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美书简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美书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美书简读后感1
看完《三体》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场景,一是地球三体组织的巨型海船通过巴拿马运河最窄河道(宽一百五十多米)时,船身被河道两岸竖起的两根柱子上的纳米细线切割成了厚50厘米的薄片,当它被切割后撞向河岸时,把岸边冲出了一波土浪,船身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散开成一片片薄片。当时政府通过这样的手段得到了三体世界的信息。
另一个场景是地球舰队拦截下了三体人向地球发射的第一颗探测器,近距离观察,它呈完美的水滴造型,任何一个角度都是光滑圆润,探测器表面在放大镜放大到百万倍的时候仍然光洁无暇,它在太空中是如此的美丽。但是当地球人正感慨它的巧夺天工时,水滴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内以极快的速度以及诡异的运动,摧毁了地球一千艘战舰,屠杀了数百万的人类。
这两个场景场面都十分宏大,整个过程呈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酣畅淋漓,我以为这也是一种美。
以前我认为生活中的美应该有两种,可见的有形之美和不可见的无形之美。这种划分比较粗浅,也很无趣,而且到此即止,无法再深入下去。我想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伴随着经验,比如你看一部电影,看完了之后总可以在你的心中为这部电影打分,而你的打分依据,其实更多的是参考你以往看过的电影,可能潜意识里已经将他们进行了排名。而我对美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完全无法打分,甚至不能判断三体的这两个场景是不是一种美。
为了解答此类疑惑,这个月我看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书简》,看完之后感觉这两本书确实只是小册子,更多的是表达作者的感想,推理论证的部分很少。不过依照这两本书的观点,我笔记开头所描述的两个场景,其实不能算美,只能算一种快感,是满足了人的一种需求而产生的快感。我也比较赞同这种看法,不过至于详细是哪种快感?为何会误认为美,美的界限是什么,这两本书还不能解答,有待以后深究。
除了这个疑问,《谈美书简》让我感触最深的其实是最后附上的作者自传。朱光潜生活的年份是1897-1986年,1966年的时候他69岁,百度百科上以一句“受到不公正待遇”一笔带过,在这篇自传里,朱光潜除了美学以外,没有提到关于文革的一句话,只说在1949年的时候,蒋介石派飞机接他们去台湾,他没有去,解放后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到自己以前美学研究方面的不足,年纪虽然已大,仍然尽力专研云云。看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很疑惑,我对朱先生以前的美学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原委没有什么了解,无法分辨朱先生解放后认为的以前美学研究方面的不足是否真是不足,还是只是受制于当时的思想。
近期刚好在看他翻译的黑格尔的《谈美》一书,书里面黑格尔认为艺术所要表现道德一面以及人自身的原始性一面,两者永恒对立,人应该认识到两者终将和解(简略表达)。而在朱先生的`注释里,认为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反映了剥削阶级畏惧斗争鼓吹妥协的心理”,看到这段注释的时候,不禁感慨,既觉好笑又觉得心酸。
经历新中国解放以及后来文革的中国知识分子一定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变化,老舍就曾在自传里面说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听来就像是一个绝望的人最后发出的疑问。他在解放初期满心欢喜,诚心诚意的改造自己,后来发现所有事情都走上歧途,而自己却不知道错在哪里,身心已然崩溃。我不知道朱先生经历这些事情时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但这就是人自身的局限,当时代大背景出现变动时,一个个小人物只能随波逐流。
我想,作为一个小人物,我们无法牵动时局,有些时候可能都做不到随波逐流。但人在成熟的过程中,更应该不断的去探求事物本质,逐步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无论时代背景如何,只要一直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至少不会乱了心志。
谈美书简读后感2
我相信,一本书便是一个世界。这个假期,与《谈美书简》为伴,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美学世界。它伴我在美学世界中探索前进。
朱光潜老先生的笔触是亲切的。捧起《谈美书简》,细细品读,感受到的,是内心的震撼。这本书以信的形式,解答了许多问题和误解,从现实生活和抽象概念中的美谈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从人谈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切,都令我感触颇深。
什么是美?恐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都对美有着一定的认识,只不过也许我们的认识不够全面,所以我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和人交往中、学习中修正自己的见解。要做到真正的美,是很难的,因为美需要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倾向与通过外在丑来衬托内在美,因为美丑的对比会使丑愈加丑,美愈加美。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因为美感源于人的意识和劳动,客观、主观兼备。那么,每个人的美感是否都不相同?其实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所以即使是不同的人,对于某些事物也有共同的美感。这就产生了“共同美感”。书中提到,有关共同美感有一个“禁区”:许多人认为它否定了阶级社会的存在。其实不然,美感是人类对于使人愉悦的事物产生的快感,但它又不同于简单的快感,因为使人愉悦的事物并不只令人感到简单的“快乐”。悲剧中有美感,大自然的风景中也有美感,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而生活中的食物给人的感觉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其实人各不相同,天性总是相同的,因此共同美感与阶级并不矛盾。
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美感,就必须要谈一谈人。作者在书中提到,“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我认为,美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因此人与美息息相关。审美活动与人本身是无法分割的,不能将人的某种能力剥离来和美产生联系。人是一个整体,审美活动就与整体有关,不能以偏概全。所以同样,审美活动与美一样,不能主客观分离,需要辩证来看。
生理学中也有许多方面与美相关,比如节奏感、移情作用等等。正是因为艺术家们把握住了这些方面,他们的作品才能产生美感,经久不衰。
书中还谈及许多方面,例如悲剧与喜剧、马克思主义与美学、艺术、文艺创作、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文艺的思想性等等。
读完这部书,我的感慨很深。以前我对美的了解十分浅显,而如今它对我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著书时已有83岁,但他仍以亲切的笔调与我们交流,令我十分钦佩。
同时,作者有关学习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有句话,“勤学重要,苦练则更重要。”这句话令我感触良多。在理解了、领会了的基础上,必须要多加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另外,作者不只一次地提到了辨证思想。这告诉我,凡事要多方面思考,万不能以偏概全,妄下定论。
作者还提到一句话,是画家丰子恺曾说的,“常喜小中能见大,还需弦外有余音。”以我的理解来看,小中见大,弦外余音,正是指令人回味无穷、又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的佳作。正如这本书,让人读书之外有认知,认知之外还有反思。这部书给予我很多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也给予我许多哲思。作者的思想可以在字里行间窥见。书中很多的地方,作者没有妄下,而是采用了“我认为”之类的词,足以看出作者的细致和严谨。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关这部书的感想或许我只能写下这么多,但内心的思潮却是止不住地翻涌。感谢《谈美书简》带给我许多我缺少的东西,也是我明白许多我不曾懂得的道理。这些道理必将使我受用终生。对于美学,我才仅仅是入门,刚刚窥见了这个世界的一角。再次研读《谈美书简》的同时,我必定会继续寻找书籍,争取能在美学中探索更深。同时,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值得我学习,这些都值得我反复阅读它。
“常喜小中能见大,还需弦外有余音。”这句话正如这本书,告诫我要在课余探索心知,要在生活中不断寻找美的足迹。走进《谈美书简》,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谈美书简读后感3
今年暑假,院里要求我们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主要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亲身的体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他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以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作为一名刚刚接触社会不久,各方面认识及素养都尚浅的.大学生,想要尽快摆脱对日后前途的迷惘和困顿。但长久以来,却仍如汪洋中的一叶孤舟,望不见灯塔,只能随海浪盲目漂流。但人是不能没有方向的,不明确目的的生活过之何如?于是便试图从先贤闪光的思想中探寻泅渡的彼岸。自以为平日阅读量不小的我在与那么多高贵的思想交流之后终于从一本薄仅百余页的小册子中嗅到了最浓郁的芬芳。从此便记住了要“实事求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恒心”“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立志“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其实直到现在我仍会时常疑惑:这些看起来如此教条、干涩的话语是如何打动了我的心,让我如此心悦诚服、欣然接受,并且渴望全力实践呢?
我想这是朱先生人格与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许处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心里可能不会产生什么感触,但如果你专注投入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折服!
关于美的起源,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嫁女婚、烈火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意思是说,没的起源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伴随着生活实践的日益丰富和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审美活动的方式也逐渐趋势于复杂和多样。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复强调,对于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根源。这是美学研究最值得注意的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他的长期的美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实践中得来的。在谈到美和艺术与生活实践的渊源关系时朱光潜先生说:“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色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
关于美的探讨,生生世世,总会延续下去,世间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只但愿历史长河里,有人愿静心打捞出《谈美书简》,带着它隽永的文字在人世几度秋凉中寻觅美的踪迹,等待苦涩化做甘甜,等待美,摆出苍凉的手势。行将就木时,他将明白,美究竟是什么。
【谈美书简读后感】相关文章:
《谈美》读后感(6篇)12-01
《谈美》读后感12篇03-03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06-15
员工转正申请书简短06-08
谈读书教案06-21
员工转正申请书简短范文01-27
酒店前台转正申请书简短12-26
员工转正申请书简短的范文07-07
《与美同行》读后感02-12
《谈生命》教学反思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