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读后感

时间:2024-07-04 14:24: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繁花》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繁花》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繁花》读后感

《繁花》读后感1

  去年因为电视剧《繁花》而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开启了金宇澄的《繁花》阅读之旅,电视剧《繁花》完全不同于小说《繁花》。

  原著《繁花》是一部长篇小说,它以上世纪大上海为背景,写了一代人长达30年的命运沉浮。小说用双线结构,交错叙述两个不同年代的故事。故事以10岁的阿宝开始,以中年的小毛去世结束。初读小说,有些不习惯,很多上海口语,一些方言词汇看不大懂,然而越读到后面越觉得妙不可言,语言直截了当又妙趣横生。

  写人物神态,“眉心几道皱纹,以前只要一见阿宝,这块皮肤,立刻滴滴滑。”这是看到心仪的对象,含情脉脉,心花怒放了。

  写景,“窗外,似开未开的油菜花,黄中见青,稻田生青,柳枝也是青青,曼语细说之间,风景永恒不动。春带愁来,春归何处,春使人平静,也叫人如何平静。”这是柳色青青,让人浮想联翩的春啊!

  写哲理,“世事往往如此,一方简单,另一方饱经沧桑。”如果你觉得生活一帆风顺,毫无坎坷,那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同一时空,你我心境各不相同……只言片语,产生无数感悟。

  写心理描写,通篇没有心理描写,叙事基本靠简单的对白,然而“不响”一词,处处在描写心理活动。文中到处都见“不响”,小毛不响,阿宝不响,沪生不响,低头不响,大家不响……关键处,一个“不响”,是无言以对?是心知肚明?是装傻发愣?是默认赞同?是暗中较劲?是违背抵抗?又或是万般无奈?悲观失望?仿佛中国画的留白,一切尽在不言中,给人无限的想象,人物内心戏体现得淋漓尽致。

  印象最深刻的是阿宝的“不响”。

  汪小姐的逢场作戏、梅瑞的机关算尽、玲子的人情练达、二楼爷叔的卑鄙龌蹉……这些可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以用于嚼舌根的话题,阿宝一概不响,他像一个旁观者冷眼看世界。小毛与银凤关系断裂,被蒙在鼓里的小毛突然与阿宝沪生的绝交,阿宝不响,不解释是他对友谊的“守护”。李李询问他是否可以嫁于他人,他“不响”,没有坚定的否定,只有试探性的应允,最后李李看破红尘削发为尼。

  “看李李的背影,越来越远,越来越淡薄,微缩为一只鸟,张开灰色翅膀,慢慢飘向远方……阿宝想紧握手中,再不松开,但现在,阿宝双拳空空。庵外好鸟时鸣,花明木茂,昏暗走廊里,李李逐渐变淡,飘向左面,消失”。有些人转身就再也不见,有些人不见但永远在你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阿宝“不响”,是否一直怀念着小时候坐在温热的红瓦片上,与他相依相靠,登高望远,窃窃细语的蓓蒂呢。

  书中为数不多让人喜欢的人物,除了心思细腻,不言不语的阿宝,还有自幼习武、纯朴善良、仗义随和的小毛,爱弹钢琴、爱浪漫、爱集漂亮邮票天真烂漫的'蓓蒂,腹有诗书,气质脱俗、独立清醒的淑华……小毛得病英年早逝、蓓蒂化作一条金鱼消失了、淑华远嫁他乡变得疯癫……她们的命运都异常的悲惨。每个人都是世间的一朵花,开有时,繁花似锦,谢有时,譬若朝露,去日苦多。

  青葱白净的少年转眼到了心力交瘁的中年。人到中年,人生各有各的不顺,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工作……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有时候一片迷茫,蓦然回首人生路,原来走着走着就到了这里,就像书里一句很经典的话:“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

  末了,书中响起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看似个鸳鸯蝴蝶/不应该的年代/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花花世界/鸳鸯蝴蝶/在人间已是癫/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

  繁华落尽,岁月流转,只盼无怨无悔!

《繁花》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那一树繁花》这篇文章,颇有感受。

  讲述了一片水花,无畏的生存。你瞧,雨下的那么大,树上的花也渐渐稀疏了,枝头只吊着几个伶俐的小花。可是无情的大雨还是要浇灭它们火热的。它们一次次俯下身去,又一次次挺起身来。眼看着摇摇欲坠,却依然死死地抱住树枝。顽强的`地挺起它们的胸膛,微笑着接受大雨给它们的洗礼…

  当然,经历过风风雨的水花,从不埋怨老天爷对它们不公。它们很坚强,也很勇敢。这不是每一个花都能做到的,可是一片片水花做到了,那该有多痛苦,悲伤呢?对于一片水花来说,并不是这样的。它们会很开心,所做的选择。它们的选择是用坚强,去诠释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用双手推开一条春暖花开的道路。人生就是这样,只有学会坚强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坦然。人生之路漫长而艰辛,鲜花和荆棘同在,快乐与痛苦并存,所有的经历无不磨砺着我们的灵魂。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坚强,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去面对一切,这样我们才会收获风风雨雨过后的彩虹。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身处困境时,不要退缩,要以信念为基础,将失败化为动力,让希望之火点燃心中的热情,让生命之花重新开放起来。人生道路上,挫折与失败是难免的,如何正确去面对,是我们的必修课。让我们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吧。

《繁花》读后感3

  这本《盛世繁花》是三代作家精心打造鼎盛时期的儿童文学,里面的内容好看至极。

  请问,你到动物园里看过“吉祥鸟”朱鹮吗?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是《吉祥鸟飞回来了》的作者却亲身体验过朱鹮从年幼到年老的过程,还与一只朱鹮成为了“好朋友”,但最后,这只朱鹮被送进了北京动物园,被人们观赏,研究。但作者还是依依不舍,毕竟这是他第一只动物朋友,可那一句“到时候我认得它,它不认得我了!”让我那原本有些沉重的心情变得愉快了,甚至还笑出声来。看了这篇散文,我不由得对秦岭这个地方十分向往,哪儿的大熊猫,那儿的朱鹮都让我神往;哪儿的金丝猴,那儿的金毛扭角羚,也让我感到新奇。

  还有那篇《老师窗内的灯光》里的那位老师让我尊敬。那时,作者的作文里引用了几段《寄小读者》里的句子,老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还在那些句子下面画上表扬的圈儿。可是作者认为过意不去,还是找到了老师,说自己“抄袭”了人家的.话……老师微微一笑,拿出了《寄小读者》这本书,说,你这样用是妙引,并不生硬,很好。作者放心了,舒心的一笑。直到半年以后,回到母校的作者,发现老师已经因为肺结核,住进了一家红十字会办的慈善医院。临走之前,回头看到了那盏灯,已经蒙着灰,油,已几乎熬干了……

  在我心中,那位老师的灯就是给人振奋,给人光明和希望,是一盏永不会熄灭的灯!那么多的故事,就属这两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让我感动。

  这本书,可以经得住时间考验,至少在很久很久以后,这还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书!大家一定要去看看这本书,这本耐读,耐看的书!

《繁花》读后感4

  在看林清玄的《气清景明,繁花盛开》,里面有篇文章《白雪少年》,讲述了作者回忆小时候吃白雪公主泡泡糖的情景。不知不觉中,我也想起了我的童年了,上小学那会儿,学校离家较远,妈妈给我四角钱中午买两个包子作为午餐,我只买一个吃,还剩两角钱可以去买一个大大泡泡糖,卖泡泡糖的摊子就在包子店外里,摊子上摆着花花绿绿的用糖纸皮包着的大大泡泡糖。每天中午,我吃一个包子,而后买一块大大泡泡糖,放在嘴里可以嚼上一天,那种自我满足感真的好强,边嚼边吹泡泡,仿佛自己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人。

  那个年代,家里很穷,记得学校组织打疫苗时,妈妈为了能让我打上疫苗,要去村子里头挨家挨户借钱。上初中后,家里经济更为拮据,爸爸不得已外出三峡打工去了,那时家里没有电话,我就想自己存钱买一部电话机,我开始在我为数不多的生活费中省钱,每周花两块钱买一瓶辣椒酱可以吃一个星期,每顿打二两米饭,用勺子舀一勺辣椒酱拌在饭里头吃下去,虽说饭里头只有辣椒酱的味道,但是我却吃出了甜美梦想的滋味。

  可是钱刚攒了不到一个月,就被妈妈发现了,妈妈清理了我书包中存下的钱,并“责骂”了我,我知道妈妈是心疼我,不想我为了钱而苛刻自己。自从妈妈发现我存钱的秘密后,就经常清理我的书包,我攒下的钱就这么一次又一次的被“无情”的收走了。后来,到了高中,妈妈也去三峡打工了,家里的经济稍有好转了,我的生活费了多了起来,存钱买电话机的愿望一直在我心里没有磨灭,不到一年,我就存够了六百元钱,买了家中的第一部电话机,我选了“4773911”号码,过上了电话“自由”的.生活。

  正如林清玄在书中写道的那样,那些岁月虽在我们的流年中消逝,但借着非常微小的事物,然后发现了一整片大草原,红花可能凋落,而草原却成为一个大的背景,我们就在那背景里成长成来。儿时的经历对我后来的人生起着很大的影响,那种宁肯少吃一个包子,也要嚼一嚼的泡泡糖;那种宁肯不吃菜也要攒钱买下的电话机,就如同在成长中滋养着我的精神粮食,长大后,我不注重于吃好,但是我却很在意于是否能拥抱蓝天白云的美丽,是否能撑起自己内心的那份恬静。

《繁花》读后感5

  《繁花》里对人物的刻画笔墨简练,尤其是心理描写,几乎淡到没有,常常用不响,或是一笑、一呆,或是落了眼泪,可是极简的心理文字和另一些描写放在一起就有了无限的表达力,例如写到蓓蒂化而为鱼,李李化而为蛤,两人的幻化神秘梦幻,阿宝内心的悲凉在这样的文字里越来越浓了。

  金宇澄开篇写到“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读完全书,没有感觉到命运掌握在人物自己的'手中。充满阶级斗争的年代里,人们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改革开放后,没有信仰的这些人同样在纸醉金迷里迷失着自己,迷茫、悲苦、失望甚至扭曲,正如作者结尾引用黄安的歌里说:谁又能摆脱人世的悲哀。

  读《繁花》,还有几处感受颇深,一是处处草蛇灰线,人物命运的安排,故事情节的展开,有的甚至绵延千里,起初不在意,读至后来方知其妙。二是隐喻手法的运用不露痕迹。三是现实和魔幻的结合。曲尽人散,舞歇台空,繁花落尽,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但是,繁花是凋零的开始,凋零也是繁花的启动。人生的长河会重复多少这样的故事?或是作者有所期许?

《繁花》读后感6

  生命中最初的美是什么样子的?读完了林清玄爷爷的《盛开于繁花的季节》,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各种的场景。

  我想,它是——

  山野谷地里,百合花灵醒的春。

  是微澜湖面上,莲叶田田的夏。

  是乡间小路旁,油菜花染黄的秋。

  更是萧瑟的山间,枯木残雪铺成的冬。

  每个人眼中的美都是不同的,它不会因为在穷人眼中而显得低俗,亦不会在富人眼中而显得高贵,重点在于你是否能够低头发现它。正如这本书中的《梅香》所写的一样,没有钱的乞丐是值得同情的,而富翁拥有满园的梅香却从未珍惜,亦是值得悲悯的。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

  发现生活中的美,需要一颗清明的心;而获得生活中的美,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在《心田上的百合花》这篇文章中,断崖边的百合花,它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便要努力开花,要用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经过一年一年的春天,最终,整个山谷、草原、悬崖形成了美丽纯洁的百合谷地。

  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不由得想起了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奶奶。她奋斗一生,终于在85岁的高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研制出了青蒿素。在这之前,她就是默默无闻地付出者。她最终以自己最美的姿态盛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现在,正是雏鸟展翅、嫩芽生根的好季节。及时及地,凭心而动,坚持下去,要把握好每一个时机,便能够寻求自己眼中的美。

  美,是一本赞美诗,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美是一座灯塔,能使人发现生活的曙光。愿我们,能够以一颗清明的心发现生活中的美,以一颗耐住寂寞的心获得生活中的美!

《繁花》读后感7

  《繁花》是金宇澄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上海情怀,将我深深地吸引。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海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历史变迁,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沧桑。

  故事从阿宝、小毛、沪生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开始,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在历史的大潮中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却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在这些人物的命运中,我看到了人生的起伏和无奈,也看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执着和追求。

  小说中对于上海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金宇澄以他独特的笔触,勾勒出了上海的繁华与沧桑。从石库门到高楼大厦,从弄堂到商业区,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这种细腻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上海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在描写上海的市井生活时,金宇澄的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些喧嚣的市井之中。

  除了故事和描绘之外,《繁花》中的隐喻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这些隐喻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揣摩。这些隐喻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和内涵,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的内涵和意义。

  在阅读《繁花》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也对于人生和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启示和感悟。尤其是结尾处黄安的歌中“谁又能摆脱人世的悲哀”,更是让人深思人生和命运的无常和无奈。

  总的'来说,《繁花》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常。读完这本书,我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于历史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被其深深打动。

《繁花》读后感8

  《繁花》是一部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生活故事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在大结局中,爷叔的金句“人生三碗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道出了人生中的一些真谛,让我不禁深思。人面、场面、情面,这三碗“最难吃”的东西,确实道出了人生中的一些无奈和复杂。

  “人面”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交。在社会中,我们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候,我们需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他人,或者面对别人的虚伪和欺骗。这些都让人感到疲惫和无奈。

  “场面”则是指社会中的各种场合和仪式。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应对各种社交场合,如应酬、聚会等。这些场合可能让人感到虚伪和做作,但我们又无法完全回避。我们需要在这些场面中保持得体的形象,维护自己的`社交地位。

  而“情面”则更是涉及到人的情感和道德。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情与理的冲突。有时候,为了顾及情面,我们可能需要做出一些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这种情面的压力让人感到痛苦和无奈。

  然而,尽管人生中的这三碗“最难吃”的东西让人感到困扰,但它们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交场合和情面的存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它们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如何在情与理之间做出选择。

  就如同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人生不会一直顺利,我们不会一直处于上风。我们会遇到挫折、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在阅读《繁花》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上海社会的细腻描绘,更体会到了人生的复杂和无奈。这部小说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人生的问题,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总的来说,《繁花》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通过人物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面对“人面、场面、情面”这三碗“最难吃”的东西,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繁花》读后感9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眼睛一跳。前一阵子看金瓶梅,因为难读,还读了好几本周边,浅近的是吴闲云白话讲故事梗概的,稍微深一点的格非,田晓菲,侯文咏,还有豆瓣的长文侃侃金瓶梅。无一例外,都在讲金瓶梅表面上热闹非常,官场和床上(都不用说“情场”两个字),内里都是大悲哀,大慈悲。完全就是这句,讲得有荤有素,其实是悲的。“其实是悲的”的故事太多,能把荤素都讲到位的,大概金瓶梅要算第一个了。

  讲荤素的虽然是小毛,不难见繁花整书贯彻的也是这个中心思想。

  刚好最近看了《一句顶一万句》,觉得和《繁花》有些地方有点像的。

  比如整体给人一种“没有空镜头”的感觉。前者几乎每句主语都是人,句子相对也是短,一句赶着一句推进故事。后者通篇都像是人在用吴语跟你细细碎碎地说,人说话么,就少有19世纪小说里面对景致的详细刻画,仿佛电影里空镜头让你慢慢慢慢地沉浸进去。不过《繁花》到底是精巧很多,比如蓓蒂和阿宝谈邮票,姝华和小毛谈诗歌,蓓蒂和阿婆变鱼,小毛感受银凤的热气,汪小姐和徐总下午醒来看天井里面唱评弹,阿宝和李李的欢好,陶陶看小琴,都是一些,虽然人是主角,但抒情得像是空镜头。有些,荤虽然是荤的,湿嗒嗒粘腻腻的.男女之情,也有一丝幽情的味道。

  再比如人物故事都细细碎碎。《一句顶一万句》其实是有主角的,但是讲故事的时候,一句提到了某人,便洋洋洒洒荡开去讲一篇故事。开篇很久,都不晓得到底谁是主角。《繁花》的主角本身就多,好些配角的戏份也相当多,像陶陶,就不知道算不算主角。像小毛,后半段迟迟不出现,还以为他不算主角了。

  当然这两部小说,不像的地方更多。不谈了。

  讲繁花一定要讲方言写作。繁花也算不上真的方言写作了,方言写作的《海上花列传》,我已经是完全读不懂,只好读读张爱玲的翻译版,繁花基本读起来没什么困难。但很多表达,却让人会心一笑,因为上海人真的就会是这种腔调,有趣得很。

  说到海上花,和繁花也有些地方有点像的。

  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也少。像有人嫌繁花没有塑造出人物,通篇“不响”肯定是会造成障碍的。现代大部分小说塑造人物都太卖力,大量心理细节铺排,读者才觉得这个人物丰满了立体了。繁花这方面就差很多,很多人都寥寥几笔。但我觉得主要人物不是已经很丰满了吗,像小毛,小时候的青涩少年感,和后来妇女之友的形象交叠,多少一言难尽。像阿宝,小时候和爷爷在一起的样子和爸爸在一起的样子,和蓓蒂谈邮票,和雪芝分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后来八面玲珑的宝总,为什么这种就不能当作是“不写之写”。红楼梦多少篇幅,洋洋洒洒四百多人物,大家都觉得生动鲜活,我觉得啊,无他,唯眼熟尔。因为这么多年红学,讲得太多了,把曹公说了一半的话,已经脑补了几万种潜台词。你要是拿出读红楼的架势来都繁花,也会觉得人物写得好了,而且不依赖于心理描摹,就写动作台词和不响,就已经有了。

  比如话说一半。我觉得金瓶梅难读,就是话说一半太多了,又不像红楼梦整天电视在播分析,可以找的参考书太少,资质愚钝就是读不来。张爱玲翻译的《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也是话说一半太多,人物的上风下风都不交代清楚,动机也模模糊糊,一半要靠猜,但是年代久远了,心思也不如古人细腻了,猜得实在辛苦。相比而言,《繁花》时代近一些倒好猜一些,此人不响,该是赞同还是反对,是嫉妒还是鄙视,自己觉得还能猜差不多。还有很多地方写人讲话,话说一半直接就打了句号,当然对话者要追问,但很多时候,不说也是说,你想一想为什么不说下去了,也就不必说了。还有些大事,像梅瑞登高跌重,也是举重若轻地讲讲,只说一半。

  写大故事,大潮流,不是不可以。但市面上这种书也不缺。有一些只讲讲大潮流里面裹挟的男男女女的小故事,也满好。只剩琐碎也不要紧的,有心的,还是能感受到里面的悲。

《繁花》读后感10

  两年前,我想稍微认真一点地训练自己写作。当时我自以为有一条独到的见解:很多同龄人和我一样,读着关于约翰彼得玛丽的故事长大,伦敦巴黎纽约似乎比中国的大部分地方更让他们感到亲切。对于这些读者,与其给他们一些发生在中国的现实主义的故事,还不如刻意去编造一些全然发生在异邦的与中国毫无关系的故事。因为这样的想法,两年来我写了一些这样的异邦故事。这些故事对我来说不算太难,我在国外生活已经有几年了。

  与此同时,在个人生活上我遇到了困难。在上海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我发生和目睹的私人生活,似乎在当时只是被经历了,而在多年后,情节不断重放,不断被审视,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已经成年的我去为过去的经历提供解释。当时我难以理解的长辈,很多都故去了,我却仍然在心中不断面对他们,无法与之和解。我发现我难以解释大部分私人生活,尤其是全然用沪语沟通沪语思维的家庭生活。“爱”“恨”这样的大词似乎更适合出现在波澜壮阔的俄国小说里,上海人使用更暧昧的“欢喜”或者“厌弃”。是非善恶的问题是狄更斯和霍桑的专项,可是家庭生活中我经历到的道德账本远比这些要糊涂纠缠得多。除了这些感情上或者道德上的暧昧,更可怕的是,当我回忆起在上海的十几年生活,大段大段的往事中我甚至找不到感情或者道德本身,不是“坏感情”、“坏道德”,而是“无感情”、“无道德”,一片空白。人们说着话,你以为他们有什么目的而说这些话,可是他们戛然而止——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他们只是突然站起来了。

  当我把写作的容易和私人生活的困难联系在一起思考,我意识到写作对于我之所以还不够困难,是因为我归根结底不相信作品能折回过来影响到我的私人生活。反过来说,如果文学作品负担着对生活做阐释的重任,我的确还没有读到这样能阐释我的私人生活的作品。许多小说和诗歌让我感动,可我从没有在其中找到我的父亲母亲。语言的不同——文本是用普通话读写(甚至是下意识中的英语转译),而私生活大部分是用沪语沟通——固然是两者之间难以交流的困难之一,可是我隐隐觉得,这中间还存在更深更不可逾越的困难。

《繁花》读后感11

  第一次知道《繁花》,还是三四年前高中时候从姐姐口中得知,之后是在杂志上看到对金宇澄的采访。小说的叙事和曾看过的方式不太一样,人物间的对话没有双引号,像一个小酒馆里的说书先生,慢慢地、细细地,还稍微带点儿悬念地道给你听。

  目录后第一页,一句“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颇有韵味,只是这后面的省略号有一点影响审美。这句话,在看到后半段的时候,从春香口中再说一遍,才真真是击到我。再读下去,从将要与这个世界告别的阿毛口中说出,是与亡妻的旧言相契了。故事到这里,一下子让之前所有纷繁复杂的故事都沉淀下来,弄堂里三种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市民的生活的底色翻涌出来,又归于沉寂。

  故事里出场了很多人物,有时候一度分不清到底是谁经历了哪些,但是不用着急在前文漫天翻找,慢慢跟着他们经历下去,饮食男女,从小囡到中年,一个个都从以地道的上海话为背景声的弄堂里走出来。也在苏州的沧浪亭旁熬出黎明,也在洗发店的楼上过生活,也在金碧辉煌的酒店里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也在破败不堪的乡下小房辗转难眠。这里面,有男女婚姻爱恋暧昧之事,有兄弟互诉寄托彼此帮扶之事,有市井人的闲言碎语,有小人物的冷暖自知。

  我读书,习惯摘记,只是这篇五百五十页的“话本”,容我写下的句子少之又少。这故事都融在一张一合的对话里,都融在一颦一笑、一来一往中。金宇澄先生的文字不似张爱玲,不是女性的那种有点优雅和温婉的文字。

  以前阅读张爱玲的文字,那种文字的气质可以渲染到自己的文笔里,落笔都是那种温柔的味道。但是金宇澄先生的'文字,用着地道的上海话,带着上海人的气场,举手投足之间都带着另一种男性的上海味。更妙的是,这文字带着上海的味道,更带着上海历史的味道,从最底层的贫苦到最令人羡艳的富足,从革命时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人物的话语都契合着他的出身,他的立场,他的性格。

  所以当我慢慢翻动纸页,从单双章节的两个时间线下慢慢走近这些人的时候,我不是唐突闯入的局外人,不是躲在暗处的偷窥者,我可能是一个经过的行人,也可能是一起生活在弄堂里的居客。我现在生活在南京,但是我也是生活在1966年上海南京路的小囡。

  我记得看杂志的时候,采访金宇澄先生如何处理书中的这么多人物,金先生回答时恰说到为什么将这本书题名为“繁花”。

  他说,“繁花”真好,常见字,符合小说里那么多人、星星点点的特点。

  我想,这就是每个小人物的存在,他们是星星点点的花儿,簇拥在一起,绽放出上海的春天。我记性不好,但隐约记得故事里的人也有自嘲,说自己只是灰尘。其实不论是灰尘也好,花朵也好,我们都是某段历史中某个角落里的小市民,也许无足轻重,无关痛痒,但,谁又能说,这段历史选择了我,不是我的幸运。

《繁花》读后感12

  陆陆续续终于把金宇澄先生的这部繁花读完,就像是跟着故事里的人物一样也翻过了时代的篇章,其实繁花的书早就买了,但确实是因为里面的沪语写法和很多上海的本地用语,再加上金先生独特的写法,例如对话方面总要加上谁谁说,哪怕只是两个人的对话,沪生说,陶陶说…有点不是太习惯,读的`一直是磕磕绊绊,也是在电视剧的推动下,终于能把这本小说能够完整的读了下来,虽然电视剧跟小说不能是百分百不同,也是百分之九五了!

  央视剧评指出《繁花》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里成为孤品......《繁花》是一本秋冬的书,散发着“哀而不伤”的气质。如果说小说《繁花》自带浓到化不开的哀伤与忧郁,那么电视剧《繁花》则是情绪饱满、积极乐观的,大刀阔斧的改编,呈现出好看的一面。剧集只是《繁花》蛋糕中的一块,看完后还是要去看小说原著的。

  “以前一直认为,人等于是一棵树,以后晓得,其实,人只是一片树叶子,到了秋天,就落下来了,一般就寻不到了。每一次我心里不开心,想一想乡下过年,想想上海朋友的聚会,就开心一点。因为眼睛一霎,大家总要散的,树叶,总要落下来。”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就是《小王子》中的那句话:“后来我才知道,那不是我的花,我只是途经了它的盛放。”用来形容《繁花》的大结尾,那是再恰当不过了。《繁花》的结尾,虽然处处都是遗憾,但没有一个人后悔。这是我最喜欢《繁花》的地方:宁可遗憾,决不后悔。

《繁花》读后感13

  《繁花》采用上海方言、人物对话的方式、单双分章双线并行的结构模式,将生活在两个不平静时代下的市井百姓的生活、情感、形态,用看似琐碎的记叙一一剥离给读者看。在整部书的徐徐展开过程中,金宇澄以冷静超稳的旁观者态度把握着故事的节奏,但是,在这冷静超稳的背后,我分明感受到作者的大悲悯、大情怀;在无数次的“不响”背后,有作者太多无法言语的语言;在那么多次“落了一滴眼泪”的背后,有作者奔涌不止的眼泪。一直以说书人身份存在的作者,在29章还是忍不住站出来说:“情况往往如此,老友见面,以为有讲不完的话题,其实难以通达,长期的间隔,性格习惯差异,因为蜂拥的回忆,夹头夹脑,七荤八素,谈兴非但不高,时常百感交集,思路阻塞。”我想,金宇澄之于《繁花》,之于《繁花》的人物——他的老友也是如此吧——悲悯太深,反而冷静;用情太浓,反而平淡;想说的太多,反而无言。莫言说过:编造一个苦难的故事,对于作家并不是难事,但是“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

  《繁花》里环境描写的笔墨并不多,更没有大段集中的描写,但是只要在章节中出现,无论是雨,是树,是花,是光的变化,还是生锈的铁轨,幽幽的猫,不多的笔墨,毫无渲染,但是会反反复复,整体串起来,背景就有了,人物的情感就有了,心里变化就有了,故事的结局暗示就有了,读者的心绪也就有了。

《繁花》读后感14

  读《繁花》的初衷其实没有特别的深意,只是偶然听闻某知名导演买了版权,要拍电影,于是匆匆在网上买了这本书。书很厚重,但很容易读,400多页的小说可以一口气读完一半,要不是天已经蒙蒙亮了,仍可以继续读下去。

  上海人讲时间,叫“辰光”。看了这本书,讲话都带着点“沪味儿”了。比起现实的上海,书中的上海反而更“上海”。我所知道的上海都是从铅字里头印出来的,是张爱玲笔下的挎着手臂从小公馆里走出来的红男绿女,又或是王安忆笔下的小市民家中长得好看的女儿,上新式学校,喝咖啡,软糯地喊“姆妈”。

  上海的作家总有他们的文化性格,打眼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上海的。他们总是能在时代的.滚滚洪流里煎一壶水,磨一磨咖啡豆,“吱呀吱呀”的研磨声淹没在广播的喇叭声里。

  主人公阿宝、军人家庭出身的沪生和穷人家的孩子小毛可以因为孩子间的默契相知相识,但长大之后再相遇,却早已物是人非。这让我想起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小时候的大家似乎只在乎考试成绩,但在成年之后,社会地位和人情往来却像洪水般席卷而来,令人困窘。

  《繁花》里也讲了相似的处境,小毛喜欢读绿林好汉的故事,学过拳,因为年少时做的尴尬事,多年之后和朋友们再见面,竟已是临终。他说,当年学拳何等的少年潇洒,如今却连自己的身体都支撑不起了。阿宝说,就好像黄浦江,一直东流不回头。小毛没说话,想必他的心中也是苦涩的。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千古的难题,从李煜问到金宇澄,却始终无解。想到这里,我打开手机,找到儿时朋友的联系方式,“出来玩?”那边秒回:“上哪儿?”我合上书,慢慢笑了出来。

《繁花》读后感15

  中国古代重男轻女。女子本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从小只能学习相夫教子的女德,却有一群女孩儿们,在才子济济的中国古典文坛上抛得了头露的了面。可惜,历史书对她们的记载少之又少,而《烈焰繁花少女时》则将她们的故事留了下来。

  作者景步航从小出生在书香世家,奶奶是语文老师,爸爸是诗人,景步航因此对诗词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历史上的才女,并不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里的那种含蓄、贞洁、端庄、守礼。她们从来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特立独行、千姿百态。

  千百年前的李清照在战争爆发后失去至亲,一路颠沛流离,看着山河破碎,自己孑然一身,如风中柳絮般漂泊无定,可她却将其化成了清新的`诗句。

  我看到了绝世才女身为女性的身不由己,但也看到了她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了之的勇气与力量,这些重叠的生命片段,纵隔古今,亦灵犀相通,心心相印。

  甚至有些时候,我在里面找到了事情的答案、迷雾的方向,心结解开的同时也对她们又添几分敬佩。

  这群尘烟深处睡去的花儿绝不是一个个名字,一个个代号,一个个虚无缥缈的传奇,她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跃然于纸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窗。

  古典文坛的惊鸿倩影,不忍望却的烈焰繁花。

【《繁花》读后感】相关文章: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

稻草人读后感 读后感03-05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伟大的悲剧读后感03-30

凡卡读后感 凡卡读后感12-11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03-31

读后感08-15

读后感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