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海狼的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海狼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狼的读后感1
多少次我对于船长海狼赖生的生命力感到惊异啊!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纯粹得近乎不近情理的唯物主义者,惊异于哪怕只是故事中出现的这样的一位人物。他体魄惊人,勇猛粗暴,以武力征服统帅一切,从不知畏惧和情感为何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几乎天文地理文学科学都能略知一二,可称是“四肢发达”而又“头脑丰富”的完美结合体。在他的思想中,生命和感情都是不值钱的东西。所有人对自己的生命都是自视过高的,而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这点“过分珍视”之外,他眼中比什么都重要的自己的生命其实什么都不是。个体生命的消亡终止,对这个世界没有丝毫的影响,而世界上还有无数的生命要求被生出来呢。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他对自己的船员们从来都是在残暴之余冷眼相看,似乎是在审视一出出生命的笑话。一直到最后,他患上了严重的头痛病,眼也瞎了,甚至于全身都逐渐瘫痪并渐渐走向死亡之时,他仍然在嘲笑着知识分子眼中视为神圣的永生与灵魂。
我不止一次地痛恨这个叫赖生的家伙,他的唯物主义论常常荒诞和自相矛盾得近乎可笑。同时也在心里怀疑着,世界上真能有这样一个人吗?在接受各种文化的灌输教育(哪怕是无师自通)之后,还能够保持住如此简单、原始、野蛮的心性,还能够摒弃对生命所该有的最基本的敬重,还能够无挂无碍、好像压根不存在道德观念这回事一样潇洒地活在这世上??在保持理性的、天马行空而且无限自由开阔的思想之余,居然能够冷眼于世间的一切可怕的不公正,居然能够理直气壮地奉行所有的弱肉强食的准则,能够狠得下心加害、施暴于世上所有的善良与正义?世间真能有这样一个人?强健得近乎完美的肉体,广阔浩瀚无常如海洋的思维,残暴得不逊于任何一个称之为人的生物的行为。如果这些真能天衣无缝地在一个个体身上得到体现,我只能说这是个魔。海狼赖生就是一个这样的魔王。
一直到接近生命的终点了,一直到凡卫登和莫德对他无私的照顾再也起不了作用了,连他们对他说话他都无法作答了,当莫德问起他,“还有永生,可不是?”他还能用仍有知觉的左手在纸上颤抖而苦痛地写下他生命中最后的言语:“胡说!”天呐,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否认灵魂的存在,自己却有最自由不屈的灵魂;何苦要和自己过不去要和生命过不去,他至死都否认生命的`价值,否认永生哪怕仅是对于其向往的价值。他就那样死在自己逐渐萎缩的肉体里,灵魂飘向无边的黑暗。广大,深沉,没有尽头。
我不知道是应该为这个灵魂感到惊异,还是痛苦。他的唯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穷追不舍让人感到不解,追根溯源,难道生命的意义真的根本就是虚空,就是幻影,除了存在本身,就再也找不到它存在的任何意义与理由了吗?难道生命真的就只是生命,不是任何别的?难道千百年里,人们苦苦追逐梦幻遐想的,来世或者永生的不朽,都只是纸上谈兵的笑料吗?
海狼赖生,该爱他,该恨他?还是人类的情感,根本就无法衡量和束缚这样的一个生灵?一个彻底蛮性的、原始的、自由自在的生灵,一个至死都不怕天不怕地的让人恨到骨子里的狂徒,一个彻头彻尾贯彻自己人生理念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一个完全超乎你想象力之外的存在。
杰克伦敦的笔触,甚至能让我在阅读的空隙,脑海中浮现出他思索着的神情、紧蹙着的眉头。苦苦地苦苦地,挣扎于死亡与不朽、肉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这样永无结果的争论中,无止无休,憔悴不堪,形容枯槁。可是就是这样的笔触这样的情思,却让我不知不觉爱上这个写书的人。爱上那个时空与我不知道有多么遥远的,杳不可知的一个灵魂。也像赖生一样自由自在,却多了些悲悯情怀,像马丁伊登一样才华横溢多情善感,却终于选择了不归路。以往不知看过多少本名著小说了,可唯独看他的书,却喜欢联想写下那些文字的人。想着那双眼睛,那张脸,那对手,都是什么样的?何来如此多的思虑,挣扎,自相矛盾?还是字里行间的叛逆和无止无休的追问,竟让我看到一丝自己的影子?永远像一个孩童般没有长大,永远不满足于现世的生活,脚踩大地,却从来不忘了去仰望杳远的星空。
有谁知道,那是一种多么深沉的绝望。
海狼的读后感2
内容简介:一艘渡船在旧金山湾失事,三十五岁的文学评论家Hamphrey被捕海豹船"魔鬼号"船长海狼Larsen救起。由于船上大副的死亡,缺少人手的Larsen强迫Hamphrey在船上做茶房。Hamphrey目睹了水手和猎人们的争斗,Larsen的冷酷无情。比一般水手都强壮的Larsen以自己的铁拳统治着这名符其实的"魔鬼号"。然而Hamphrey也发现,Larsen也并非全无头脑,只是他那抛开任何微小的利他行为,只想到像酵母一样,大的吞掉小的,强的吞掉弱的,以获得个人的持续生存的人生理论是Hamphrey这样满脑子理想、情操一类事物的文明人所无法接受的。Hamphrey在船上学到了航海知识,身体也强壮起来。
魔鬼号偶然救起了在轮船失事中幸存的Maud Brewster。Hamphrey心中燃起了爱的火花,他终于和Maud找机会逃走,由于偏离了航线,不得不在一个海豹聚集的小岛上暂时安顿下来,过了一段艰苦的.努力生存的日子。众叛亲离的Larsen和魔鬼号也撞上了这个小岛。船上的水手和猎人不堪Larsen的压迫,又禁不住有人故意的金钱诱惑,全部抛开魔鬼号去为Larsen的敌人工作。Larsen也不再是那个身体强壮,坚不可摧的样子了,经常的头痛,可能是头部的瘤造成了他的迅速虚弱甚至失明。Hamphrey和Maud努力将魔鬼号修好,其间受到Larsen多次阻挠。船终于修好了,Larsen则出现了偏瘫,生命之火慢慢地熄灭了。 Hamphrey与Maud将Larsen海葬,不久之后,他们获救了。
《海狼》在直到1999年的八十多年间中,曾十几次被搬上银幕,杰克伦敦在1913年的版本中,出演一位水手。
海狼读书笔记篇二《海狼》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讲,并不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海狼拉尔森是一个怪人,有强壮的身体和灵活的头脑,以野蛮人的方式与野蛮人殴斗,又以文明人的方式与文明人交谈。他的头脑中满是野蛮的思想,他读文明书只是为了从中找出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情节上,几乎没有什么波动,只是讲船上争来斗去的琐事,尤其后期爱情的出现是那么突兀,与书前半部硬冷的基调完全不同。亨甫莱对拉尔森态度的变化也很奇怪,而且没有预兆,完全为爱情而爱情,使亨甫莱十足像个傻瓜。还有那莫名其妙的头疼加失明,为无坚可摧的拉尔森的失败找到了借口。
JL大多并不以情节取胜,他更善于细致刻划某一场景、画面或短小的一串动作,而不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此书有诸多不足,但仍然值得一读。它谈到那永远无人可解的难题:"人为什么要活着?"按拉尔森的说法,"生命像是酵母,酶,一种活动的东西......大吞小才可以维持他们的活动,强食弱才能保持他们的力量。""(水手)为了要吃要喝而活动,因为可以继续活动,就是这么样。他们为肚子而生活,为生活而吃饱肚子,这是一个循环。"
拉尔森有一套很奇怪的理论,亨甫莱称他为唯物主义者,而拉尔森的唯物主义不仅不相信上帝、永生的存在,甚至不相信人的精神。在他的眼里,人与世界上千千万万动物一样,纯粹是为生存而生存,什么理想、道德,一切不能用来补充力量的空谈都是屁话。
对于生与死,拉尔森秉持着JL一贯的态度,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所变化:"蠕动是卑劣的,但是停止蠕动,像是泥土顽石,是不堪设想的......生命本身就是不如意,但是向前望到死亡,更是不如意。"--说句题外话,我无法相信持此种观点的JL会自杀,当然人的观点是可能变化的。
对拉尔森最好的总结是书中这句原话,"我相信他十足是个原人,生晚了几千年,或者说许多代,在这文明达到高峰的世纪,是一种时代错误。
不知不觉由拉尔森想到原始与文明的对立。文明使我们大多数人在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层面上,变得柔弱,随着大脑的高度发达,与工具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很退化了。而且文明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虚伪、欺诈。原始与文明,到底怎样是进化,怎样是退化呢?
海狼的读后感3
老人很长时间没有打到鱼,终于打到了一条大鱼,大鱼把他拖着跑了三天。鱼死。返航途中,鲨鱼来吃死鱼。老人不让鲨鱼吃,与其搏斗。归港时,死鱼被吃光,只剩下了脊骨的白线。
作者一直反复强调几个关键词语就是“坚持”、“搏斗”和“战胜”。
“坚持”的含义在我看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当然是说,老人坚持做一个渔民,没有任何转业企图,然后坚定地把鱼打好,当然付出了很多代价。第二个层次是说,一个人要坚持地做一个人,不要放弃所从事的事业和人的本性,当然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也是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第三个层次是说,任何生物的坚持的精神都是强大的。比如说那条大马林鱼也是在负伤后三天流尽了身上的血,做尽了生命的坚持之后才死亡的,因此老人叫它“朋友”。
“搏斗”的含义在我看来也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当然是说,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持久战。老人与鲨鱼的搏斗。第二个层次是说,人与自然的斗争。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面说,人的天性总是要和什么东西冲突的,所以人生来就是要和三种力量斗争的,第一种就是人与自然的`斗争。这是西方的哲学,但是东方似乎就不这样认为了,这个问题后面再说。第三个层次是说,任何两个冲突事物之间的搏斗,一旦发生冲突,一定要用搏斗的方法解决,胜者为王败者寇。
“战胜”的含义当然也是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当然是说,大马林鱼被老人杀了,但是它用坚持赢得了老人的尊重,战胜了这个富有攻击性的老人的心。鲨鱼把老人的鱼吃了,但是老人认为他并没有被打败,也就是并没有被战胜。第二个层次就是说,从第一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更欣赏精神层面的战胜。第三个层次就是说,人定胜天,人类终将征服自然。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到了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一条狼的腿被捕兽夹夹住,拼命挣扎后,不得已将自己的腿咬下逃生。我也想到了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那些瓦砾堆中的孩子的现场截肢。那条狼,那些孩子们和老人其实一样是硬汉!还记得听父亲说过,我们的邻居在上山的时候被毒蛇咬了大脚趾头,他拿起手中的锄头,马上把大脚趾头看了下来,黑血四溅。他也是硬汉!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硬汉?在我看来,作者想说,能够战胜自己内心软弱的就是硬汉!但是究竟什么是硬?什么是软?老子说过:“大刚至柔。”记得有一本讲中西方文化对比的书上说:“西方人崇尚石头般的坚硬,而东方人欣赏水一样的至柔。”假如有一个瓶子,将石头放进去,它可能因为瓶颈过小而不得不摔得粉碎,而倘若将水灌到瓶子里,它的形状就随之改变。但是再将石头和水从瓶子中拿出来的时候,石头依然粉碎,但水完好无损,究竟是谁硬谁软?
还有就是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今年的亚洲博鳌论坛上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有一次发言上说,西方人和自然是支配关系,而我们东方人却提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其实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而且是“以天合人,而绝非以人合天。”我问过一些朋友就是“你觉得是人类拥有大地,还是大地拥有人类?”圣经上说:“上帝对人类说:‘世界是你们的。’”所以信奉基—督教的,也就是大部分的西方人或者像西方人那样的人都想当然的觉得是人类拥有大地。但是我觉得,从宇宙上看地球,人类不过是大地的寄生虫,谁拥有谁?恐怕是大地拥有一堆寄生虫了吧。关于这个问题,罗素还这样说过: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用,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然而,欧洲人的人生观却推崇竞争、开发、永无平静、永不知足以及破坏。导向破坏的效率最终只能带来毁灭,而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这种结局。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我每天都希望西方文化的宣扬者能尊敬中国的文化。
说实话,海明威的这部小说特别适合那种“主角打不死”的好莱坞电影模式,事实上它也被拍成了电影。老人不死是幸运的,而且是万幸的。不知道他这回打完鱼之后,下回在海啸中怎样打鱼呢?继续硬下去吗?坚强的老人是不是嘴里也叼着一个坚强的大马林鱼,就像那些冒死依然抢食大马林鱼的坚强的鲨鱼一样呢?那大马林鱼体内会有那个刺破他心中最软处的鱼钩吗?海明威是自杀的。
海狼的读后感4
与《马丁伊登》类似,杰克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生命,哲学,阶级矛盾与水手生活。
因为还没有看杰克的传记,所以我不太确定这是不是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但是无疑他对于水手的生活了解颇多。
尽管本书叫《海狼》,但是可能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来描写的,感觉本书的主角有两个,亨普与海狼赖生。
亨普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作家,他在一次海难中被魔鬼号搭救,但是船主赖生不愿意放他走,他把他囚禁在船上干苦力,掌控这他的生死。
海狼是“魔鬼号”的船主,书中亨普曾经称他为“全部蛮性的高峰”,他残暴骄横,在他的船上,他就是力量的顶峰,魔鬼号的帝王。
船上没有人不怕他,生死在他眼中不值一提。他可以把厨子用绳子系好扔在海里拖好长时间,也可以让一个毫无经验的孩子挂上很高很高的杆上长达一天。
但是他也读书思考,他看天文,看物理,看生物,看哲学。他存在着人性的善意,也有些讨论人生意义的热情。
自从他发现亨普可以和他谈论人生的时候,他把亨普一路提到了大副,他对同样智慧的玛特尊重以待。
但是这改变不了什么,因为他的人生信仰仍然没有转变。他说:
我认为生命是一种酵母,一种泡沫,吞噬别的生命而维系自己的生活,而生活只是贪食的成功而已。
他还说:你可知道,生命的唯一价值,只是它自身所加上的一些?因为人总要偏袒自己,就把它估计得太高。
他思考得这样深刻,但是似乎又陷入了某种圈子出不来。
他珍爱自己的生命,视之若珍宝。但是因为他认为生命不过是弱肉强食,他只是在这个船上是强者,所以他的喜悦与珍视总是长久不了,时时陷入自我矛盾之中。
后来因为他的残暴性情,船上有两个人:李区与约翰生蓄意造反,但是他们还是败给了强壮的海狼赖生。
尽管后来他们逃离了魔鬼号,他们遇上了海难,要么死,要么回。当她们放下一切准备回来的时候,海狼没有让他们如愿,并机缘巧合之下,救了玛特,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女性,也是魔鬼号上唯一的女性。
懦弱的亨普陷入了对玛特的爱情之中,并因此鼓起勇气带玛特逃离了魔鬼号,但是他们再次遇到海难,最后困在努力岛上。
努力岛是一个荒岛,他们两个人凭借智慧和勇气过上了鲁滨孙式的生活,日子平静又安宁,直到他们发现了魔鬼号靠了岸,海狼赖生在魔鬼号上。
但此时的海狼不再是以一个强者的身份出现,他得了癌症,身体在一天天的虚弱下去。报复亨普与玛特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亨普的价值观下不能杀死一个手无寸铁又没有攻击他的人,所以他杀不了海狼赖生。而此时玛特开始同情赖生并且开始照顾他。
亨普最后修复了损坏的魔鬼号,带着玛特离开了努力岛,并且成功发现了救援船。而海狼赖生在途中已经过世了,死的那一刻,他仍然不相信永生,不相信灵魂,不信仰生命。
故事其实不长,更多的障碍可能还是他们讨论的哲学与思考性的话题。
其海狼认为生命如同酵母一样没有价值,他的其中一个论据很好玩。
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其实不过是自己赋予的,因为人类对自己偏袒些,所以就把自己的价值定高。而且这价值也是空虚的,一死就化为乌有。
在人与人之间是这样,但是我们又吃肉,吃鸡,吃鱼,不知毁丧了多少生命。这不就是酵母之间的.吞噬吗?
如果说众生平等,那这又谈何平等呢?
很早以前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答案搁置了。如今看到了海狼的诘问,又想起了这个话题。
但是书中没有给出任何的驳斥。只有一句清淡的:我只能说你自相矛盾了。
还是有点失望的,但是这倒是激起了想看哲学的一些想法。
最后,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关系还是作品本身的夸大性,总是觉得那种生命的极限性,那种爱情给人带来的超越生死与人性本身的缺点的影响还是不太相信。
也有可能是因为生活中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还是要对生活有点信心啊。
【海狼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少年与海读后感11-25
海蒂读后感05-20
《海的女儿》读后感12-17
海蒂的读后感10-03
《海的女儿》 读后感05-04
海蒂读后感01-16
海的女儿读后感01-17
《海蒂》读后感09-10
《海的女儿》读后感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