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读后感

时间:2021-10-24 16:19: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蜡烛读后感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蜡烛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蜡烛读后感15篇

蜡烛读后感1

  “即使在这当儿,老妇人也没又说话,他但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得走了……”

  老妇人在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她的情绪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正因她饱受了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因此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因此他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火烧焦乐的土地上,在诈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乐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花烛――还是明晃晃的点在一个苏联青年得坟头。

  这一点花烛是不会熄灭的。它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完美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蜡烛读后感2

  暑假里,我读了《红蜡烛与美人鱼》的故事,这是一个既让人感动又令人悲伤的故事。

  《红蜡烛与美人鱼》主要讲述了一对老夫妇收养了一个美人鱼孩子,并将她抚养长大。美人鱼长大后,为了报答老夫妇,便在他们售卖的蜡烛上画画。画上画的蜡烛很受人们欢迎。后来,在金钱以及商人的花言巧语下,老夫妇狠心地将美人鱼卖了出去。结果,老夫妇以及他们居住的小镇都受到神明了惩罚。

  在《红蜡烛与美人鱼》当中,有一段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商人用金钱动摇了老夫妇原本善良的心,使他们变得像魔鬼一样。相反,在美人鱼在得知老夫妇要将她卖掉后,仍然继续在蜡烛上画画。美人鱼的善良与老夫妇的铁石心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夫妇像极了现代社会中那些被金钱蒙蔽了双眼的人们,他们像是被“钱魔”附体了一样,为了钱可以出卖朋友、亲人,各种违背良心的事儿都做得出来。而美人鱼虽然害怕要离开家,但仍然对老夫妇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心一意在蜡烛上画画。

  老夫妇原本也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的影响,变得冷酷。美人鱼虽然受到不公的对待,但依然能够做到知恩图报。我们要学习美人鱼的知恩图报,而且,不能像老夫妇那样成为金钱的奴仆,要做金钱的主人。

蜡烛读后感3

  这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半截蜡烛》,

  文章的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他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内。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大儿子杰克以搬柴为借口把蜡烛内的情报换掉,可这时,一个德国军官一下夺过蜡烛,大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第一个计划失败了。眼看情报就快被发现了,这时,小女儿杰奎琳灵机一动,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哎呀,多危险呀!就这样,情报脱险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今天,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时代。但是,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别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收到的启发,你有什么想法?

蜡烛读后感4

  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蜡烛》。写了蜡烛的形状和用途,表达作者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赞美,同时歌颂了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蜡烛精神”。

  愿蜡烛精神永放光芒!这是对《蜡烛》这篇文章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蜡烛是最平凡的东西,但是它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每当停电,人们便点亮蜡烛,使整间房子生辉,当它被点燃时,滴滴蜡珠顺流而下,像一串串泪珠。虽然蜡烛流着泪珠,却在默默无闻地工作,不求回报,直到生命结束。在烛火下读书的人们,还能感到一丝温暖。古人有句古语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人们赞美它,因为蜡烛虽小,但它能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光明,奉献给人们。

  我们的老师像一枝蜡烛,启发学生的心灵,呕心沥血,为学生的成长操碎了心。老师每天早上很早就回来学校,监督学生早读,给学生上课,晚上放学后,又要留下来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晚上直到夜幕降临时他才回家。他们把青春无私地给了我们,直到白发悄悄地爬上他们的双鬓。老师就像蜡烛一样平凡而有伟大啊!

  蜡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愿蜡烛精神永放光芒!

蜡烛读后感5

  “即使在这当儿,老妇人也没又说话,他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得走了,”

  老妇人在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她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了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他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火烧焦乐的土地上,在诈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乐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花烛――还是明晃晃的点在一个苏联青年得坟头。

  这一点花烛是不会熄灭的。它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蜡烛读后感6

  读后感:半截蜡烛蜡烛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在伯诺德夫人一家却与它生死相依,因为里面有重要的密信。就这样它、伯诺德夫人一家和三名德国军官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事,最终伯诺德夫人一家凭着机智和勇敢取胜。伯诺德夫人一家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给我留下深深的烙印!

  伯诺德夫人有一儿一女。儿子杰克聪明机灵,很讨人喜欢;女儿杰奎琳温柔漂亮,声音动人,是伯诺德夫妇的掌上明珠。伯诺德夫人有贡献,她看到德国军官点蜡烛时,急忙拿油灯,还说这点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掉,伯诺德夫人是十分从容的;杰克也有贡献,他想出了抱柴火的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他这种勇敢、镇定的做法感染了妹妹杰奎林;杰奎琳的贡献最大,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她选择了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哈欠,让人觉得她很困,说明她很聪明,她天真、纯洁的声音得到了司令官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我们也要向伯诺德夫人一家学习,学习她们强烈的爱国精神!多唱唱我们的国歌吧——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蜡烛读后感7

  “纵然在那当儿,老妇人也出又讲话,他不过抬起眼睛来,朝那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宽的.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乌色大年夜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得走了……”

  老妇人在阿谁时分固然出有讲话,然则她的神采是极为复杂的,有对义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赤军战士的敬意。由于她饱受了法西斯的侵犯之苦,对侵犯者怀有深仇大年夜恨,所以她渴看解放,渴看安静。对那些为了南斯拉妇人平易远的幸运而奉献了本身的扫数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他对赤军战士“庄宽”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水烧焦乐的地皮上,在诈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乐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妇母亲的唯一珍爱的工具――她的成婚花烛――还是亮堂堂的面在一个苏联青年得坟头。

  那一面花烛是不会熄灭的。它意味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那是人类最好好的情感,不分版图,情同母子。它将永久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大胆,那样永垂不朽。

蜡烛读后感8

  读了《半截蜡烛》以后,感觉到了战争的恐怖,还有那那令人百堆不厌的结局的点睛之笔,至今让我意犹未尽。现在就让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文中再写到“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的时候,给了我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因为如果德军发现了,就大事不妙了。在独到大儿子杰克要拿这半截蜡烛去搬柴的时候,心稍微放下了一些,可又读到后面中尉不让他拿蜡烛的时候心里顿时紧张了许多。当读到“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就使人抱着一种心惊胆战的心理去往下读。再到文章的末尾,“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这时才让读者放下心中的悬念。

  这篇文章也突出了小女儿杰奎琳的机智与勇敢。

  这篇文章始终就因半截蜡烛来写的令人回味无穷,我也要学习这种独特的写作方法,把作文写得更好。

蜡烛读后感9

  读完《电灯和蜡烛》之后,我感触良多。电灯自以为自己很明亮就炫耀自己,蜡烛虽然矮小却默默奉献。

  我一直相信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其实上天是公平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要你用心发现,只要你心怀感恩。

  人生其实就在得失之间,但不是老天关上一扇门,然后开一扇;而是开一扇的同时,关一扇。如果开关理解为得失的话。

  最早接触说上帝关门一说是在大学。一男生写个同宿舍女生的情书,其中一句话就叫“上帝关门的时候还留一扇窗,你一扇窗都没给我留。”我们拍案叫绝,说太有才了,你就答应他吧,没看出来有这文学底蕴。

  以前上学时很少考虑得失,以为得了就得了,失了就失了,不得就不得,不失就不失,因为不计较,所以不追究,因为不追究,所以每天都在傻呵呵的开心,因为开心,所以心宽体胖。仔细一想,因为我得到了快乐,所以没有窈窕身材。此为得失。

蜡烛读后感10

  《半截蜡烛》一文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她和她的儿女参加了传递情报的工作。他们一家三口想了一个办法保住了秘密情报,保护了他们的国家。读完了《半截蜡烛》一文,我若有所思,受益匪浅。面对困难的来临,伯诺德夫人一家表现出来的却是从容、镇定、沉着,没有一点儿紧张。特别是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他们只是小孩子,面对敌军,丝毫没有害怕的感觉,却是想方设法地把蜡烛吹熄。我明白了,害怕危险的心理,往往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在一天晚上,几个德国军官把那“半截蜡烛”点燃了。伯诺德夫人先以小蜡烛太暗,点燃油灯亮点的借口把蜡烛吹熄了。可蜡烛又被点燃了,大儿子杰克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办法,去生火,想拿走蜡烛,可被拒绝了。可他还是从容地搬回木柴,生了火。最后小女儿杰奎琳说很困,想睡觉,可是楼上太黑,会摔倒,想拿灯照明。面对如此可爱的小女孩,德军就把那半截蜡烛给了她。

  他们三个人都是为国家而努力,不让重要情报暴露,想尽各种办法。也赞扬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之情,重而我感到要好好读书,成为国家的栋梁。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蜡烛读后感11

  前两天,我们学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故事是这样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把收到的情报藏在半截蜡烛内,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国军官。可好景不长,有一天屋子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点燃了蜡烛。于是一家三口千方百计营救蜡烛,最后在杰奎琳的努力下,蜡烛被营救成功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一家人的精神,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虽然没有营救成功,但他们也在努力,也在尽力营救蜡烛,为后面杰奎琳营救蜡烛赢得了时间。而杰奎琳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孩儿退缩,而是勇敢地和敌人周旋,用女子娇弱的一面博取了德国人的同情。

  我要学习杰奎琳的精神,她面对困难临危不惧,能勇敢地和敌人抗争,是我的好榜样。

蜡烛读后感12

  《半截蜡烛》讲述了一个在第二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的事。

  伯诺德夫人非常冷静,面对德国军官依然十分冷静。中尉把蜡烛点燃后,他不紧不慢的把蜡烛吹熄,点上油灯。大儿子杰克面对蜡烛又重新被点燃后,急中生智,伸手把蜡烛拿走去搬柴火。可德国军官把他叫住了,他丝毫没表现出害怕,从容不迫的把蜡烛放下,搬来柴火静静地坐在那里。此时,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情报泄露。此时,小女儿杰奎林说话了:“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中尉看见小姑娘很可爱就同意了。

  小女儿救了全家,也保护了祖国。作为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之后,回报祖国。

蜡烛读后感13

  昨天,我们学完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我感受颇深.这篇课文讲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保护秘密情报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他们一家三口为了把德军赶出自己的国家,都加入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伯诺德夫人把一支藏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之内。一天,他们家闯进了三个德军,一个德军顺手把窗台上的蜡烛点燃,但是他们不知道,情报就藏在哪半截蜡烛之内,于是,伯诺德夫人和他的大儿子杰克三番五次的想把蜡烛拿走,但是最终都没有成功,正当天无绝人之路时,她的小女儿杰奎琳利用自己的娇气把蜡烛拿走了……。

  读完这篇课文,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杰奎琳,在非常时期做出了非常的举动,是她救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是她保护了情报,是她救了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祖国的尊严。

蜡烛读后感14

  今天,我读了《蜡烛》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文中围绕着一次停电,主人公用蜡烛照明写作业这个故事,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是这个故事背后确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蜡烛愿意牺牲以自己,来换取主人的光明,真是不易呀!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欲为,两者何以论比。

  点燃自己,用光芒照亮别人,蜡烛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它的一生虽很短暂,但非常有意义。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辛勤的老师、令人敬佩的警察、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他们都具有蜡烛的奉献精神。

  前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说过:“给”要比“拿”愉快。蜡烛不正是这样吗?它给人们光明并不向人们央求什么,而是无私的向人们奉献。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吗?

  的确,蜡烛微弱的光亮远远不及电灯的光亮强,但它总能在危及的时候挺身而出,它难道不是让人赞美的“大英雄”吗?

蜡烛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一篇短文,题目叫《蜡烛》。读完之后,我为文中谦虚的蜡烛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而感动不已。

  短文里的台灯不但趾高气扬、骄傲自大,还喜欢到处炫耀自己,它因为自己有着漂亮的外表而瞧不起普通的蜡烛。但当骄傲的台灯坏了,而人们急需要光明的时候,主人把默默无闻的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了它,它的火焰依然照亮了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而蜡烛谦虚地说:“我发出的光太淡了,的确没有台灯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可它自己却默默地燃烧着,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蜡烛虽然没有台灯那样美丽,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它,它总是发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是多么平凡而又伟大啊!在赞美蜡烛的同时,我们不由地想起了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就象蜡烛一样永远照亮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从短文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只看外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对社会都有不同的作用,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不能骄傲,我们要向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

【蜡烛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1.蜡烛读后感

2.《蜡烛》读后感

3.《蜡烛》教案

4.半截蜡烛教案

5.《半截蜡烛》教案

6.蜡烛初中作文

7.蜡烛小学作文

8.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9.《半截蜡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