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量子波动速读”、“量子纠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关于“量子”的梗可不少。
而量子,作为一种高深难懂、普通人遥不可及的存在,除了我们带着调侃的意味提及这一概念的时候,心中大多都还是抱着想象与敬畏的疏离感。
其实,量子离我们并不远。放眼望向今日的现代文明,从电脑到激光,从核能到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量子论。但它始终不够贴近日常,因而导致了我们的敬而远之。
但这本量子物理史话,将这个传奇般的故事用通俗性和娱乐化兼备的精巧手笔,编排成了一部绮丽梦幻、震撼人心的历史舞台剧,尽悉演绎在我们的眼前。这种与一般科普读物不同的风味,令人不禁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窥见真理前那一刻的激动欣喜。被科学本身的神奇和伟天震慑的同时,跟随着一盏盏聚光灯,同这些量子物理的历史人物一起悲喜沉浮。
从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的概念开始,量子假设点燃了新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之后,1905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赋予了新生的量子以充实的力量,使它第一次站起身来傲视群雄,而玻尔的原子理论在1913年被提出,则借助了它的无穷能量,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来。1927年玻尔的“互补原理”连同玻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构成了量子论“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第三次波粒战争”便以这样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收场,使波和粒子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达成妥协,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波粒二象性”。而接下来,20世纪物理史上最激烈、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一场争论——玻尔和爱因斯坦之争终于拉开了帷幕……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拍手称快。毫不晦涩的语言佐以夸张、戏剧化的描述,在事实这个地基上,筑就了一个恢弘壮丽、激动入心的`舞台。即使是门外汉如我,也能在妙趣横生但又不失严谨的故事中感受到科学的快乐,体味到一点点量子论曾经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和惊奇。
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网络时代,人们沉迷于游戏和短视频的社会上,这本书重拾了我们对探究的渴望,点燃了我们对科学的热情,作者一直强调一个概念:如果科学是一种产品,那么科普就好比是它的广告。广告的作用,并不在于让人了解这个产品的技术细节,而只是引发人们对这个产品的购买兴趣纵然你读完了整本书,仍然认为量子离我们有一定的距离,但人们心中对于自然的好奇和向往,却始终不曾更改。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书可以带给读者许多感悟,就像我读了《上帝掷骰子吗?》以后,我明白要能真正理解书中蕴含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评价就能受益良多。
在十七世纪的那个黄金年代,为了研究光本质上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时?有了两种可能的假设;微粒说和波动说。两种假设第一次交锋的主力分别是牛顿与胡克。牛顿与胡克在历史上算是一对欢喜冤家,两个人都在力学、光学、仪器等方面有着伟大的贡献。两人互相启发,但也无需讳言,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少激烈的争论,以致互相仇视,甚至成为了终身的对手。两人也经常会因为一些误会,互相看不起,但要不是两人有着相同的性格,也就不会成为互相鼓励的对手。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能遇到一位相互较量的人,是多么幸福的事。在我的小学阶段,我也很幸运的.遇到这么一位好朋友。
记得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因为不会跳绳,所以在与女生比赛跑跳接力时,导致男生队惜败,也因此被同学们嘲笑和冷落,而这位好朋友站出来,教会了我跳绳,从此以后我俩在学习上互相激励。后来我们也一起选择了同一所中学。他总是能在我最难过,最低落的时候,给我鼓励和希望,但同时,我们也互相较量,激励对方,希望可以让对方更加优秀。
做人有时不能骄傲自大,哪怕再优秀的人也有缺点,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缺点,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准。在微粒说与波动说的长久交锋中,他们相互收纳对方的思想,而这两种假设必然是绝对的对立,却能放下成见,从对方身上吸收优秀的观点,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呢?我们与那些优秀的人,就算不是朋友,也不至于成为敌人,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又有什么不可以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不断补足缺点,才能更好的进步。
每一本书不仅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更是我们感受理解世界的一条捷径。我们要感谢这些作者帮我们了解到之前难以看到的风景,难以理解的世界奥秘、难以领略的风土人情。
中国原来并不强大,正是有了很多先进知识分子才使中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正如周恩来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我们要为了国家的强大努力读书,奋发向上。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3
有幸在假期读到这本书,诚如作者所说,就像开启了一场沿途风景绝妙的旅程,先颠覆了自己的三观,再颠覆整个世界。
故事从“波粒战争”说起,贯穿了整本书的前半段。波动学说的支持者与粒子学说的支持者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关于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四百年来两个派系交锋数次。深入的研究,使得人们发现原本物理界阳光灿烂的天空漂浮着两朵乌云。第一朵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第二朵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紧接着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物理学大厦在狂风暴雨中轰然倒塌,然而却又在熊熊烈火中得到洗礼和重生。
最革命的思想席卷大地,带来了令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丽,普朗克黑体公式的发现,光量子的提出,康普顿效应对的诞生,索尔维会议的召开,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像那时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涌现出如此多的革命性思潮。我们看到了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走过,但也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海森堡的矩阵运算,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科学家们在批判互补中前行,直到波尔互补原理的提出,波粒二象性才得到基本确定。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胜利,量子论的不确定性使无数坚信自然万物皆有规律的科学家们难以置信,爱因斯坦的.质疑,薛定谔的猫,量子力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爱因斯坦作为物理世界的领军人物,甚至发出了坚定地口号:”上帝不掷骰子!”可作为回答,波尔轻轻地说到:“在量子的世界里,我们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时间的推移告诉我们,终是爱因斯坦过于倔强,就连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无法阻挡量子的巨轮压过历史,如今量子论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电脑到激光,从核能到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量子理论,量子论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甚至改变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基本思想,它是由数以百计的科学家们在荆棘和沼泽中摸索出来的,使我们不由得感叹原来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真理,所谓科学,其实是人类通过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反思,探索与拓展,让我们的思想认知不断迭送,不断进化的过程。从“以太”的假设到波尔的原子模型,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了理论都被认为是错误的,但很难说他们没有在科学的发展史上做出卓越的贡献,也正是这些看似“错误”的理论,推动了量子力学朝着更光明的方向去发展。
然而在作者笔下,科学家们也不是神人,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一个个为难题所困惑且强烈想要解决它们的人。他们也会犯错,也有失误的时候:爱因斯坦执迷不悟地相信物理世界不存在随机性,冯·诺依曼理论里第五公设的假设错误,汤姆逊原子模型的失败,虽然他们都是公认的物理学巨人,但是后来的科学家们继承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他们将对真理的追求视为自己前进的唯一动力,并没有畏缩于伟人的结论,而是以批判和发现的眼光去正确客观理性地去看待科学的发展,他们具有敢于闯入一毛不拔的未知境地的勇气,并拥有立志要为量子学开疆拓土的毅力与恒心。他们大胆假设,甚至将量子力学从牛顿经典力学的笼罩下脱离,这是前无古人的做法,这也意味着他们无论成功与否都必将被载入史册。可喜的是,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唯有跳出狭隘的思维,打破顽固的局势,将真理的追求视为唯一的标准,敢于质疑无懈可击的理论,大胆猜想看似不可能的结果,才能使科学散发无限的升生机。
一部科普作品的意义不应单单在于普及科学知识,讲述科学家的贡献,更大的意义在于激发人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让人们对那些背后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家英雄怀以崇高的敬意。如今量子力学的世界已愈发清晰,波尔否认了上帝不投骰子的说法,霍金更是告诉我们上帝不仅掷骰子,还把骰子掷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至于到底掷到了哪里,这便需要我们怀着先人科学家们的崇高精神,去探索更深层的规律。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4
就像很多书评已经说过的一样,这是一本非常感性的、有趣的有关量子力学的书。作者很努力的让普通读者对量子力学这种深奥的东西产生兴趣。但是既然涉及到了量子物理,这本书肯定也不会太容易懂,枯燥和数理性的东西不会因为叙述语言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说难懂的东西还是非常难懂。
如果没有什么理科常识,这本书还是会让你云里雾里的,我已经看过两三遍了,不懂的地方还是不懂,而且看过了以后你绝对不能把这本书拿来炫耀你的知识面,因为你很难记住具体内容。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是本好书,因为他能让我窥见另一种不同的风景。我一直学的是所谓的文科,对于文学、艺术这片浩瀚星空的大师们我从来不陌生,尽管知道也许有别的星空存在却很少探询过,或者说从来不曾找到过路径。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却发现科学界也一直那么热闹。从破到立,从立到破,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真理。
那些昔日遥不可及的大师们也有着很鲜活的.性格,牛顿不是一个拿着苹果严肃的天才,却是一个有些小肚鸡肠的性格强硬的科学界的权威,而薛定谔不仅仅只有他的猫,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先驱在最后却沦为了保守派……这本书至少让我看见了另一片星空,虽然因为自己的局限,视线朦胧,仍能被星光照耀和感动。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5
上帝掷骰子吗?
你我皆不能答,毕竟伟大的科学家们亦对正解望尘莫及。爱因斯坦怒发冲冠:“上帝不会掷骰子!”而他的理论终被时间之轮碾压而过。那么,也许这本书会给我带来启迪。
尚未深入《上帝掷骰子吗》的金矿,便知这一场应当正襟危坐的学术探讨会,却更似娱乐活动。这归功于曹天元先生幽默的文风,即使是死气沉沉的量子力学也焕发出朝阳似的'辉光,吸引数以万计的小读者们。
消化完全书以后,我再探出脑袋,一边漫步,一边回味。这才蓦地想起自己立下的目标——暑假的首个2千米。亚运会驰骋的运动员们颇有“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势,而我这短短四里会有何难呢?不必多想,是时候推开门了。
在这个和风渗进每一寸皮肤、阳光洒入每一扇心扉的世界里,跑完一个五百米几乎不需要喘气,而手臂的酸痛却难以避免。此时,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猝不及防地从我心里蹿出来。天使劝勉我坚持不懈、挥汗全程;恶魔呢,怂恿我停下奔跑、自我放逐。他们俩争论不休:一会儿恶魔依靠阴风细雨抢占上风,一会儿天使凭借两岸蝉鸣出尽风头。天使和恶魔正如微粒和波,物理学界为光是微粒还是波的问题,从牛顿争论到爱因斯坦,争吵了大半本书,而最后的结论则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多么戏剧性的结果啊!
不过进程过半,这两种声音渐渐地消失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何况剩下短短的二里路途?
抱着这样的信念,我来到了1500米里程碑处。全身骨架僵直地支撑着麻木的四肢,它们通过摩擦向我申诉。确实,四里对我有什么意义呢?千百位物理学家们为量子力学前赴后继,这能为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好处呢?上帝啊,人们仿佛都了解你:你曾让繁星照亮深空,也曾用科技响彻苍穹;你曾令人间春暖花香,也曾使地球迷失彼方。纵然如此,我们却仍然不知您是否掷骰子……
在《上帝掷骰子吗》的后半部分,物理学家们提出了十余种假说,企图解释量子和宇宙的来源,并渴望统一世界上的各种力。我们兢兢业业于寻找宇宙最终的答案,我们试图追求自身的极限!上个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已经做到了“更高、更快、更强”;步入新世纪,你我都要为“更团结”做出努力——唯有心心相融,一起@未来,人类才能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路攀登!
“叮,您已经跑步2公里。”而这,是我求索极限的第一步。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6
爱因斯坦:“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该怎么做!”
这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出自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这届会议上,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海森堡和居里夫人等物理学界的天才大师们聚首一堂,对量子理论的未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以尼尔斯。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自然界是由概率组成的,任何事物的的发展结果都是按照概率来分布。爱因斯坦,作为相对论的'创始人,坚定不移的认为“因果论”是物理学的根本,一切的发展的都有规律可寻。
《这就是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标题的来源。本书讲述的是一段激动人心的科学历史,它带领我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那些在量子物理界光耀干秋的科学家的崇敬和对量子物理界的每一个突破都有着由衷的激动。这本书在叙述方面最成功的莫过于它不是简单讲述量子物理科学家们的贡献而是将其符号化,而是从各个角度阐述这些人的性格特征,让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
读了这本书,我庆幸于自己即便没有超出中学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基础,也可以领略量子世界的壮美绮丽的风景,而在之前或许这份礼物只有物理学专业的才能领受;作为一个生物专业出身的学生,我也高兴地在书中得到不少思维方式上的启发,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自卑,想象到的翅膀是无所不及的的确如此……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7
当第一次听到“上帝摇骰子吗”,我怎么都想不到这是本书的书名,本以为是哲学书,结果这本书竟是是写量子物理的。
不过这本物理科学简史,读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只是我这方面的知识实在是浅薄,为了理解一字一句细细的看,但最后花了许多时间还是囫囵吞枣,带着一脑的疑惑合上了这本书。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真的很像科幻小说,里面的`“平行宇宙”、“平行历史”、“观察导致坍缩”、“历史概率”、“意思决定历史”等等等等,一系列测不准原理衍生出来的,对整个宇宙的庞然大论。但这又是那些诺贝尔奖得主得出的理论,让我不得不去相信这些是真实存在的。如何这本书中不只是理论,还有实际的发明或机械之类的,那我就真的不能把它当简历,而是要把它当科幻小说看待了。毕竟这些对于我这个刚刚初二才接触到物理皮毛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显得不切实际。
这本书从”波粒之战“写起,这场争端贯穿了前半部书。而后来到20世纪,随着“波粒二象性”被广泛接受,后半部书转而以“双缝干涉实验”为切入点,介绍各种量子理论对世界本源的解释和探索。那个伟大的年代,量子论横空出世,物理的大楼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倒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如同凤凰浴火重生,比以前更加华丽了。
而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就全是难懂的理论,让我震惊的是这些科学家能想到这么多,但是理论就是一种简化,而这里的理论都这么晦涩难懂,那展开去想到那些科学家的思考推理过程,岂不是和迷宫相差无二。真的佩服这些科学家的毅力与脑力!
正是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从各个方面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解释,才一点点有了现在发达的科学。而这本书正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一点一点展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科学家们是怎样遇见一个又一个问题,又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一次次地自己的理解崩塌中,而后重新建立起新的推论。“为什么这么假设?怎么进行的推理?”,量子力学就这样一点点地建立起来,我们也就随着作者解决这些问题的脚步,对量子力学理论和量子力学有了初步理解。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8
爸爸假期买回来一本书,这本书最初吸引人的地方,绝对是这个有趣的书名——上帝掷骰子吗。副标题很“吓人”:量子物理史话——一个上学时惟恐避之不及的东东,现在却饶有兴趣,成为每个晚上的床上读物。以前看过许多科普类的书,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与其他的书所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它既融入了文艺类书籍所注重的文笔措辞,又有传奇故事类的引人回味的故事情节,最令人称赞的莫过于它是将精神、意识这些科学里的异客暗度陈仓,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同时,又让引发读者无限的思考。
本书讲述的是一段激动人心的科学历史,它带领我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那些在量子物理界光耀千秋的科学家的崇敬和对量子物理界的每一个突破都有着由衷的激动。这本书在叙述方面最成功的莫过于它不是简单讲述量子物理科学家们的贡献而是将其符号化,而是从各个角度阐述这些人的性格特征,让他们的形象
跃然纸上。如爱打赌的霍金,晚年倔强的爱因斯坦,宽厚的玻尔等等,而同时他抓住科学界的一切可以发挥出趣味性的地方发挥,如“薛定谔的猫”,“量子自杀”等等。总之,作者尽可能用“与时俱进”的言说方式来向大家讲述一段大大改变人类发展的历史,一部科普作品的意义不应该单单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更大的作用还是在于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让公众认识到这些在幕后推动人类前进的科学英雄。 在这本书中,让我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它深深得引发了我对于信念、真理、追求、科学等的思考,开始教会我用一种更为理智的观点去看待自己身边的一切,去看待自己追求的一切,我强烈得感觉到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那份不可抗拒的魅力。
读过这本书后,我开始慢慢明白,科学乃至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不断地跳出狭隘的思维,20世纪初以来的无数大师,从旧理论的叛逆者渐渐走向新理论的对立面,他们可以接受那些旧的东西被自己所颠覆,却无法容忍仅仅十多年后,自己就成为了被颠覆的对象。也许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坚定的信念—所谓科学,一定存在着终极的真理。于是当被自己奉为真理的宫殿摇摇欲坠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誓与理论共存亡。量子,这个激进的理论也许有一天也会被时代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匪夷所思,更难以理解
的理论。我们如何在时间的潮流中不至成为一块顽石? 我们需要拥有科学的精神,去无条件地相信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去勇敢地质疑一切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我相信这就是科学的精神,所谓“不破不立”。
可悲的是,从小到大,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去吸收,去相信一些东西。就好像自己用20年雕塑几百个千奇百怪的陶瓷雕塑,然后相信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基础。然后来到社会上,去亲手把曾经坚信不疑的东西抛弃。我用几年时间砸掉了之前大多数的.雕像,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去再去雕刻一座新的出来,因为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自己独立去思考,去判断。我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贫穷,一种精神的极度贫瘠感。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开始越来越不相信曾经坚信着的一切。网络上许许多多的所谓“真相”和“揭露真相”都不过是一面之词;所谓的新闻也许一直是政治的帮凶;批判着权威的“草根”也许只是哗众取宠;而我们所相信的一切也许都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真实。
放下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已经被震惊地难以思考。我曾以为只有在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东西,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不过,即使在精神世界的暴风雨中间,当我们回头瞥一眼这个井然有序的世界时,还是依然能感觉到一丝阳光的气息透进我们的心底的。因此,哪怕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来看待真理、看待世界,我们也依然要保存一份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依然要保存一份独立思考的精神,那是清醒、严谨、尊重真理的探索精神,正如书中所说怀着“深深的激动和无比的好奇”。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9
1887,德国,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也表明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17世纪,在光学领域,牛顿的微粒说与胡克的波动论产生第一次交锋以牛顿的微粒说获胜,但不可否认胡克贡献特别大。
1807年,杨的双缝干涉实验和《自然哲学讲义》开启了第二次波粒战争,在经过菲涅尔和傅科等人的攻克后,波动论取得了无可撼动的胜利。
1900年,开尔文发表演说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剩下的只是修饰工作,只是上方飘荡着两朵小乌云。
1900年,普朗克创造普朗克黑体公式,适用于所有波段黑体问题,量子应运而生,光电效应无法被解释。
1905年,爱因斯坦华丽登场,这一年他发现的东西太多,注定成为漫天星星中最闪亮的一颗,也提出了光量子的说法,波动与微粒第三次战争再次开启。
1923年,康普顿效应诞生,波粒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但依然谁也奈何不了对方。
1911年,第一届索尔维会议召开,优秀的物理学家们齐聚一堂讨论量子,并无法短时间获得突破。
1911年,玻尔模型横空出世,在原子时间掀起一股闪亮的烟火,但因无法摆脱传统电磁理论,最终还是走向衰败,波粒战争持续陷入了僵局。
1925年,海森堡创立矩阵运算,并联同波恩、狄拉克等人披荆斩棘,量子物理闪耀新的光芒。
1926年,薛定谔提倡量子的波动力学,创立薛定谔方程,与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对立。
1927年,海森堡发表《不确定性原理》,波尔提出“互补原理”,至此,波粒二相性基本确立。
1927年,索尔维会议召开,爱因斯坦在与波尔的争辨中输的一败涂地,随后两次辩驳依然是爱因斯坦失败,但直至死亡爱因斯坦依然相信世界是决定论的。
1935年,“薛定谔的猫”成为了对抗量子力学的经典武器,成为一个科学史上的奇异现象。
后来无数的物理学家,为这神秘的量子理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无数的汗水,去提出一个个理论猜测,更是用无数的耐心,去用实验验证这一个个理论。
朝问道,夕可死矣,在这书中出现了那么多的物理学界大牛,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伴随着一种成就出现,那短短几句介绍的`后面,充满了漫长岁月的等待与艰辛,而在这个名字的后面,又有多少在这个领域奋力却不为人知的名字。
有一种热爱,叫做不疯魔不成活,只有极致的热爱,再去为这份热爱花费无数的时间,而且还必须忍受着一次次失败的打击,怀着足够的耐心去进行着下一次的实践。
看到那“两朵乌云”的时候就想到了陈铭与詹青云的辩论,知识的垄断到底会带来什么我们并不得知,但科学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总是极好的。
爱因斯坦晚年是最大的顽固派,或许这是一种错误,但是我觉得这与其说他无法接受量子的不确定性,更应该说是他对经典物理学的那种万物因果律的无法放下,那种物理学的荣光,确实太过耀眼了。
以前总觉得牛顿只是一个力学的符号,不知道这是一股到底多大的力量,现在才知道,这个人是真正的巨人,那些看似简简单单的理论,改变了世界。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0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讲述了从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于世间到牛顿对于光学的研究,从托马斯·杨的杨氏双峰干涉实验到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验证以太并不存在再到普朗克发现能量在发射和接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从爱因斯坦发现组成光的光量子到康普顿发现康普顿效应,从波尔发表的“论原子和分子的构造”、“单原子核体系”和“多原子核体系”到泡利的“不相容理论”,从德布罗意发现电子是一个波到海森堡使用的矩阵,在经过一系列科学家的`努力以及演变产生了多宇宙理论,而后发现“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以及电磁力这些量子论,最后发现了5种超弦理论并进行了统一,被称为“M理论”,甚至于发现了更高的维度“第11维”。
在现在的“M理论”出现后,物理学似乎走到了尽头,和当年的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统一物理学十分相似,但这次统一的意义更加的伟大,经典物理只能算作两个紧密的邦联,而现如今的量子理论,它能够用同一个方程去描述宇宙间的所有现象,我们也许能够完成物理学实质意义上的彻底统一,我们可能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
或许,量子论也只是匆匆过客,历史将再次轮回,如量子论击倒经典物理的大厦,会出现一种新式理论击倒量子论这个帝国,但在每一次的轮回中,我们终将更接近于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科学一直在不断反省自己,这样谦卑的审视和自我否定,使他获得了永恒的力量,不断的进步,增加着我们对他的信心。我们的文明不过万年历史现代的科学甚至只有400年的历史,但我们的智慧贯穿时空,从最小的量子到最大的宇宙尺度,从最近的白矮星到最远的宇宙视界,没有任何可以阻挡我们探索步伐的存在。
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我们对成功的信念与希望,对于科学的依赖,对于自然的那种永无休止的好奇。
量子论的路还没走完,它令人困惑,但它也给人以希望,前路漫漫,还需要我们努力的上下求索,前面的路还需要我们亲自去开辟。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1
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量子物理学想必许多人光是看到简介都会对它望而止步,当然我也一样。但当我看到他说这本书人人都能读懂的时候,我便打算试试读它。
这本书与平时我读过的科普一类的书都不同,不同点在于它并不会像那些书一样枯燥乏味,而是有着文学类书籍的生动形象,把书中这趟旅途所见到的爱打赌的霍金,晚年倔强的爱因斯坦,宽厚的玻尔等等人物的.形象,一个个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本书中的这一趟量子之旅带着我们经历了科学界的光辉历史以及未知的未来。从书中便可看出作者对于量子物理学界的热爱之情。同时我不仅被书中那绚丽多彩的风景所吸引,还被那令许多人无法拒绝的科学魅力所吸引。
如今我们这个美好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诸多的伟大的科学家在那个精神世界付出了许多精力与时间才换回来的如今这个世界。
书中同时抓住科学界的一切可以发挥出趣味性的地方发挥,如“薛定谔的猫”,“量子自杀”等等。总之,作者尽可能用“与时俱进”的言说方式来向大家讲述一段大大改变人类发展的历史。科普类的文学作品正是需要科学严谨的内容再搭配上生动有趣的文字才能激发公众对于科学的喜爱,使科学摆脱枯燥乏味这一代名词。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它面对读者不仅仅是那些知识渊博之人还要面对的是任何人。它让我看到了量子物理学的乐趣,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激发着我们对于科学的热爱。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2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一书作者曹天元先生对量子论是十分投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研究量子论在科学领域上有什么重要贡献,但是他对量子论历史的精彩描述却吸引了众多门外汉的兴趣,并开始对这一理论略有所知。
从书名来看,我们不难知道这启发于爱因斯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否定式呐喊,尽管事实已经证明了它的错误,霍金也如此说:“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他总是把骰子扔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但是,整个量子论的发展历史却都是围绕这么一句看似简单却难以解答的话在进行着艰难的论证。而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书名就足以成功地引发了我们这些入门者对这样一本科普读物的兴趣,渴望从书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当然,好的书名充其量也只是个引子,更重要的是书里面的内容。我想除了一些专门的学者,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认可这本书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至少从我所知道的信息来说是的。它主要讲述那段让人本觉得晦涩难懂的量子物理历史,然而事实证明,幽默的笔风、生动的语言描述却让《上帝掷骰子吗?》更能为大众所接受,让普通的`人们也能尝试去一探量子论发展历程的究竟。
不过,虽然我是读完了这本书,但是说实话,也只是记住了个大概而已,这就好比说当年我们初高中时候学的历史课,也只是留下模糊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说,曹庆元先生的文笔着实让我深刻记住了我以前只从课本上看到名字的科学家。因为他不会像我以前所接触的教科书一样,只是简单地将人的生平简介列出来而已,他把他们的性格加以夸大化、趣味化,让科学家们的形象跃然纸上。当我看到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时,我是有点惊叹于爱因斯坦的执迷的。毕竟,我所接受教育似乎已经让我几乎相信伟人们是完美的,他们的思想似乎都是正确的,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孩子在年幼时的困惑。另外要说的就是书中“饭后闲话”的部分,通过这个部分,我才知道原来我初中所认识的浮力定律的来由的故事是这么的薄弱无力的,自由落体实验是否在比萨斜塔出现也是无从考证的……它让我推翻了之前很多在认知上有巨大错误的地方,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让我重新去审视自己在学校课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
尽管诚如作者所言,这部书只是一篇非专业的科普文章,但是我认为他做到了科普文章最想要做到的事,那就是以科学普及大众。虽然说《上帝掷骰子吗?》并不具备最严谨的语言,但是作为让大众了解一些科学常识的平台,它做的十分杰出。仅从作者运用如此巨大的心血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一一展现在详细描述出量子物理历史的行动中,我就可以感受到他对量子物理的热爱,他广阔的知识面更是让我深深地为之折服。我们阅读书籍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拥有像作者一般的知识量去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在生活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吗?我渴望着能有更多这样的读物让我能在阅读中可以提升一下自己的科学知识!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3
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两个时期,绝对称得上是史上最伟大的时代。17世纪末,牛顿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宣布了近代物理学正式创立。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彻底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至今深深困扰和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回顾曾经的那段20世纪的历史,就像品味两颗青涩的橄榄,咀嚼越久,回味更无穷
通读这本书,作者以一种科学和人文素养相交织的语调向我们介绍了量子力学从发现,斗争,批驳,直至最终被广为接受的整个过程。从电脑到激光,从生物到核能,航天卫星理论皆赖以建立。从今天,现代的角度看过去,整个发展史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 光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动还是微粒?过去的400年中两个派系数次交锋。起先,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依靠经典力学的奠基,在物理界获得了普遍的公认地位。随后,后起之秀托马斯杨悄然间发现了干涉现象,波动界的干涉条纹撼动了整个微粒世界。麦克斯韦于1856,1861,1865年连发三篇关于电磁理论的论文——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于1887年被赫兹证明,使波动说在第二次波粒战争中登顶加冕。历史总是这样,一边落英缤纷,乱花迷眼,一边又是乌云乍起,电闪雷鸣。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物理界阳光灿烂的天空漂浮着两朵小乌云经典力学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波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问题。第一朵乌云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而第二朵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紧接着,第三次,第四次的.波粒战争接踵而至。而伟大的真理,则在烈火和暴雨中实现涅槃。在痛苦的上下求索的30年里,验证了光的波粒二相性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正确性。
整个量子物理的发展,是基于无数次试验和交锋中蹒跚中前进的。通读完这本书,我很明显的认识到。我要努力地培养自己大胆假设和猜想的思想。有时,机遇,灵光稍纵即逝,或许他并不起眼,但正是这一个个小的不起眼,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预言了磁生电,海森堡在量子物理中引入了晦涩的矩阵……把握灵光,潜心钻研,即使不一定成功,其中的那些困惑,激动,恐惧和震惊也值得人品味。除此之外,仍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触碰自己想做的事。薛定谔,狄拉克博士大器晚成,依旧努力抓住时光的尾巴,在不确定度和P数上努力延伸,完成了量子物理学的部分奠基工作。三年磨一剑,五年磨一剑,甚至是十年磨一剑,在虚无缥缈的理论中,历史给予了他们最好的褒奖。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以此为题,揭示的是量子物理中最鲜明的特点——不确定度。回顾来看,整个量子物理的发展史扑朔迷离,但更可贵的是再这背后拓荒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史0世纪最可贵的财富。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4
看完了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总体来说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科普书,尤其是前半部作者写得非常生动,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物理学,都值得你看看,当然并不是说这本书就简单易懂了,毕竟这是一本介绍量子物理发展史的书。
第一个感受,原来科学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并不是说科学就都是正确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正确的科学知识,若干年后却发现是错误的,科学是在演进的。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人类不断通过自我否定,不断反思,探索与拓展,让我们的认知不断迭代、不断进化的过程。所以怀疑一切,所有的知识都要敢于去怀疑,但这种怀疑不是让你去否定一切,而是不盲从,审慎对待我们接受的一切知识。更进一步,就是永远不要向别人证明你是更聪明的那个人,你所有的知识都有可能会过时,会被推翻,要有一颗开放的心,去倾听、去理解不同的观点与想法。
第二个感受,我们未知的世界远远大于我们已知的世界,对自然、对这个世界永远要有一颗敬畏的心。今天我们在讨论量子物理,讨论弦理论,这些理论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奇妙,可这些却很可能只是沧海一粟。对我们的宇宙,我们所了解到太少了,何况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还有宇宙。我们是如此的渺小,每一个人相对于我们宇宙是渺小的,而我们的宇宙在所有的宇宙可能也如同我们与银河、与宇宙相比一样的渺小。
第三个感受,科学家是伟大的,正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不断探索,才让我们可以对这个世界了解越来越多。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寻找答案,才有了今天的量子物理学。生有涯、知无涯,我们不能因为知无涯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无论什么时候,即便死亡临近,也不是我们放弃探求知识的理由,人生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第四个感受,哲学与数学是最基础的知识,哲学可以让我们有严谨的逻辑,而数学才是表达这个世界的最美语言。
简单的说说一些感受,今年看了两本关于量子物理的科普书,另一本就是《宇宙的琴弦》,都非常的棒,推荐所有人都应该看看,尤其是学生。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5
从三月初到四月中旬,这本书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个半月,在最近终于看完并有时间能够回忆总结一下了。选择看这本书也是自己从小对物理特别是天体物理的爱好,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量子物理。看完这本书只能感叹一句:太牛逼了。这个世界上最接近上帝的人就是--物理学家。
刚开始看的时候都是一些物理学的基本常识以及发现各种物理现象间有趣的实验和物理学家的故事,而且书本也是按照物理学的发展史写的,所以开始时比较易懂。作者以光子是波还是粒子,这样一个终极大问题贯穿全书,可以说量子论的发展就是基于物理学家在光子到底是波还是粒子这个问题上发展起来的。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有时候波派发现了新的理论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占了上风,那个年代的人就更偏向于相信光就是波,而同理粒子派也会采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反击。所以读者从头到尾都会带着一个疑问,到底最后是波还是粒子胜利了呢?
高中物理告诉我们,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记得当时我还问过我一个同学:“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不是就是光子在做正弦运动,一会上一会下…”。依然记得那个同学鄙视我的眼神。后来我就都知道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出现的,光子波的性质是在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实验中发现的,因为光波在这些经典实验中,完全符合光的性质。另一方面,光电效应实验却又说明了光完全具有粒子的性质。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真是难以接受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们印象中的物理就应该和数学一样,精确无比,只要有物理理论,能够算出几万光年以外恒星的运动轨迹。但是,后面的故事才是真正让人大跌眼镜。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高中没有好好学习物理,反正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就再没有往深处学习过物理。“哥本哈根解释”绝对是颠覆我想法的。哥本哈根派说,我们所学习的经典物理的观测方式都是有一个使用范围的,在微粒的领域里,如果还采用普通的观测方法,这种不确定性就会扩大,所以观测到的结果就不精确,就不是粒子原本应该有的属性。还有更厉害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个原理说,一个粒子的所有物理量,比如动量和位置,我们不可能同时观察到这两个物理量,但是一旦观测时确定了其中的一个,另一个的不确定程度就会变的'无限大,从而影响到真正的数据。所以说,上帝有时候会扔个骰子让大家猜猜概率。
不管怎么说,书是看完了,似乎平常简单的生活中并没有这么多复杂的物理现象,也不会让你去做薛定谔的猫的实验。即使上帝在掷骰子,也不会影响到经典物理奠定的现实世界。学会了量子物理我的股票也不会大涨。但是人不就是应该这样的吗?充满好奇心,希望能够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任何规律。或许再前进一小步就能够真正明白到这个宇宙的终极规律,那又为何不去做呢?朝闻道夕死足矣。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相关文章:
上帝小学作文08-03
我的同桌是上帝读后感09-24
《购买上帝的男孩》读后感06-02
《购买上帝的男孩》读后感13篇(合集)04-29
被上帝多咬了一口的苹果05-01
《我可以抱你吗》读后感11-21
有老鼠牌铅笔吗读后感09-12
《我可以抱你吗?宝贝》读后感09-12
《有老鼠牌铅笔吗》读后感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