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15篇【必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目送》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送》读后感1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每天因为孩子忙忙碌碌,总希望能让自己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将来,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给了母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只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会目我送到车上,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妈,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妈妈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感谢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目送》读后感2
《目送》是龙应台的著作,在我看来,书中的故事也是我们生活的写照。
“我慢慢的、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人生怎么不是在亲人的一次次目送中度过的?曾经的我单纯、天真、可爱,躺在母亲的怀抱中,要她和我玩玩具,要她给我讲百听不厌的小故事,我十分依赖她。
后来,我与家人之间仿佛隔了一堵钢铁造的墙,母亲无法进入我的'内心,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我的爱。
父亲说:“我要去出差。”第二天,母亲推开那许久没有打开的房门:“老爸要去出差了哦!”我低着头,快要趴到桌上,一声不吭。“他要出去了,快出来说声再见啊!”她又冲我叫道。我终于抬头,用反感的眼神望着她:“走就走嘛,又不是不回来。”话音刚落,他就匆匆走了。没等我说再见,只留下一阵沉重的关门声。回过神来,屋里显得寂静而冷漠。
我走在成长的路上,却与父母“渐行渐远”。然而作者对她那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是那么有耐心,无数次对她的母亲说:“我是你的女儿,你记得吗?”记得有一个公益广告,痴呆的父亲在聚餐时不顾形象把饺子塞进口袋里,说:“我儿子最爱吃饺子。”这让我深思,难道只有在父母到这种境地我们才懂得去关心、理解他们吗?如果某天父母头发苍白,认不出我们了,那又是多么深刻的伤痛?
这本《目送》告诉我应该把握现在。让我感受到了父母亲对我“渐行渐远”的伤感。为了明天不是遗憾,我决定去理解这份亲情,更加珍惜它,爱护它……
《目送》读后感3
龙应台笔下《目送》在我看来,其中的母子情谊最吸引着我。
龙应台对儿子甚是爱护,“小时候,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一次次地回头,与我四目对望。”小时候安德烈也是对母亲无限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德烈从母亲的翅膀下走出,却对着无微不至的母亲产生误解,不屑,甚至反感。这引起了我的反思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呢?小学我在母亲撑起的天空下无忧无虑的生活。踏入初中的我却开始反对母亲,对母亲处处嫌弃,百般挤兑。当看到《目送》中的安德烈时就好似另一个我边看边回忆。
儿时,我对饼干情有独钟,每一次去超市都要买上几盒,母亲大方地不厌其烦地陪着我选购。升入初中,母亲偶尔拉着我去超市买饼干,可我总是生气地推辞:“我都多大了,不吃饼干了。您也别再管我了。”母亲听罢,脸上充满期盼转为满脸失望。
或许,我可以放下烦躁。但每次却情不自禁的.向母亲发火,母亲总是让我一个人先冷静。
“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我读到这里时,恍若隔世……
正如书中所说,母子情会被时间冲去外面的光泽,但其中的内涵——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而母亲对儿子不断的谦让与理解不是就证明了这一点么?所以我决定收敛一下我那烦躁的情绪,好好学习,让母亲不再为我担心,更要让她高兴。
或许,这就是《目送》要告诫我们的道理。
我相信《目送》之中的道理会传播的更广,让更多以自我为中心,所谓“叛逆”的少年迷途知返,回家好好孝顺父母,这便是“生死笔记”《目送》,给我的最真实,也是最伟大的道理和启示。
《目送》读后感4
人生是由一场又一场的别离与相聚组成的,而孩子与父母尽为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浅浅的存在。我与大多数人尽同,生活在一个古朴的'小镇,伴随着年迈的长者们静静地生长在这片土地,在槐树底下听尽“南柯一梦,精卫填海”,踏尽小镇的每一寸土地,寻遍每一处花的存在。这样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个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万丈的大城市。并不为了那份繁华的诱惑,只因那份来自父母,从那遥寄过来的爱。
每当那辆从远方缓缓归来的车停在那棵槐树旁时,心中的喜悦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滞在我那红扑扑的小脸上。而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们的归来是因为有一份离别,一份与“南柯一梦,精卫填海”的离别。深深记着那一天,只有静与黑笼罩在病房内,每一次机器正常运作的轰鸣声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份庆幸,只是……
当读完《目送》后的那个晚上,我的脑海就一直显现着这个场景久久不见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拐角处。他那背影仿佛正在说:不必追。”这段话伴随着灯光打下,我回忆了许久。爷爷奶奶与父母的离别是这般无奈。我们每个人都站在时光轴上,而时光却把至亲的人推开直到我们无法再去眺望……
而真应当“不必追”吗?我不欣赏这股凄凉,终有一天我与父母也会站在那个十字路口,而我会勇敢回头站在父母身后,静静诉说: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
《目送》读后感5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散文。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是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目送》读后感6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我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好”,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推荐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母亲,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我走,正因--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后感7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目送》读后感8
第一次看完一篇散文集,磕磕绊绊。
以前对散文有种定义“形散而神不散”。所以就一直有种感觉:散文很难看懂。但是为什么我反而看完了《目送》这本书呢?因为我被里面的一些经典吸引住了。记得当初借这个书的时候,同学说这是小学初中生看的书吧……但是我也没管那么多。以前读书的时候没有条件没有资源看课外书,现在到了大学条件好点了,但我为自己看书经历感到羞愧……暑假,我是想着至少要看两本书。所以就借了两本书……不说废话了。自己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才是王道。下面写写我的读后感吧!
《目送》这本书是种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作者的游记、摄影、旅行;和朋友兄弟一起的经历;儿子的`分离;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里面的文字很优美,描写时用的话语让我觉得自己现在的文笔是何等垃圾惭愧万分。书中描写人事景的那种真实细腻的情感,让我觉得画面感很强。我不敢奢望一本书就给我莫大的启发,自己的道行太浅,唯有多读多想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这篇散文集让我觉得散文也没有那么难读。
有时候我们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敢尝试。自己给自己下定义,把自己局限了。就想这几天追完的剧“漂亮的李慧珍”给我的感受“我们有时候自己认为自己是配角,不敢尝试,那么永远都是配角。保持童心,勿忘初心,配角也可以成为主角。”就像我以前对散文的认识,认为我反正看不懂就从未读过,现在我才发现:散文比一般的小说要美。
《目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文笔有限,谨以此文作为我的《目送》读后感的粗糙记录!
《目送》读后感9
不知怎的,近期我忽然迷上了关于生死的书籍,鬼使神差下,我看起了《目送》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忧伤中透着缕缕美丽,其中有42个小文,三大段,令我印象最深的无非是第一个大段,“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而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第一个小文——目送。
目送讲述的是作者看爸爸越来越老,直至死亡。儿子愈来愈大,离自己越来越远,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大姨家的表哥,他今年刚上高一学业渐渐繁重起来,他没有当寄宿生。可即使他没有当寄宿生每次回家时也是十点多了,洗漱后便睡下了日复一日,他与大姨少了沟通和交流,因此他离开时常常都只留给大姨一个渐行渐远,直到消失的背影。一次,母亲去大姨家吃饭饭桌上大一感慨道:“孩子大了,离你也就远了,就再也看不住了。”“可不是嘛,再过几年我们家也会有一只笼子关不住的鸟儿了。”母亲笑着说道,两个女人的对话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每次读这句话时,我总会鼻子一酸,泪珠哗啦啦的掉在地上,但同时这也是我最最爱的一句话,他让我知道了很多:知道了自己不仅有为人子女的'时候,而且也须为人母,就像是世上的许多事一样,有着它的因果报应,知道了如何在对的年华,做对的事,知道了……总而言之,它使我长大了,是我第一次感到了时间原来少的可怜,我们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五年,而后我们便是在他乡孤身一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父母子女一场需要多大的幸运和缘分啊,所以请善待你们的父母,那些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要知道他们倾注多少爱在你身上,对你有多么大的期望……
《目送》读后感10
人的一生必定会经历生老病死这四种自然规律人之常情,同时还会夹杂着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人生如此丰富,可,它对于你来说是美好的还是一场噩梦呢?
父母的离去与衰老,儿女的离别,朋友的牵挂,自己的衰败破落以及孤独寂寞……这些,你承受的了吗?
《目送》是一本记叙了作者龙应台遭遇的散文集。打开书阅读它,你会觉得这样的人生真是悲惨啊。你会想,自己会遭遇这些吗?会不会很痛苦呢?
刚开始读它时不了解作者的一切只感觉奇怪,感觉凄凉。儿子渐渐地长大,青春期的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让人不禁替她感到伤心。年迈的.母亲智力出现了问题,总是问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有时候真觉得作者很孝顺,因为我看着都感到了不耐烦。
父亲的离去对每个人来说都很痛苦,伤心。但对于作者来说痛苦是加倍的,伤心是加倍的。从最后作者回忆的与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可以看出,了解作者家庭背景可以看出——作者与父母及其兄弟一起移民至香港,在香港并无亲朋好友,不会像我们一样也许从小就经历过许多生死离别的场面,今年太爷爷过世了,再过几年太奶奶过世了或者什么三叔公八大姨重病过世等等的伤痛。
就像作者所领悟的:“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人不可能完全一样,人生的道路也同样不可能相同,经历的艰难当然也就不一样。
不管是什么,经历了就会明白,就会成长,就是磨砺,会让自己更好,更多的认识到自己的人生。
现在的我们会因几次的考试不理想而失落、挫败,这些都只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考验,如果这都禁受不了那以后得人生我们会怎样呢?
《目送》读后感11
这个星期我生病了,头又晕又痛,嗓子也难受得不得了。可就是这样的痛苦,让我明白父母对我的付出。
也就是在前几天,星期一的时候,我早上起来感觉很难受,喉咙很痛,头也很晕,眼前的一切好像都糊成了一团。我咬紧牙关坚持上完了三节主课后就与班主任老师说明了情况回寝室休息了,基本上一天没有上课,心想:等明天身体稍微舒服一些了再补作业吧。没想到第二天,病情更加严重了,整个人软绵绵的,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一直瘫在床上,只是按时下来吃药、吃饭。当天晚上,爸爸一下班就立刻跑来给我送药。我家住在杨浦,学校却在青浦,别看这两个“浦”字都一样,中间却相隔了五十多公里啊!当时爸爸来的时候,已经七点多了,他也没有吃饭,急急忙忙地去医院开了药,就又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第三天下午的时候,我回家看病了,没有什么大碍,就是感冒,并且肚子那里肌肉拉伤了,其他也没有什么。看来我以后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我想。以后不能再让爸爸辛苦跑这么远的路来接我了……
突然想起了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里面讲述了许多龙应台自己和她的`父母亲所发生的事。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父母却在一天天老去,生老病死,这是规律,我们将来不也有老去的一天吗?龙应台的老母亲记忆力不好,龙应台给她打电话时一句话说好几遍也不嫌烦,而我们现在呢,动不动就对父母发脾气,这该让他们多伤心啊!他们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就无法从我们这里得到半点安慰和回报吗?
《目送》读后感12
“爸爸是我。喂——今天好吗?”
……
“今天好吗?你听见吗?你听见吗?说话呀——”
翻到这,我沉思了,为每一篇章前短短两三行的对话!
看着看着,我开始后怕,会不会什么时候,我的父母,再也听不到我说话?会不会再也不能作出回答?
我的父亲,常年不在家,一年也不过回来一两次,唯一的联系,也就是一通长途电话。而我,早过了与父亲腻着,撒着娇要东西的年纪,也过了什么事都要跟父亲说的年纪,我甚至觉得,父亲在电话里过于啰嗦。电话里,我显得很沉默,只不过是:
“作业写完了?”“恩。”“吃过了?”“恩。”“有没有什么想要我带回去的?”“没有。”“那,你还有没有什么想说的?”“没了。”
我们的对话永远是父亲在不停地想继续话题,而我在不停地结束话题。
在电话的那一头,他是不是总在尴尬?即便,这是父亲与女儿的对话?
龙应台面对父母的沉默,她心焦、恐慌却无奈,只能一遍遍无助追问,可总是一次次石沉大海。
这该是怎样的无助?一个人多少年后重回故地,满目陌生,物非人非;一个人走在荒漠,找不到绿洲,也看不到尽头。这样的无助是可以想象的`。可,以往总伴在身边的亲人随时可能消失不见,再也不见。这样的无助我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
现在我开始后怕,我想不到,父亲是以怎样的心情面对我的沉默?
《目送》读后感1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目送》读后感14
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新作,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所谓的目送,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相聚。正所谓“三千流水流不尽,三千落花终离别”,目送和离别即使是痛苦的,无奈的。但是如若没有离别,那么我们又怎会学习去珍惜身边的人呢?人生路上,不能事事如意,但是每当目送过后,我们应摒弃心中的眷恋并送上最为诚挚的祝福,而不是沉溺在那无穷无尽的思念旋涡。正如龙应台所讲:“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于是对于父母,作为子女能给予他们最好的回报就只有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以及祝福,踏上自己的人路。
因此在人生路上,我们应懂得适时地陪伴;适时地放手;适时地“珍惜眼前人”;适时地目送。当我们老了,当我们陪伴子女走过一段人生路后,我们又变成了目送子女的那一个了。这其实是一个轮回,是让每个人成长的不二法门。虽然,我们经常把“永不放弃”挂在口边,但是事实上有时放弃,才是一种更伟大的温情,才是人生路上的延续。
《目送》读后感15
这几天读了一本书,其实反反复复看过好多遍了。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感触,这本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被誉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的三本“作业”。
《目送》写的应该是人生长河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其中作者和孩子、和父母、和朋友之间那种令人思考、感动的亲情、友情。
作者宋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她看着孩子一步步走进校园,有不舍、有欣慰。她有一双温柔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孩子,陪着孩子慢慢长大。而当华安16岁,准备坐飞机到美国做交换生时,她送他到机场,是多么希望她的安安能回头看她一次,可是一次都没有。看到这里,一阵伤感,每一个做母亲的都会经历这种时刻吧。看着孩子的背影,那种落寞、孤独的心情,孩子渐渐长大,只能选择放弃,放手。
对于父母,她细致入微的照料。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陪伴他们,爱他们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理当好好照顾,来回报父母的恩情。
作者在其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目送的感悟03-28
目送初中作文11-27
目送小学作文12-14
《目送》读后感09-29
目送读后感12-17
目送的读后感09-25
《目送》 读后感11-06
《目送》读后感12-21
《目送》读后感06-25
目送读后感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