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周末无疑是读书的最好时光,早上打开《呼兰河传》,一口气读完后才发现不知不觉已经黄昏。《呼兰河传》出自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前读的书再怎么悲伤也不像它所描绘的那样荒凉,再怎么荒凉也不像它描述的那样死寂。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通过第一章介绍的故乡的整体环境,轻轻松松把读者引进故乡呼兰河城,让读者感受到呼兰河城是一个自然,美丽,可爱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在这部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对他们好比面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人,总是要走出童年的精神家园的。《呼兰河传》这“回忆的诗学”,给予了我们片刻的精神的回归。
回首童年,确有千般滋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这个周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则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的同时也怀念自己的童年。那真的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同时也是我一生的财富。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就这样,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暑假中,我读了《呼兰河传》,全篇介绍了女作家萧红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多彩的风土画,比如火烧云。
了解了萧红的背景后,我挺同情她的,她的家人都不疼爱她,她感受不到任何亲情。只有祖父疼爱着她,给予她关爱,就像萧红自己所说:"从祖父哪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
我很喜欢萧红对小花园的描写以及和祖父生活场景的叙述。萧红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小花园,各种动物、各种植物,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奇的,都是十分有趣的.事物。她在花园里的生活状态是多么自由,就像她所写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把谷穗当作狗尾草扔掉,祖父只是大笑,然后耐心地教她辨认谷穗。和祖父劳动时,她时而去追蜻蜓,时而去捉蚂蚱。这些生动的画面,都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所以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她也这样疼爱我。她十分喜欢织毛衣、做针线。从小到大,我的毛衣都是外婆给我织的。外婆还给我做布鞋,穿在脚上十分舒服,而且还透气。每次都会在鞋面上绣各种小花,有荷花、梅花、小雏菊……可漂亮了,无论谁看见了都要忍不住夸赞一番。
我觉得我比萧红幸运很多,我不仅有外婆疼爱,还有爸爸妈妈和哥哥,而她就只有祖父给予她温暖和爱。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需要快乐的童年,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呼兰河传》读后感4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整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把祖父的和蔼可亲,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述的淋漓尽致。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并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杯具,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生了病,高烧不退,婆婆不仅仅不带她去看病,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最终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名明白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
作者还描述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顶上采蘑菇那段就十分趣味,好好地去房顶采蘑菇,却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还有一次,作者把花儿插在了祖父的帽子里祖父非但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
儿”。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我,童年的'完美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长大了才不会后悔。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可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读完《呼兰河传》,历史的背景就清晰了许多。
严冬封锁了大地,有赶车的车夫,卖馒头的老头,卖豆腐的人。人们没有道德的约束,看见翻滚在地上的热乎馒头就你冲我装地抢了起来。十字街上,人们只认“李永春”的药铺,却不去专门的拔牙店,只因被拔牙的标志吓住。
东二道街有个大泥坑,两旁的住户只会把墙修得贴近泥坑,好让来往的人踮起脚尖,攀着光滑的墙面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即便是有马不慎掉进了泥坑中,也只会看个笑话。
呼兰河城里有放花灯的',有唱野台子戏的,有娘娘庙大会。正如作者所说:“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作者的家里有个储藏室,里面存放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东西。每到后院锁住门时,作者就翻腾出一些有趣的东西,有次还找到一个小红灯笼,让有二伯点上灯跑出去玩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家的媳妇王大姐都很悲哀。团圆媳妇整天被婆婆又打又骂,以至于受了伤。婆婆则四处找偏方,跳大神,求占卜都没用。
最终还是离开了婆婆。冯歪嘴子家的媳妇王大姐之前也很受欢迎,可自从嫁给了冯歪嘴子就被人指指点点。为什么呀?因为冯歪嘴子是磨倌!地位不高,王大姐的地位也变得不高了。
这就应该受到别人的偏见吗?我想这完全是一场悲剧。
《呼兰河传》的那个年代,有人过的悲苦,有人过得热闹。但有很多的陋习没有改变,甚至在今天就是禁止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很生动,就是生长在老一辈的人们的生活。作者的童年也很丰富,见识了许多的活动。现在的人们更应该从中认识到一些东西。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是作者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出的一部长篇小说。
在书中,我知道了作者萧红有一个愉快的童年,因为其中几段记得是这么写的:有一次我走到这黑屋子的.极深极远的地方去,一个发响的东西撞住我的脚上,我摸起来抱到光亮的地方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灯笼,用手指把灰尘一划,露出来是个红玻璃的。
在一两岁的时候,大概我是见过灯笼的,可是长到四五岁,反而不认识了。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我抱着去问祖父去了。
祖父给我擦干净了,里边点上个洋蜡烛,于是我欢喜得就打着灯笼满屋跑,跑了好几天,一直到把这灯笼打碎了才算完了。
读到这里时,我就明白了萧红的童年一定是愉快的,因为她有一个好祖父。想一下,当你在家中找到一个布满灰尘的灯笼时,哪个家长会十分耐心地帮你把灯笼擦干净呢?又有谁会帮你在灯笼里点上一个蜡烛让你去玩耍呢?
书中还写到了“我”在储藏室里乱翻乱找,这也能写出萧红的快乐。当你在家中乱翻找时,哪个家长会满足你的好奇心?多半家长看到你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时,都是怒斥你的行为,让你把弄乱的东西再收拾起来。
书中许多人物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一些行为让我发现旧社会的腐败。比如: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让我伤心流泪;人们杀人时集体无意识的样子又让我惊讶不已;冯歪嘴子的善良和勤劳让我啧啧赞叹,而他和王大姑娘的顽强爱情又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我建议大家都去看看这本书,它用质朴的语言书写了生活的华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7
时光的河入海流,长大的人儿分头走。人们直到长大甚至年老才能回想起童年的美好。童年,是一条彩色的河,在无际的沙漠中缓缓流动,变换着色彩。我赤足站在河边,正准备用玻璃瓶盛满我喜欢的色彩之时,我和她邂逅了。
在后面的相处中,我了解到,她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她是把狗尾巴草当成谷穗的女孩,她就是《呼兰河传》作者——萧红。
萧红,一个拥有灰色童年的小女孩,就这样无声地走进了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到了无比的心疼和惋惜。
她,从小饱受父母的冷眼、奶奶的打骂,一个几乎没有爱的童年伴随她成长。唯有和蔼可亲的祖父让她尝到了一点爱的滋味,他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萧红日渐灰暗的心灵。
她唯一的快乐就是在祖父的园子时的时光。她很喜欢在那里玩,看她在鲜花遍地开蝴蝶满天飞的后院中,欢笑不断,“栽”白菜却将白菜踢飞,“拔”野草却误拔谷穗,给祖父头顶插花……园中各种趣事连连令读者也欢笑连连,将先前的悲凉凄惨顿时抛之脑后。
在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中,萧红的记忆之口像是装上了水龙头,有条不紊地流出,一段段地述说。这里的小村庄,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类似于团圆媳妇的悲剧数不胜数。我不知如何去评判哪个值得同情,而哪个值得痛恨……
我和她的邂逅是那么的转瞬即逝,希望她的后来可以弥补她内心深处遗失的美好。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你走了,就像这邂逅还未开始似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8
著名女作家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我已经看过很多次,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品尝到二十世纪初期的苦味,书中所展露的各幅画面,又让我想起罗。勃朗宁说过的那句话——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路上坑坑洼洼。二十世纪初期,人们似乎都很愚昧:路上有一个大坑,可是人们从没想过去填平它,而是种树、拆墙。在他们眼里,要听天由命,绝不随意改变命运;人们生病了,他们也从不想办法解决,不求医不治病,而是跳大神、捉“妖”,这是多么愚蠢的举动啊!
“祖父总是以那一种方式抓掉孩子们的帽子,而每一次孩子和祖母总会笑得不得了,好像那戏还是第一次演的一样。”书中的“祖父”似乎从来都很孤独,“幸亏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祖父”作为一家之主,书中的冯歪嘴子对他只有下等人对上等人的尊敬,老厨子对他只有吹捧,而二伯对他也只是敬畏,但他始终无法抹去人们之间隐形但隔阂,因此他只能寂寞着。看啊,这个时代是多么无情又冷漠。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实在令人同情,“我”家隔壁的邻居常常跳大神,那是因为小团圆媳妇生病了,既然生病,应该求医治病才对,可当时的封建社会,却要求神信鬼,干抽贴的傻事儿来,真是愚蠢、可笑。与其说小说中的小团圆媳妇是病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庸医、封建迷信和所谓的“云游真人”给折磨死的!
《呼兰河传》讽刺了人们的'无知、迷信,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善良似乎对许多事都无能为力。小说的开头语调轻松,可越往下读就越发感觉悲凉。尾声中,作者说祖父去世了,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一片凄凉。这不仅是对亲人离开的叹息,也是为了时代而悲伤。
《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凉对歌,一段悲凉的诗,实在值得回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我总是想到一个梳着辫子穿着棉袄的小女孩,潇潇地站在田畔高地上,形态里面透着一丝轻灵,神态里面透着一丝落寞。
我总是想到萧红的童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待在小镇子里。可是她只能面对这样单调的生活,面对着呼兰河这小城人们对愚昧与良善,寻找着世界上的音响与色彩。
她爱这个小城,所以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社会的共鸣。一直到她的墓碑静静地独立在香港的浅水湾,陪伴着一拨又一拨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讴歌着她内心浅浅的悲哀和孤独。
祖父应该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牵挂。她年年岁岁的与祖父的生活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变得枝繁叶茂。然后呼兰河从住着她的祖父,到埋着她的祖父,祖父一过八十,就成了她回忆里的人。
我说这些文章是悲哀的,在萧红的心里,她的童年被禁锢在这个充满迷信和封建的小城里,她见不到一丝光明。她只好在后花园和破旧尘封的后房里消遣。她爱她的祖父,她在祖父的身上才看得到童心与自由。
但是小城里的人,大多又是良善的。他们的良善对萧红日后的性格起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的朴实忠厚也在文中得以肯定。
当萧红用孩子一般的笔触写这座小城的时候,她的内心却是悲悯孤寂的.。当她再次立在小城田畔高地上的时候,天明了,路也阔了。可是她越来越看不清楚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不再善良。世界上不再有她的祖父,她的有二伯,老厨子和曾经的东邻西舍。她悲伤地看着这个世界。曾经厌恶的单调与愚昧,也渐渐随着一次次雨水的冲刷洗涤干净。可是小城不在了,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和深爱的地方不在了。相比较起童年时的孤寂,成年后的孤寂程度更加深沉。
她终于看透彻了这个世界以后,静静的离开了。
只留下一曲哀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这天,父亲无意中借来了一本书,说要我看看,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我接过这本书,上面写着《呼兰河传》四字,我带着这本书来到自己的房间,默默地翻开,静静地看了起来。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作者以自己零碎的记忆编织出的《呼兰河传》让人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凉。那些作者童年的音符陆续挂在我们眼前,述说着作者童年的回忆,凄凄凉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中的冯歪嘴子很坚强,面对着贫穷和旁人的冷嘲热讽,依旧乐观的活着。有二伯忠实勤恳,最后逃不过时间的流逝逝去。小团圆媳妇很悲怜,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汤驱鬼后病好转,静静迎来的却是命归黄泉的悲哀事实。文中还有很多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的。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写这本书时,仿佛很悲伤,她写这本书可能是为了用童年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记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些为命运的悲苦而失去信心的人,那些人都不够坚强,而相反作者萧红的命运也如此,但她还是如此坚强,在文中用笔述说着童年的回忆。作者很怀念家乡的一切。
作者很平静的等待着自己的未来,几乎已经知道未来发生的事,知道自己生命流逝时的孤独无助。感、感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寒假来了,我抱着一摞书缓缓走进书房,泡上一杯茶,在茶香袅袅中走进书的世界。脑海里仍然浮现着《祖父的园子》中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还有孩子一般的天真烂漫、宽厚温暖的外祖父。于是我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读起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城是颓败的,所以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作者用冷淡平静的叙述,描绘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呼兰城: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城镇就像是笼罩在一片灰色中,乌云蔽日,阳光隐蔽。到处可见的是人们的无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带来的一个又一个的灾难,他们麻木得让人愤恨,让人激不起一点内心的波澜。
而他们的愚昧和迷信害死了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健康的小女孩,由于贫穷,十二岁就到一户人家当童养媳。而小团圆媳妇到婆家以后,婆婆为了“教育”她,经常打她,渐渐地她变得又黑又瘦,精神也不太好。婆婆认为她有“病”,不断找各路“大神”给她看“病”,不断地折磨她,最后小团圆媳妇的命也因此被断送了。
在小说中,萧红把童年时代无意识的'回忆像穿珍珠一样穿在一起,悬挂在读者眼前,凭吊着她幼时温暖的回忆,慰籍自己孤独悲苦的心灵。同时,作品又表达了萧红对国民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的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后来这一作品被人认为是继鲁迅作品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又一力作。
虽然书的基调是灰色的,可是在这混沌的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相比萧红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也许正是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离如飘蓬流转的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更加怀念童年时光,用自己的淡然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又处处都是故事。
读《呼兰河传》,就像品一杯茶,有淡淡的苦涩,也有淡淡的清香。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萧红,原名:张乃莹。她是近代文学巨匠,也被公认为“文学洛神”。在她病逝的前一年创作了呼兰河传。
在呼兰河传中,有许多事情发生。家乡的路上有个大泥坑,大雨之后变成一个泥潭,来往过路的人路过时就像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卷起袖子要紧牙根,全身精力集中起来攀着人家的板墙摸索的过去,时常还有牲畜掉入大坑而丧失性命,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就是没有一个人想把坑填平。写出了当地人们听天由命的思维和自欺欺人的特点
小团圆媳妇的死显露出乡民们的冷漠,家乡人的愚昧与思想的固化害死了这个年幼的生命。寄宿在家的二伯,性格孤僻,行为异于常人,有东西吃时,不给就骂,给了又不要。常常只和麻雀,大黄狗聊天,却很少和人们说话。磨坊里的冯歪嘴子,一到秋天冯歪嘴子就做起了黄米年糕,三铜板一条,时常送给作者吃,家里也会给些馒头,猪肉给冯歪嘴的孩子吃。
家乡人们的愚昧思想没有给萧红带来什么影响。萧红对于祖父的印象是非常美好的,小时候祖父在院里种菜浇花的时候,是不是会帮倒忙,种菜时把菜籽踢飞,把韭菜当野草割掉,祖父也没怪她,还把掉井的小猪用黄泥裹起来烤给作者吃,吃的满手是油,随手擦在衣服上,祖父也不生气,非常疼爱萧红。祖父还教作者念诗,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可见祖父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相比小团圆媳妇,作者生活的家境有着天壤之别。
此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非常的寂寞了,多年在外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体弱多病,使得作者心里有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及对于祖父深深的怀念。
矛盾先生说《呼兰河传》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窜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人物,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了。十二岁的小团圆是老胡家的童养媳,然而,命运不济,故事中善良的小团圆一步一步被她的婆婆逼上了绝路,最终死亡,呜呜……她的命运真的是太悲惨了。
尽管小团圆媳妇天真、可爱、活泼,但如此可爱的小女孩,原本可以和现在的我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快乐的活着,甚至可以每天幸福的来学校学习,然而,她却并不能。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这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成了老胡家的童养媳后,天天被她那狠毒的.婆婆当成出气筒。每当她的婆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打小团圆媳妇。为什么?因为她打家里的猪的话,怕猪跑了;打狗,怕狗跑了;打鸡,怕鸡不下蛋……所以她只能打小团圆媳妇,并且无论小团圆媳妇怎样,在她看来,与她没有什么干系。任何理由都可以让她打小团圆媳妇,打的手段也是各种各样的。久而久之,小团圆媳妇就被她的恶婆婆打出了病,但是,她的婆婆并不急着给她找医生,而是从云游先生那里得到偏方,让小团圆媳妇用滚烫的热水洗澡,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了。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啊!而在这之前,她竟还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回家,却不知,她已经被老胡家卖了。
哎!小团圆媳妇真的是太可怜了,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多么期望:无论我们身处哪个时代,哪个阶层,如果每个人都能有一颗善心,愿意彼此温暖,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也许,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就不会这么悲惨,就不会死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最近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感受深刻,令我难忘。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民国时期著名作家萧红。本书写了作者对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生活的地方进行回忆。《呼兰河传》共七章,并不连续,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二章为第一部分,主要讲了小城的风光。第三、四章为第二部分,主要讲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以及自己的家。五、六、七章为第三部分主要讲了小城的三个故事。读过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城里的人虽然善良,但非常无知、迷信,整天过着死水般的生活,小城里一代又一代人,能挺的'就在风霜雨雪中硬挺下去,挺不住的就默默的离开了世界。虽然那时的生活如此残酷,但作者对自己的童年还是难以忘却。
其中令我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章冯歪嘴子的故事。冯歪嘴子住在作者家里多出的一间屋子里,靠做黏糕来维持生活。没过多久,冯歪嘴子有了孩子,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孩子的妈妈却产后去世了。人们都以为冯歪嘴子完蛋了,而他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虽然落泪过,但决没有放弃过,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这个奇迹有三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冯歪嘴子的决心,他的决心非常强烈,在别人一个劲儿瞎说之时,他心里很坚决:我一定要把我的孩子照顾好!一个因素是爱,只有冯歪嘴子这个父亲对两个孩子深深的爱,才会使他产生强大的决心。还有一个是冯歪嘴子的乐观,别人再怎么瞎说他,可他还是和别人笑眯眯的;他的孩子七八个月了,只会拍拍手,可他见了还高兴的笑起来。正因他做到了,他成功了,他成功养活了两个孩子,他成功创造了一个奇迹!
《呼兰河传》读完了,可我的心却久久还未平静,那些人、那些事还在我心中回荡。有感动、有伤心、有温暖、有幸福……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花园里面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自由自在的语言让人感觉她生长在一个温馨的家庭,可她的遭遇却十分不幸。她是个女孩,在上世纪时,重男轻女还很严重,父亲的殴打,母亲的冷言冷语,祖母甚至拿针扎她的手,沉重的生活压地她喘不过气,而祖父却给她晦暗的生活照进了一丝光亮,祖父让萧红的生活感受到了光明,温暖。这是她后来创作灵感的源泉。
前四章萧红写了自家园子里的故事,后三章写了三个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她把人物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小团圆媳妇是个童养媳,她受尽了苦难,在婆婆家被婆婆用烙铁烙、用针扎,有时还不停地打她,有时被折磨晕了就被水泼醒继续折磨,这一切正因为婆婆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最后她因为人们的`迷信被活活烫死,那时,她才十三岁。但是周围的人只是看热闹,直到她被烫死后就把她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在路边有一个大水塘,时常有孩子掉进去淹死,却无人施救,而且有人死后他们在茶余饭后时讨论葬礼时吃什么下酒菜,他们冷漠、麻木不仁、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找快感、他们毫无同情和温暖、他们生活困苦,看到人死后的扎彩,又感叹起了人死后有多么风光。
现在虽然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的事件少了很多,但冷漠依旧;屡见不鲜:老人摔倒了没有人扶,路边有人乞讨却没有人在意,那些遭受了校园暴力的人却被人辱骂……
朋友啊,请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的关爱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12-26
《呼兰河传》读后感09-21
《呼兰河传》读后感12-07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2-07
《呼兰河传》读后感07-24
呼兰河传读后感08-13
呼兰河传读后感07-26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6-28
呼兰河传读后感10-13
读呼兰河传有感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