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6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6.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案:
5.D
解析:该诗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6.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2
(一)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4-5题。(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4-5题。(16分) 4.(3分)C
5.(2分,意对即可)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6题》(13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田燥呼不得,归来何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9.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尊称他为“ ”。(1分)
20.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21.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22.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事件是,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2分)
23.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的情思,发出了“,(填原诗句)的呐喊,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2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理解答案:
19.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尊称他为“诗圣”。(1分)
20.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大声吼叫)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
21.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22.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八月,事件是暴风雨袭击茅屋,从诗中的一个词语“丧乱”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2分)
23.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第二节: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
第三节: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2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4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北冥有鱼》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答谢中书书》
C、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D、食之不能尽其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甲]文中所写的'“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3分)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3分)
阅读答案:
9、D【解析】文章中没有连续、频繁的变换韵脚,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
10、B【解析】A第一个为“成为”,第二个为“雕刻(成)”B都是“颜色”的意思C第一个为“因此,所以”,第二个为“旧的,学过的(知识)”D第一个同“饲”,喂;第二个为名词“食物”
11、(1)海水运动
(2)盘旋飞翔
(3)有时
(4)怎么
12、(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13、“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14、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06-26
《圣坛》阅读练习及答案05-30
《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06-24
李商隐《即日》阅读练习及答案06-16
孔子求学阅读练习及答案09-26
鲁迅《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08-05
紫藤萝瀑布阅读练习及答案06-09
《难忘的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01-21
高中语文《品质》阅读练习及答案08-07