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书心得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1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确实给了我这个妈妈很大的触动。作为一个母亲,有时对待孩子难免会以大家长的姿态处之。孩子要不然会受打击,性格开始变得拘谨;要不然更加顽皮,与家长针锋相对。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表现在我们家长的行动上,更要体现在我们的心态里。以孩子的视野探索世界,以孩子的心理揣摩未来。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平等的谈话,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吧,他最近看了不少课外书,并且对阅读的兴趣愈加浓厚。其实,一开始孩子也觉得读书枯燥无趣,想着还不如看图画书更生动有趣。我心想,不能让孩子一个人读书,咱也跟着一块看看书。既是对孩子的陪伴,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于是,慢慢就变成我和孩子坐一块,各拿一本书籍阅读,晚上临睡前我俩再相互分享一下阅读中有意思的故事。通过互动,孩子越来越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进一步体会到享受文学的乐趣。
所以说,平等的交流,让我更能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喜好,挖掘他的潜能,增加他学习的兴趣。同时,陪伴是给孩子的奖励。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世界不容易得到满足,缺少家长的陪伴,就难以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家务,孩子在一旁玩乐高玩具。一会儿,孩子兴致盎然的叫我:“妈妈,你看我这玩具多好玩啊,你来陪我玩吧。”我回他:“妈妈正忙着呢,你自己玩会吧。”孩子语气骤然一低:“没意思,你都不来陪我玩,再好的玩具也没意思啊。”我一愣,是啊,家务活什么时候都可以做,但孩子渴望陪伴的心一旦受损就补不回来了。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陪着孩子摆弄他的玩具,讨论各种玩法,嘻嘻哈哈打闹成一团,度过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光。
孩子大了,能看出我们的陪伴是完全投入,还是勉强敷衍。玩耍时,家长不妨蹲下来,重拾小孩子的心态,与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加深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
作为家长,我们已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予时间,耐心的看着他慢慢探索,陪着他慢慢成长。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躺在孩子床边陪他。孩子说:“妈妈,你刚洗澡完,把光脚伸进我被窝里吧。”我心里欣慰的很,心想平时真没有白心疼这小家伙了,晓得心疼人了,就依他言把脚伸进去。谁知孩子把他的小脚伸啊伸,一直贴到我脚上才不动,问我:“这样暖和了吧?”黑暗中,我的心忽然就柔软了。我一把搂着他:“是呀,谢谢你啦。”
有时,我们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殊不知,孩子已悄然成长到能体贴大人、为大人分忧的高度了。孩子,谢谢你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作为母亲的温暖。
孩子,我希望,在陪伴你的这段岁月里,我是那个给你这张白纸涂抹鲜艳色彩而不是灰暗颜色的那个人。我会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你这个小大人,尊重你的想法,鼓励你的决定。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只会与日俱增,即使将来你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我们也会在你背后默默的注视你、支持你,希望你这个小雏鹰将来能飞入广阔的世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2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赵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首先是这本书的作者吸引了我。本书的作者是孔屏和张勃老师。张勃老师是我上师范时的恩师,虽然说她教我的时间只有一年,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
带着对张勃老师的崇敬和对这本书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可是怎样蹲下来?我们应以怎样的身份去对待身边的孩子?变成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案例说明了应该怎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平等的对待孩子,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所提到的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亲子沟通,就从我们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你理解了蹲下来的真正含义,你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某个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要想与孩子的沟通有效,那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不要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是我最有印象的一篇文章。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动作的发展,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理解等多维智力的发展,而且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在动手过程中,可以经受挫折的考验,激发其成就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心理耐受力,从而为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我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只是在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许多成长的机会。
比如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孩子吃的橘子、鸡蛋、苹果等,都是父母事先为孩子去了皮,为了孩子吃起来容易,但是没有意识到在为孩子提供这些方便的同时,不仅剥夺了孩子亲手实践的机会,而且剥夺了孩子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甚至会因此养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有的父母在所有的事情上为孩子包办代替,有的父母在孩子表现出独立意识时却一味指责孩子任性、执拗、不听话,这不仅会引起孩子的抵触、与父母发生冲突、伤害感情,而且会压抑孩子的独立性,使孩子变成依赖性很强的低能儿。孩子希望父母能和他们交流,希望父母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沟通。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开心扉,与父母坦诚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3
我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
当他呱呱落地时,我们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照顾他的吃喝拉撒,而没有具体上言语上的交流,多部分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引导着孩子的信任与依赖。
当他牙牙学语时,我们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用正确的普通话去教导孩子一字一字的重复学习着。
当他开始与父母正常一点点交流时,我们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给孩子指导一个正确的成长方向。
当他进入幼儿园时,我们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开始慢慢放手,让他与同龄人学会交朋友,每天倾听着他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与他一起开心,与他一起八卦,与他一起憨憨的笑。这个时候,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让他的幼儿园生活每天都是开心的!
而当他进入小学时,这个时候,就是孩子学习生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做父母需要充当的角色不仅是做宝宝的朋友呢,更要做他学习上的老师,生活上的朋友。当他在学习上遇到不会的时候,我们做父母就会慢慢的给他解释正确答案的过程,让他自己从我们的提示中写出正确的答案。在生活上,我们会听他在学校里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会听他说哪个同学的优点与缺点,在他说同学缺点的时候,我们没有阻止他,而是问他这个同学除了这个缺点外好,还有什么是点呢?如果换成别人在背后说董子越同学如何不好时,你会是什么心态呢?在生活中,我们要教育他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要教会他如何去学习别人的优点!
在不同的年龄段,我们做父母充当不同的角色。我们做父母不仅要做的是付出,更多的是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不要以为做父母说什么都对的呢,不要以为做父母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
其实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有孩子的观点,不要以为他小,就忽略他的思维与观点,这样长久积累,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理解,会跟父母有隔阂。
做父母不妨放下自认为“高大”“无私”的头衔,蹲下来静心听听孩子的心声,当你给予他物质上的`幸福,也许孩子只求父母一个简单的拥抱或者一句关心细腻的话语呢?
做父母不要把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不让孩子去走,认为这是错误的,做父母忘了自己曾是这样的经历,却在孩子身上重倒复辙。做父母可以善意的提醒孩子这件事做了后有什么坏的后果,如果他非要坚持,做父母不要一味的去阻止,当这件坏事进行到一半时,孩子会意识不好的结果,他会有自己的判断力,他会放弃的,以后,他会慢慢的觉得父母说的是对的。
我们做父母的不是强求孩子做你的接线玩偶,不要强求孩子对你言听计从。我们试着蹲下来跟孩子当作朋友之间的交流,跟孩子亦师亦友!
以后,我要好好的做位与孩子能做朋友的父母!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也许孩子以后未必能成多大材,未必能有多大出息!但我的目标希望他至少能成为大家都喜欢,都认同的好孩子!有修养,有内涵,有责任感的孩子!而这些需要我们做父母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相关文章: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书心得07-19
我和别人家的孩子小学作文10-23
动物说话教案02-24
《蔡康永说话之道》读后感08-21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后感09-08
《好好说话》读后感09-29
《好好说话》读后感07-06
《说话的魅力》读后感 5篇11-16
识字听话说话教案09-05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后感5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