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
当呼吸化为空气,多么富有诗意的文字,然而阅读中好几处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不是因为这是一部癌症病人晚期的催泪之作,而是因为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能理智、清醒、用实际行动过好当下的分秒。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只是一个三十六岁的神经外科医生,你的生命本来有无限可能性,虽然你的职业让你有更多机会窥探死亡,但旁观者和当局者那根本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对待死亡这件事。
我想,正是因为作者这一生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而这个终极答案就是活在当下。所以当他得知自己得了肺癌之后还能平静接受,在不确定还能活多久的时间里,依然拿起手术刀去拯救更多的生命,去和死神抗争。
他对于事业、理想的近乎执拗的追求让人动容。对于家庭、妻子的责任心也让我感动。只是,当读到他得知自己的癌症病情而只得放下手术刀,闲下来的时候,他竟然感到无聊,我想一个普通人是很难理解他的人生的。这种时时现在人生的金字塔,理想唾手可及的`人,本就不是我们这样的凡人,只满足于活下去。他是追求生活效率的人,他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没有退缩,甚至没有疑惑,如果没有癌症,他的前途无量,他可以说马上就能实现梦想,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了。
也许天妒英才,才让他这么走了。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正如他妻子露西所说,他虽然走了,她除了思念他,依然那么深的爱着他。我想,他也会影响每一个看到他文字的人。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2
“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保罗他在《当呼吸化为空气》写道:“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保罗的遭遇令人悲伤,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悲剧。上天赐予他这样的生命,他就用这样的生命创造出丰硕的成果。”很喜欢书中以上这几段经典内容。
读完保罗的这本书,同样作为一名医者的我,再度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并充满敬畏。生命中有太多的无常,我们始料不及,而生死更是不会在等我们做好彩排而来。所以,珍惜、热爱生命,感恩现有的`一切。
作为一名医者,保罗也深深地提醒和告诫我及同仁,某天我们也会彻彻底底成为一名病人。而角色的转换不止医者和病人,要知道人生这场旅行甚至有许多角色,就连自己也未必都能预料。所以,让我们以一颗无限热爱、敬畏、感恩、悲悯的心与万物共存,直到某天自己同样“呼吸化为空气”时,留下犹如保罗一样的礼物和财富与世人,而不是深深的后悔与遗憾。我是净如,敬畏生命,不忘初心,热爱生活,热爱红丝带。愿从书中汲取的甘露,温暖润泽一切有缘的众生。带给他人更多的爱与力量,温暖与光明,欢喜和感动!
感恩保罗?卡拉尼什及妻子露西和参与此书编辑出版,以及包括微信读书后台的更多人!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3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共赴永恒生命!
或许开篇这首诗是代表了这本书的意义吧。作者保罗即是医生(在斯坦福完成本科,剑桥完成硕士,耶鲁完成博士,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外科医生,基本达到了人生所谓的事业巅峰),又是病患(在人生巅峰时,发现得了肺癌)。书中分为两半部分,身体健康时的他,确诊癌症后的他,无论是在哪个阶段,他对死亡都是理性且探索的。
最佩服他的是,当明知自己已经患有癌症时,忍住病痛的折磨,仍重新回到了医生的岗位,继续扮演一个医生的'角色。后期实在因为病情的恶化,无法胜任医生的职位,而选择了文学来记录这一切。没有鸡汤,就最真实的想法,如:“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无论是做医生时,还是病患时,他都做的很好。
读完也会感慨,世事无常。如书中所言:“你必须弄明白,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人生漫长又短暂,活在当下。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4
夜深人静的时候,心跳动着像手指轻轻按下琴键,低吟着舒缓的歌。一首生命的歌来自古老的远方,唤醒生命的思考。
如果你快要死去,你该怎么办?年轻人们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很少感受到死亡。当保罗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他没想过,当保罗带着兴奋踏进大学时,他没想过,当保罗逐渐远离生活的小镇时,他没想过。就像我们这群大学新生一样,懵懂地不虑死亡。但是,死神从没放慢脚步,不会因为你满怀幸福而同情。在保罗事业有成时,他听到了死神的脚步。
如果你下一秒就要死去,你会想起谁?那些人一定是我们最在意的人,但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保罗和妻子出现矛盾后,死亡在他们面前显现端倪,这时候,他们意识到彼此仍深爱着对方,决定共同面对死神。死亡让真情流露。苏格拉底说,要了解你自己。也许,我们能花整个一生去经历和体悟,然后在死亡之前真正了解某些感情,也是一种幸运;在最后一刻才明白而无力挽回却也是一种遗憾。有人说过,患癌症比起意外的死亡要幸运的.多,因为前者能拥有最后一笔财富,与爱的人好好告别。保罗就是这样的人,他用最后的生命诠释了爱的意义,并把灵魂的一部分注入这些随笔中。
如果你死去,你的灵魂会去哪呢?谁也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性,但我相信,有一种力量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本源,并形成自然规则。因为总要给自己的出现一个理由。而灵魂,由那种力量的一部分散落在世间。保罗的灵魂,或许正来源于对医学与文学的热爱。他说他想找到生命的意义,他要“亲历”生命,直面病人的生死,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做个旁观的思想家,于是选择了学医。他用来自灵魂深处的执着做每一个选择。读到这里,我既感到惭愧又觉幸运。读高中的时候,我总以为自己不着边际的想法是有深度,狂妄幼稚的以为如果我选择哲学专业,一定会成为哲学家,我甚至想好了以后做哲学研究。也许是缘分,也许是某座大佛兑现了“指引”的许愿,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我几乎是必然的选择了学医。我相信,这就是一条最适合我的路。很幸运,我将像保罗医生一样,走上在现实里寻找意义的路。未来,将有很多病人由我治愈,也有很多病人由我送上最后一程,我会成为他们生命的转折点。
保罗在书中说,医生是病人的“掘墓人”,连接着生命和死亡。我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话,但是,未来等着我去寻找答案。下一个决心,在面对死神以前,找到我的灵魂。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5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我的期望是什么。我想也许我可以探索一个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经历。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我获得了在此之上的一些感悟。
首先这是一个真人真事,如果只是真实,并不代表着这一定会是个好故事。作者保罗是一个印度裔的美国人,生活在美国自由的文化氛围内,但又接收到印度家庭对教育的严苛和上进追求。他受到了良好教育,并一直没有停止学习。
他自幼对文学就充满了兴趣。你可以想象在一个男孩该玩儿枪和汽车类玩具的.年纪,他的恶作剧就是跑到牧师女儿的窗前去大声背诵诗歌吗?
书里对经典作品的引用所处可见,也是因为他对文学的热爱,和丰富的阅读经历。让他能够把医疗行业这么复杂的人性场面描写地如此生动和深刻。
整本书从头到尾没有一丝地夸大和卑微,只是诚实客观地记录了生活的很多故事,很多细节。让我对一个人从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到确诊,到接受治疗,以及到如何坦然面对死亡有了一个清晰地见证。
他传达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体验,也是处处充满正能量的思考,还有严格自律的行为。
本书的前半部分对他的童年和如何学医做了详细地描写,节奏比较慢。但可以了解一个印度家庭孩子的成长和求学经历。也可以了解在美国要做一个医生需要多么严格和漫长的学习经历。而这也是非常的有必要。
遗憾的是他其实并没有完成这本书,最后由妻子露西执笔完成了他去世前那段生活的描写。我想,也是因此,我们才有幸从他妻子的视角来看保罗的一生。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他自己没有提到的内容,比如他几乎只字未提的自己的幽默感。露西的文笔和保罗的内容完全契合,读起来没有任何的做作和鼓吹,总之,没有任何多余的煽情和赘述。
他们都是诚实客观讲故事的人,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对死亡有了勇敢的理解。他们的人生值得所有人尊重。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6
不懈努力追求了30年,保罗距离职业巅峰还差最后几个月,站在最接近神经科学家与神经外科医生云端的塔尖,肺癌却意外先来做邻居。
接受—愤怒—不甘—重新接受,有露西的支持与帮助,最后的旅程有吱吱呀呀的卡迪相伴,还有同事和朋友的关心,最重要的是保罗自己开放强大的内心,真诚直面自己的死亡预期,并且坚持思考自己最后生命的意义和最重要的事。也许神经科学界因此少了一个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但这本书一定会鼓舞很多的人,健康或生病的人,勇敢的与死神做斗争,以及肿瘤的三级预防的重要性:
1、病因预防,减少接触致癌因素,比如戒烟戒酒,霉菌烧烤大气污染等。
2、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基本肿瘤表现出症状的.时候都属于中晚期了,所以强调高危人群每年的健康体检。
3、临床预防,防止疾病进一步发生发展,积极康复。
主治医生艾玛一直拒绝给患者确切的生存倒计时,确实鼓励了一部分患者生存下去,但我更倾向是否告知应该由具体的患者人格特征决定,或者也不妨编织美丽的谎言,给病人更肯定的生存希望种子,精神的力量真的不容忽视。
当呼吸化为空气,当生命变成文字,保罗和露西,相知相伴。
当生命只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你会做什么?现在做可以吗。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7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关于生命告别的书,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很小心地避开了几乎所有类似和相关题材的书。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身份的转互,并以独特的写作视角来完整部作品。这是一个特例,而正是所有的特例才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研究价值。
这是一本200多页的小册子,就像书名一样,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读完,很自然,很顺畅。甚至自然和顺畅得有一些不自然。略感意外的是,一本有关生死的书,内容是如此平和,几乎没有任何起伏,原本还以为会有什么惊心动魄地过程和描写,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轻轻巧巧地就结束了。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同时作为医生和病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对可预知的死亡。作者用超乎常人想像的冷静与理智告诉读者,也许是唯一正确的面对死亡的方式。我一直很怀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人可以有计划地倒数自己剩余的生命,为短暂的余生做冷静理智的安排。作者甚至没有花什么篇幅去追问自己的内心,探讨生命的意义或者回忆过往的幸福,而只是平实地记述了自己的经历。这是因为这,才让我觉得这本书朴素得过分。
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过这本书的人会像我一样,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失望,嗯,就是一点点。这一点点的失望不是因为书的内容低于预期,而好像是因为一个这么厚重的话题被这么薄薄的一本书讲得平白无奇,就好比看到一个精巧的魔术,被一句话点破之后所产生的——"就这?"
现代医学和科研几乎已经证明了人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一台机器——有时候运行正常,有时候出点故障,最终彻底失灵。我曾经表达过一个略显消极的想法——人生就是一个认命的过程。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大概是:"不过如此"和"只能如此".我猜想,作为医生,可能比我们这些人更早地认识到人和生命究竟是什么。于是,就像书里所写到的那样,病人和家属更关心的是如何治疗、花多少钱、还能活多久;而医生也许更想知道的是:上帝保佑,希望我刚刚放在隔壁房间的冰淇淋还没化……
换一个视角思考问题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要换位到自己的对立面。这种困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生存的环境,认识的高度和维度,自身的社交网络等等。这种困难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无知地过活——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时往往不理智。我亲眼见到一个医生脸上略带微笑地对家属解释,病人目前已经处于脑死亡的状态,几乎无法挽救生命了,而家属一再哀求是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甚至还有什么办法起死回生。
于是,意义在哪里?无论一个人是伟大还是渺小,最终,最终都"不过如此"、"只能如此"——要向死亡低头,无论有没有机会,最终的结果都只是"认命".也许,我们可以站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往前看往后看。这个时间点就是答案终将揭晓的那一刻,往前看,过去做了什么;往后看,将来要做什么。只不过,在那一刻,往前看的意义好像已经不太大了。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8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保罗·卡拉尼什的作品,这也是他的自传。
保罗是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优秀而成功,在高强度的医生工作中,他仍不停思考生命的意义。在似乎已经到达人生巅峰,保罗即将成为一名神经外科教授之际,年仅35岁的他患上肺癌。而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这种戏剧性却不是小说的情节,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人生,何其可叹。当保罗看着他的CT扫描图,一个个熟悉的名词,他自己可以判断出来的情况,医生的身份变得格外沉重而无奈,从医生到病患,却也只能看着自己的生命流逝。
患病前保罗断断续续地写了他对医学,对人性,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回忆了自己是如何“弃文从医”,从思考文学与哲学,到拿起手术刀解剖尸体,在患病后,保罗对生与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笔耕不辍,仍将前行。
医生的笔调总是冷静而理性的。在确诊自己的病症之后,保罗做了一个出乎人意料的决定——他决定重返手术台。或许生命的长度,保罗已无法确定,但他却可以努力做好剩余的每一分每一秒。当他重新拿起手术刀,强忍疾病带来的不适,努力确保着不出差错,依旧适应着高强度的工作时,人性的坚毅在保罗淡淡的`笔下淌出,作为读者的我,心疼、羞愧以及钦佩,百感交集。诊断癌症六个月后,保罗的病情稳定下来,未来似乎又有了新的希望。
保罗通过一份面试,条件丰厚,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未来,可是,保罗自己同样清楚,癌症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剑,将悬未悬。保罗力求完美地做好最后一台手术,充满了仪式感,仿佛在为自己的医生生涯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意料之内地,保罗的病情开始恶化,他再一次从医生变成了病患,无法拿起手术刀,无法出席自己的典礼。保罗已经无力回天了。疾病是令人无望的存在,好在上天还会这个男人留下了一丝安慰,保罗的女儿卡迪出生了。孩子的出生为这个沉痛的带来了欢笑。在生命弥留之际,保罗和妻子露西的感情愈显动人,他们一大家人,笑着玩着,陪着孩子,也像是在陪着保罗,家里充满了色彩与活力,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悲痛的事情。保罗继续写着他的书,这是他献给女儿卡迪的书。
最后,“我准备好了。”保罗在病床前的这句话很温和,很淡然,直面死亡的他一直是最伟大的战士。作为医生的他目睹了很多死亡,保罗知道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坦然地面对。当呼吸化为空气,当躯体腐去,灵魂仍将永存。
这是保罗的第一本书,也是最后一本书,也是他的自传。而此刻,我多么希望这只是一本小说,一个存在于虚拟世界的故事。然而,20xx年3月,保罗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书的封面写着保罗生前的一句话:“我将死去,但仍将前行”,这句话是保罗对于死亡的智慧。保罗的这本书在豆瓣评分8.8分,有人说,活着的人应该看看这本书。的确,现如今我们多数人害怕死亡,畏惧黑暗,但保罗教会我们热爱与思考,热爱活着的时光,热爱爱着你的人,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死亡的意义。
蔡康永曾评价这本书:“如果觉得活得轻飘飘的,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本书会像一个镇纸,令我们想起生命的重量。”生命的重量何足伟大,当呼吸化为空气,生命永存。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9
“我无法前行。”
“我仍将前行。”
不知你可曾为生活焦头烂额,对学习中的压力而感到心力交瘁。可是,只要还活着,我们所面对的现在,是在为未来做规划。而对于医生保罗而言,生活早早就开始倒计时,他要做的是停止规划未来,学会面对现在。
保罗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以及人类生物学学士学位。他在剑桥大学获得历史和哲学硕士学位,毕业于耶鲁医学院。在斯坦福完成神经外科的住院医师培训,期间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学院最高研究奖。看着这样的一份耀眼学历,怎么也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在职业生涯的颠峰被诊断出癌症晚期时的他才36岁。
为此,他开始写作,记录下他的生活,他的思,他的想,也正是我手中正捧着的这本书。这位医生叙述着他的经历,语言理性平淡。难道保罗就这样平淡接受残酷的事实了吗?答案显而易见,保罗也曾不知所措,那一刻压倒性的不安涌上心头,“我无法继续”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徘徊。昔日穿着白衣的医生变成了等待医生诊断的病人,永不止步的念头赶走了对待死亡的情绪。
他逐渐回到工作,每天5点半,当闹钟响起时,他那将死的躯体复苏,他又一次想到:“我无法继续。我会继续下去。”一分钟后,他穿着消毒外罩,再次走向手术室,“我会继续下去。”
保罗所表现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工匠,他走进手术室的那一刻,阳光扑面而来,面对疾病,他毫无屈服之意。他就这样拖着疲乏的病体,走进手术室,继续自己的追求,坚持到自己握不住手术刀的那一刻,他所做的都只是他觉得他自己必须去做的,刻不容缓。尽管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在太阳落山前,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被赋予了不可剥夺的全新的意义。
在书的结尾,保罗回忆道:
每个人都屈从于有限。我认为我不是唯一达到这种饱和状态的人。大多数野心要么实现要么放弃,无论遵从哪种方式,它们都属于过去。未来,而不是通往人生目标的阶梯,成为永恒的存在。金钱,地位,《传道书》中所述的“一切皆空”,都变得乏味,如镜花水月,了无痕迹。
他无法前行,但他仍在前行。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0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保罗留给世界的告别书,叙述了他的成长经历,求学路程,职业生涯里的病人还有自己,以及对生命的思考,甚至于他见过的美景。文笔平实悠缓,波澜不惊,我似乎能看到正在伏案立书的高大身影,也常常忘记这是一个即将流逝的生命,正在一边手持手术刀,一边接受着化疗,一边向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冷静温和,睿智客观。
作为一个医生他常说死神是一个随时会到访的来客,只是这一次聆听着死亡清晰的脚步,要来取走的是他自己的生命。从文学转到从医,他希望和那些备受煎熬的人建立联系,在直面死亡与衰弱的同时,探寻是什么让人生有意义。选择神经外科,直面那颗粉红色的桃子——大脑,大脑与意识纠缠,他想保卫的不仅是生命,而是生命的个性,他要了解病人的思想、个性、价值观、为了什么而活着,要遭遇什么样的灾难,才能合理终止这条生命。当他无法挽留这条生命时,他最有利的武器不再是手术刀,而是他的言语,让病人家属理解死亡与生存联系。从医生与患者的角色转变,让他更深切的感受生命的脆弱与悲哀,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可爱与张力,他无法选择生命的继续,但他在死神面前决定了自己离别的姿态。
他说:“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求知欲。”可以说他这一生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从宗教到文学再到医学,而这个过程本身也见证了什么让他的生命继续。
我是从一场《当死亡降临》的'演讲中认识保罗的,那是一个妻子在轻轻地叙说着丈夫从生病到离世的过程。平静柔韧而又勇敢坚毅。蒙田说:“如果我编书,就要汇编一部人类死亡记录,同时附上以下注解:教会别人死亡的人,同时也能教会人生活。”放下书让我久久怀念的不仅是他的勇气和毅力,医者仁心,更多的是让我开始反观。当我有一天和死神对视,我是否有自信,在这短暂的生命里我已拼尽全力,不曾白来。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1
同保罗一样,我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一直帮助着病人与死神战斗。至今还清晰记得值班时第一个没有抢救过来的病人。在除夕夜与新年的交汇处,充满着一病房、一病区的悲伤。
正当壮年的病人留下了羸弱的父母和孤独的妻儿去面对离去后的愁云惨淡。在家属难以抑制的'悲恸中、哭泣中,我撤下了所有支持和监测病人的设备。这是我第一次感觉与死亡之神如此接近,他就这样与我擦身而过。生命就像握在手中的细沙,不断地流逝,你甚至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流走。那种对死亡的束手无策,就像压在胸口的一块大石,让人窒息。
人,本能地有着求生的欲望和对死亡的恐惧。然而,我们每个人也都难逃一死,也不知道自己挥霍之下的时间还残留多少,不知道哪一天我们将与这一多彩的世界做最后的告别。正如保罗所说的,长也罢,短也罢,我们都没能知晓那具体的期限。面对这样必然的从生到死的终极转变,似乎我们不论做什么都不能改变最后的结局。
听起来,真是太悲观了!但是,这本书中的保罗,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已故的癌症患者,在生与死的挣扎中,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已知而坦然面对死的归宿,积极寻求生的意义。我想,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最大的收获!感谢保罗!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2
哭着看完的,曾经看过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全身插满管子,呼吸靠机器,病人几乎无意识,那样活着简直就是痛苦、折磨、生不如死。对此也对爱人说过自己真到那么一天了就没必要瞎折腾了,顺应自然,其实对于病者当事人的心情没人能感同身受,就像保罗,虽是患者同是医生,当巨大的变故来临时求生的欲望丝毫不比其他病人弱,只是保罗作为医者比病患更容易接受这个事实并平和对待。直面死亡需要多大的勇气不是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至少从这本书上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奋斗了那么久在梦想泡泡快要实现时却“砰“的一声爆了,更多的是不甘心吧,可同为医生患者,理性始终战胜感性,平和的接受这一切,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看作者的描述真有一种局外人在写书的感觉,平静淡然。
“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虽然个人认为保罗有不甘,但最后的时间却给了他另外可能性,虽没能在神经学科实现理想,可生命末期这本书却给读者留下了很重要的东西。
国外不好说,可在中国是忌讳谈死的,于是当死亡来临时害怕、恐惧心理无法逾越,更别说平和接受,如何生需要学习,同样如何死更需要学习。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3
在《最好的告别》后,这是第二本看的关于如何面对死亡心境的一本书吧。说实话,看的时候心里都有隐隐的`压抑。我们都会老,会死,会经历生离死别,会一个个送走亲朋好友,别人也会送走我们,我们生前为之努力奋斗的一切也都会化为浮云,想想会觉得有点恐惧和不甘心。
但可能我还很年轻也很健康,所以在面对这些作者所谈论到的死亡心境时还没有太强烈的感同身受吧。反倒是书里保罗长达十年的艰苦医学生的生活和他在刻苦完成学业之余还努力成为一个神经科学家的事倒让我自己有一些思考。在各种文摘里,也多少读到在国外作为医学生学业的繁重。反观自己呢,对工作生活抱怨太多实事做得太少。可能由于这份工作一开始心里的小算盘就是全当过渡最多做满一年就要离开,所以没有真的太花心思去学去做,时常小错不断,我的认错态度也特别好总是第一时间道歉。但然后呢,在心里告诉自己下次注意接着又浑浑噩噩了。随着工作时间越拉越长,我开始抱怨:我都没时间做别的事了!但真的没有吗,先人都说时间是海绵挤挤就会有,我的时间都叫我回来又刷淘宝又刷微博的给浪费去了罢了。
工作时间长,自己也该去反思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才是。包括最近看的《褚时健传》,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态度,都叫我羞愧和反省。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4
这本书我是在当当网实体书店买的,它能给我看上的原因是上面印着“让比尔盖茨落泪的生命之书”。看到这个马上就使我提起了兴趣,就想着他有什么特别,就买了下来。在这个寒假,我又捧起它来看了一遍。
一翻开书,作者简介就在旁边。保罗卡拉尼什,并不是特别有名的作家。“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身兼数职,并且神经外科医生还得了最高奖项,很难想到他怎么把两种职业都做得这么出色的。但20xx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查出患有肺癌。20xx年三月,保罗离开人世。看到这里我只感到惋惜,我带着一颗对作者敬畏的心翻开了这本书。
保罗刚开始是十分喜欢诗歌的,一心只想成为作家,可他最后弃医从文,跟鲁迅截然相反。他在文中提到“只有医师才能真正理解生理与精神并存之人”。保罗一直追求的是这个境界。
他从上完大学才开始学医,当住院医师十多年,最后获得美国神经外科最高奖项。他一直保持着善良的心,每天工作也十分敬业。他一周工作100个小时,对待病人十分温和。从医之后,他拼杀在与死神对抗的第一线,面对垂危病人,用手术刀力挽狂澜。当年他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而正是这样的时刻令他明白医者的'职责,有时并不是去挽救病人的生命,而是做一个引路人。
得知自己患癌后,自己医者病人上双重身份,让他更自觉承担这事实。之后他想从工作中重新找回自己,从中得到解脱,又开始忙碌于手术台边。他仍像以前一样,丝毫没有看出他得病。他之前是与死神对抗,这一次他继续亲身与他对抗。
最后他觉得,身体已然垮掉,灵魂需要拯救,保罗这时又求助于文学,这才有了这本书。
这本书写真保罗关于生死的亲身体验,又写着他去思考人生的终极奥义∶面对死亡,什么让我们生命值得一活。书给我们带来保罗的乐观,让我感受到他这一位“伟大”、“高尚”的医生、作家。
保罗,你虽死去,精神不灭,灵魂永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5
真真实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忍不住哭了好几次,为保尔的不幸,为保尔的坚毅,也为他与妻子之间的情意而感动。读的过程中自己常常会被其实作者早已不在这个世界上的事实所惊觉到(每次意识到后,又一股惋惜之情接踵而来,只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好好珍重自己的身体,不要把它不当一回事,趁还来得及的时候。人的一生当中除了健康问题,其他的都可以不是问题。),因为书中人物形象真的太真实或者说保尔把他的所受所感全都让我们经历了一遍,不同的是虽然我们就像旁白一样目睹这一切,而保尔却是故事的主人公,多希望他只是故事的一个小角色啊,不用汇聚那么多的目光,不用多么强烈的存在感,不用肩负那么多的责任,只用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就好。
看完书,会审视自己的生活,会厌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够庸庸碌碌浪费生命呀。保尔连在生命的.最后时期都努力去做自己喜欢而想要做的事情,让自己的一生生如夏花,是如秋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呢!
我想这就是保尔想传达给我们读者的东西吧——用尽全力去拥抱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人生,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保罗在《当呼吸化为空气》中所传递的信息,很强烈,也很独特,但也有些孤独。”
让人受益终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3篇07-16
大班空气的教案06-17
空气的秘密科学教案11-2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06-15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05-30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01-03
呼吸科护士工作总结11-0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范文02-11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热门)07-01
读《为了自由的呼吸》有感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