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是由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先生所写的这些内容并不是对青年们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对他们进行有益的劝导。他就像是读者的一位老友,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如谈写作时所说的:“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影响我最深的一封信,是首封—《谈读书》;我是一个十分懒惰的人,特别不爱看课外书,每次看书都是被迫无奈。但是阅读完这封信后,我不禁想到之前的自己有多愚蠢。
书籍好比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籍好比帆船,它能帮助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书籍好比阳光,它能帮助我们扫除内心的黑暗。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自我。“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是啊!真得没有时间吗?真就那么忙吗?每次同学围成一团,分享自己的阅读之路时,我却是满头雾水,同坐在一个教室,同样的环境,那为什么别人有时间,而自己却没有呢?
短短的一句话,成为了点金之笔。我不能在继续荒废下去了,我要做出行动,改正缺点,阅读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情,但我认为我能做到坚持阅读,这件事就不再平凡。坚持阅读需要足够的耐心,正如人生的历练,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成长。
我是一位很敏感的中学生,同时这也成为了我的一大烦恼,一个眼神会让我幻想出很多事情,无论是对同学,家长还是老师。因此我妈妈天天说我感情太丰富。
谈到感情同时就会想起理性,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是一位理性强的人,如果我说错了一些事情,她就会与我讲起道理,但有时我并非那个意思,所以在理性和感情之间真的有间隔吗?过度的理性可能会使感情产生裂缝,感情同时也会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感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理性控制了我们的行为,就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这也让我产生了许多疑惑。
阅读过朱光潜先生的《谈情与理》中,他认为:“仁”胜于“义”,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同时情感也更加丰富,肩负的.责任也增多,人生就像在做选择题,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成长。
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对的事情千千万万,谁也预测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走过去了,一切便以从容。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品格和智慧。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享受到由痛苦转换而成的财富。我认为这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学习,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9年义务教育,再加上高中大学,起码要16年,那换位思考一下,用16年的努力换今后几十年的幸福,是否值得?社会是残酷的,只有站的高才不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希望我们能好好读书。
在尾篇《谈人生与我》中,作者将自己当作一条草木虫鱼,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活着,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如果人生一帆风顺将变得无趣单调,别再抱怨生活的苦,顺其自然,在一次次的改变中成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径。——题记
我喝下十二杯酒,畅说人生。我颇为喜欢这种滥话题——人生与思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味承受无尽的知识而不加思索,以无涯随有涯,终将殆矣。
我总是迷茫,不知所措,我曾在黑夜中奔跑,星星是光,月亮是光,你也是光。黑夜不一定黑,白昼也不一定是白。你可想过这样一句话,“我闭上眼时,是黑的,那我睁开眼时,一定会看到光明吗?”但,无论如何,我都喜欢这个世界,爱这所有的缺陷。
朱老先生告诉我:“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更喜欢朱老先生那句:“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它目的。”不被他人左右,这是我的生活,仅属于我,我没有目的,我只是在享受着它。我不愿沉浮在深渊中,我想尝试所有,无论如何,我都要去,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是理想的人生;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思考。我逃避过,但也勇敢过。朱光潜有言:“学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便不会有学。”对未知的好奇与兴趣便是思考及疑问,学起于问,因有问而求索,从而实现学的目的。
宋濂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百里外,因问求答,对不解提出质疑,对兴趣之处虔心求索,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苦学便是问而后学的过程。学贵有疑,引领学者上下求索,从而获得真知。李时珍生于医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十分痴迷,发掘医理药性,求根问底,不断探索,加之医学上的天赋与慧根,著成《本草纲目》,造福天下苍生。学当有疑,以推成出新,寻回重重迷雾下的'真相。
伽利略勇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念,两个铁球同时落下,用事实否定千年定律,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因有疑问,问而后究,终获箴言;因有质疑,从而多加研究,革故鼎新,不断完善现代理论体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起疑基于思考,基于批判性的思维。即使是天之木铎孔子,亦曾栉风沐雨向老子求学。
学贵有疑,疑而后问,乃是一种谦卑的姿态。览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方知人微弱如尘,不过天地蜉蝣、沧海一粟,当以谦卑的态度,不断求索质疑,汲取新知,弥补自身的瑕疵。不思则罔,不疑则殆。行成于思,学贵有疑,秉求索之心,怀疑而究之,方成学问之道。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学生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实践,这样的自然科学生活常识为什么为我们所接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证实中学生时代。是每一个小孩儿由儿童幼小无知心灵向青少年单纯朴实的心态过渡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把握人生成长基础健康发展的时期,固化这一阶段的思想,学识的积累,人生的成长导航就颇为关键。
人之初,性本善,此时的中学生已开始接触社会,在他们所见所闻中社会上所存在的善、恶、丑、美时常在身旁出现,社会上的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与渲染也毫无疑问地在影响着他们,当今社会,在中学生们看来,祖国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从地面到地下,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地下铁轨四通八达,大江大河上一座座举世瞩目,令人赞叹火车铁路大桥、公路铁路大桥飞架两岸,人们进入宇宙空间探索太空神秘已成现实,蛟龙入海探宝已超万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丰富多彩,让人们为之感到幸福?老中青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在享受这一切。故而中学生们也在感知之中。
在社会运动中体会生活的精彩,就此而言,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如此进步,到底靠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是知识,是科学技术,是战斗在各行各业的人们用所学到的,从中学生开始的数理化、各项综合学科及社会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具体工作、生产中的社会实践工程紧密结合的成果。
读书需要总结,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是鱼,社会之大、之广阔、之富有、之精彩如百川入海,中学生必须将自身活跃在海水中,才能认识社会、掌握社会、同时也服务于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有用之人又绝少不了,要学习掌握各种课堂理论知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打牢才能更好的生长。最后提及一句,就《读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所提到的个人也好,学校也好,把学生与社会切割分开的教育,必将是不完善的,时间和成果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读书甚少,偶尔得知朱光潜先生,遂购来几本其作品。近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此为作者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信。虽过去近百年,但今读来仍为之共鸣。作者用这十二封信,推心置腹,对青少年正遇见的、很关心的话题,读书、作文、升学等等,抒其意见,用浅析的语言娓娓道来。
劝青年多读书,每天那怕读三五页,几年读下来,收获也非常可观,所谓积少成多。直言,能不能读课外书,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世间许多成大业者,其学问多在忙碌中做成。有了读书的兴致,就有可能在纷扰的诱惑中,多出一份抵制的力量。要读书,则应读有价值的书。读无价值的书,或许无害,但浪费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劝青年在好动的天性之中,要培养能静的能力。静的修养,能让人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大帮助。常言说,冷静处事,于静中才能思考出妥当的办法。
劝青年无论是选课,还是择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与兴趣资禀相近,可以发挥个人的才告,效用于社会。无论是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不是顶顶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应该是生活,享受生活。享受,不是颓废,不是享乐主义,而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做学问为事业,而忘却了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意义。不应当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而应当亲近自己的兴趣。一味地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及自身兴趣的人,对于生活的真谛并没有很好地领悟到,对于生活的乐趣也就并没有很好地体会得到。实际上,对于事业和学问,兴趣能帮其很好地助推其升华。
劝青年在基础求学阶段,于读书时要广开宽度,不必一味求专。没有足够的宽度,就形成不了专而深的精度。学知识,须知学问是有机的系统,学科之间常息息相通,牵此而动彼。譬如,文学中史学、生物、哲学等知识,如果只想通一窍,而置其它于不顾,那只能走向一窍不通的结果。
上次看见六六写的一篇文章,提到一个在国内读完初二而后随父母赴英读书的孩子,谈到了中英教育差异。记得这孩子谈了三点最大的不同:一是中学基础学知识求宽度,不求深度,哲学,心理学等等都要学,还有诸如裁缝等选修课。二是注重求学能力培养。这女孩说,不要认为国外读书很轻松,实际上比国内更累,因为老师追得很紧,留下的作业,得查阅大量的'书籍和资料才能完成,学习到半夜是常事,但累而不郁闷,每完成一个项目,心中油然而生成就感。三是自信心的培养。这女孩在国内读书时成绩不拨尖,而不大受老师待见。后初到英国,语言能力弱,一度认为兴许长大后只能从事粗糙的体力劳动,但老师和同学们,夸她,帮她,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来英国三年时间内得到的夸奖比前十几年加起来都要多得多。待到六六问她今后的大学目标时,她微笑而又坚定地说,考牛津,当然是牛津,因为她优秀啊。
在其中一篇《谈在卢浮宫的一个感想》中,作者结尾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这番话,过去近百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耐苦,应该说这样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扭转和改变。甚至可以说,更为严重。
昨天去听课,讲者头衔为北大客座教授,讲解《弟子规》。听了一天课,感觉犹如街头摊贩在吆喝得起劲,却又实在又无货可售,其动作神情堪比传销者,信口开河。今再听某大学历史系教授讲国学,感觉实在很有收获,肚里有货,出口自然有据有观点,是兜售学问者不可比者,可见在其学科领域,还是费了功夫。能不能耐住,是不是在认真做事,随着时间过去,其功效就像女人怀孕一样,终究会显现出来。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作者用这十二封信,告诫青年朋友眼光要年得长远点,务一求短期效应,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学会生活,忽随了世俗图近利。虽当初为写给青年所用,但今读来仍受益。读后,推荐杜同学可一读,不知有兴趣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自从读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懂得了什么叫多角度分析,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
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回答了当代青年的各种问题,由多方面去逐一回答,去解疑。如第二封信与第三封信“谈动”与“谈静”。“郁由于静止,求泄的办法在动。”是的,许多人的烦恼都是由于太清闲了,才有很多时间去烦恼,只要让自己动起来就没有时间去烦恼了。
而朱光潜先生在“谈静”中讲到了“静趣”以及“静的修养”。是的,一个人的内心越空灵,就不会觉得物界不沉寂,同时也不会觉得物界过于喧闹。这样自能体会到趣味,这便是“静趣”。而朱光潜先生在信中也说了“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有内在因素,也有外界影响,这便是“静的修养”。
还在朱老先生所谈的“多元宇宙”,看似十分深远却又贴合实际。正如书中所讲,“恋爱的宇宙无法与道德的宇宙相容”。是的,道德与恋爱无法相容,社会当出现道德与恋爱冲突时,社会对恋爱者大肆诋毁,而这一点正合朱老先生的观点贴合。
由以上可见,朱老先生目光深远且富有洞察力,着实让人敬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很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很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但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视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视发达想象。因此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以信的方式,向青年们传递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理想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整体上,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易懂,而且内容深入浅出,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和温暖。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能够有所收获和启发。
在内容方面,这本书涉及了许多青年们关心的问题,比如人生、理想、爱情、友情等等,而且作者也给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和思考。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理想的那一篇。作者在文中指出,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且应该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理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去追求和探索,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理想和价值。
与其他类似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更注重实践和行动,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和说教。作者在文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和实例,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能够给青年们带来很多启发和帮助,引导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我相信,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收获,也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读到这本书的第三封信。无顾于世间的喧哗,跟着作者,静心地继续分享下去。
本章讲的以“静”为主题。与第二封信中的“动”作对比,这里的“静”指的是思想方面的。所谓“静”就是利用我们的感管区,感受周围的事物,将反馈过来的信息处理,大脑略加思考,形成自我感悟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讲,便是“领略”。当一个人内心真正静下来的时候,每一件事物、细节都会变得生动有趣,这便是书中讲的“静趣”。
静是人的心灵的平稳,不浮躁,善思考,方能生趣。人生是有动静结合的。学习时,若心间平衡,不苦闷、烦躁,就能达到学人合一的境界。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在小时候,专门跑到人群噪杂的地方读书,锻炼自己的心静。所以,只有静时,才能对一个事物,有更多的充分思索和了解。正如作者所说:“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的帮助”。
静,也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心中有静,对着自己有趣的朋友,并不必多谈话。只要默然相对,心神领会,便可觉得朋友间的无上之乐。
静方能生慧,静中生趣。学人合一,方可无敌。我们一起领略静的意义,在学习中,动、静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只有这样,心情才平静,心态才平稳,态度才阳光,人生才更具有意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不知不觉间四季悄然变化,时间也以飞速逝去。我也步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青年。
青年这个词既了解又陌生。它既代表着我们即将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是成长和责任对我们发出的呼唤。对此,我也曾有过疑惑、迷茫,不知要成为青年的我该如何自处?直到我遇到了一本对我影响颇深,且为我指点迷津的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喜欢的不但是它干净简洁的封面,更多的是书中的内容。
书中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往常阅读的书有一极大不同,那便是他的语气亲切毫无高高在上与说教之感。使我一开始阅读便不由自主的被它所吸引。
身为一名中学生的我,常常埋头于题海与枯燥无味的教辅书之间,逐渐丧失了去读一些课外书的兴趣。便以学业繁重没有时间等为借口,可朱光潜先生的话一针见血,戳破了我为逃避课外阅读的'伪装。书中还提到“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这一道理,这是作者经过切身感受才写出来的吧,毕竟在采取朱光潜先生的意见之后,我也尝试人忙里偷闲读上几页书,不消说效果自然十分不错。
情与理之间总会有一个平衡,身为青年的我们也不能太苛求于理性,毕竟人是一种有情感的生物。过度的理性才会太过不近人情,而以理性来支配情感则是一种糟糕至极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判断加以感性的调剂才是理想的、值得的生活。理胜于情,情过于理,倒也印证了孔子的过犹不及,中庸实则最佳!
学海漫漫,人海茫茫,青年,趁时光正好,努力去做最好的自身。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个主题,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独一无二的见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丰富的学识和内涵。
朱光潜老先生在开端便推荐了很多书目,但坦白来说,看过的寥寥无几。每天的时间总是在一睁一闭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学业让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更不必说静下心来,去品味一本书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关于读书的名言,我们背起来朗朗上口,但从没有真正做到过。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每天抽出点时间读书是很重要的。是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但仔细想来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去读书并不难,我们不必从中得到黄金屋,也不必从中得到颜如玉,能够保持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圣水,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作者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启迪我们,促进我们思考。在《谈动》中,朱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性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就想独自一人呆着,什么都不做。但之后细细想来,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倾诉,我们硬要自己留着面子不说;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所谓形象。但有时,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件坏事。
《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如雾般轻柔的雨,粗犷热情的阳光,与日月对歌的山峰都无法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这本书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引人深思。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
每次读书都会困在书籍的选择上,总觉得一本有名的书或是知名作者才是值得读的。这样浮浅粗疏的择书方式也让我错过了许多好书。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就此给我很大的启发。
初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还是中学时期的阅读课,如今在“好书推介”中再次看到它,又想再品味一番,主要也想知道如今的自己在工作后、褪却学生这个身份时是否会温故知新。
如书名,书的主体由十二封信构成,原先是分期出版的,它是朱光潜先生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礼物,后合为此书。
第一封信便是谈读书,通过富兰克林、孙中山等名人故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青年朋友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乐趣。文中他谈到:“兴趣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年少时似乎总是朝气蓬勃,容易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无论事情的好坏。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让青年朋友们在学问中形成良性乐趣且尽量寻找课外的性之所近的学问,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选择一本好书去读也是我至今在探索的。不一味的追求时髦读新书,也不能对新书好文视而不见。一本好书真能做到“以一敌百”,文中作者也谈到“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书籍,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很多所谓的‘书’不过是纸本子。”文字堆砌读完后不仅无法获得真切的知识,还会感慨时间的浪费,那么究竟如何选择书本呢?“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其实除去大众的.好书,“小众宝藏”的确是靠口口相传或是费力寻找被大众所知。有人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于我而言总会选择一些粗暴的筛选方式:一是看时下热书是否感兴趣,二是看读书软件排行前几的书是否值得读,三是粗读一本书后看是否有趣、有益是否值得二刷、细读。
书中的十二封信,每一篇都值得细细揣摩。无论是《谈动》中劝你不必执着于把自己看得过于伟大而更添苦恼,还是《谈静》中让你在尘世喧嚷中丢开一切悠然遐想,这些对于当代“内卷过度”“精神内耗”的年轻人其实很适用,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适当松松自己精神上的那根弦或许会迎来新的灵感,即使什么静思中什么也不曾体会,也当是放松身心,给“拼命三郎”的一些奖励。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问。”平凡的乐趣也同样有力量,不至于让人在流水线般的生活中渐渐迷失。网上有句话很有趣,说是大多数人在步入社会后慢慢失去了眼里的光。这个“光”也许是对生活的希望又或是曾经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放慢脚步,寻静中趣。曾经看蚂蚁搬家都可以度过一天的你,如今也不妨静下来发现生活中更多的乐趣。
读到最后,更深刻地感受到“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得”这句话的含义。曾经想要开启人生的一段新征程总会想从换个发型,买件新衣开始,让“新”充满生活,但其实换个心境后看旧事物也新了,就如今日,时过境迁,重温此书,也得到了新的体会,总结来说: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也不过分执着钻牛角尖给人生徒增烦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
动与静,两者相对,但又盎然成趣。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这是朱光潜先生所言,我也皆有感触。所谓动,能够赋予我们乐趣。闲愁之时,难以排解内心之愁苦,便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将自身困于其中,心有不畅,事事觉不顺。动,便是一种很好的消愁方式,虽有古言“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当古人往往却都是借酒消愁,这是他们的一种志趣。而动便是探寻这样的乐趣,去游山玩水,去大哭一场,抑或是,借诗词,文化,好获得“天伦之乐。”动便诗内心稍远离愁,平静下来。
有时自己也不免愁闷至极,但巧逢盛夏,喜约好友,去那山林闻之夏蝉,去溪旁渐闻潺潺水声,去高山鸟瞰城市的平凡。身居在家,也可多做杂事,使内心变得充实。此皆为动,从中获得了乐趣,我们不必因愁二不动,更应借动化愁,好赏乐。
静,不代表不动,而是另寻一处生机。诸葛亮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他心中所认为的静:不因外界之纷杂,而扰乱内心之序,只有平静地对待世事,才能成就远大的志向。这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朱光潜先生在书中言:“所谓‘静’,便是心灵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会沉寂的。”这也与诸葛亮所言可见一斑。外事世事纷扰,只有远离喧嚣,秉承着内心的平静,平静地对待,才可寻静。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他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冗杂的官场,向往与追求美好的田园生活,这是他所追求的静。我们也应亦是如此,心中只有静,方可难起波澜,才也有“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之趣。
动与静相结合,对于我们,更有别具一格的含义。我们先是有动,从动中,领会了如何使内心变得恬静,褪去浮躁与忧愁之心,从中领略到乐趣。久而久之,乐亦无穷已。才变得静,达到自己从未预料的,人生境界。
虽是世事难料,但如此,也不觉张皇,动之于心,静之于心,方可达之人生高处,好望山之雄奇,天之蔚蓝,海之浩瀚。
经过动静沉淀,难以沉浮。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4
不久前看完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下是我对《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一些想法和意见。
第九封信中写道:“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我认为第一句话错,第二句话半对半错,第三句对。情感是比理智重要,但我觉得,仁平等于义。仁义,都是问心的道德。比如说文天祥、黄继光,他们对国家对、人民都是很义气的.,在这种义气集中不是包含了情感吗?
第六封信是我最喜欢的一封,因为其中写到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其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人生也是这样,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别人的想法,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别人的想法,才不会产生矛盾,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共处。
作为青年,对仁、义是要理解的,人与人之间是要尽量不产生矛盾的。而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对青年有很大好处的。即便外界芜杂不堪,心依要养的一树花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
这次的文章推荐拖到最后期限,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
这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写的,内容是作者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它看似平凡却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它教会读者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作者毫不吝惜的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待人生的方法,价值标准与读者分享,这种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处在迷茫中的青年们犹如一盏明灯让青年们找到正确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出现在附录二,而他在《谈美》里也多次提到了这个观点,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脱个人的欲念牵绊,执着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年们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书中谈到的这么多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劝导青年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长远,要踏踏实实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随大流只考虑功利的东西。今天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参加学生组织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时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这样做会对自己升学找工作有帮助,却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脚踏实地的'做,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无言之美”可以说是这本书中最易看出美学知识的一篇了,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诗画音乐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学原则,还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生活态度,艺术的生活是超现实的生活,当在现实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暂时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调节,好更好的回到现实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样才能做到艺术的生活呢那是美术家音乐家们擅长的,就是要有一颗审美的空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吧。
这就是我看完这十二封信之后的感受,这些感受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你们都能好好去读一些这本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3-3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篇07-02
一封表扬信06-28
一封感谢信07-15
青年文摘的读后感12-17
《十二生肖》读后感08-07
给领导的一封道歉信11-20
小学的一封道歉信11-07
给爸妈的一封感谢信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