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时间:2024-08-03 07:42: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边城》读后感(精)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读后感(精)

《边城》读后感1

  中时第一次读《边城》,急匆匆地,有点心焦,只顾着在书中找寻翠翠的爱情命运,读完之后大发感慨、叹息、伤感。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开始我对于翠翠在那美丽的黄昏所感觉到的“薄薄的凄凉的味道”很不理解,想了许久,似乎有了点模模糊糊的感受。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一直记得那种感觉。

  第二次读《边城》,我已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文学院接受了点文学熏陶,于是不再急于情节,细细读来。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翠翠、傩送以及天保的爱情故事,而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放在了书中描绘的宁静、美丽的世界里,品味那淳朴、善良、真挚的人性之美。读完之后还阅读了沈从文的传记和一些赏析文章,知道了沈从文对那片土地的特殊感情,知道了他的古朴的写作语言精炼生动而又贴近生活。这以后再回顾《边城》,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今天三读《边城》,即将大学毕业的我已经积累了许多文学理论知识,但我却只能默默无言。心静如水地读完,依然有一种淡淡的心酸缭绕心间,久久不能释怀。“美丽会让人心变得脆弱”,我忽然想起这么一句话,顿觉深有同感。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题记》中写道:“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这才明白对于我来说,默默无言是对的。“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又岂是我所能把握。对于《边城》,我没有妄加评论的权利。虽有溢美之词藏于心里,欲开口言说,才发觉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表达。用沈老先生的话来说,这种赞美“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我想受侮辱的不仅是作者,还有《边城》。或许《边城》本身就是《边城》的好诠释和概括,除此之外,任何的对《边城》的评论都是拙劣的。在《边城》这样的作品面前,只要安静地欣赏,细细品读就好。

  去年电视剧《血色湘西》热播,我也曾痴痴守候观看。电视画面唯美,情节跌宕起伏,爱恨情仇,生生死死,可谓精彩动人。当时一直觉得《血色湘西》是根据《边城》改编的,二者很有相似之处。今三读《边城》,不以为然。

  我想《边城》不仅是沈从文的故乡,而且是你的、我的、所有人的故乡。

《边城》读后感2

  沈从文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者,他的身上永远保存着纯粹的那种乡土气息和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作品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都让人为之动容。《边城》是他的一篇关于翠翠和傩送爱情故事的短文,也是一部沈从文对边城纯朴美好生活描写的合集。而在文集里《边城》这篇短文的描写则更加细致。是沈从文具代表性的文章,能够较为完整的体现出边城生活的全貌。

  翠翠是渡河人的女儿,她的父母并没有带给她多少的爱,但是因为有一个善良的爷爷和这片好山好水的陪伴,她也活得顺遂自在、无忧无虑,是个天真美好的小女孩。但是傩送和他的哥哥天赐的出现打破了她的平静生活。两个非常优秀的'适婚男孩子都对翠翠倾心,但是兜兜转转、误会的出现、还有浮朴的边城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使本该美好的生变得不那么顺其自然了。

  天赐因为翠翠喜欢的是傩送而选择出行游历却不慎离开了这个可爱的边城小镇。这就是悲剧的开始了,傩送因为天赐的意外去世而对翠翠和她那个一心想要外孙女儿后半生在自己离开后有所依靠的爷爷产生了间隙。因为对翠翠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变,这个改变让本来能够找到如意郎君的翠翠的后半生可能没有了一个好的依靠。这时爷爷着急了,他由开始的主导地位变得劣势了,他担忧着翠翠的后半生,然而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在一个风雨夜里,翠翠的爷爷去世了。翠翠变得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傩送也没有回来。

  “到终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了……”这是《边城》这篇文章让人无奈和感到绝望的,也是这个美好边城生活的一种悲剧,因为来自这儿的纯朴人们的感情太过真挚导致了后傩送的矛盾。

  《龙朱》这篇短文被编辑到《边城》里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选择,因为《龙朱》也很能体现出沈从文的写作特点和存在于他脑海里的观念。龙朱这个很完美的男子也会世间周围人的爱戴和敬畏下不敢亲近喜欢上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并为之喜为之愁。这些少数民族的形象在沈从文的笔下是那么的美丽,是上帝的宠儿,他们美得让人尊敬爱重。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人喜爱让人向往,可是现在的边城却因为人们的欲。望变得不那么纯粹,这样的差距也让人感到失望。

《边城》读后感3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讲述的就是一个处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时代变迁,社会风气开始污浊的时候,有那样一段纯真而悲哀的爱情。

  大老与二老,两个朴实的青年,在金钱面前他们毅然的选择了爱情,他们不会为一间大磨房心动,宁愿为了心爱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这种形象,也正是这乡间小城纯朴的象征,他们是这个小城的灵魂,纯朴的灵魂。

  祖父是纯朴、善良、勤俭、乐观的精神象征,是茶桐人美好品质的代表,这里的人们对这种精神的向往,就被人们对白塔的态度反映出来,白塔坍塌以后,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协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并不是还原一个样子,而是茶桐百姓对美好品德的真切追求的.寄托

  翠翠对爱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个心爱的人,踏踏实实的过一辈子。决不曾想过什么“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不会理解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份纯真的爱,不曾粉饰,热烈而羞涩的追求过,追求一个她爱的臂膀,直至梦的消逝……

  边城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景色、民俗风情,点缀上鲜活的人物,使得人仿佛置身江南小镇,亲眼目睹了一场悲剧,又怅然所失的回到现实世界,轻叹一声,久久不能忘怀。

《边城》读后感4

  捧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书,从头至尾,一抹淡淡的愁云萦绕于心间。恍惚间,似来自原始山野的清风,轻拂面颊,如梦如幻。作家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把我们带入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时空里,让我们陶醉于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声中。在工业文明昌盛的今天,《边城》所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境?

  小说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翠翠在满眼葱茏的山林中无知无觉地长到了15岁,她的世界里除了爷爷、黄狗和渡船,如今心中竟涌出了“薄薄的凄凉”。翠翠和二老间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为作家娓娓道来,点染着清风白月,浸润着流水淙淙。青春的梦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玻璃球,被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合爷爷的离世碰撞得支离破碎——梦的碎片,却留得主人公用她稚嫩的双手在余生里日复一日地捡拾!这样的结局怎不令善良的读者为翠翠的命运祈祷:青春的梦幻,请你驻留!

  然而,爱情并不是小说的全部。作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的`景致,展现出小说人物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纯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晚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梦境。作家敏锐、清醒却万分痛苦地预感到,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愈演愈烈,这样的边城和边城里自然古朴原始和谐的关系,将梦境般一去不返,仅仅存在于古老的回忆中。更深一层来说,沈从文崇尚自然状态下的人性——一种野性的生命力。以他的价值取向看,“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城市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担心这种自然的人性将为崇拜物质的功利和扩张欲。望的人性湮没,因而着力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呈现出他所认为的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与其说《边城》带给读者一个亲近自然的梦,不如说沈从文希望通过这部小说,把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告知现代人,希望亲戚人们由衷的共鸣——自然的人性啊,你不要是易碎的梦,请你驻足,像那边城里的小溪,永不干涸!

  有人说,世间痛苦的人是艺术家,因为他们敏锐地看见美的逝去,可是世间快乐的人也是艺术家,因为他们可以活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而我要说,今天幸运的人是《边城》的读者,因为这些人心底存留了一个梦,它驻足在湘西的一座边城?

《边城》读后感5

  放寒假了,我手捧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一口气读完了,受益匪浅,让人浮想联翩。

  《边城》这部小说,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展开的。小说描绘了湘西美丽的桃源世界:茶峒的小山城中,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便是故事的开头。

  小山城中的人家三三二二,都依山傍水,房前屋后掩映着桃花、梨花……山是绿的,水是绿的,两岸的翠竹也是绿的,小女孩的名字就由两岸的翠竹的颜色而取名为翠翠。青山绿水养育了她,也养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读着读着,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立刻让我联想到电影《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中优美画面:桃花源处的人家,小溪流水潺潺,阿黄狗通晓人性……

  《边城》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融入了作者的理想:老船夫对生活的满足、对于人的厚道;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笃情专情……当然湘西淳朴的民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爷爷摆渡不肯收钱,甚至到了撒钱丢地上相背而行的地步,小说中爷爷买猪肉互相推钱的情景描写也是如此。即使是城中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十分不在意钱的人。总之这是一个没有功利性的边城,人人重义轻利。这又让我想起童年在农村生活:你家送我河塘里捉的鱼,我家送你鸡下的蛋;小伙伴们在别人家的花草田里打滚,上树掏鸟窝、摘桑椹,下地里摘别人家的黄瓜;小时候当放牛娃,小河边捉鱼虾……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天保在求爱无望后退出,后驾船闯滩而死,傩送因为家庭的阻力,舍弃翠翠下桃源而去,而翠翠仍与黄狗坚守渡口……

  如果说这个爱情故事是个悲剧,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无奈。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人生谁能说都如人所愿?我曾经也时常绕着校园的围墙独步,常想起鲁迅在《少年闰土》中写的那句话:“只看见院子里的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心中的不如意、心中的无奈与烦恼怎好向园外人诉说?

  冬日读《边城》犹如暖阳照射人心,让人有净化心灵之感。《边城》的人生是纯洁的,翠翠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做摆渡人默默付出却不贪图虚荣,她心中有所爱有所求,却并不为此挣扎。从某种角度可不可以这样说呢,学校这方净土可不可以算作是沈从文理想的“边城”甘做“摆渡人”,是不是还要有精神层面上更高的追求?我是不是应该在心灵的高处,修座纯洁的白塔?

【《边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教案06-12

《边城》读后感06-25

边城读后感06-17

《边城》读后感06-15

边城读后感06-14

《边城》 读后感10-29

边城的读后感02-06

边城读后感【经典】10-12

《边城》读后感(实用)07-27

(荐)边城读后感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