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读后感

时间:2024-10-28 18:17: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伶官传序》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伶官传序》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伶官传序》读后感

《伶官传序》读后感1

  《伶官传序》讲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用了十五年时间为父报仇,平定天下,却因为宠幸伶人而亡国身死的故事。欧阳修在文中感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是啊!难到成就霸业困难而失去它容易吗?

  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通过兄弟间手足相残的方式登上天子宝座,励精图治,取得了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但在位晚期宠爱杨贵妃,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终日不理朝政,导致了安史之乱的暴发,自己亲手缔造的大唐盛世也付之东流。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起兵,攻下咸阳后自封西楚霸王,拥兵自重的刘邦起兵攻打项羽,于是项羽便与刘邦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因为骄傲自满使韩信投奔刘邦,又猜疑范增使范增辞官回家,粮草不足,手下离心,最终败给刘邦,曾经的`西楚霸王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一个成功的人不能放纵自己,要守住自己努力拼搏的成果。祸患常在微小之处积累,美好的德行和品质常被溺爱的人和事困扰,我们要细心发现生活中的小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不要像李存勖那样毁掉了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

《伶官传序》读后感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错的。一片完美的江山,呜呼,弹指一挥间,烟消云散。

  李存勖,遥想当年,攻燕国,灭梁国,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就连天下豪杰都不能与他为敌。可是,庄宗并没有掌握这一盛世,后来的他,而是享受于安乐之中,宠幸伶人,不顾国家大事,只顾一己安乐。

  后唐庄宗,本是一代枭雄,雄姿英发,平定了乱世,可最后,伶人擅权乱政,使朝廷上下互相猜疑,导致最后的.“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衰败时,伶人们使他困顿,自己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人耻笑。玩物可使人沉迷,沉迷可使人丧志,李存勖宠幸伶人,丧失理智。像当年的吴王夫差,原本有实力平定天下,却不听众臣劝告,宠爱西施,甚至丧志,最终导致被彻底打败。

  关羽大意失荆州,项羽自刎江边。之所以他们都是失败者,是因为他们都没有谦虚地对待实事,他们和庄宗一样,骄傲自满,导致丢了性命,被天下人嘲笑。

  唐代诗人杜牧,少年得志,而且自己位列三公。但是,他并没有骄傲,而是心无旁骛的工作,将名利置身于度外,虚心对待每一件事。

  “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在微小的地方积累,聪明勇敢的人多会被所溺的事困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总把忽微不放在眼里,那么最终会酿成大患。

《伶官传序》读后感3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挫折与坎坷,也会发生一帆风顺的好事。我们在从低处爬向高处很困难,但是从高处滑落却很简单,如果想站在高峰不掉落,那更是难上加难。

  庄宗继承父亲遗志,为了报仇雪恨,发奋图强治国,最后终于消灭了仇敌。平定了天下之后,庄宗就没有了奋斗目标,无所事事,每天只跟伶人在一起,一个武夫兵变,四方响应,庄宗岂不身死国灭?

  庄宗用了十五年的时间为父报仇,平定天下,却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身死国灭。这些却是人为的缘故。《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得益。”自满会导致损失,谦虚会使人受益。庄宗李存勖的忧患和勤劳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使国家灭亡。

  于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成了欧阳修的警示之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越王被吴王打败,他忍辱负重给吴王做了几年奴隶,才获得回国的权利,且要年年向吴王进贡,这几年中越王和他的大臣讨好吴王,使吴王不再警惕,吴王用了越王进贡的熟种子,颗粒无收,导致国家大乱,越王趁机向吴王进攻,大获全胜。越王正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带着奋斗目标,能屈能伸,才大获全胜。

  顽强的斗志使庄宗、越王成功,丧失斗志也会使他们失败,这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即使有一件事成功了,也不能骄傲而丧失斗志,最终还会失败,从高峰掉落。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顽强的毅力,不断努力,才会事事有成!

《伶官传序》读后感4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提到:祸患长积于忽微,而智者多困于所溺。他深知官场的不便,但又抱着一颗赤胆之心,满腔热血,只为报国,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的文风,此文风一直影响到后世。

  欧阳修的诗词,比如《生查子》《南歌子》《玉楼香》《阮郎归》。无一不反映曲子词“离愁别绪”的特:“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好美!“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好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好伤感!在遭遇官场被贬以及坎坷的爱情的痛苦,大概欧阳修只想能够寄情山水,一心一意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吧,也许是希望“草薰风暖摇征辔”吧!

  对于欧阳修的文才,在当时,人人都有目共睹,自愧不如。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天,欧阳修要进城,可是错过了时间,城门已经关上了,但他又急于进城。看门的'一位兵士知道欧阳修是个才人,十分会对对子,他就让欧阳修对他的对子,对上就可以为他开门。看门人的上联是: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欧阳修想了想,说: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兵士听后,笑了,为欧阳修打开了城门。欧阳修的才情令人羡慕,高尚的人格令人永怀!

  才情横溢的欧阳修最终归隐山水,我想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形容他是最好不过的了,他的一生坎坎坷坷,可他永远充满豪气。散文的婉丽,诗词的婉约无一不留给世人美的享受。我敬佩他的才情,更敬佩他的豪气!

《伶官传序》读后感5

  后唐庄宗李存勖用了十五年时间平定天下,但三年就身死国灭,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使国家动乱,上下离心。庄宗李存勖花了十五年时间平定天下,之后却骄傲自满,恣意妄为,因为一时的胜利就处于长久的安逸享乐的状态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处在安逸的.生活中停步不前是致命的错误,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同样的。

  在远古时期,恐龙凭借着自己巨大的体型在地球上称霸,但在灾难来临之前它们并不思进取,停止了自身的进化,当灾难过后,恐龙灭绝全部成为了化石,但是那些不起眼却不懈努力的生物活了下来。

  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不止有李存勖,在唐代时就有这样一对相反的例子。太宗李世民一生励精图治任用贤臣虚心纳谏创造了一个盛世。可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早年不懈努力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了一个最鼎盛时期,但晚年安于享乐,任用奸臣,宠爱杨贵妃,不思进取反而遗留祸患,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大唐走向衰败。

  在我们的身边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半途而废导致失败的例子有很多。但是如果把握住自己,做到自律,这样才能走向成功,不被淘汰。

  这就是《伶官传序》给我的启示。

《伶官传序》读后感6

  后唐君主李存勖替父报仇,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才创造了后唐这个国家。欧阳修曾评价他:“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但他后来却放纵自己,宠爱伶人,使自己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身死国灭。

  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忘乎所以,只看到自己好的方面,完全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且还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那么这个人就离失败不远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初期,选官任贤,大度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可到了贞观中期,他便开始奢侈享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过:“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唐太宗欣然采纳,他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国家又恢复了盛况。

  唐玄宗登基后,前期他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在经济和军事等多个方面采取了新的`措施进行改革,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趋于稳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在后期,他却沉湎酒色,荒淫无度,怠慢朝政,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因此由盛转衰。这不正是“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吗?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在任何时候,不管我们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该放纵自己,要做到居安思危。

《伶官传序》读后感7

  古人云:“满招损,谦得益”,这个道理虽然许多人知道,但却经常被忽视。五代的后唐庄宗李存勖,用十五年的时间平定了天下,但仅过三年就被看似微不足道的伶人乱箭射死。这正是由于他极度的'自满导致的疏忽大意,因为“大意失荆州”使自己国破家亡。

  三国时期,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在镇守荆州时,因为极度自满而不听左右的劝告,被手下背叛,失守了荆州,在麦城被吕蒙生擒,丢了性命。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进攻前苏联,德国当时并不把前苏联放在眼里,扬言二个月就可以完全占领苏联,但在一年后,德国的部队不但没有征服苏联,还完全丧失了战斗的主动权,被苏联击败。

  由此可见,自满是很多人走向成功最大的障碍。它可以将即将登上胜利顶峰的人推入悬崖,使即将嬴得金奖杯的人抱憾终生。人们在即将要成功的时侯,总是会认为马上要赢了,从而掉以轻心,与成功失之交臂。这就像是一盘棋,在一方将要胜利时被眼前形势冲晕头脑,走了漏招,反而被对手将杀。

  生活中有些事往往只需多一些认真,少一些疏忽,历史即可改写。比如关羽多一分谦虚可能会守住荆州,袁邵多一分谨慎也可能赢取官渡之战。我们应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而避免“大意失荆州”的悲剧发生。

《伶官传序》读后感8

  庄宗李存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灭梁系燕,还矢先王。欧阳修称赞曰:“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可是同样是庄宗,为什么在“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的大好形势下,被几个伶人所困呢?原因就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没有被敌人打败,却败给了自己对细节的忽视和危机意识的缺乏。

  小细节能酿成大祸患。上战场前,铁匠发现国王的战马马掌钉上缺一个钉子,战斗在即,国王根本顾不上这颗马掌钉,就匆匆的上了战场。突然一只马掌铁脱落了,战马跌倒在地,没等他再次抓住缰绳,受惊的马跳起来就跑了。一见国王倒下,士兵们就自顾自地逃命去了,整支军队瞬间土崩瓦解了。敌军趁机反击并俘虏了国王。这场战役,查理三世丢了整个英国。

  唐玄宗李隆基曾经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这个曾以“吾貌虽瘦,天下必肥”为口头禅的明君,在开创开元盛世后,逐渐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追求享乐和怠于纳谏,史曰:“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愣是自甘堕落,宠信奸臣,把开元盛世亲手粉碎,让唐朝由盛转衰,濒临亡国。被奸臣伎俩所蒙蔽,不正是忽视细节的结果吗?

  其实学习中也一样,不能只顾仰望太空,更需要脚踏实地。重视并努力完善细节是打好基础的必需,不忽视细微才能学得更扎实、少犯错误,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才能减少过失,把工作干好。

  庄宗啊庄宗,如果能注意并完善细节,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面对日常政务,你就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伶官传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伶官传序》教案01-19

伶官传序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1-06

《兰亭集序》教案12-12

《滕王阁序》读后感03-28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03-05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09-25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05-23

给面试官的感谢信12-24

小班认识五官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