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读后感

时间:2024-07-01 14:44: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浮生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浮生读后感

浮生读后感1

  读了《浮生六记》后,感慨万千,“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多么犀利的诗句,尤其是在当时的时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了。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何谓浮生六记?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五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其中,我最喜欢的的就是作者的.妻子陈芸,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格外的“可爱”,林语堂先生说过:“陈芸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确实如此,她聪慧、细腻,有文化,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美德于一身。

  书中主要描写叙述他们夫妻的生活,闲情雅致,这大概也是中国大多数文人的现状吧!虽然他们生活很简单、很清贫,对财富没什么要求,但是他们生活得很快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喧嚣之中,仍然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浮生六记》中,文字干净雅致,描写的更是悠然的生活,记录了作者的一生,文字朴实,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颇深。在现代喧嚣复杂的社会下,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追求更高的理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下时代熙熙攘攘,不见当年的风花与雪月,人群的喧嚣与热闹,但终究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打捞起来只是一片虚幻的影子。

  时光匆匆,浮生几何。现如今,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累的时候,何不留半日悠闲,停下脚步,去感受和发现生活的美好。

浮生读后感2

  在京东图书公布的20xx年畅销书单中,《浮生六记》高居纸质书销量榜榜首,这是一个令人意外的存在。《浮生六记》不是一本刚刚问世的新书,作者也不是人气作家,和榜单上的《解忧杂货店》《白夜行》《百年孤独》等赫赫有名的畅销书相比,这本书从作者到内容都过于普通。

  在《浮生六记》的介绍中,几乎都要提到书名来自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确,对于李白来说,人生充满了壮志未酬的失意,对于《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来说,他和芸娘的人生主旋律是痛苦的,为家长里短、婆媳姑嫂关系所困,为茶米油盐、布衣蔬食所谋,可李白游历山川、纵情山水、开怀畅饮之后写下汪洋恣肆的诗篇,沈复与芸娘谈论诗书、煮酒烹茶、悠游江南后记下闺房之乐,都记录下生活中琐屑又平常的快乐细节,带给人无穷的欢乐和回味,李白如此,沈复亦如此,平常如我辈更是如此,“浮生”是沈复沈三白的,也会芸芸众生的`。沈复不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伟人,只是一个落泊的文人、画师,我们知道沈复是因为《浮生六记》,大多数人喜欢《浮生六记》,大概也是因为沈复是一个平常人,一个不出名的画师,不富裕的文人,娶了青梅竹马却不能白头到老,历经丧妻之痛却依然得四处奔波为稻粱谋。

  《浮生六记》不比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网络小说,浮生是真实的生活,芸娘也曾是明媚的女子。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的女子。当然沈复之描述,芸娘“两齿微露,似非佳相”,长得不一定能对得起读者。芸娘因家庭困难未曾读书,却跟着读书的弟弟自学认字,自称最喜欢“三白”(李白、白居易、沈三白),她温柔善良,既温柔善良,又幽默灵动颇富才情。芸娘和沈复青梅竹马,未成婚已芳心暗许,曾为来做客的少年沈复偷偷留粥,成就一段藏粥佳话。待成婚后举案齐眉,情投意合。随沈复学习写字、作诗,曾女扮男装陪沈复畅游、谈诗论画,美好得如同中国的电视剧一般。

  然而生活饶过谁,闺房之乐,闲情之趣终究要经历坎坷之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会写字的芸娘在日常琐碎的家庭生活中左右失据,书生意气的沈复在处理家庭矛盾时束手无策。芸娘先后得罪公公婆婆,之后渐遭冷落,最终夫妻被逐出家门,送女儿做童养媳,儿子放友人处寄养,两人为躲债连夜逃亡之时喝粥一碗,芸娘仍苦中作乐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可名《吃粥记》矣。”尽管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作为一个三从四德的好妻子,芸娘却还有为丈夫纳一个如意小妾的愿望,因家庭贫困,她相中的两个好姑娘先后悔婚,芸娘至此大受打击,一病不起,很快去世。

  痛失爱妻的沈三复,在流浪奔波中,哀叹“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共黄昏。无人陪我顾星辰,无人与我把酒分”。可能会经常想起那个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若无“为欢”,何来“浮生”,正是这小小的欢愉,这悠悠的茶香,伴随沈三白度过天涯孤旅。

  年少时意气风发、胸怀壮志,中年时心灰意冷,落拓天涯,是沈复,是芸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记得第一次听毛不易的歌,《像我这样的人》,歌中唱到: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听到第一句我就笑了,曾经我们以为自己多么与众不同,其实早就泯然众人矣,所以成熟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认识到自己和别人一模一样。

浮生读后感3

  暑假期间,我读完了一本书,名为《浮生六记》。只因当时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很感兴趣,便买下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沈复所写,其实《浮生六记》说是六篇,但如今仅存四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全书写了作者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作者和他的妻子陈芸从童年时的两小无猜,再到两人成为夫妻,再到后来,他们渐渐悲欢离合,再到最后的过早散场。本是一对恩恩爱爱的夫妻,生活十分的幸福,甜蜜。但因为妻子与父母之间的误会日渐增多,导致妻子因病逝世。再到之后作者的父亲,儿子也相继去世,作者便开始了他的浪游生活。

  书中我比较喜欢看芸死后,头七回魂的片段。在芸死后,作者感到内疚,是自己亏负了她。到了妻子头七回魂的日子,作者布置好房间,设上酒菜,也冀望着妻子魂魄归来,见一见。因自己相信鬼魂,便留在房中。即使中途感到害怕,不适。想叫人来,但并没有,而是真诚祝祷。作者和妻子到底有多相爱?也可在这片段中知道,作者愿在这一天进屋陪伴妻子;可能因为爱她而相信鬼魂的存在;在芸魂来时感到不适却不叫人进来,是因怕别人的`阳气逼走她的阴气,而选择真诚祝祷。芸死后,作者十分自责,以自己为例,奉劝世上夫妇不可彼此仇视,也不可情爱深重,否则可能只会是两败俱伤啊。

  书中我喜欢作者的妻子芸。在作者心中她具有男子的襟怀、才学与见识。也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聪明、有趣的才女,也是一个愿意为他人着想,不愿辜负别人的好妻子。在书中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能够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还主动为丈夫谋妾室……多读几遍书,你会感到作者的妻子耐人寻味。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可见作者的生活对他来说若像梦一般,欢乐又有多少?夫妻之间恩恩爱爱固然是好事,但因作者没有能力守候这段爱情,使生活酿成悲剧,成为他最后的情痴罢了。

浮生读后感4

  初读此书,思为清酒,细品之,才知是纯中带烈,口齿留香。谈及书中的两人,沈复和芸娘。只有芸娘,让我羡慕,让我心疼。

  我羡慕文中芸娘的学识。虽说那时也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芸娘显然与普通女子不同,她温文尔雅的皮囊之下,是不屈服于旧世界对女子偏见的灵魂。她涉猎广泛,也可以说是满腹诗书。沈复是一大才子,博览群书,两人婚前婚后经常吟诗作对,而芸娘对上沈复毫不怯懦,出口成章,辞藻优美,其能力丝毫不亚于沈复。如果当时女子可以考取功名,我想这官场,定有芸娘的一席之位。芸娘的学识不只只是表现在她与沈复吟诗作对,与朋友对句聚会,交朋友女儿识字,还表现在她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个人的审美上。插花也能以虫装饰,屏风可取天然植物缠绕其上,凉爽极致,且甚美。也难怪沈复说,今时闺阁之中,恐怕未必有如此兰心蕙质之女子了。

  我心疼芸娘的大度与淡然。芸娘婚后可以说大半生是在为沈复而活吧,她实在是太大度了,主动替沈复张罗纳妾,看到漂亮的女子,就主动接近,把对方当姐妹,如果其对沈复有意,便劝其成为沈复的小妾,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口中的贤妻吧。可我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不免为芸娘的这种大度而感到心疼,你说芸娘不爱沈复吗?不,芸娘比谁都爱沈复,也许这就是爱的深切,爱到甘愿让其放肆生活吧。生活并不总是如意的,后面起起落落,发生了好些事,芸娘不言苦累,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的苦,生活颠沛流离,但俩人也自得其乐,尤其是芸娘,总能从这苦中找到甜来,你说是芸娘心大吗?她只是太爱沈复了,为了这个人,她能吃一切苦,受一切累。

  芸娘怎么去世的就不说了,总归是些不好的结局。但值得一说的是芸娘去世后沈复整个人如同丢了三魂六魄,整个人消瘦了不少,总的芸娘没有爱错人,沈复也是深爱着芸娘的,后面他也写道,重阳日,邻冢皆黄,芸墓独青,以此来表现对对芸娘的思念,只是沈复这人真的是对的上风流才子这四个字,这一点总是会让人有些伤心的。

  我真心佩服芸娘这般女子!

浮生读后感5

  吾对《浮生六记》之印象,始于中学读书时某一篇章,至捧起通读,已过十有一年。而自读毕至今,又五载了。

  自二月廿八日开卷细读,到三月三日读毕,阅读速度之快未之有也。吾曾计算读书笔记之格式数遍,终释然,无论如何写,记录阅读之乐趣、思考、心得,即可。

  观吾记录之法,必先叙述作者与著作体例。今仍循之。作者沈复,号梅逸,字三白,生于乾隆癸未十一月廿二日(即公元1763年),卒于1825年,当道光五年。世居苏州沧浪亭泮,当过幕僚,做过商人。工于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作于嘉庆十三年,随翰林编修齐鲲出使琉球而归国期间,为自传散文体小说。以记述内容言,《浮生六记》与李清照之《金石录后序》、归有光之《项脊轩志》同,记述夫妻日常生活。以上是序言所述,最为疑惑者,乃“随翰林编修齐鲲出使琉球而归国期间”句,因书中载三白随正使赵介山、副使李鼎元前往琉球国册封。不知是记载有误,还是考据有误。

  《浮生六记》得名于太白青莲居士之“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此作共六记:一曰“闺房记乐”,二曰“闲情记趣”,三曰“坎坷记愁”,四曰“浪游记快”,五曰“中山记历”,六曰“养生记道”。

浮生读后感6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羁,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独对芸娘用情至深,让依然好感动。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卷三中尽诉失妻之恨,又让依然唏嘘不已……

  不知是友人无心,还是有意,送来的《浮生六记》,是从卷四开始的,然后是卷二,接着是卷三,最后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闲,写景写物,抒胸畅怀,让人感慨万千;再得其趣,饮食起居、花木虫草、山水风月,引人遐思无限;再感卷三坎坷记愁之哀婉凄凉,真切伤情;读到卷一闺房记乐,又是句句心声,事事真情,竟是卷三中情痴更深处的感觉……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随笔记来,随意贴来,让人见笑了。

浮生读后感7

  既有迷人浪漫的古风,又有时尚的现代视觉味道。写作风格老练,充满动画风格——这是《浮生物语》的真实写照。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注定要陪伴她一生的女人。她的甜点店“不断”有一种叫做“浮生”的茶,未来的顾客会品尝茶,告诉她一种愤怒的爱和恨。让我最难忘的是看不见的陆阿藏。

  无相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替身,但它本身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陆阿藏现在面对这个困难的选择题,如果不恢复真实身体,那么在清晨,人类将受到不可磨灭的严重创伤和打击,如果恢复真实身体·陆阿藏深呼吸,决心恢复恶心的鼠妖身份,将防止强子的冲击,防止一切灾难的发生。

  几乎每个人都听说过这个故事——任何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甚至是蚂蚁、兔子,甚至是老鼠。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作者用了成千上万的词来表达,这必须让人们深思熟虑,让我受益匪浅。读着它,我突然想起了噩梦般的夜晚。

  小狗仔队“黑白”是“熊猫”的孩子,它喜欢吃饱后躺在路边,仰望天空。这一天,它像往常一样躺在它的专属地仰望最后几缕阳光在天空中荡漾。突然!一辆横冲直撞的面包车正迅速向黑白驶来!“快走..!“开字还没出口,就听到了“砰!”一声巨响,我眼睁睁地看着黑白飞起来,手还举在空中,时间似乎静止了。黑白在空中划过一条狐仙,然后硬生生地掉在地上。它的前肢微微抬起,张开嘴想叫,最后只是呜咽,前肢无力地垂下来。没有人注意到已经消失的面包车,熊猫尖叫着,冲向倒在血泊中的黑白。谁说动物无情无泪?我清楚地看到了熊猫眼睛里的晶莹剔透,在微弱的'阳光下,如此耀眼......黑白被埋葬,罪魁祸首不见了。

  许多人以玩耍的态度对待他们,但他们经常无意中或无意中夺走他们的生命。幸运的是,世界上的好人成群结队,给了他们最温暖的保护。众所周知,敬畏生命,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浮生一杯茶贯穿于他们的相遇和相识之中。这是一种非常苦的甜浮生茶,就像生活一样,起起落落。《浮生物语》不仅带来了那些有趣的故事,而且也带来了一种罕见的阅读体验。茶还没有凉,蕨类植物还没有离开,生活还会继续下去。

浮生读后感8

  记得读《浮生六记》是在五年前,那时候是春姐给我推荐的这本书(春姐是我出入职场遇见的老师,最后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姐妹,在我的印象中她就是女人中的天花板,很“美”),当时我让她给我推荐几本书看,其中就有《浮生六记》。

  那时候看《浮生六记》,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粥可温。第一感觉,哇,好美。有诗趣日常“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静室焚香,闲中雅趣”“终日品诗论画”“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待月乘凉”“舟窗尽落,清风徐来,纨扇罗衫,剖瓜解暑……”

  但也有人认为,书中打造的完全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梦幻童话,那将会与沈复更为深刻的寄托南辕北辙。实际上,《浮生六记》绝非是一朵不染风雨的温室之花,而是一朵开在雪地中的冬日腊梅。它的真实底色,是沈复跌宕而多舛的现实人生。

  在沈复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书香门第的出生并没有给他长足的荫蔽。尚在青年时期,他就因为家族矛盾携妻流居在外,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后面为了维持生计,他先后在安徽绩溪、江苏青浦和扬州、山东莱阳、湖北荆州等地做过幕僚,也曾弃官从商,后又因生活困顿,以买画为生。

  在这里,文风的潇洒,通透与澄澈,皆是作者心境的.投射与展演。惟有一双超越苦难的透彻眼眸,一颗涤除消沉与寂灭的炙热心脏,才能够在坎坷之后,用如此诗意的笔墨,重新记取那些微末而零散的人生锁趣,把纵情山水,友朋畅谈,种花养草,装点居室写的如此生动而优美。

  终其一生,沈复可谓尝尽了颠沛之苦。“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大抵是沈复最无奈的喟叹与发问。因此,《浮生六记》最终所呈现出的疏宕空灵,率真洒脱,就绝非简单的纪实,而是作者在人生的中年之际,看淡了命运无常之后,对往昔岁月的重新书写。

  正如开篇写到的那样“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苦难与困顿终将成为过往,与其沉溺其中自苦,不如把握珍惜那些人生中细小却又真实的生命之乐,才能不辜负“彼仓之厚”,抵达开阔的生命新境界。

  看完整本书后,我觉得生活是自己的生活。人也好,环境也罢,无论如何变,拥有一个健康的心境,就会一切皆安,然美好。

浮生读后感9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小学课本里的节选,一直记忆犹新,特别是对文章名《浮生六记》这四字念念不忘,觉得有种超脱世俗的云淡风轻之感(当然小时候不会这么概括,只觉得很文艺罢了),时至今日终于读完,但感觉隐隐有些意难平,还是提笔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大概故事的开头越美好,到结局就会越怅然。故事的主人公沈复生于书香世家,和芸娘青梅竹马非卿不娶,而后就顺遂地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嗯…以沈复的视角看待,确实如此,他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大概就是和芸娘在一起吧,芸娘真的是我在书中见过的最完美的`女性了,世上所有形容女性美好的优良品质都能套用在她身上,沈复何德何能?诚然,他是爱芸娘的,芸娘也确实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可是他的爱比起芸娘的付出显得太浅薄,说他真正为了芸娘让开心做什么事情的话,大概只有带着男扮女装的她出去游玩过一次,其他好像都是芸娘在努力的包容他,让他维持他的孩子气和天真;努力的维持他可笑的自尊而不惜拔钗当酒来宴请他的友人…可是即便是这样,他都觉得一切理所应当,甚至将这些归纳于闲情寄趣,以为芸娘甘之如饴。

  芸娘这短短的一生幸福吗?后期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时有没有一丝丝后悔?是因为憨园违背了誓言还是因为公婆误解生活拮据骨肉分离才使得病入膏肓?种种都不得而知,但是从世俗意义上来说,沈复真的不是一个良人,他没担当,没责任心,不求上进,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好像永远是个小孩子,永远学不会成长,最后芸娘离开人世这种打击也只会让他更加沮丧……没法在物质方面给妻子儿女保障,最后落得一家分离,死生不复相见。

  可能在感情方面他比起同时期的古人要好太多,但是还有有些接受不能,特别是芸娘病重后他南下经商,将赚的所有钱财都用来狎妓,甚至还腆着脸说是因为“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这样便能显得你专情嘛?最后还留恋不舍“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这样暗搓搓的炫耀真让人不适,但凡他把银钱拿回家,芸娘也不会落得无钱医治早早撒手人寰的地步了。

  可能正因为太真实了,所以总觉得戳到了自己的内心,可能不该苛求别人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或许沈复这样孩子气的过完一生也不失为一种幸福,但是心底还是有些为芸娘抱不平,那么好的女子本该有更美好的人生的,可是又有谁说的准呢,说不得她真的如沈复感觉的一样,和他在一起甘之如饴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毕竟快乐的时光只占据人生小小的一部分啊,剩下的生活的苟且才是常态吧。

浮生读后感10

  “奉劝世间夫妇,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题记

  译记道:“沈复简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读文章时,觉得沈复出身书香世家,满腹经纶,又不乏浪漫情怀,所以对这个观点持有怀疑态度。然而越往后读却越感讽刺。

  沈三白,为墨客无儒侠洒脱之致,为人子无家成业就之心,为男儿无独当一面之力。他自诩性格爽直,落拓不羁,其实都是毫无担当的托辞。他自命清高,向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将自己视作傲然不群的风雅文人,却终不过是个挥霍无度的、毫无担当的、软弱无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丧、憨园负义、不得公婆欢心的精神打击。沈复却偏偏将此归咎于“恩爱夫妻不到头”,他说芸是他的'贤妻良友,是红颜知己。就因为“自古红颜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当芸被误解时他能够站出来,如果当芸的血疾复发时他能够及时筹钱就诊,如果芸不是嫁给这么个学问不高的穷酸书生,那么结局是否会发生改变?

  最可怜的,莫过于沈三白的一双儿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个被送去当了童养媳,一个做学徒夭折。看到这里,只得叹惜。

  唉,罢了,罢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对待执拗地滚着食物的神圣甲虫又有什么区别呢?

浮生读后感11

  《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意为短暂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大梦,之中又有多少欢乐时光呢?人生百年眨眼便逝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想来这并不是古人独有的.感慨,今人实也难逃这魔咒。如今,世人多为生计或功名奔波劳累,失了不少朴实无华的欢乐之感。如今人于浮华之中,如沈复于《浮生六记》中所记,如他一般于平淡的生活中找寻乐趣,也不失为一种幸事。

  《浮生六记》共四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读完此书,时常感念沈复与陈芸的爱情,也感念他们的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沈复与陈芸可谓是珠联璧合,二人自小相识,沈复欣赏陈芸,对其母言:“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陈芸于沈复腹饥之时藏暖粥小菜为沈复果腹,其兄打趣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二人之情谊,可见一斑矣。后二人迁居他处,情谊如旧,却也遭尽磨难。书中所记之事,多为乐事,然夫妇二人不过肉体凡胎,与旁人无异,也尝为生计所累,个中辛酸,盖不为外人道也。然二人即便潦倒,仍志趣不改,吟诗、作画、郊游、烹饪,喻欢乐于平常,意趣盎然。二人虽非达官显贵,平日生活却也多姿多彩,不输名贵。

  纵然浮生若梦,为欢却不只几何?世人多如沈复夫妇二人,平凡且普通,然世人也能如二人一般,把生活活出诗意、活出精彩。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珍惜每一个生活细碎的平常,寻找其中的乐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浮生读后感12

  对这版《浮生六记》非常满意,封面装帧设计都是典型的中国元素,这种既有美感又有格调的图案是我最满意的,其中寓意,担得起“浮生”二字,好像心里构想的那幅“浮世生活”的图画复活了!

  作者从小喜欢微察事物,往往能从极其细微的地方发觉人生的.乐趣,写得颇有见地。文中对小孩子的童真童趣和胸有沟壑的特点展露无遗,启发着所有人要像孩子一样去发觉身边事物的美好,去品味许多景物内有乾坤的美妙。也许只有心怀物我平等,万物有情的真诚态度,我们的眼睛才能够具备审美的视角。这于我们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唤醒,因为我们大多数成年人越长大,眼睛就越混浊不清。

  试想我们有多久没有留意头顶的星空,更别说留意那墙角怒放的生命?我们习惯了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可真是这样吗?我们有了钱和时间之后,所谓的诗和远方大多数也只是如匆匆过客般止于留影,博得众人点赞罢了,其实这何尝不是物欲膨胀后的另一种苟且方式?无论是近处还是远方,都不只是一种空间的距离,而是心理和审美的距离。如果带着狭隘和偏执去看世间,那么美就会离我们很远,相反,若带着发现和欣赏的审美眼光去观景,那么无论远近都美不胜收。(杨国玉)

浮生读后感13

  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有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妻子芸娘。芸娘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漫游在《浮生六记》的时空中,不知不觉地被芸娘那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她很聪明。她听一遍《琵琶行》便会背,还靠着《琵琶行》学习识字。她通晓诗词,写出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极妙句子,还能与丈夫评古论今。她不痴迷金银珠宝,唯有的首饰也送给别人,却极其痴迷于收集破书残画。书中写有芸于破笥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旧邻冯妪每收乱卷卖之,将纸片奉为珍宝,多奇怪啊!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痴迷于谈经论典的陈芸,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可是,她就像自己最欣赏的诗人李白一样,豪放洒脱,不顾流言蜚语,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十分的洒脱。一日,她想与丈夫同行前往,可惜不能轻易出门,怎么办呢?沈复出了个馊主意: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在沈复的一再请求下,陈芸女扮男装开开心心地出去玩了一趟。又有一次,陈芸想跟沈复一起去太湖游玩,正当沈复一时找不到借口应付父母而为难时,陈芸便主动说,只要告诉公婆自己回娘家即可。这次,他们与一位志趣相投的女孩素云泛舟太湖,共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在提倡女子足不出户的年代,打破封建礼教,需要多少的勇气!

  她特别的善良。年纪尚小,便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甚至为自己的'弟弟付学费。而后当沈复来拜访时,她还偷偷地为他藏了一碗粥。为了给得病的沈复祈福,陈芸还吃了几年素。情深义重都不能形容她了。婚后,她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对所有人都和和气气的,而且夫妻之间经常使用岂敢得罪等此,相敬如宾。在游戈园的时候,她甚至因为王二娘摘了一些野花而心疼。这是何等的善良。甚至,丈夫随口说的要纳妾,还被她挂在心上。最后,也因此事,她与公婆关系不和,间接导致自己的早逝。她很温柔,体贴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唯独忘了心疼自己。

  虽然,她可能不受当时所处的大家庭的待见,可是,这怎能掩盖她身上的光芒呢?沈复的笔让她彻彻底底地在读者眼前生活,使我们看见了她的聪明、洒脱、善良。照着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沉沉浮浮之时仍能努力漂向美好,这样子的人,何尝不可爱呢?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

浮生读后感14

  名为六记,后两记遗失,现存只有四记。

  如果去掉第三记《坎坷记愁》,那真是理想的婚姻和生活:青梅竹马举案齐眉、对花吟诗对月小酌、拈花弄草泼墨作画、浪迹天涯快意江湖,有没有柴米油盐之干扰、没有争风吃醋之烦忧、没有追名逐利之市侩,这是中国文人所最求的最高境界,比陶渊明的隐居乡间更胜一筹。令人向往之!

  可惜生而为人要养自己的臭皮囊、为人子女做人父母要尽孝尽责,于是就悲剧了!追求诗和远方是有条件的,要先处理好眼前的苟且!也许只有在为人兄友这一方面,沈复是无愧于心的吧:为友慷慨豪爽、为兄放弃家产!

  世俗之人大多以成败论英雄,如我之辈就忍不住边读边嘘唏感慨:沈复同学实在是缺乏为人处世和生存立世的能力,让父母妻儿都极为窘困尴尬,最后妻亡女散、儿子夭折,只剩自己孑然一身飘落在外、靠朋友帮衬生活!作为一个男人、确实挺失败的!

  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人也是挺难得的吧。世上极少数人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超凡的能力;大多数人资质平平、能力有限,但不甘平庸无趣,有的孜孜不倦努力向上、有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有的精致有趣小有情调,都想法设法活的'精彩,绽放美丽,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苔花。沈复在借款途中尚能恣意出游,且尽兴攀高、惊的导游瞠目结舌,俗世烦恼困不住不羁的灵魂!这样的人生状态确实值得称赞和羡慕!

  从文中看不出成书具体时间,大概是作者晚年吧。可能事隔多年,作者已平心静气、释然豁达,对苦难坎坷没有丝毫的怨愤:对父母弟友没有责问和不平,对官场苟且没有抱怨和批评,甚至不屑于花费笔墨将事情原委和盘托出,只用一句“母亲看了一眼第妹”带过了兄弟恩怨,用一句“看多了官场”绕开了名利之争。这样的宅心仁厚真是难能可贵!留下记忆里的,或者说值得记忆的,只有童年的快乐、夫妻的和鸣、浪游的痛快,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遗憾,其他的都不重要,任其流逝在时间的长河里吧!

  阅读这本两百年前的作品(1810~1830),相对于史记汉赋之类的早期古文,确实更为容易些。不像古文那样简缩严重,需要不断的扩词翻译、前后连贯,才能理解其内容和逻辑。这本清末散文已经很接近白话文了,泛泛粗读不做细究就能理解大概意思。如果详读,个别词字需要工具书帮助:一部分是现在基本不用的字或词,只在古文中能看到;一部分是现在还用的字、但是某些涵义已经基本不用了。

  细细查看,觉得第二种情形非常有趣。“已”现在多用“过去、以前”的意思(已经、事已至此)、偶尔用其本意“停止”(死而后已、学不可以已),但它还可表示“太”(不为已甚—不做的太过分)、“后来”(已忽不见—一会儿就不见了)。哈哈,有时候指“以前”、有时候指“后来”。“倩”字现在基本只用在“倩女”一词中,指美丽的女子,很多女孩都取名为“倩”,殊不知这个字本意为“男子的美称”,也指“女婿”(妹倩—妹夫),引申为“美好”(巧笑倩兮),做动词时指“请”(倩笔—请人代笔、倩雇—雇请)。汉语还真是复杂呢,不小心就掉坑里了!

浮生读后感15

  如果你是芸娘,你会喜欢沈复么?如果你是沈复,你会喜欢芸娘么?

  这只是假设,我们无从得知。芸娘是不幸的,年华正好的时候死去,她又是幸运的,毕竟,不是每个文人的妻子能得到丈夫如此的'尊重,沈复的确算不上很优秀,但是,能如此念着自己妻子的人,应该也没有几个吧

  生活并不总是美好的,但是,他们能从容面对这些生活的不幸,这是我们所缺失的,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既然事情发生了,我们能做的只有从容面对,我们改不了那些事实。

  沈复相对芸娘来说,是朋友,朋友,表弟,他是可爱的,可作为男人,他还不够格,他心理还没有成熟,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还没有学会为他们这个小家打算,更多的是大家,可是,他弟弟却不这么想,两面三刀的逼迫,只念兄弟情深;为公公纳妾,岂是儿子儿媳应该做的?他也让芸娘去,芸娘的痛苦,他视而不见,可以说是圣父般的人物,可惜芸娘跟着他贫困潦倒,芸娘重病无钱医治,卖掉女儿做童养媳,儿子做学徒未及成人而亡。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他怎么想,怎么做,旁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会认为理所当然的。不知道,如果再来一次,沈复是否会有所长进,对于沈复,芸娘更多的是爱情还是亲情?女人,是不是只有对自己好一点,不追求所谓的贤良淑德的名声才好?

【浮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浮生物语》读后感10-11

《浮生六记》读后感05-30

《浮生六记》读后感04-30

浮生六记读后感05-03

浮生六记读后感03-10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04-04

《浮生六记》读后感12篇09-03

浮生六记读后感14篇04-17

《浮生六记》读后感[必备8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