梦》应把它当作事件阅读。这本书的作者用典型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封建社阶级斗争,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的残酷和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文化的不可避免的崩溃的必然趋势。这部书所描写的其实就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封建社会贵族的过往繁荣破败的.历史。
这“四大家族”不仅是当时地界最有权势及富贵的大乡绅。而且相互之间联络有条,一衰便衰,一荣便荣,可谓行霸一方,他们残忍骄横,无人敢惹。他们可随意打死人而不偿命。为了自己的享乐他们可致被害人于死地,可使人家破人亡。他们经济上豪华,奢侈,挥霞无度实际上是当代整个贵族阶级腐朽的缩并。他们不劳而获仅靠的是残酷的地租和大量的货币诈取。他们采取的完全是残酷压迫剥夺斗杀来维持他们挥霞无度的奢侈生活。
再那残忍很辣的王熙凤,他可算是个荣国府里的一个人物。她嘴尖舌滑好弄权作势。他公开说:“凭什么事,我说了算。在这一言辞下他弄权害死了几条人命。什么鲍二嫂、尤二姐和她腹中的胎儿,都用最狠毒的手段害死。然而这一切在客观上揭露了建立在这样社会基础上的政权不正在走向死亡之路。
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位”巾帼英雄“和他的家族难道能逃脱覆灭的下场吗?
红楼梦的读后感5
《红楼梦》是一本古典文学爱情悲剧,书中以宝玉,黛玉的故事为主线,为我们描绘了“金陵十二钗”——十二位性格不同的女子各自的命运,也衬托出了贾府由盛至衰的残酷现实。
黛玉和宝钗是文中主要的两位女子,她们都才华横溢,但是她们的性格却天差地别。先说黛玉,她说话总是尖酸刻薄,时常多愁善感,哭哭啼啼,作的诗都是比较凄凉的文笔,是因为她寄人篱下,从小就面对着残酷的现实,她总是对他人充满恐惧。这样的人往往不受欢迎,朋友也一定不多。而宝钗从小衣食无忧,接受良好的性格和文才两方面的教育,所以她总是为他人着想,心比较开阔,性格比较大度随和,她的诗文笔乐观,美好,连小丫鬟也喜欢和她亲近。这样性格的人都很受欢迎,不管和谁都能做朋友。
我们不只需要聪慧的头脑更要良好的性格,因为性格往往决定着命运。一个良好的性格可以使你事半功倍,一个良好的性格可以使你拥有成功的命运,“德智体美劳”我们把德字放在第一位,说明EQ往往比IQ重要。而在生活中的我们有做到吗?比如,“孝顺”,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做到孝顺父母,是人之根本,我们不用做得轰轰烈烈,只要在父母劳累时为他们沏杯茶,或捶捶背,在空闲时陪他们聊聊天,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回报他们……做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再比如“尊敬他人”别小看这四个字,它可以让你在学校拥有朋友,可以让你受到别人的'尊敬,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
性格决定命运,不管好的还是坏的性格都陪伴你一生让我们拥有良好的性格,去展望自己美好的未来。
红楼梦的读后感6
讲真,这部36集的剧我看了两年多才看完。一方面是因为对结局基本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剧节奏的确很慢,适合有兴致有心情时观看,所以我往往是想看时就点开一集静静欣赏。不过,最后六七集我是一口气看完的,因为原著我只看了前八十回,高鄂的续作我并没有兴趣看,所以电视剧后面几集,演的是后四十回的内容,节奏相对加快,嫁的嫁,死的死,内部矛盾爆发,一步步演绎贾家的衰败和倾倒,让人唏嘘不已。看到黛玉、迎春、探春、湘云、宝钗等人的悲凉结局,我赶紧打消了看原著前八十回时对她们衣食无忧、吟诗作对、赌书泼茶生活的`一丝羡慕,封建时代女人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力和无奈,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张爱玲说她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就是断臂的维纳斯,没有人知道曹雪芹具体会怎么写后面的情节,这是最大的遗憾。但是,这部剧请了一堆红学大咖,经过严密的研究,在不违背曹雪芹前面写的判词、诗句等伏笔原意的前提下,进行了合理的续写,让我得以欣赏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从整体上看,剧组没有对宝玉黛玉的爱情着墨太多,更注重的是整个家族发生的故事,这也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名门望族的生活风貌和思维模式。
87版《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三十年快过去了,经典依然是经典。从演员到道具,从服饰到配乐,都称得起精致二字。男演员眉清目秀,女演员就更不用说了,那个时代的美女是真美人,美得千姿百态、风情万种,脸是典型的具有东方美、古典美的脸蛋,不是清一色尖下巴锥子网红脸,拉近镜头你看到的是炯炯有神的眼睛,而不是空洞无神的隐形眼镜。
电视剧看完了,那几首经典的配乐依然在耳边回荡,又想多去看几本红学著作,毕竟,《红楼梦》里所蕴含的人生况味是一生都读不透的。
红楼梦的读后感7
在读《红楼梦》的时候,看见黛玉和湘云对诗有道:冷月葬诗魂,与前面的“闲塘渡鹤影“恰好对上,喜得我拍案叫绝。
友人说我像黛玉,虽面上一笑,但自己心底仍觉得不比她那般才情诗意,风流可爱。既提之,少不了在此谈黛玉了。
第一次看《红楼梦》对黛玉印象只是浅浅的:一个爱撒脾气的病弱才女。大了,多品了,才对她有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咋看去,黛玉多愁善感,待人遇事略显刻薄。仔细想,才明白她的无奈,内心压抑无处诉说,她最真的不是人们所夸大的多愁善感,而是一点天真狡黠,善雅虐。
“雅虐”现代化的语言便是毒舌,正如宝钗所说:“幸而凤丫头不认识字,一概是世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用春秋的法子,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正是这雅虐打动了我。其实黛玉多数的`虐皆是为了宝玉。因为珍惜,因为在乎,才会打趣,甚至为宝玉、宝钗的事暗自垂泪,后也因此香消玉损,令人动容。
人说黛玉的美是一种艺术,“呜咽一声尤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但她的人是如此立体鲜活,不只是“晓风染白莲”,而是“彩内心似牡丹,姹紫嫣红开遍”,可此花有殊色,只为一人开。她丰富的内心惟有宝玉懂得,而宝玉的内心也只有她懂得。宝玉不肯求功名,她懂;宝玉想要喝些酒,她懂;宝玉让晴雯送两张旧帕来,她懂。她明白其中这深厚的情义!她不在乎封建传统和宝玉一起看《西厢》,大胆作诗求词,同他一起不屑于旧社会礼仪的束缚。
是啊,挥毫作诗,诗绝女子是她;一笑一颦,宛如天仙的是她;抛父进京,无依无靠的是她;荷锄葬花,稥泪暗滴的又是她;然而红颜薄命,泪洒空楼的还是她。这样一个绝色倾城,一身诗意的女子,再多瑕疵也掩不去她的玉质冰清。
此时,黛玉在我眼中不在是一个虚构的了,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思绪又回到香逝那夜,想必只有一弯潇潇冷月葬与诗魂吧!
今夜,月色亦潇潇!
红楼梦的读后感8
寒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它真不愧为是一本奇书,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薛宝钗无疑分别是《红楼梦》的女一号和女二号,贾宝玉、林黛玉两人感情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感情杯具。作者曹雪芹透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完美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让贾宝玉娶了戴黄金锁的薛宝钗,以至于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红楼梦》的故事太感人了,写得个性精彩,故事环环相扣,我时常投入不己。读了它,我还真懂得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很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十分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
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能够用在他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黛玉离世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个人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在一齐玩耍,两人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分要好,这在当时是社会所不能容的。
但是,作为当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读了《红楼梦》后就十分佩服曹雪芹,他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来,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站在我的眼前,同我说话似的,让我跟他们共同欢笑,共同悲伤,共同成长。我要学习他的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的读后感9
从小就听说过四大名著,但我并不太热爱看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觉得枯燥无味,未读前,我认为《红楼梦》并无过人之处,他们之间的爱恨只不过是儿女情长,初读时我实在看不懂,后来又买了动画版,简简单单地看了一遍,回头再看原著,我又有了新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所想要描写的情景与感受! 康有为说:“红楼须别到,贾府大富贵。”自然《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中心,讲述一个封建大家庭由富贵走向衰败的历史,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独自一人来到贾府一一荣国府,渐渐地与性格顽劣的.宝玉相恋,却被凤姐使掉包计,便使宝玉娶了宝钗,而林黛玉得知这一消息吐血身亡,贾宝玉也心灰意冷,我从中感受到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也许很多人看完了《红楼梦》都在不停地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不能相依相守的悲剧,而痛心哀婉,或者讽刺感叹,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落寞和家庭之间的复杂与势力斗争。可有句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却很欣赏作者的写作艺术手法和书本的艺术价值,作者构思精密,语言精确,每一首诗都是作者的文化精华,书里常常提到众仁论诗的故事,这种氛围让人羡慕,想想古代文人雅士都通过流水传送酒杯来赋诗叫曲水流觞,这多叫人羡慕啊!《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能体现人生趣味,与读者能有心灵沟通,让人打心里为那人物感到怜惜。这种心灵与感动,在今世仍有巨大的魅力,我也不禁感叹这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以上是我读完红楼梦对书中内容的感受,红楼梦内容深奥,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书中一个个大胆的想法,触动着我,伴随着我成长!
红楼梦的读后感10
《红楼梦》是一部无可挑剔的作品。
以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为主线的一部爱情小说,暗线却是各大家族的纷争与对当时社会的批评。
从贾宝玉与林黛玉相识那一刻起,我便知道两人的命运必定会纠缠在一起,必定会被命运铐上枷锁。
文章描写细腻,不论对人物的性格还是外貌还是神态的描写都及其丰富具体。所以看到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段,我的泪水不禁打湿了书本,在命运与家族面前,她的选择是那么的犹豫与不甘。
她与贾宝玉互相深爱着,可是历尽千辛万苦也无法走在一起。而深爱贾宝玉的薛宝钗,虽是大家闺秀,不论相貌才华都格外出众,可是贾宝玉却选择了寄人篱下的林黛玉。
在贾宝玉的世界里,爱他和支持他是两个概念。强逼他学习,强逼他背诵四书五经的是薛宝钗,而一心支持他,陪伴他的是林黛玉。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的贾宝玉却不喜学习,他想与世间官职纠纷远离,想成为一个潇洒公子。的确,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
可在那个封建时代,家族与命运是决定一切的。不甘平庸的贾宝玉,最后竟出家成佛,过上了清贫却有意义的生活。
《红楼梦》中没有一个真正的好人,更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不论是见风使舵的王熙凤,还是狗仗人势的王夫人,或是调皮捣蛋的贾宝玉,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缺点,这也是《红楼梦》的.优点所在。
这部优秀的作品让我看的潸然泪下,对三人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同情,对各大家族的衰败充满了怜悯,对被束缚的贾宝玉充满了同情,对身世悲哀的林黛玉充满了怜悯。
《红楼梦》是我精神的所在,是我印象中最优秀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的读后感11
在暑假快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读了一本让人记忆犹深的红楼梦,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
这个本书主要讲的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贾府,里面有一个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他们三个人发生的故事。
读了红楼梦后,我对贾宝玉这个人物极其不喜欢,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他明明是个大男人,骨子里却像女人一样柔弱,遇上一点儿悲哀事,就立刻哭了起来,有时候还哭得厉害,眼泪如破堤的洪水一样“哗哗哗“地往下流;其二,贾宝玉不喜欢读仕途经济的书,说这些事情俗气,那他整天和女人混在一齐,想的、做的、写的.都是女孩的事,难道这就不俗了吗?我认为,男儿志在四方,就应出去打天下,不就应老呆在家里吃吃玩玩,和女孩子在一齐取乐,这有失男性的尊严。
但是话又说回来,根据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原则,我觉得贾宝玉还是有不少优点的。首先他为人处事十分和善,他作为皇亲国戚又是贾府最得宠的少爷,他没有架子,经常和丫头和下人混在一齐,同情他们,即使他们做错了事情,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从不会责骂他们,这说明他有人与人之前平等的思想观念。其次,贾定玉是一个性情中人,当紫鹃开玩笑告诉他林黛玉明年要回老家去时,他立刻就发呆生病了,这说明贾宝玉同情很专一。
但是,我还是想说说这个林黛玉,她可爱哭了,跟贾宝玉一样,每次都因为一点小事就哭鼻子,真是爱哭鬼。但是他也有好处,他琴棋书画样样样样都精通。却在贾宝玉成亲的夜晚,凄凉地死去。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的读后感12
《红楼梦》是一部流芳千古的书籍,其中讲述的不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又不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没有同为四大名著《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的惊心动魄。
那么,《红楼梦》为什么可以受到数以万计的广大民众的喜欢呢?我觉得,因为它所讲述的是一时代人的爱恨情仇吧。
书中的他,是一个封建家庭中的不肖子。这个人随心所欲,集万千荣华为一身。但他不愿做温室里的花朵,“叛逆的性格”使他不同于普通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有他那样的优裕生活呢?
即使如此,如果可以把现代社会的生活比作大棚,那我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受到父母长辈的百般呵护宠爱。其实,我们应该做一棵野草,如春天的野草一般,像贾宝玉一样,做一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
当然,我们还可以做一只雄鹰,翱翔天空的`雄鹰。
当我从书中看到那个流芳千古的才女,仿佛感觉到她的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做出令人津津乐道的含泪葬花。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和林黛玉一样,读尽四书五经,玩尽琴棋书画呢?
我想,她那的好书精神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了。一个多愁善感,对万物保持着怜悯之心女孩,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少年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如她一般有着一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对万物保持着爱的心呢?
读黛玉,但我们不能去做一个傻子,做一个只懂琴棋书画,安静的坐着的“傻子”,我们要做做一个遇到了老人,会去问他需不需要帮助“傻子”。
读《红楼梦》让我十分受益。从书中每一个人物间,似乎都能窥视到自己。愿我们如林黛玉一般聪慧,薛宝钗一样优雅,贾宝玉一般随性,宝黛一样天真!
红楼梦的读后感13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伴随着一代文星的陨落,一部绝世巨著《红楼梦》随之问世!就如同后世研究红学的人们所讲的“文星虽陨落,西山仍悲怆。”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也将为后世永远铭记!
《红楼梦》一部精工细描的绝世之作!不同的人读出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心境读出不一样的境遇!《红楼梦》中每个人物的塑造和描绘都那样的深入人心,让后人百读不厌!而它的作者曹雪芹,用他一生的遭遇,将自己坎坷的人生缩写在这本绝世之作中!读后让我感慨万千——"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我们的'霑儿哥一语道破了他的悲欢命运!
《红楼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一生的境遇。我常想:如果他的人生一帆风顺的话,或许这世上不会有《红楼梦》。悲愤出诗人也好,末世出才子也罢!事实就是这样,几经家变,注定了他要走这条艰难而伟大的道路。我们怜惜文星的悲欢命运的同时,也感恩命运的安排,让一代文星为后世留下了这一万世流传和铭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我们的霑儿哥,虽英年早逝,抱恨而终,但他在《红楼梦》中,前八十回的思想价值,艺术成就已经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境界。那种在极其艰苦条件下,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为后世所敬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别去怨恨命运的不公,命运既然安排我们经历一些人和事,必然是有它的意义!我们应该坦然的面对多麽的人生,在生活的历练中学会逆风而行,学会成长!经过暴风雨的洗礼后,我们的人生应该更明朗,而不是颓靡不振、继续阴暗!
红楼梦的读后感14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名著《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则非名著《红楼梦》莫属了。
名著《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名著《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名著《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的读后感1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其巅峰之作的评价。对我而言,再一次读完《红楼梦》,用曹雪芹的话来形容就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恐怕是曹雪芹的自叙吧。文章以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为背景,勾勒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描绘了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芽。《红楼梦》的结构宏大、情节细腻生动、细节入微,其中的人物刻画更是栩栩如生,真实得令人难以置信。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袭人、薛宝钗、贾母等众多人物生动传神,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一个国家、一个家族的兴衰盛衰,谁能够预料,谁又能够掌控呢?《红楼梦》即是如此,现实生活亦是如此。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繁荣昌盛,而贾家则最终纷纷走向衰亡,我虽然没有猜测到这一结局,但却不可避免地对之感到悲伤。
宝玉出家,黛玉、贾母的棺木被带回南方安葬,宝钗只能悄然泪下,袭人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王凤因病而逝……为什么曾经繁荣昌盛的家族会突然之间全然消逝呢?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归彼大荒。”珍惜眼前的生活,让我们开始紧紧抓住学习的.每时每刻,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成为一个有尊严且修养的人。封建社会的压迫扼杀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阻碍了思想的自由,而自由正是生命之花。宝玉、黛玉的悲剧向我们展示了平等和自由的宝贵,也揭示了封建伦理道下人们的悲哀。无论地位如何,尊严都比权贵更加高贵。
“梦”尽是忧伤,满纸荒芜,唯有辛酸泪水。但无论如何,尊严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
【红楼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6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11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18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8-02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06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3-19
《红楼梦》的读后感07-02
红楼梦读后感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